造福於人民的工程——引黃濟青工程

鳥瞰齊魯大地,泰山嵯峨,黃河入海。山河壯美的齊魯大地,億萬年來用無私的胸懷哺育著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子民,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動靜的詩畫中,一條綠色長廊如長虹貫日般橫跨在膠東半島,將甘甜的黃河水輸送到膠東人民的心田,這就是造福於人民的工程——引黃濟青工程。

引黃濟青工程的由來

青島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海濱旅遊勝地,經濟總量、人均GDP指標和綜合競爭力位居山東省首位。受自然和地理條件限制,青島屬水資源短缺城市,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佔全國平均值的11%。回顧上世紀80年代,因降水偏少、水資源短缺,青島市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導致海水入侵,水生態破壞嚴重,經濟發展和居民生產生活用水供需矛盾突出,形勢非常非常嚴峻。

面對青島市水資源短缺的嚴峻形勢,為徹底扭轉青島地區水資源短缺困局,決策者的目光投向黃河。

興建跨流域調水工程,將黃河水引到青島,從根本上解決青島水危機,逐漸進入黨和政府的決策層面,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由此誕生了。

漫漫長夜、漫漫路。從工程的醞釀、論證、設計,到批覆立項、動工實施,上至國務院,下至地方政府,各級領導、有關方面專家、相關科研設計勘測人員,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熬過了多少個日夜,足跡踏遍膠東地區的山山水水、溝溝坎坎,科學規劃,精準勘測,精心設計,充分分析跨流域調水工程在滿足技術、經濟、資源、社會、生態環境等方面的要求,分析工程實施具有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不確定性對工程建設運行管理的影響,分析給水區和受水區的水資源承載能力等,解決減少輸水損失、處理引黃泥沙、防止水質汙染、防止輸水渠道兩側及棘洪灘水庫周圍土壤鹽鹼化等一系列問題,一張張藍圖應運而生。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1985年10月國家計委批覆《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設計任務書》,青島市徹底解決水源短缺問題有了明確答案,它是“七五”期間山東省重點工程之一,也是我國繼引欒濟津後第二項跨流域調水工程。

1986年4月15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青島市境內桃源河改道的爆破聲,打響了引黃濟青跨流域調水工程建設的第一炮。部隊官兵、水電部、鐵道部、山東省工程局以及從黃河到青島沿線的廣大幹部群眾齊聚工程建設第一線,推土機、自卸載重機的轟鳴聲,各參建單位的宣傳鼓動聲,人民群眾的歡呼聲交織在一起,轟轟烈烈,響徹雲霄。

時值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經濟正在復甦,機械化設備不足,工程建設的主力軍是人民群眾。那個時代,人民群眾響應政府號召,無私奉獻。在工程建設現場,廣大人民群眾杴掘鎬刨、肩挑人抬、馬拉車推,一寸土一車載,邊開挖邊堆積,晝夜奮戰,周而復始,渠漸深壩漸高。

現在的年輕人是想象不到當時的震撼場面的。天剛亮從四面八方齊聚會戰第一線的建設者,一直奮戰到太陽西落,氣燈、馬蹄燈高燈懸掛。

經過廣大建設者歷經三年的嘔心瀝血、艱苦奮鬥,沉沙池、水庫、泵站、倒虹吸、渡槽、輸水明渠相繼建成,全省人民、青島人民期盼已久的時刻即將到來。

1989年11月25日,必將載入山東水利史冊,也是引黃濟青工程全體建設者、參與者值得銘記的日子。

隨著工程建設指揮部的一聲令下,滾滾黃河水自濱州博興打漁張引黃閘噴流直下,經渠首沉沙池沉澱後,沿著引黃濟青工程輸水渠道,穿倒虹、跨渡槽、越泵站,經過252公里長途跋涉後到青島棘洪灘泵站,源源不斷注入棘洪灘水庫,流入青島市區的千家萬戶、廠礦企業,青島人民喝上了黃河水、廠礦企業用上了黃河水,青島市水資源短缺的困難解決了,制約青島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瓶頸打破了,青島市無客水的局面成為歷史。

工程建設快、質量好、投資省、施工安全,受到國務院、山東省委省政府的好評。工程總體設計獲水利部優秀設計一等獎、輸水及沉沙設計研究獲水利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建業容易守業難,難就難在管理難。

打造一支能戰能勝的管理隊伍,提升管理水平,發揮和完善工程主體功能,保障青島市用水需求,要完成這項任務,成為擺在引黃濟青工程管理者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泰戈爾有句至理名言: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鍊,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引黃濟青人牢記使命,不負重託,為了克服專業技術力量不足、管理運行經驗欠缺、規章制度建設空白等問題,切實管理好、運行好、維護好引黃濟青工程,他們遠赴美國、巴西學習借鑑先進管理經驗,聘請省內泵站運行專家代運行,提出“全天候、全方位、全員上崗”的管理思路,在工作實踐中逐步培育出“愛崗敬業,團結務實;艱苦創業,開拓爭先;無私興業,造福人民”引黃濟青精神,依託省政府制定的“一個佈告,兩個辦法”,研究制定了《調度運行管理辦法》《調水供水管理辦法》《財務管理辦法》等50餘項規章制度。堅持走“科學發展,調水為民”的發展路子,在保證引黃濟青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進行《北方明渠冬季冰蓋下輸水可行性研究》《遠距離調水工程渠道輸水控制數字仿真決策系統技術研究》《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水系聯通模式與合理佈局研究》等多項研究並獲得科技成果,其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水系聯通模式與合理佈局研究》2017年獲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引黃濟青工程被譽為“黃金之渠”“綠色長廊”的稱號。

黃河之水潤青島

自1989年建成通水以來,源源不斷的黃河水從初期的年供水幾百萬立方米到幾千萬立方米再到目前的幾億立方米;棘洪灘水庫向青島市供給黃河水從建成初期的日供水十幾萬、幾十萬立方米到目前的上百萬立方米。30年來,在引黃濟青人的執著努力下,累計向青島市區及其西部地區供水44億餘立方米,特別是2015年以來,膠東地區遭遇持續嚴重乾旱,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別供水2.74億立方米、4.8億立方米、5.3億立方米、3.94億立方米,有效地保障了青島市用水需求。引黃濟青工程為青島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提供有力的水資源支撐。

引黃濟青不斷探索和實踐,踐行科學發展觀,堅持改革創新,堅持現代化治水理念,堅持科學管理,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立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工程體系、規範高效的科學管理體系、穩定發展和科學優化的水資源供水保障體系、優質安全的水質保護體系、自主創新的科技創新體系、快捷暢通的信息網絡體系等體系,確保工程和供水安全,確保青島市及膠東半島的用水需求。

引黃濟青人用智慧和汗水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磨難和輝煌,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跋涉與奮鬥,新時代的新理念和新氣象,青島市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都在引黃濟青工程上留下印記。

引黃濟青工程新的一頁即將翻開。

步入新的歷史征程,乘新舊動能轉換的東風,引黃濟青工程改造提升、水系生態建設、水質保護、通信自動化建設正在全面鋪開。引黃濟青人將以保障膠東地區用水安全為己任,統籌做好工程建設與管理、改革與發展等各項工作,為青島和膠東半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水資源支撐和保障。

供 稿:徐茂嶺 仇志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