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風楚韻 洪雅復興耍鑼鼓敲了2200年


羌風楚韻 洪雅復興耍鑼鼓敲了2200年

“清早起來霧沉沉,誤把樹樁當成人。抱倒樹樁親個嘴,過後想起好笑人……”農閒時節,在眉山市洪雅縣瓦屋山鎮復興村,馮光卜、毛清全等村民都會自發敲起復興耍鑼鼓,唱起瓦屋山山歌,讓外來遊客切身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民間藝術魅力。

洪雅復興耍鑼鼓,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殊不知,這項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竟然誕生於2200年前,而且和遠在長江中下游的古楚國有著很深的淵源。

洪雅縣地處四川盆地西南邊緣,位於成都、樂山、雅安三角地帶,東接夾江縣、峨眉山市,南靠漢源縣、金口河區,西臨雅安雨城區、滎經縣,北界名山縣、丹稜縣,距成都147公里、樂山55公里、眉山50公里、雅安62公里。全縣現有林地168.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5.7%,因山川鍾秀、資源豐富,享有“綠海明珠”的美譽。

瓦屋山鎮復興村,位於瓦屋山腳下,是一個漢羌雜居的村落。2016年,復興村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如今,被評為首批國家級生態文化村。


羌風楚韻 洪雅復興耍鑼鼓敲了2200年

瓦屋山鎮復興村


該村建築主要以清代、民國川西一樓一地穿鬥木結構居多,形成並列的、三合院的、連排、連片的建築群,部分吊腳樓依山而建。

群山環抱,山溪流淌,古老的木屋,星羅棋佈散落其間,縷縷炊煙掩映在青山綠樹間……復興村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青羌文化,形成了“羌風楚韻”的文化氛圍。


羌風楚韻 洪雅復興耍鑼鼓敲了2200年

復興村羌寨人家

在復興村,家家戶戶的屋脊上都掛著“木魚”。據傳,古時青衣羌人,生活在水流兩岸,曾以捕魚為生,懷著對魚的感恩與敬仰,修房建屋時總會在屋脊兩端懸掛木製的魚狀裝飾物。

至今,由於離城市較遠,這裡的村民過著以農耕為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牧歌式生活。家家戶戶的院子裡,都種著黃瓜、茄子、辣椒、豇豆等蔬菜以及五顏六色的花。不僅如此,屋內還張貼著“承前啟後”“忠厚傳家”等祖訓,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將祖先留下的東西傳承下去。

目前,復興村以“復興傳統村落為主體”,正積極打造青羌楚韻文化旅遊產業,以林木培育和竹筍、茶園種植為基礎發展特色種植業。依託復興廣場、情歌路、雅女湖岸、農家餐飲住宿等,結合現有特色傳統建築風貌,打造羌風楚韻人文旅遊文化項目,展示地方特色。


羌風楚韻 洪雅復興耍鑼鼓敲了2200年


羌風楚韻 洪雅復興耍鑼鼓敲了2200年

復興村茶園

時光回溯到2200多年前,秦滅楚,一批楚國貴族後裔被流放到瓦屋山下。

據宋《太平御覽》中《蜀記》記載:“秦滅楚,徙楚嚴王之族於此,故曰嚴道。”清嘉慶年《洪雅縣誌》記載:秦始皇滅楚國後,設置嚴道縣(嚴道故城即今日復興村的大田壩),徙楚王之族居此。楚人失去了家鄉,為了復出,將居住的村落取名為“復興”;河流命名為“王河”,以明不忘復興楚國之志。

流放來的楚貴族用先進的冶煉技術在王河兩岸大規模開礦鍊銅。由於生活艱辛,他們利用置身大銅山這一有利條件,用銅塊打造銅器來敲打、以說唱其亡國離家的悲憤與懷念。這也引起了居住在此的羌人共鳴。

歷史的際遇,讓原本遠隔千山萬水的楚韻與羌風碰撞並實現融合,楚人和羌人在勞作之餘自編、自演、對唱山歌,以此來表達心中的情感。他們根據山、水、動物之音編寫的曲牌,逐步發展成為“民間交響樂”,廣泛應用於紅、白喜事和各種燈戲、山歌之中,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同時對研究羌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羌風楚韻 洪雅復興耍鑼鼓敲了2200年

復興耍鑼鼓的打法與全國各地的鑼鼓打法不同,開始時,以帽子(即過門調子)開頭,其帽子貫穿整個打擊樂之中,即每打一個牌子結束後又以帽子開始,才能接著打出第二個牌子。而總指揮是鼓師,其餘鑼、缽、馬鑼在打擊時,都要看鼓師的手勢,擊錘所表示的點子(即用指頭)鼓錘而做出相應的反映。

羌風楚韻 洪雅復興耍鑼鼓敲了2200年

復興耍鑼鼓

出生於1934年的馮光卜是復興耍鑼鼓代表性傳承人,1980年開始參與民間組織的復興耍鑼鼓表演活動。


羌風楚韻 洪雅復興耍鑼鼓敲了2200年

馮光卜

改革開放初期,民間耍鑼鼓活動開始活躍和盛行,馮光卜又重新拿起丟棄多年的響器開始參與各種民間樂器表演,耍鑼鼓等,深受群眾喜愛。在此期間,馮光卜苦練技藝,刻苦鑽研創新,除對以前師祖、師父、遺留下來的各種耍鑼鼓曲牌之外,馮光卜還在現存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收集和完善鑼鼓曲牌50多個,主要代表作有《白魚子上灘》、《佛坐子》、《紅秀全》、《豬搭嘴》、《青板》等。

復興村耍鑼鼓技藝複雜,要想學會鼓、鑼、缽等多門技藝確實不易,自己雖學習多年,技藝不斷進步,但很多老曲牌也瀕危失傳,馮光卜和其他幾位耍鑼鼓的好友們一道,通過不斷回憶整理並組織人員進行發掘搶救,積極開展耍鑼鼓的傳承活動,培養喜愛復興耍鑼鼓的第四代傳承人。

羌風楚韻 洪雅復興耍鑼鼓敲了2200年

馮光卜和好友們

出生於1941年的毛清全小時候聽見響器音樂好聽,產生了耍鑼鼓的好感,20歲跟隨師父學習響器,一邊學習,一邊參加生產勞動,雖然自己很有天賦,但由於農村事情多,學習了十年,才能獨自演奏,正式成為復興耍鑼鼓的傳承人。他主要擅長打(鼓、馬鑼),特別是在打悲調中,用唱唸方法統領全隊,擔當領唱者,其聲音高亢有力,又極具悲傷感。2005至今,他共參與大型文化活動中復興耍鑼鼓表演30餘場。


羌風楚韻 洪雅復興耍鑼鼓敲了2200年


羌風楚韻 洪雅復興耍鑼鼓敲了2200年

復興耍鑼鼓演出

最後讓我們在欣賞瓦屋山及復興村秀麗風光的同時,在欣賞著名詩人楊宇的同題詩歌吧!

《復興耍鑼鼓》

楊 宇

請卸下一身的重負吧

千里萬里的背井離鄉

支離破碎的家國亡恨

一併都 託付給

啞巴一樣的大山

和這守口如瓶的

銅器

請傾聽青羌的清音吧

山頂枯雪融化

雨珠兩顆五顆

滴落在斗笠和蓑衣上

魚擺尾 豬拱食

冷杉沙沙作響

小溪正趁著夜色

穿越 村莊的夢鄉

請合奏一曲山裡的交響吧

名字叫羌風楚韻也好

或者鑼鼓響器也罷

鼓當主角 鑼手居左

缽手居右 笛啊簫啊二胡啊

不妨戴張杜鵑花的臉譜

敲敲打打 吹吹唱唱

絕不洩露絲毫的

憂傷

村子裡 小木樓

屋簷下金燦爛的玉米

屋脊側懸掛的魚雕

洗耳恭聽的 還有

院壩裡的苔蘚

散發著青幽幽的

光芒


圖片來源:洪雅縣委宣傳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