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出建立哈尼梯田大聯盟 打造梯田發展共同體

紅河 建築 哀牢山 農業 中國農業新聞網 中國農業新聞網 2017-09-05

建立哈尼梯田大聯盟 打造梯田發展共同體 ——世界文化遺產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雲南紅河哈尼梯田可持續發展札記

走下飛機,剛剛步入雲南昆明長水機場,撲面而來氣勢磅礴的“世界遺產紅河哈尼梯田”巨幅宣傳畫,便不由自主加快了腳步,急切地想探訪其千年不變的奧祕。同行的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諮詢小組共同主席閔慶文告訴記者,紅河哈尼梯田,是我國第一個以民族名稱命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我國現有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中唯一一個以農耕文明為核心的遺產,與故宮、長城等其他世界遺產主要功能已經完全改變不同,哈尼梯田的主要功能依然是農業生產,千百年來保障著當地百姓的食物與生存安全,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衍生或拓展出文化、生態、休閒等多種功能,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和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為破解紅河哈尼梯田在跨越發展中的短板瓶頸,在問計專家中科學前行,雲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組織20多位業界專家就紅河哈尼梯田可持續發展進行專題調研,此舉紅河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8月23-29日記者跟隨調紅河南部行調查組,走進紅河州南部綠春、紅河、金平、哈尼四縣。

專家提出建立哈尼梯田大聯盟 打造梯田發展共同體

雲海翻騰的綠春,掛在雲霧繚繞天上縣城。本網記者 鄭驚鴻攝

專家提出建立哈尼梯田大聯盟 打造梯田發展共同體
在水渠間設置的分水石。博物館圖片
專家提出建立哈尼梯田大聯盟 打造梯田發展共同體
紅河第一灣。閔慶文攝
專家提出建立哈尼梯田大聯盟 打造梯田發展共同體
綠春縣梯田衍生品。本網記者 鄭驚鴻攝

掩映在雲霧深處人家,鐫刻在哀牢山脈哲學

從昆明到邊陲綠春縣,400公里的路程卻走了9個多小時。這也是紅河州4縣哈尼梯田自2010年入選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名錄7年,除了元陽,至今其遍佈紅河、綠春、金平三縣崇山峻嶺間綿延不絕的數十萬畝梯田奇觀還不被世人所識的一個重要原因,但也因此歷經1300多年還得以完整保留其原生態的山水田園景觀,和哈尼原鄉特有的遠古農耕風貌。

綠春縣名來源於“六村辦事處”。1958年建縣時,因境內遍佈綠水青山而由周恩來總理提筆改名。秉持著哈尼人建寨原則,縣城是從半山腰劈山而築,遠望就像掛在雲霧繚繞的天上,因此有詩人稱其為“雲海翻騰的綠春”。更難能可貴的是,走在綠春縣城,不管是騎車上班的姑娘小夥,還是揹著大竹簍販賣採買的阿媽,抑或是蹲在門前抽水煙的老爹,大都穿著哈尼族服裝,一如既往地保持著哈尼人獨有的形象。而縣城的建築物,不管是現代金融銀行,還是政府辦公大樓,其屋頂也都保留著哈尼人古樸的蘑菇頂和土黃色的牆面,按縣委書記李國民的說法:這就是我們哈尼原鄉人的自信。

雲南全省94%是山地、高原和丘陵,而位於紅河南岸的綠春、紅河、金平、元陽四縣則幾乎全是山地。哈尼人是大自然之子,紅河南岸的哈尼人多選擇海拔1400米到2000米上半山區居住,每個村寨都築在森林下方半山腰的山凹中,村寨上方茂密的森林,是哈尼神聖的淨土,是梯田和人畜用水之源,被譽為寨神林,每年除祭祀寨神聖節“昂瑪突”三天外,平時任何人不許入內。村寨下方是層層疊疊的千百級梯田,紅河州世界遺產管理局副局長楊沙鬥介紹,這樣建築的好處是當人們到梯田裡勞動時,可以因下坡而減少勞動量。智慧的哈尼先人圍繞著這片森林,在大山上挖築了成百上千條水溝乾渠,宛如腰帶將座座大山緊緊纏繞,如此村寨上方大大小小溝渠中流下的山水得以被悉數截入溝內,而在水渠間設置的分水石,根據梯田面積的大小流向層層梯田養育稻穀。哈尼的每一個村寨都建有集中的漚肥池,每當春耕時節或水稻灌漿需要施肥時,人們就打開下瀉的溝水渠網讓肥料衝入家家戶戶的梯田,灌滿一層梯田分水石自動閉合再流到下一層,最後再以田為渠流向河谷,如此便大大減輕了勞動力。梯田的最下方是河谷,江河蒸騰形成雲霧最終又被森林涵養形成巨量水分循環往復,這一利用大自然的形態結構形成的“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一體、天人合一的良性循環生態系統,成就了千百年來哈尼人民生生不息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閔慶文十分感慨,“哈尼族選擇居住的村落非常講究,它是哈尼族人民與哀牢山大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創造,是農耕文化與自然巧妙結合的產物,充分體現了哈尼人的生存智慧。1300多年來,哈尼人一直在這裡開墾梯田種植水稻,梯田成了哈尼人賴以生存的物質基地。壯觀、美麗的哈尼梯田其建造與維護中的巧奪天工令世人矚目,而哈尼人的宗教習俗、鄉規民約、民居建築、節日慶典、服飾歌舞、飲食文化等,也無不以梯田為核心,處處滲透出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和文化哲理。”

為哈尼梯田申報世界遺產奔波近20載的張紅榛,如今是紅河學院哈尼梯田保護中心主任。她告訴記者:哈尼梯田文化是整個民族的靈魂。在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哈尼人靠著一把鋤頭、一身鐵骨和過人的智慧,以整個民族的心力來開山築田。每個哈尼人的一生都與梯田緊緊相連,哈尼人生下來,不管男女到7-8歲都要舉行成人禮,男孩要拿著小鋤頭舉行挖梯田儀式,女孩則要揹著小笆籮舉行勞動儀式,儀式後才能擁有正式的名字併成為村寨一員,此後畢生都將投入梯田,直至離世葬在梯田邊上,在另一個世界守望著梯田。就這樣,一代接一代哈尼人把巍巍哀牢山的千山萬壑開墾成片片田山,也把哈尼人的堅毅、崇高、智慧鐫刻在了哀牢山脈,成為人類永恆的榮光。

專家提出建立哈尼梯田大聯盟 打造梯田發展共同體專家提出建立哈尼梯田大聯盟 打造梯田發展共同體專家提出建立哈尼梯田大聯盟 打造梯田發展共同體
單片區世界最大梯田紅河撒瑪壩16400畝梯田,從海拔600--1880米,
層層疊疊的梯田多達4600級。本網記者 鄭驚鴻攝
專家提出建立哈尼梯田大聯盟 打造梯田發展共同體專家提出建立哈尼梯田大聯盟 打造梯田發展共同體

提升古梯田綜合效益,讓農民從產業發展中受益

紅河哈尼梯田涉及元陽、紅河、金平、綠春四縣,總面積80多萬畝,集中連片的10個核心片區達20多萬畝。但哈尼梯田所涉及的4縣都是地處邊疆、山區、少數民族、國家級貧困縣,如何保護傳承發展這片悠久燦爛的世界農耕文明?紅河州的決策者們一直在探索,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保護法規,劃定了核心保護區和緩衝區域,在州縣成立了世界遺產管理局,協同相關部門對“四域十片區二十萬畝”梯田進行重點保護管理,去年還成立了紅河哈尼梯田保護管理委員會,以州長為主任,協調解決梯田保護管理中的重大問題。

隨著城鎮化發展進程的加快,藏在深山的哈尼梯田也受到現代文明的衝擊,許多年輕的哈尼人開始走出大山到城裡討生活,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一些傳統稻作梯田被改成旱作種植甘蔗、橡膠,有的甚至被拋荒。閔慶文說,對於農業類型的文化遺產的保護,其核心的問題是農業及其衍生產業的發展。只有提升梯田效益,讓百姓在遺產保護中受益,才能讓他們繼續經營農業,真正達到保護梯田的目的。為促進哈尼稻作梯田地區的農民增收,紅河州近年著力打造梯田紅米產業、生態魚產業和生態畜禽產業三個產業帶及農產品加工業;打造梯田紅米、稻魚等有機產品品牌,提升哈尼梯田相關產品的綜合價值;著力推出原始宗教、哈尼歌舞、長街古宴、民族節慶等民俗文化品牌,鼓勵遺產區農戶開辦農家客棧、餐飲等,拓展哈尼梯田的多種功能,提高哈尼梯田的綜合價值。

稻田養魚養鴨曾經是哈尼梯田農耕文化的一部分,是哈尼人自古以來的自然生態種養傳統,但數十年來由於種種原因這種多功能的生態模式日漸式微幾近消失。為提升梯田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13年開始,紅河州有計劃地在四縣哈尼梯田不同區域恢復並示範推廣稻魚鴨綜合種養模式,通過示範提高農民稻漁綜合種養積極性,穩定了農戶的信心,三年推廣效益顯著,實現了“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生態循環、高效節能”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促進了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農民增收和對梯田的保護。

紅河縣2013年開始在6個鄉鎮梯田紅米種植區示範稻魚鴨生態種植模式5850.3畝,平均畝產值達7637.4元,有效解決了梯田效益低的問題。通過引進三家龍頭企業,建立2萬畝梯田紅米示範基地、450畝稻田泥鰍牛蛙養殖示範基地和925畝稻鰍共作示範基地,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建檔立卡貧困戶”模式,輻射帶動發展,實現了以漁促稻,稻漁雙豐。紅河縣副縣長許文紅訴記者,稻魚共生系統增收效益顯著,2016年全縣梯田稻田養魚面積已發展到8.7萬畝,覆蓋13個鄉鎮,計劃2020年梯田稻漁綜合種養12萬畝。

元陽縣2014年開始在哈尼梯田示範稻魚鴨綠色綜合種養模式8000畝,帶動全縣梯田發展3萬畝,示範區畝產值達10080元,帶動區畝產值達8030元,實現了“千斤糧、百斤魚、千枚蛋、萬產值”的梯田綜合效益, 成為梯田保護和產業脫貧有效途徑。2017年農業部以1000萬元項目資金支持元陽縣稻魚鴨綠色綜合示範,在7個鄉鎮梯田核心區和緩衝區,以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種植大戶帶動三種方式,打造千畝連片示範點13片2萬畝,涉及農戶1.04萬戶,篩選42個梯田紅米品種種植,試養臺灣泥鰍,輻射3萬畝,覆蓋13個鄉鎮。同時打造宜居、宜商、宜業、宜養、宜遊的特色風情小鎮,推進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旅遊產業持續發展和農民高效益創收致富。

綠春縣從2015年開始哈尼梯田稻魚鴨生態綜合種養模式探索,以農民家庭經營的方式示範獲得成功,梯田稻魚鴨攻關項目畝產值7592.2元。副縣長李波娘介紹,2016年實施萬畝梯田稻魚鴨攻關項目2萬畝,效果顯著,2017年開始,每年發展3萬畝,預計到2020年全縣梯田稻魚鴨種養將達到12萬畝,形成產值2.5億元以上大產業。同時以建設“中國哈尼城”為引領,打造集“旅遊主導、文化鮮明、功能多元、產業聚集、綠色生態”為一體的哈尼文化旅遊城,吸引人們在體驗哈尼原鄉文化中停下腳步,帶動梯田相關產業走出大山。

金平縣從2014年起開展哈尼梯田原生態稻種、冬閒田蔬菜種植和梯田泥鰍養殖等試驗示範建設,提高梯田產值,促進哈尼梯田的保護管理。同時將哈尼梯田產業培植與蝴蝶谷旅遊捆綁開發,在馬鞍底鄉滮水巖民俗文化村的哈尼梯田進行田魚、泥鰍、鴨子等生態綜合種養,打造蝴蝶谷旅遊生態品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2016年共計接待國內外遊客19萬人次,增收5000多萬元。

專家提出建立哈尼梯田大聯盟 打造梯田發展共同體專家提出建立哈尼梯田大聯盟 打造梯田發展共同體
——各自端出自家特色菜來迎接遠方來的專家。本網記者 鄭驚鴻攝
專家提出建立哈尼梯田大聯盟 打造梯田發展共同體
雲霧中的綠春縣三猛鄉臘姑梯田三猛鄉臘姑梯田。本網記者 鄭驚鴻攝

打造梯田發展共同體,建立全域旅遊示範區

哀牢山南部的紅河哈尼梯田4縣,均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地形呈"V"形發育,壯觀異常。也因地形複雜高差懸殊,立體氣候突出,河壩區最低海拔是114米,高山區最高海拔在3075米,由河壩經下半山、上半山到高山區的行程中,要經歷熱帶、溫帶、寒帶的變化,分佈期間的哈尼梯田因此呈現出“一山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觀,孕育了多種多樣的特色產品。記者在16400畝單片區世界最大梯田紅河撒瑪壩,真切地感受到了同一片梯田,前後僅僅15分鐘或因一片雲彩或因一縷陽光或因一片霧靄的不期而遇,便會有截然不同的奇異景觀,給原本就氣象萬千的撒瑪壩梯田更增添了一份莫名的神祕、一種莫測的魅力。

除了獨特的景觀,哈尼梯田因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良好的生態環境、優美的複合景觀、濃郁的傳統文化、多樣的農產品、高效的資源利用技術、深邃的生態哲學思想而擁有幾乎所有自然與文化遺產頭銜。在2010年成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後,先後成為世界遺產、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還是國家溼地公園,毗鄰國家級或省級自然保護區,區域內分佈著中國傳統村落以及大量國家級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與紅河州委州政府面對面座談時,參加調研的專家說,為保護傳承哈尼梯田,近年來紅河州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一些好的模式和典型,僅從旅遊上看,在局部地區、特定時間已經出現了“井噴現象”,但專家也坦陳,哈尼梯田這塊“世界級”的品牌遠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遺產“紅利”沒有得到充分釋放,各項工作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重文化遺產輕農業遺產、重旅遊發展輕農業發展的現象明顯,在旅遊發展中重企業化運營輕農民參與、重個別景點輕全域發展、重特定時段輕全季節、重觀光輕多樣化旅遊產品和多種產業融合的現象明顯。

對此,聯合國大學研究員樑洛輝指出,哈尼梯田不是一般意義的文化遺產,而是以活態性、動態性、系統性為主要特徵的(農業)文化遺產,不能簡單照搬一般的文化遺產保護方法,糧農組織的要求是,動態保護與適應性管理。閔慶文強調,哈尼梯田保護成功的標誌是稻作梯田系統的可持續,關鍵是農民繼續經營農業。農業部的要求是,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為此要建立以生態與文化保護補償為核心的政策激勵機制,以有機生產、功能拓展、“三產”融合為核心的產業促進機制,以及由政府、科技、企業、農民、社會五位一體的多方參與機制。

閔慶文團隊在之前的調研中發現,哈尼梯田地區多數農民的經濟收入來源於經濟作物的大於糧食作物。元陽和紅河在涉農工業方面發展水平相對較高,但生產規模還都比較小,地處邊遠山區,經濟水平落後,教育水平低導致人才缺乏,制約了產業發展,4縣的產業多以初加工為主,僅紅河的棕製品加工、綠春的傢俱生產達到較大規模。哈尼梯田的優質農產品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但目前還沒有得到有效開發。交通通達性的總體水平比較低,缺乏相關服務配套,致使產業難以形成規模,生產成本遠遠高於其他地區,使得當地的企業發展持續性和競爭力較弱,造成第二、三產業發展滯後。

對於如何進一步保護髮展哈尼梯田,綜合調查專家的意見,閔慶文提出,應儘快建立哈尼梯田聯盟,打造哈尼梯田4縣發展共同體,提升管理級別,提高協調能力,打造公共品牌,探索“1+N”的產業發展模式,錯位發展,相互補充,形成聚集效應,跨越發展。應遵循保護與發展協調、農業基礎地位、本地農民主體、差異化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等原則謀發展。應發揮資源優勢,打造特色品牌,強化產業融合。應根據資源基礎、自然條件與產業環境,將哈尼梯田地區劃分為梯田產業發展區、生態生物產業發展區和熱區特色產業發展區三大產業區。

分析哈尼梯田發展前景,專家指出,哈尼梯田具有發展高品質農業的資源環境優勢和傳統複合生產模式的優勢,發展水稻有機種植具有較高的市場競爭力。隨著旅遊業、電商服務業、康養產業的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特色食品加工、餐飲服務業等將快速發展。農產品、勞動過程、農業景觀將成為旅遊資源,農民可望從旅遊等服務業中獲益。為此,閔慶文建議,要建立全天候、全區域、全行業的旅遊發展新思路,哈尼梯田具有發展多種旅遊產品市場的天然優勢,要科學評估哈尼梯田開展全域旅遊的資源優勢,四縣應聯合申報“全域旅遊發展示範區”,樹立以農業、文化、生態、遺產為核心資源的旅遊發展理念,提高農民參與能力,將旅遊作為吸納剩餘勞動力、推銷農特產品、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使旅遊真正成為“富民產業”。

與會紅河州政府祕書長白從科代表州領導表示,保護傳承紅河梯田系統這個獨特的人類世界遺產,是提高紅河州核心競爭力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感謝各位專家為紅河州小康決勝關鍵階段提出的真知灼見,表示將盡快召開州委專題會議,就專家的建議形成共識落實在“十三五”的行動中,科學保護好這個人類珍貴的遺產,合理利用其生態價值,為紅河州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提供樣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