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話說河口——進桑關

進桑關

河口自古以來就是邊陲隘關,古時稱為進關。縣城背倚似屏的四連山,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是我國西南的邊陲重鎮和國防要衝。

【人文】話說河口——進桑關

河口位於雲南省東南端,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山水相連,自古以來就是中華國土的邊陲隘關,古時稱為進桑關,隔南溪河、紅河與越南相望,是我國西南邊陲重鎮和國防要衝,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河口縣城背倚四連山,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有古書這樣描述:“屹峙南陲,制臨交趾,山川環屏、道路四通。”河口這塊邊陲極地,早在漢時起就引起了朝廷的關注,為軍事佈防要地和與異國經貿通商的通道。

西漢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中央王朝就在河口建立了軍事重隘進桑關。兩千多年來,西南各族先民在崇山峻嶺中開闢了內聯昆明、成都,外聯交趾(越南)的“蜀安南道”、“安南通天竺道”、“馬援故道”。

東漢

建武十九年(公元前43年),伏波將軍馬援向朝廷報告:“從冷(紅河下游越南境內)水道出進桑(今河口)王國至益州賁古縣(今蒙自、箇舊)轉輸通利,蓋兵車資運所由矣。”當時交趾(越南)的經濟文化相當落後,漢太守錫光、任廷及漢族移民把當時較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帶進越南,促進其經濟文化的發展。

東漢

元和年間(公元前84~86年),穀物漲價,國家財政拮据,尚書張林建議用益州與交趾的貿易收入彌補,遂開石峽槽(今瑤山)驛道,通今壩灑田房接紅河水道進入交趾,擴大與印支諸國的貿易往來。南詔時期,在壩灑田房開賈湧步為水陸通商口岸,進一步加強了與東南亞各國經濟文化交流。

唐時

陸上驛道與紅河水道連接而成步頭路”。史學家認為這條水陸結合的對外通道,比張騫通西域形成的“北方絲綢之路”還要早一個多世紀,稱之為“南方絲綢之路”的第二條通道。古道上來往於蒙自、文山的馬幫絡繹不絕,踏出了深深的馬蹄印,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山間鈴響馬幫來的圖畫。西南各族人民在這條古道上創造了數不盡的富於傳奇色彩的人間奇蹟,古道像一條神奇的綵帶纏繞著萬水千山,隱現於雲霧林中,連接著異國他邦,傳遞著人間史話。

中世紀

中葉以前,河口還只是一個渡口,只有五六戶船伕在紅河匯合處的灘頭結篷而居,是一個一家點燈全村亮,一戶炒菜全村香的小漁村。在河口周圍的崇山峻嶺、溪水叢林間居住著瑤族、苗族、壯族、傣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那裡山水環繞,物種繁茂,冬無嚴寒,四季青綠。紅河、南溪河靜靜地流淌著,兩岸的人們過著以歌傳情、以舞為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給自足的農耕田園生活。

【人文】話說河口——進桑關

圖釋:停靠在河口紅河渡口的商船。中世紀中葉以前,河口還只是一個渡口,只有五六戶船伕在紅河匯合處的灘頭結篷而居。

話說“進桑關”

進桑關(河口)為水陸交通要站,且為邊陲重鎮。自安南進桑後,登陸即入山,行經漫山、天山、螞蝗坡等,山嶺綿延,且熱帶雨林區,樹木繁茂,不見天日,山道迂迴,艱險難行。進桑關既是重要的通商要道,又是邊陲軍事要塞。清時,清廷就派兵四營駐紮河口,駐地為似如屏障的四連山,按當時軍制,每營659人,共達2600多人。朝廷根據進桑關“山川環屏,道路四達”的地理特徵,分別在老卡、紙廠、母雞坡、約馬幾等通道駐兵設卡、置建營盤。

法帝國主義殖民者侵佔越南之後,就把垂涎欲滴的目光指向了雲南。法國人德爾蒙曾著的《雲南遊記》中這樣寫道:“雲南氣候溫和尤其似法國南部,對法國人尤為相宜,其礦田之富,物產之饒,比較起越南來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上,我們的政策應當割取雲南全省。”從中國內地進入雲南,山高路險,曾經是一道天然屏障。緊靠越南的紅河和河口就成了他們窺視的入口。

【人文】話說河口——進桑關

圖釋:河口對汛城區圖

清乾隆年間(1736~1796年),邊境貿易漸繁,清政府在開化府(今文山)的馬白(今馬關縣)設稅所,同時在河口設汛,特准邊民商販往來,越南商販溯紅河上保勝(今老街)經河口、湯泉(今屏邊縣)至蒙自,達拓東城(今昆明)。紅河上的船隊、驛道上的馬幫絡繹不絕,進出口商品物資源源不斷。

【人文】話說河口——進桑關

圖釋:20世紀50年代的河口與越南老街

1860年,法國海軍軍官弗朗西斯·加尼爾率隊探險湄公河失敗,即將注意力轉向紅河。

1866年6月5日,法國探險隊對紅河探險成功,獲得了連接雲南與東京(今河內)紅河水路的資料。

清同治七年(1868年)5月,加尼爾從雲南回越南的途中,遇見法國商人讓·堵布益,加尼爾對紅河航道的發現,引起了堵布益對取道紅河進入雲南的興趣。

1871年2月,堵布益離開雲南南行至箇舊紅河邊蠻耗,順紅河而下,從河口至越南河內。

1873年堵布益將一船軍需品沿紅河而上運至蠻耗賣給雲南當局,然後從雲南購買一船錫和銅運往河內出售。同年10月,法國侵略軍佔領越南河內,河口成為了法帝國主義打開中國西南的門戶。

1885年4月7日簽訂《中法越南新約》。

1895年6月20日,法國又強迫清政府訂立《中法商務專條附章》九條,闢河口為商埠,並在河口派駐副領事一員。中國的大門敞開了,河口的關隘也放開了。

清政府在民眾的唾棄聲中意識到河口關卡的重要性,覺得有必要參與河口邊境的管理,以免被法國政府全部侵吞佔為己有。但此時為時已晚,法國人已經牢牢

地卡住了清政府的“脖子”,隨時都可置人於死地,清政府屈從了,一切隨法國人擺佈。法國人和法國保護的商人,趾高氣揚、耀武揚威地出入口岸,而且還在口岸建起了住宅樓;在進出稅率上,還給予了他們最大的減免。法國人不僅控制了河口,而且扼住河口進出口的咽喉,開始肆無忌憚地對中國經濟進行掠奪。

1897年7月1日建立河口海關。同年,清政府在河口設置對汛副督辦公署,下轄那發、壩灑、老卡、新店四個對汛;龍博分汛和王布田、田房、橋頭、小壩子四個副汛。清政府在河口有了自己的機構和人員。19世紀末20世紀初,紅河航道運輸達到了高峰,“大船三百,小船千艘,來往如蟻,盛況空前”。1906年,行駛在界河上的船隻達14704艘,運載貨量46970噸;1907年,行駛船隻達18431艘,運載貨量57369噸。

【人文】話說河口——進桑關

圖釋:河口海關舊址,1897年由法國駐河口副領事署修建。共有三幢,這是僅存的一幢辦公室。

在西方列強的炮口下,清政府喪失了主權。1898年5月,法帝國主義攫取了滇越鐵路修築權。1904年3月破土動工。

【人文】話說河口——進桑關

修建滇越鐵路工人居住的工棚

1908年5月,同盟會在河口發動起義,後起義失利。

1910年4月1日建成通車,進出境物資多由火車運輸,熱鬧的河面逐漸靜寂。

鐵路運輸的進出口貨物暢旺,城區人口與日俱增,為適應發展的要求,副督辦許德芬、王廣齡先後發動群眾修建德芬街(今人民路)和廣齡街,逐漸開發建設成縱橫交錯的16條街道,房屋建設皆為法式、廣式。電報、電話、電燈、郵政俱備,西方國家商人紛紛到河口開設洋行、公司,如:法國的差利瑪洋行分店、亞細亞水火油公司等。各種洋貨通過河口入境銷往內地,河口成為雲南省對外最大的商品集散地,發展成我國西南邊境上的一座新興商業城市,商賈雲集、店號林立、熱鬧非凡。

【人文】話說河口——進桑關

圖釋:法國駐河口副領事署位於河口縣城老縣委山頭。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二層磚木結構法式樓房。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法國保勝(老街)沿江而達蒙自、河口、蠻耗為通商口岸,光緒十五年(1889年)在河口設副領事署。1985年被公佈為河口瑤族自治縣文物保護單位。

1911年,辛亥革命取得勝利。

1914年,中華民國政府將河口副督辦公署正式升格為河口督辦公署,同時,還授予它軍事、外交權利,並可以代表政府辦理涉外事務和警衛疆界的職責。

1926年改為河口特別區對汛督辦公署,管轄的範圍擴展為:5區、4鎮、8鄉:第一區轄德芬鎮、廣齡鎮、南溪鄉;第二區(那發)轄那黃鎮、新建鎮、新勐鄉、金水河鄉、茨通壩鄉;第三區(壩灑)轄壩卡鄉、橋靖鄉;第四區(新店)轄橋頭鎮、新店鄉;第五區(老卡)轄近汛鄉、錦仁鄉。

【人文】話說河口——進桑關

圖釋:河口最早的地方金融機構——富滇銀行舊址

1940年9月1日,日本侵略軍在越南海防港登陸,祖國西南邊疆形勢危急。國民政府當即收回河口至昆明的滇段鐵路主權。為防止日軍進犯雲南,於9月12日下令炸燬中越大橋,並將河口至碧色寨177.6千米鐵軌以每日10千米的速度拆除,同時炸燬除人字橋外的大小橋樑。為抵禦日軍進犯,河口人民組織了“河口義勇軍”,準備浴血沙場,為國捐軀。中央憲兵十三團、國民黨第54軍198師進駐河口,分別成立“河口警備司令部”、“河口戒嚴司令部”,依倚四連山屏障佈防,扼守河口,與日軍隔河對峙,日軍始終未能越雷池一步。1940年至1942年,日機入侵河口頻繁,對行駛的火車、城區進行狂轟濫炸,火光沖天,房屋被毀,人員傷亡,商人逃散,呼兒喚女,啼飢號寒,哀聲慟地,慘不忍睹。鼎盛一時的河口蕭條冷落,一落千丈。

【人文】話說河口——進桑關

圖釋:河邊巡邏的大清對汛公署巡防兵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10日滇軍60軍到達河口,13日下午1時,日軍駐老街部隊指揮官津田到河口60軍軍部向軍長萬保邦呈交投降書。

1948年1月,那發汛(第二區)劃歸金平縣管轄。督辦公署這個似縣非縣的行政實體,在河口執政時間長達52年。歷任督辦都說河口是塊風水寶地,可河口炎熱的氣候,極差的生活條件,也使督辦難以待得太久。有的督辦上任不久,就以種種理由請求調走,52年,更迭竟達42人之多,平均每任一年多。在督辦中,也還有極少數胸懷一定抱負,立志為河口做些有益的事情,以盡父母之責的人。如許德芬、王廣齡等人,對河口城市的建設和民族教育事業都作出過一些貢獻,至今尚為後人稱道。

【人文】話說河口——進桑關

圖釋:清朝駐防邊境的海關官兵與外國商人

1949年12月9日,雲南省政府盧漢宣佈起義。國民黨第26軍餘程萬和第8軍李彌殘部見大勢已去,妄圖逃往越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野戰軍15兵團及“邊縱”1支隊從文山日夜兼程行軍200餘里到達河口,扼河口邊關堵截外逃的國民黨殘軍,並沿紅河而上,在蠻耗渡口殲逃敵1個團。

同年9月下旬,滇桂黔邊縱隊第四支隊33團政委陳熙古在馬關縣古林箐主持會議,成立中共河口特別支部,任命李萍為中共河口特支書記,李維貴、李樂為委員,負責領導開闢河口和滇越鐵路沿線工作,把滇東南和滇南遊擊區連接起來。

10月,李萍、李樂、郭宇等同志深入到南溪,在黨的外圍關係柯佩琛的協同下,多次到南溪鄉偽鄉長朱啟明家做艱苦細緻的爭取工作,曉以大義,使其終於認清形勢,願意靠攏人民。

12月9日,盧漢將軍起義,通電全省。李萍、朱啟明等人進入河口城,住在朱啟明城區的家裡,公開領導河口的解放鬥爭,直接與督辦王燦堃進行了3次談判,王想等待國民黨第二十六軍到河口後看風使舵,對駐越南老街的法殖民軍也抱有幻想,不肯輕易交出政權。

12月25日,陳熙古政委率邊縱33團進駐河口,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王燦堃眼見大勢已去。

12月28日上午8時,將督辦公署印信、文件、槍械、地方常備隊及各對汛武裝名冊,呈交接收委員會主任李萍,河口宣佈解放。

1950年元月1日,河口城區舉行慶祝大會,陳熙古在大會上宣佈:成立“河口縣人民政府”,朱啟明任縣長。各族人民撥開烏雲見太陽,載歌載舞慶解放。

解放後的河口

河口縣人民政府成立後,先後建立了河溪、壩田、橋靖卡和橋新卡等四個區人民政府,邊疆各族人民開始了新的生活。

1950年至1951年底,河口開展剿匪鬥爭,平息匪亂,保障了邊疆的安寧和各族人民安居樂業。

【人文】話說河口——進桑關

圖釋:2016年河口縣青少年參觀紅河州剿匪遺址「河口城區保衛戰」

1963年7月11日,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批准,建立河口瑤族自治縣。

1987年,河口縣對縣以下的機構進行了機構體制改革後,就形成了兩鎮、四鄉的新區劃,一直沿用至今。也就是河口鎮、南溪鎮、橋頭鄉、老範寨鄉、瑤山鄉和蓮花灘鄉。

中越兩國曆史上就是友好的鄰邦,中國與越南割不斷的地緣、歷史、民族、經濟等千絲萬縷的聯繫,在近代又在反帝反殖民主義鬥爭中並肩戰鬥,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上世紀60~70年代,河口積極開展了援越抗美鬥爭。20世紀70~80年代,中越關係一度出現了困難和曲折。

【人文】話說河口——進桑關

圖釋:從中越鐵路大橋上駛向越南的米軌火車

1991年實現中越關係正常化;1992年國務院批准河口為沿邊開放縣, 1993年中國河口—越南老街口岸復通;1996年開通國際鐵路貨運;1997年開通昆明至河內國際鐵路客運;2001年,中越公路大橋建成通車。

【人文】話說河口——進桑關

圖釋:承載貨物運輸的紅河公路大橋口岸

【人文】話說河口——進桑關

【人文】話說河口——進桑關

河口從長期封閉一步一步走向開放,從改革開放的末端變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河口正在緊緊抓住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中越“兩廊一圈”區域合作、“泛珠江三角”區域合作等戰略機遇,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特別是預計投資11億元、規劃面積2.85平方千米,包括進出口貨物查驗貨場區、商貿交易中心區、邊民互市市場區、物流配送中心區、保稅倉庫區、出口產品加工區六大功能區的“中國河口國際口岸北山片區”建設項目如火如荼實施,有力地推動了河口對外開放水平和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來源:觸摸河口)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