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通向小康的路 ——白銀市平川區“三變”改革工作小記

春到田家送暖陽,黃鳥殷勤壟畔飛。四月的平川大地已是各色花開柳青青了。 在魏家地的一塊地頭裡,貧困戶王興義老兩口正在侍弄著剛發芽的枸杞樹。王興義患病16年,無任何勞動力,家裡的重擔落到了妻子張國燕一個人身上。現在,村裡成立枸杞種植合作社,老兩口就把自家僅有的1.8畝地入股合作社,張國燕到合作社務工。“像我們50多歲的人外出不好找活幹,如今在家門口就能務工,一年能掙2萬多元,還能分得4000元紅利,家裡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張國燕說。

張建華也是村裡的貧困戶,偶爾出去打打零工,但工期不穩定,家裡的收入一直成問題。“種植枸杞比種莊稼強多了,我們兩口子在合作社務工,吃的是‘技術飯’,兩個人一年下來收入也有3萬多元呢!現在,我們已經摘掉了窮帽子,過上好日子了!”

平川區寶積鎮魏家地村針對產業結構單一、老弱病殘為主要勞動力、土地撂荒嚴重等問題,村裡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引進“寧杞7號”,成立了枸杞種植合作社,趟出了一條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黃嶠鎮的神木頭村山大溝深、生產生活條件差,是全區1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貧困群眾發展產業、脫貧致富成了難啃的硬骨頭。該村黨支部根據產業實際,成立了由神木頭農業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農戶把土地和資金進行流轉和入股,把資源轉化為農民股權和股金,讓農民在收取租金和參與合作社分紅中實現股權收益。

村民王宏義告訴筆者:“把祖祖輩輩吃飯養家的土地入了股,等於把錢存進銀行裡了,有了穩定的收益。我雖然有慢性病,但還可以在家附近就近打工,一年下來最少收入3000到5000元。”

平川區順著“三變改革”這條致富通道,在全區七個鄉鎮通過改變傳統種植模式,推行專業、精細化的管理,從發展特色產業、無公害種植方面著手,有效盤活了農村閒置資源資產,增加了農民和村集體經濟收入,取得了顯著成效。

據瞭解,王家山鎮於大川村依託甘肅紅星偉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白銀裕明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承載主體,建成黑毛驢養殖脫貧產業園,帶動貧困戶145戶,發展黑驢養殖366頭,安排就業64人,實現勞務收入92萬元。水泉鎮雙岔村依託當地專業合作社採取“三變”+蔬菜產業+生態養殖的具體發展模式,鼓勵農戶積極參與股份合作、訂單種植等多種形式合作,完成3000畝日光溫室無公害韭菜和千畝蟠桃種植基地,帶動和受益農戶600餘戶,就地轉移勞動力1000餘人。寶積鎮魏家地村,通過發展枸杞產業,帶動農戶290戶1320人蔘與入股,農戶實現分紅56.4萬元。黃嶠鎮神木頭村成立甘肅神木頭農業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農戶土地3500畝,大力發展藜麥、中藥材產業,帶動農戶105戶475人蔘與入股,以保底分紅形式,不斷拓寬貧困群眾致富渠道。王家山鎮萬廟村按照“支部+協會”的組織設置模式,成立磚瓦協會黨支部,與企業簽訂長期用工協議,加入協會的磚瓦企業達到23家,綜合年產值達到7000餘萬元。寶積鎮響泉村將三變與美麗鄉村建設、生態旅遊緊密結合,積極發展鄉村旅遊“新業態”,調動農戶參與特色旅遊產業,實現營業額20餘萬元,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