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非遺:7000年前孵化出來的泥雞(和平壎)

河源蘊藏著

豐富的文化遺韻和民俗淵源

非遺是一份傳承,非遺是一份責任

非遺是最燦爛的文化

今天,跟著阿妹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

探尋“會唱歌的和平泥雞”

河源非遺:7000年前孵化出來的泥雞(和平壎)

2007年,"和平泥雞"被收入河源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伴隨了一代代客家孩子長大的小玩具。泥雞(和平壎)作為一種兒童玩具出現於和平縣民間,特別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更是在和平以及江西三南(贛南、龍南、定南)地區盛極一時。

河源非遺:7000年前孵化出來的泥雞(和平壎)

和平小孩正在吹奏泥雞

壎,起源於母系社會,發展於先秦,到明代時候逐漸衰落,在中原民間壎作為一種樂器,在明清時期幾乎一度失傳。

泥雞作為壎的一個分支,憑藉其古樸幽雅的獨特音色和特殊的藝術表現力,充分的將中華民族傳統的音樂表現的淋漓盡致。壎以它那特有的神韻,獨佔八音之一:“土”,在普通百姓之中廣為流傳。目前發現最為古老的“壎”,是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橢圓形一孔陶“壎”,距今已有7000多年

河源非遺:7000年前孵化出來的泥雞(和平壎)

泥雞形狀似雞子,因雞形而得名,二孔三音,可以吹出“1、3、5”或“2、4、6”三個簡單的音符。泥雞的音色隨造型大小而呈不同效果,大者低沉古樸、渾厚蒼勁;小者歡快激揚,響徹山川。

和平泥雞有六孔、四孔和兩孔之分,兩孔泥雞可以吹出三個基本音階do、mi、sol。四孔泥雞能吹六個音。而六孔泥雞的吹奏方式,如今已經失傳。

河源非遺:7000年前孵化出來的泥雞(和平壎)

△陳少波是和平泥雞製作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唯一傳承人,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製作和平泥雞

和平泥雞生產過程主要有:取泥、練泥、涅泥、燒製、著色和晒乾等工序,這看似簡單的六道工序,必須要人手製作。

△ 《南粵瑰寶》片段 | 視頻來源:河源廣播電視臺

2006年7月,廣東省博物館收藏了陳少波16件和平泥雞作品,作為永久館藏。

河源非遺:7000年前孵化出來的泥雞(和平壎)

和平泥雞由客家人從中原一起遷移到和平縣,它的傳承從未有過間斷,生命力極強。和平壎聲起,品味遺音,似乎在朝更代移間目睹了客家先民的遷徙之路。孩童手中的和平泥雞,成了穿越千年時空的召喚,一韻,便是千年。

| End |

抖音號:搜“河源旅遊”加關注

圖文來源:和平縣文化館、非遺世家、連平發佈綜合

免責聲明

1、內容部分來源網絡,因編輯需要文字和圖片之間亦無必然聯繫,僅供讀者參考。

2、此公眾號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時效因素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繫,如原作者或編輯認為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通知我們,以迅速採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3、本網頁如無意中侵犯媒體或個人的知識產權,請來電告之,我們將立即予以修改或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