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合江縣曾經有個永興誠醬園廠,堪比北京芝麻胡同

瀘州合江縣曾經有個永興誠醬園廠,堪比北京芝麻胡同

本文主要資料來源為合江地方文史資料,如有遺漏處歡迎指正為謝。

大家最近如果看過何冰演的《芝麻胡同》,一定對北京沁芳居醬菜鋪老字號經營之道大家讚賞,其實在我們四川瀘州清末民初也有這樣類似的老字號,良心企業,比如合江縣的“永興誠”醬油廠。

合江的釀造業自古有些名氣,我們熟悉的先市醬油就出自這裡。當年國營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釀造廠,就是由原來“永興誠”、“明安”、“泰生祥”、“華康”、“永利園”、“光福和”等十幾個民國時期就存在的老字號,這跟當年瀘州市區內30多家白酒作坊合併後成為了瀘州老窖一樣。

今天筆者翻閱了一些地方史料,覺得這些老字號各有歷史,很值得拿出來給大家分享一下,一來是瞭解過去的商人經營態度和經商格局;二來對地方文史愛好也算是一種補充吧。

永興誠醬園廠,創建於軍閥割據,兵匪橫行的1921年秋季。由張致軒、張茂玖各出資銀元四幹元,資本總額共計八千元。由張致軒負責經營管理。

瀘州合江縣曾經有個永興誠醬園廠,堪比北京芝麻胡同

1931年張安甫(張茂玖之子)任經理。1945年張安甫赴瀘州經營買營溝街(今日瀘州三星街附近)李姓所賣麴酒廠,更名為“永興誠麴酒廠”,與合江永興誠分夥。合江永興誠由張履平(張致軒之子)任經理。

張致軒(1885年6月——1961年2月)出生於永寧道敘永縣先草壩,民國初年,廢州、道改縣制,該地劃歸合江縣車輞鄉一個貧農家庭。因人口眾多,生活困難,家境貧苦。

1905年經宗兄張茂玖介紹,赴宜賓合江門麗金源醬園號學徒三年,幫師三年。為了照顧家中老幼,於1911年辭去宜賓工作,回合江幫太生元醬園廠,手中小有節餘。1916年離開太生元,同劉澤安等合夥,到自貢買鹽運銷合江,後遠銷到貴州赤水城鄉一帶。經營順利。積累了一筆資金。

張致軒考慮到對醬園事業有十餘年經驗,而醬園企業是兵拿不走,匪搶不去。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醬園就佔二位是人們生活資料必需品,可算是子孫企業。經與宗兄張茂玖商議同意,合資經營醬園業務。

瀘州合江縣曾經有個永興誠醬園廠,堪比北京芝麻胡同

當時的豆油與醬油。國民政府時期海關規定:豆油是豆類榨出的油,屬油脂類,要繳納海關稅;醬油是豆子釀造的,是人民生活調味品,免徵海關稅。群眾叫豆油,釀造廠稱醬油。

“永興誠”招牌顧名思義,就是誠信經營才可以成就可以長久興旺發達,只有誠以對人対事才能獲得社會承認,群眾歡迎,業務才能永久興盛。

1918年秋,“永興誠”買下大寺巷91號房產,(後來的醬園一車間處)該處住有十幾戶人家,搬遷和拆建需要時間。

於是分為兩步進行:一、住戶遷走一家就拆建一處,等住戶遷完,修建倉房、發酵室、工作房、宿舍都基本完成,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以上。二在工廠尚未完建前是借用張安甫、張子和住家院內空壩,開始生產。

在江津油溪購買容量幹斤醬油的大蘇缸200口,容量300斤的1000口,醋罈200口,陸續生產醬油、夫醋、豆瓣。

1921年門市營業,三年老母子醬油,三年老陳醋即指此。

瀘州合江縣曾經有個永興誠醬園廠,堪比北京芝麻胡同

1919年購買大寺巷口房產(後來的營業部),當時此房是袍哥公社茶館,簽約時講明一年後交房。1920年房屋如期收回,整修為營業門市部。

1946年請嚴卿工程師修建為磚混結構房屋,耗資3600萬元(偽法幣)。並請縣人朱錫疇(字極五)寫“永興誠”招牌字鐫刊在大寺巷營業門市部,白底金字,非常醒目。

永興誠醬油生產流程和藥物配方,各廠家因地方、環境、氣候條件不同,掌缸師各師各教,本文作者也不是行業內人士,則此處不做介紹。

當年生產房工人8人,聘江西人高興才為掌缸師傅(類似車間主任),負責全廠生產管理。他同張致軒在太生元同事多年,互相信任。高興才生產技術高超,為人誠實直爽,工作認真負責,樂於將技術傳授徒弟。全廠人員都尊敬他。指揮生產,安排工作,工人樂於接受,認真完成任務。

營業部員工12人,聘劉光榮為掌櫃(即門市主任),管理營業部銀錢貨物及全部員工生活。

瀘州合江縣曾經有個永興誠醬園廠,堪比北京芝麻胡同

採購進貨方面:醬園業務的主要原料是豆子、鹽巴、麵粉。一般廠家都是就地收購衣民的零星豆子。永興誠買豆子,是通過赤水鹽號在貴州收購運合江的。貴州豆子比合江價格便宜,更重要的貴州豆子是陰乾的,豆漿多於晒乾豆子,多產醬油。鹽巴是在合江縣城買計岸銷商整載使用,獲得批零差價,成本當然降低。

永興誠門市部,醬油、夫醋、豆瓣銷售為主,附代經營山貨。委託宜賓麗金源代莊購買各種山貨,如花椒、胡椒、八角、三奈等。貨物質量保證。海產品:海蔘、金勾、海帶等,委託重慶市張某某代莊,商品質量保證,價款一年三關結帳。當地買進條粉、豆粉,特別重視產品質量。一般買有信譽的老廠,嚴格把好進貨關。

在銷貨方面永興誠的銷貨作法是: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斤兩足夠,找補清楚,態度和靄。真正做到以上幾項,門面上的零星顧主爭先接踵而來。醬油是調味佐料,同時是饋贈親朋的禮品。同業對醬油包裝採用蘭竹筒,商標初期是紅紙、木刻板印黑字,後來改用金字、中間印個笑羅漢,後在重慶印製鉛印商標,在當時是合江醬油時新商標。

瀘州合江縣曾經有個永興誠醬園廠,堪比北京芝麻胡同

永興誠深感到裝璜和商標是宣傳和美化醬油的必要條件,於是請攝影師將合江筆架山拍照下來作為醬油商標,筆架山又名少岷山,古名安樂山,因“安樂”二字為入們喜愛追求,定為“安樂山”商標註冊是永興誠醬油。裝璜改蘭竹筒為玻璃瓶裝。並在上海印砂廠翻鋼模子,把永興誠牌名都鐫刻在模子上。以後在玻璃廠燒玻瓶,把鋼模交它燒製。

商標說明書是請沈佛愚老先生(沈佛愚,合江鎮人,生於1888年,民國八年(1919年),他與靖國軍朱德旅長等同遊筆架山,唱和詩篇。他和朱德的詩是:“遍野哀鴻十室空,峰煙蔽日九霄紅,但願將軍常抖擻,滂沱霹靂素心雄。”)撰寫,文中把省勸業會榮獲兩次甲等獎都寫錄上去。商標在上海印製,精緻美觀,深受顧客歡迎。

由於作了產品裝璜商標改進,永興誠的口蘑油、靈芝油,不脛而走,非常暢銷。更兼上下輪船停靠流水溝躉船,乘客上岸永興誠醬園首先映入眼簾,門面寬敞。招牌顯目,醬油飄香,乘客爭相購買。

乘客購買較多的,或弱提不走的,店上派人免費送上船。留船乘客意見:“有的年老體弱,有的單身旅客,有的攜帶孩子,不便離船登岸。聞名永興誠醬油好,只有望江興嘆!”

為此,由企業出資60元(銀元)支持船工陳海源選一隻小木船,船艙能關鎖,船裡兩旁有貨架,陳設醬油、夫醋。企業以批價賒銷給陳,陳獲20%差價利潤。另外送接客人上下船,全部歸陳收入。每年木船修補打油費用,全由企業負擔。

瀘州合江縣曾經有個永興誠醬園廠,堪比北京芝麻胡同

開辦代銷在重慶委託合江旅渝同鄉會理事長周林儒;代銷上海委託溫樹卿代銷,溫後來在上海自營醬園廠是由代銷永興誠醬油而引起的。兩處代銷數量,每月由幾百斤到千斤。

三十年代,貴州省主席兼25軍軍長周西成,曾派副官來“永興誠”買醬油。每次買一百挑,每挑六十斤,共計六幹斤,請民伕挑運貴陽。連續買了幾年,大約數月一次。據副官說:“周省主席愛吃永興誠醬油,部份贈送部屬”。對合江城區餐館及包席廚師,如劉榮三、徐興發等進行賒銷取貨,三節付款。

財務與員工福利待遇也很科學。“永興誠”的會計帳目,由掌櫃兼任,採用來高去低的中式帳。建國後改為新式帳,按照稅局規定辦理。

“永興誠”自1920年開業之後,由於全體員工努力,年年都有盈餘。職工免費供宿食,水煙、草紙、草鞋、暑天綠豆稀飯一律企業供應。月工資高於同業的四分之一左右。行業工資15——25元,永興誠發20——30元。職工醫藥費由企業付款,記入個人帳上,年終勾帳。

紅獎分兩種年終壓歲錢。每人5——10元。春節後發紅酬,最多的一年發200——300元。春節期間不放假,初二到十五休息下午,上午營業。以春節酒肉開花來改善員工生活。每年過春節15天,吃二頭自養大肥豬二頭,約500斤。職工家屬進城探親及看龍燈。吃住由企業安排。不收費。

永興誠對員工特殊情況作優厚待遇:如掌缸師蔣桂林於1940年8月16日慘遭日本飛機炸死。全部安葬費由企業包乾,家庭人多老弱,生活困難。企業按照每人每月生活費5元,立摺按月支付。發到解放前。再有掌櫃劉光榮年老離職,每月工資照發,直髮到解放前。掌缸師高星才年老近八十不能工作時,工資照發,並補助家屬,直至高星才死後為止。

瀘州合江縣曾經有個永興誠醬園廠,堪比北京芝麻胡同

號規如同今日公司制度:永興誠的號規是三不準:一不準賭博;二、不準嫖娼;三、不準吸毒(鴉片煙)。

三要求:一、要求對顧客要和靄可親;二、要求賣給顧客商品貨真價實;(不許多收貨款)三、計量商品要求稱平鬥滿(不許升溢)。

1929年(民國18年)永興誠的靈芝醬油獲成都花會賽寶甲等獎。1934年四川省舉辦勸業會在成都,又獲得甲等獎狀。

永興誠醬園廠自1918年生產,1920年營業,1956年納入公私合營經濟。經營三十餘年,產品深受外埠及本地各界人土歡迎。在經營年代,不偷漏、不拖欠國家稅款;不欠員工工資;不欠本地外埠同業貨款。

1952年合江縣工商聯合會改選,永興誠經理張履平當選為主任委員住會辦公室。1956年3月8日,經合江縣人民委員會批准。永興誠醬園納入公私合營經濟。1966年永興誠併入國營釀造,成為地方國營經濟。

時代無論怎麼變化,筆者始終認為經商者良心和誠信以及產品質量必須永遠放在首位,能做到者,只要不是天災人禍,這個企業就會長久發展下去。今天記錄這段歷史,不僅僅是一種追憶,也希望經商的朋友看到後,能有所啟示,相信任何時候經營長久之道都是相同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