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東北

“東北”一詞最早是出現在《尚書》中:東北曰幽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割據遼東,隨後攻下明朝在遼七十餘城。

1636年,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在盛京(瀋陽)稱帝,國號大清。1642年明清鬆錦大戰之後,戰敗的明軍退入山海關,大清控制了整個遼東。皇太極生前將(女真)族名改為滿洲,後來,滿洲不僅是滿人的族名,也作為一個地理名詞代表整個東北。

三百多年以來,滿清的開國皇帝在東北登基,滿清的末代皇帝在東北被俘。三百多年之間,歷史上先後有兩支軍隊從東北出兵攻佔了中國全境,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人再也沒有回去。

1644年,多爾袞帶領十萬清軍入關,攻佔了中國全境。歷史上,東北地區的人口長期相對稀少,滿清傾國傾族入關之後,東北地區的人口就更加稀少了。滿清入關後,多爾袞又發佈了禁關令,禁止漢人移居進入東北。為了封禁被滿清視為龍脈之地的東北,清政府在東北分段修建了共計一千多公里的籬笆牆,歷史上成為柳條邊牆。

從山海關到丹東的柳條邊牆稱為“老邊”。從開源到吉林的柳條邊牆稱為“新邊”。這項工程從順治年間開工到康熙年間中期才完工。邊牆以西是蒙古貴族的牧場,邊牆以東嚴禁越界。此後的216年裡,滿清統治下的東北一直處於封禁狀態。

讓滿清預料不到的是,封禁東北這塊龍興之地,導致東北人口稀薄,卻為日後俄羅斯侵佔東北提供了方便。

1657年,俄羅斯在尼布楚河與石勒喀河匯流之處修築“雅克薩城”與“尼布楚城”,開始與滿清發生武裝衝突。1685年和1686年清軍兩次圍攻雅克薩城,擊斃俄軍將領(阿列克謝-托爾布津),俄羅斯請求停火談判。談判中,清政府負責談判的索爾圖提出俄人退到色楞格河以西,俄羅斯卻要求中俄以黑龍江為界。後來因俄羅斯在西伯利亞兵力不足,小沙皇彼得才十幾歲那時他還沒有遊歷歐洲,朝政還在他的姐姐索非亞與其情人手裡,俄羅斯是在這種情況下才與清政府簽訂定了《尼布楚條約》:從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直到海,嶺南屬於中國,嶺北屬於俄羅斯。西以額爾古納河為界,南屬中國,北屬俄國,從此將貝加爾湖以東的尼布楚之地正式劃歸俄羅斯。

1689年,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後,自以為是的康熙覺得北疆從此高枕無憂了,繼續實行對內禁關封鎖東北,導致東北地區在此後的一百多年中空有茫茫千里沃野,大好河山有土無人。而比康熙皇帝小18歲的沙皇彼得一世(就是後來被稱為彼得大帝的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卻在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後發誓一定要佔領黑龍江口。等到德國女人葉卡捷琳娜二世當政時,直接把奪取黑龍江做為俄羅斯遠東政策的重點目標。

在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169年後,俄羅斯利用滿清與太平軍和英法聯軍同時作戰的不利局面,用一紙《璦琿條約》讓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俄國軍艦和船隻駛進了原屬大清內河的黑龍江與烏蘇里江。1860年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認可了《璦琿條約》。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622頁上,恩格斯這樣評論俄羅斯的成功:俄羅斯不費一槍一彈,從中國奪取了一塊大小等於法德兩國面積的領土和一條同多瑙河一樣長的河流。

由於滿清的“禁關令”導致了東北大部分土地成了無人區,於是俄羅斯稱其所佔土地都是無主荒地,按照國際慣例誰先佔有就是誰的。1860年割地條約簽訂之後,滿清政府立刻取消了禁關令。禁關令取消以後,山東等地百姓扶老攜幼蜂擁而至,短短几十年東北人口就增加到了一千八百多萬。俄羅斯也在這個時期推行“政治移民”,但俄羅斯移入的數萬軍民很快就被淹沒在潮水般的中國居民之中。在那個非常時期,那片土地就是這樣被大批湧進來的“漢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給保下來的。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強迫滿清割讓遼東半島,激怒了對東北幾百年日思夜想的俄羅斯,俄羅斯約了法國和德國揚言派出軍艦與日本開戰迫使日本放棄了對遼東的侵佔,從此日俄因東北結仇。“還遼”事成之後,俄國獲取了修築中東鐵路(東清鐵路)的特權,並租下了旅順和大連,德國佔了膠州灣。

1900年義和團二貨們作亂,老太太慈禧發昏,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俄羅斯趁機出兵屠殺了黑龍江東岸海蘭泡和江東六十四屯的中國居民,並一路南下佔領了東北全境。

丟失了做為大清發源地的東北,清政府自然要想方設法奪回來,卻實在是心有餘而力太不足,這才有了後來的日俄戰爭。

戰爭期間,年輕的吳佩孚曾經奉清政府之命參與幫助日軍對抗俄軍。日本在戰死及病死近十萬士兵之後打敗了俄羅斯,作為對俄交戰與歸還東北的條件,日本在東北獲得了大連和旅順兩個港口的租借權以及東清鐵路長春以南路段的經營權,並在鐵路沿線佈防駐軍(關東軍)。

讓歷史驚奇的是,東北地區並沒有因為連年戰亂而走向破敗與貧窮,東北經濟反而迅速發展很快就超過了洋務運動後興起的南方諸省。滿清退位之後,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東北的機械製造,電力電信,紡織,鍊鐵等技術都發展起來了。當時,北京和上海發往歐美的電報都要經過瀋陽中轉,民國第一輛自制的民生牌1.8噸75型汽車也是瀋陽迫擊炮廠生產的,採用六缸水冷汽油發動機,時速達每小時四十公里。

在1930年代的大上海成為東方巴黎之前,1920年代的哈爾濱已經是國際化的大都市了。30多家外資銀行在哈爾濱設立分支,長駐哈爾濱的外國商業機構更是多達上千家,哈爾濱那時就與巴黎和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建立了直接業務,左右著整個遠東的金融形勢。做為當時中國麵粉和啤酒生產基地的哈爾濱在1926年就擁有了中國第一座廣播電臺:哈爾濱無線廣播電臺。身為一個遼寧北漂,迄今為止,哈爾濱是我住過的最好的城市。

1928年東北宣佈易幟,同時將當時中國最強大的海空軍移交民國政府。東北經濟的不斷髮展必然影響到日本在南滿鐵路沿線的經濟利益,各種矛盾激化以及日本軍國主義膨脹導致1931年九一八事變,這一次日本佔領了東北全境。在此之後的14年裡,東北經濟不但沒有衰退,反而更加快速增長。這期間隨著東北人口的持續增長,東北的城市化水平也不斷提高,東北在三四十年代的城市化水平直到五六十年後才被現代中國超越。1942年,長春這個參照巴黎和堪培拉進行規劃設計的大城市,人均綠地面積是美國華盛頓的一倍。到1945年時,東北的工業規模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亞洲第一。

1945年蘇俄對日宣戰後俄國人再次佔領東北,俄國人用火車在半年多時間裡日夜不停地將東北的工廠機械包括工廠門窗以及其他各類物質運往蘇聯境內。當時東北擁有世界最先進水平的運輸車輛,其中百分之八十被蘇俄劫走。被蘇俄洗劫之後留下的破敗不堪的城市,即便如此竟然還能讓後來進入東北的國共雙方軍人被龐大的城市規模和密集的高壓電線驚得瞪大了眼睛。

今天的東北經濟不行了,工業衰落了,發展落後了,但是今天東北的城市化規模還是領先於全國平均水平,幾十年前的底子真厚實啊。

歷史上有一個地方叫東北,成敗了大清,滄桑了民國。

1870年到1940年之間,大量移民讓美國人口增加了200%以上,同時帶來了美國的繁榮。相同時期,中國東北地區的人口增加了1000%以上。在這塊被滿清封禁長達200年的土地上,解禁後的人口數量從幾十萬人增加到1900年的1000萬人,1942年4000萬人。人口增長優勢,地緣貿易優勢,工業發展優勢,還有“其他”優勢,讓東北一度成為中國乃至全亞洲最發達的地區。

如今,那些曾經讓東北崛起的優勢已經接連失去,東北的地緣優勢因與俄朝等國的世紀變故已經變成了劣勢。加上產業落後,人口外流等不利因素讓東北的發展陷入了困境。近年來,出現很多關於東北落後現狀的議論甚至激辯,其中有一種言論說這些是因為東北人普遍很懶造成的。

那麼,這個懶是怎麼來的呢?在平均最低氣溫零下二十幾度的冬天裡,換成誰也不想出去。我在哈爾濱住過,我知道在寒風中去往奮鬥路副食店的路上有多冷,也知道呆在屋裡是多麼暖和。東北的現狀不是東北人的某些地域性格決定的,很多因素還要理性看待,極端醜化東北人沒有意義。幾十年計劃經濟的產業結構,在東北大型國企周圍形成了相對密集的城市人口。上世紀90年代末,全國幾千萬人下崗,東北人佔了25%。一百年前意氣風發闖關東,一百年後,茫然不知向何方,怎能一個“懶”字了得。

雖然東北的問題不能都讓東北人背鍋,但是發展落後的結果,東北人卻不得不承受,承受不住的人就往外跑,導致東北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很多地方出現蕭條。遼寧中部的一些城市,很多房產積壓,降價也賣不出去,有的業主委託中介出售,一年後,中介也關門了。有一次瞭解情況時,一位業主切換視頻,邊讓我看對面的樓,邊對我說:“你看看,現在晚上八點,對面樓沒幾家亮燈,其他小區也這樣,沒人了。”

今天,一億人口的東北在2017年時就已經提前全國十幾年迎來了老齡化,生育率繼續降低也是鐵定的了,也就是說,東北人口會持續減少。

未來50年裡,在全國人口整體減少和普遍老齡化的趨勢下,我個人預計東北人口將減少一半,回落到五千萬人左右,即便如此,東北依然是全世界同等寒冷地區中人口密度高的。

現有條件下,試圖找回上個世紀東北的產業地位和經濟規模已經沒有可能了,時間背後只剩下嘆息。東北曾經的優勢已經喪失,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人口增長面對市場經濟的衝擊,產生人口外流是註定的結果,東北人口只會越來越少是不可能逆轉的。

在人口減少的情況下,如果還指望用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去替代喘不過氣的重工業,這是幫倒忙。在沒有優勢的產業上增加投入,會在現實經濟規律及行業競爭中越發顯得不倫不類,更加難受。

目前,正在經歷一個長期衰落的東北,還剩下一個天然的優勢。相對華東,華南,京滬等發達地區,東北的土地資源豐富,人口密度小,適合發展大規模畜禽養殖業以及肉類加工產業。拿生豬養殖來說,全國每年出欄生豬七億頭,主要產區集中在四川,兩湖兩廣,河南山東江西等地。數據顯示,西南地區和華南地區玉米產量很低,加起來也沒有東北一個省的產量高。華北地區的玉米自產自用,東北玉米產量高,價格低,東北的玉米華南用。將玉米從東北運往南方養豬大省,每噸運輸成本幾百元不等,然後再把豬肉運出來又是一筆費用,一來一去都消耗在運輸成本上了。

中國南部地區河流密佈水網交錯,人口密集。畜禽養殖產生的大量糞汙已經造成了嚴重的汙染。反觀東北,地廣人稀,又是玉米和大豆的盛產地,更加適合發展大規模畜禽養殖,也更有利於養殖廢棄物的處理。尤其是東北中部松遼平原北緯40左右地區玉米產量最高,美國的玉米盛產地也是在這個緯度範圍,吉林一省的玉米產量就佔了全國的15%。

隨著飼料成本和運輸成本的增加,結合養殖技術的提高,中國畜禽養殖產業由傳統分散型必然要向集約化,規模化轉型,東北地區在大規模畜禽養殖的條件上越來越具有優勢。發展大規模農業產生的農作物秸稈回收焚燒發電,與發展大規模畜禽養殖產生的糞汙沼氣發電和提純生物天然氣,可供給養殖廠,肉類加工企業及周邊居民用電及採暖,沼渣沼液可製成有機肥,形成一體化的綠色環境經濟。

東北人口越來越少,只能選擇適合人口密度小的產業去發展。有上海廣東這些已經發展起來的地區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經濟結構,東北的過去就永遠過去了,歷史只會走過去,不會請回來。

如果放著天然的優勢不去整合,卻極力補救那些失去優勢的老舊產業,把投入用錯了地方,一頭很難受,一頭被耽誤,兩頭都不好,只會加劇東北的衰落。

今天的東北,一方面是舊的產業結構無力迴天卻渾身插滿了輸液的管子,一方面是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沒有得到整合發展,東北的玉米外運到南方去供應養殖,東北的大片土地,大量廠房卻長期處於閒置狀態。

東北這塊土地要麼這樣荒廢下去,要麼轉型向大規模農業生產與大規模畜禽養殖及肉類加工產業相互帶動的方向發展;在擴大北方糧倉的基礎上,成為養殖基地和肉類加工基地,在人口持續減少的過程中維繫住東北幾個大城市人口的相對穩定,房源充足,房價適中,成為不太擁擠的宜居之處,就是未來50年最好的結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