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空心村,發展產業是根本——河北省空心村狀況調查(下)

治理空心村,發展產業是根本

——河北省空心村狀況調查(下)

治理空心村,發展產業是根本——河北省空心村狀況調查(下)

“五一”假期,不少遊客到貴和玫瑰小鎮觀光、採摘。(資料片) 李金剛攝

兩個空心村,“風光”大不同

今年的“五一”假期,貴和玫瑰小鎮舉辦的燈海秀,讓棗強縣八里莊村聲名鵲起,每天來此欣賞燈光秀的達六七千人。

八里莊村位於棗強縣城附近,2013年該村還是“矮土房、汙水坑,一到晚上就拉燈”,村裡年輕人大部分都到外地打工。2014年,河北貴和集團流轉了該村全部3060畝土地,隨後又流轉了周邊5個村的10290畝地,建設了萬畝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貴和玫瑰小鎮。園區內既有各類蔬菜瓜果,又有奇花異草,吸引了眾多遊客來這裡採摘、賞花。

產業的發展既吸引了城裡人,也留住了村裡的年輕人。貴和玫瑰小鎮綜合辦主任李靜介紹,當前該集團35歲以下的年輕人佔員工總數的60%以上,大部分都是附近村莊的青年。

同樣是緊鄰城區,元氏縣福元莊村卻是另一幅景象:村裡大部分年輕人都到省會或其他城市打工,平時只有老年人和小孩留守,年輕人只是在玉米、小麥耕種和收穫時節回家。

“村裡沒有什麼產業,我們只能到外面打工。可是每到農忙時節還得回家。”該村在省會工作的黃女士說,她家種了13畝地,老人年紀大了種不了地,她每年都得回去幫忙種地。“如果當地有產業的話,我也想回去,不用兩頭跑,還能照顧老人。”黃女士說。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記者瞭解到,目前在河北省,除了極少數像八里莊村這樣的村莊外,大多數村莊的境況與福元莊村差不多。由於經濟不發達,就業機會相對較少,年輕人不得不到外地打工掙錢,形成了空心村。不少農村也缺少必要的娛樂等公共基礎設施,村莊缺乏生機與活力。

“我們所講的空心村,主要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個層面是外在景觀層面的空心,即村莊用地外擴內空、農村住宅人走屋空。另一層面則是內在資源層面的空心,即由於農村經濟不發達,農村勞動力、農村資金等流動到城市,由此造成了農村資源匱乏、農業生產蕭條、公共事業衰敗等景象。”河北經貿大學馬彥麗教授指出,這兩個層面是相互聯繫的,但內在資源的空心更為嚴重,會導致農業從業人員素質下降、老人和孩子留守人員無人照料等問題。如果不加以治理,將會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加速傳統農村的衰敗。

八里莊村村委會主任彭寶長認為,造成內在資源空心的主要原因還是農村的產業不發達。而八里莊村的變化也主要得益於發展產業。

“近幾年國家對新農村建設出臺了很多政策,我們就想抓住這個機遇把村子整治好,改變落後村貌。”彭寶長說,村幹部還專門到外地參觀學習村莊發展的經驗。後來,村裡就結合河北貴和集團在村裡投資的機會,組織村民把耕地全部流轉出去了。

2015年,八里莊村又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與河北貴和集團合作,由該集團修建了200多棟江南風格的別墅,村民都搬到了別墅。不僅農民的居住環境改善了,還騰出200多畝地用於發展經濟。

“經濟發展了,環境變美了,村裡的人氣也越來越旺了。”彭寶長說。

治理空心村,發展產業是根本。陽原縣按照“危房改造、村莊整治、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四位一體的工作方案,所有空心村改造由縣財政統一進行規劃招標,聘請專業團隊,根據區位特徵、風土人情、鄉村特色、村史文化,堅持拆舊和建新、居住和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提升和基本公共服務配套“三個同步規劃”,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的發展佈局,推動了村集體經濟和產業發展。

有專家指出,在空心村的治理中,還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對土地進行開發利用,實現土地價值的最大化。可以嘗試通過開放宅基地使用權的轉讓逐步實現向中心村集中,在注重保持農村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傳承的基礎上,進行改造治理、發展產業。

培育農村能人,增強內生動力

村莊有了人氣,資源才能迴流。在馬彥麗看來,要破解空心村治理這一難題,核心是要培育農村能人。

泊頭市灌河村曾經是一個經濟基礎薄弱、農業設施落後、道路破損嚴重的村。幾年前,在外經商辦企業的趙靜回村任黨支部書記。上任後,他帶頭捐資40萬元帶領村民改善村容村貌。後來,趙靜又把經營企業的管理方法及理念用於村裡的經營管理中,為村裡建章立制定規矩。同時,對外招商引資,進行土地規模經營,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現在,村裡的居住環境變美了,人們生活富裕了,幸福指數也提升了。

馬彥麗認為,培育農村能人,一方面要培育帶領人們致富的領頭雁,比如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在外工作的能人回鄉發展。另一方面,要把青年農民培育成新型職業農民,使其收入不少於外出打工。

業內人士指出,提升農業的盈利性和吸引力,形成經濟內生能力,對於解決空心村問題有著根本性意義。一方面要培育一支有技術懂農業的職業農民隊伍,將現代化組織管理方式運用到農業生產經營領域,最大程度調優農業人口結構和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另一方面要實現質量興農、效益強農。依託專業組織搞好貿工農一體化經營以及農超對接,積極發展各類新型農業經濟形態,吸引更多的外部優質資源流入農村。

採訪中,不少農民認為,政府還應加大投入改善水利、道路、信息網絡等公共基礎設施,為農戶生產生活提供便利。同時,發展鄉村傳統文化,使農民感到生活有意義,生產有價值。(記者方素菊 見習記者趙澤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