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邢臺唐祖陵光業寺碑刻'

"

光業寺為唐祖陵附屬建築,座落於唐陵東側500米處的趙孟村西。是大唐王朝皇家宗祠祖廟和巡陵祭祀的行宮。始建於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開元十二年(724年)趙州刺史上柱國田再思,象城縣令宗文素率邢、趙二州之象城(隆平)、柏人(堯山)、任縣三縣士民將寺院重新擴建,開元十三年(725年)竣工。此後,歷代王朝屢經修繕。當時,光業寺金碧輝煌,一派皇家氣派,進入鼎盛時期後屢經興廢。從明清兩朝碑刻看,重修即達七八次之多。

"

光業寺為唐祖陵附屬建築,座落於唐陵東側500米處的趙孟村西。是大唐王朝皇家宗祠祖廟和巡陵祭祀的行宮。始建於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開元十二年(724年)趙州刺史上柱國田再思,象城縣令宗文素率邢、趙二州之象城(隆平)、柏人(堯山)、任縣三縣士民將寺院重新擴建,開元十三年(725年)竣工。此後,歷代王朝屢經修繕。當時,光業寺金碧輝煌,一派皇家氣派,進入鼎盛時期後屢經興廢。從明清兩朝碑刻看,重修即達七八次之多。

河北邢臺唐祖陵光業寺碑刻

據當地老人回憶,1945年之前,寺院輪廓尚存。山門在正南,門前有白塔一座,寺內中軸線上,原有三大寶殿及鐘鼓樓、寶塔、珠臺、仙館、碑林等建築。三座大殿內,壁畫精美,佛像眾多。原有銅佛一尊,被日寇掠去,至今下落不明。傳說殿內佛座下原有地道,可以通向西北方向,正好與唐陵墓室形成一條直線。六七十年代中寺內文物全部被毀。所有造像被砸毀埋掉。原有的20多通碑刻、一小部分被破壞,大部分被用作蓋房基石。寺院遺址已成為耕地,地表一無所有。現僅存“大唐帝陵光業寺大佛堂之碑”一通;碑刻立於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六月、光業寺大佛堂建成之後。石碑立在中殿東側,陽面向正西。碑為青石質,首身一體,高4.37米。原來連龜座通高5.5米以上,後來龜座已經毀失。碑首頂部四龍盤繞,呈半圓形。龍頭向下,垂於兩側。每側二龍,龍頭形態各不相同;一龍雙角長目,另一龍獨角圓目,口中獠牙翹出。通體鱗片呈半圓形。層層疊壓,排列整齊有序。脊部鱗片呈花瓣狀疊壓,並有左右對稱的卷葉紋飾。四肢裝飾火焰紋。足三爪,雙龍後爪共戲火焰寶珠一顆,於碑額正中的上方。寶珠下方為圭形佛龕,內雕一佛二菩薩,龕右側陰刻楷書“皇帝供奉”四字。碑身高3.02米,寬1.4米。正面上部正中鐫刻《大唐帝陵光業寺大佛堂之碑》十二個行書大字。碑文為“宣義郎前行象城縣尉楊晉”撰。正文行書四十行,每行八十字,共2959字(包括小注18個字)。漫瀝損缺550字,尚存2409字。常子敬先生在日曾從武昌購得原拓一幀,根據原拓貼跋可以補出459字。又據《隆堯縣誌》所載碑文摘錄中補出36字,現共得碑文2904字,尚缺55字。目前已無依據填補。

碑身四角各為寬6.5釐米的斜面,碑側寬31.5釐米,所以當地俗稱此碑為八角石碑。碑陰有文字39行,碑右側及兩個斜面有文字12行,左側及兩個斜面文字13行。刻有象城、任縣、柏人三縣官員、各寺主僧以及各村施主共:1700餘人的姓名,是研究當地歷史的重要資料。

歷代傳拓者對《光業寺碑》拓印甚多。據說清光緒年間當地官員曾將此碑硃砂拓片作為壽禮呈獻慈禧太后。公元1958年光業寺被拆除後,《光業寺碑》仍立原地,文革中被破砸為12塊,有佛龕和碑題的一塊被投入井中。其餘的被用作建房基石。1980年隆堯縣文保所成立後,幾經周折,終於將其中11塊找到移入文保所內。尚有碑額左側一塊下落不明。經過精心拼對,於1986年將殘缺的《光業寺碑》修復,移立於隆堯縣碑刻館內。

《光業寺碑文》詳細記載了宣、光二祖的生平、歷次追封、寶剎規模、建陵建寺史實等。文中有“百堵齊興,千櫨競設。工倍思巧,不日而成”之記載。足見其建造之速度設計之華美,影響之遠大,佛教之興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