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自:文學文化研究

"

本文轉自:文學文化研究

讀文||良序社會運行的基本原理

天有顯道,厥類惟彰。

——《周書·泰誓》

在《通往奴役之路》第一章,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說:“觀念的轉變和人類意志的力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1]這句話寓意甚深,實際上道出了哈耶克本人寫作這本書的初旨。

從人類社會近現代思想史來看,19世紀之前,曾出現了影響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兩部偉大政治經濟學著作:一部是1776年出版的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國富論》,另一部是1867年出版的卡爾·馬克思(Karl Marx)的《資本論》(第一卷)。前者揭示了人類社會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法則和國家富裕之道,而後者則與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其他著作一起,構成了20世紀世界範圍的中央計劃經濟的巨大社會工程試驗的主要思想來源。進入20世紀以後,也曾有兩部著作對現當代人類社會產生了至深和至遠的影響:一是1936年出版的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是1944年出版的哈耶克的這本《通往奴役之路》。凱恩斯的《通論》曾主導並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政府的宏觀政策多年,以至在西方當代歷史上曾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近40年“凱恩斯革命”的經濟繁榮之說。儘管凱恩斯的《通論》“二戰”後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巨大,且每當世界性的商業週期和經濟蕭條發生時,凱恩斯的理論和政策主張總是被各國政府重拾起來並不斷地加以應用,但凱恩斯的分析方法和經濟理論指向卻是短期的,甚至連他本人也公開承認這一點[2]。與凱恩斯的理論相反,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所關注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期問題。這部著作1944年一出版,在英美國家乃至世界範圍內即產生了巨大反響。儘管在短期內,對哈耶克的這本書所宣講的理念和觀點有贊同之聲,但同時也有很多負面的評論、批評意見乃至帶有情緒的理論攻擊。然而,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遷,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後期蘇聯和東歐國家經濟體制的鉅變和中國經濟改革的巨大成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哈耶克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及其所講述的一些經濟、政治與社會理念,有許多基本符合人類社會發展演進的方向。

這部《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由英國的老牌出版社羅德里奇(Routledge)出版社出版。按照哈耶克本人在1974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講演中的說法和他晚年的回憶,他於1940年至1943年在英國劍橋期間寫作了這部書,而主要成稿於1941—1942年,且“整本書花了他數年的工夫”,“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和推敲”[3]。這說明,哈耶克本人十分重視這本書。

這本書也是哈耶克本人在參與了20世紀20年代後期到40年代兩次世界性經濟理論大論戰後寫出來的。這兩場世界性的理論論戰,一場是由以路德維希·馮·米塞斯(Ludwig E.von Mises)和哈耶克為一方、以奧斯卡·蘭格(Oskar R.Lange)與阿巴·勒納(Abba P.Lerner)等為另一方的關於社會主義經濟計算可行性的大論戰;另一場是哈耶克與凱恩斯就貨幣、利息和商業週期理論的論爭。這本《通往奴役之路》,從很大程度上來說是第一場理論論戰的結果,又是在第二場理論論戰的後期哈耶克所開始撰寫出的。[4]這兩場世界性的理論論戰,乍看起來互不相關,但在如何看待政府在市場中的作用上,又密切關聯著。從寫作這本書開始,哈耶克也改變了他本人學術研究的興趣和理論著述的方向,即從對貨幣與商業週期的純經濟學理論研究,走向了更多地關注和寫作經濟、政治、法學和社會方面的著作,以至到後來逐漸形成了其橫跨經濟學、哲學、法學、政治學、倫理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諸多學科的一個宏大理論世界。

從這本著作寫作和出版的時代背景來看,其出現也可謂是適逢其時。在人類社會進入20世紀之後,整個世界陷入了慘烈的戰爭殺戮和劇烈的經濟動盪。在經歷了共有上億人傷亡的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中間發生的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之後,尤其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後,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英國——的一些政治家、哲學家、社會思想家,尤其是經濟學家們均相信中央計劃經濟可能是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正是在那樣一種世界格局和流行的思潮中,哈耶克出版了這部《通往奴役之路》,向世人和世界大聲疾呼:大家先不忙努力走向計劃經濟之路,那是一條通向奴役之路!

這聲音一發出,立即震驚了全世界。當時,英國還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後期,羅德里奇出版社出版這部書之後,幾千冊立即銷售一空,戰時的倫敦一時“洛陽紙貴”。這部書於1944年9月在美國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印行後,儘管開始受到了一些左翼人士的抵制甚至壓制,但也很快成了暢銷書。結果,幾乎一夜之間,哈耶克被西方政界、企業界乃至一些專業人士奉為先知,隨即被邀請到美國做巡迴講演。正如西方一位當代自由主義者阿瑟·塞爾登(Arthur Seldon)後來所評價的那樣:在1944年出版《通往奴役之路》之後,“哈耶克已經成為倫敦經濟學院——乃至在全世界——中最堅定地捍衛古典自由主義的人了”[5]。甚至連哈耶克經濟理論的宿敵凱恩斯在去佈雷頓森林會議的途中讀過這本書後,1944年6月28日也寫信給哈耶克,高度讚揚這部著作說:“親愛的哈耶克,我在旅行途中拜讀了大作。在我看來,這本書是一部宏偉、動人的著作!我們有最充分的理由感謝你這麼精彩地說出了我們想說的話。”[6]

《通往奴役之路》自1944年出版近七十年來,世界上已經有很多人讀過或者或多或少地知道這部書了。然而,包括許多讀過這本書的人或許都沒有注意到,在這本書原版的內頁上,哈耶克寫明:本書“獻給所有黨派的社會主義者”。然而,書中一些尖銳、鮮明和深刻的觀點,卻擺脫不了被一些左翼人士商榷、批判乃至攻擊的命運。譬如,這本書在美國剛一出版,哈耶克就被美國民主派《新共和》雜誌的一篇題為《可憐的哈耶克》的社論斥責為“最重要的反動思想家”[7],之後,哈耶克在蘇聯和其他實行中央計劃經濟國家中多年被視為“馬克思主義的敵人”。[8]即使在英國和美國這些自由市場經濟國家,哈耶克多年來也一直被視為右翼的思想家,不時受到一些左翼人士的批評和攻擊。據這本書1991年再版“導言”的作者德特馬·多林(Detmar Doering)博士所言,儘管帶領英國人民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首相丘吉爾(Sir Winston L.S.Churchill)對英國來說是國家的英雄,但卻因其在1946年的競選講演中引用了哈耶克這本書的一些話,成為導致他所領導的保守黨在英國大選中慘敗的原因之一。[9]

儘管這本書的觀點在短期內遭受了一些左翼人士的批評和攻擊,出版後許多年也遭受到一些西方專業經濟學家的“冷處理”和冷眼對待,以至一段時期內世界上許多經濟學家當時把哈耶克視為一個“(行)外人”(outsider),[10]但是,20世紀整個人類社會的演變和發展,最後卻驗證了哈耶克的一些觀點和預言。尤其是在1973年“石油危機”的衝擊下西方各國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後,哈耶克的思想和學說開始在西方乃至全世界被人們重新關注起來。在1973年的經濟衰退中,西方各國出現了一種新的宏觀經濟現象,即“滯漲”(經濟增長下滑和停滯與通貨膨脹並存),隨之宣告了西方國家政府所奉行多年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破產。隨之,以弗裡德曼(Milton Freedman)為領袖的貨幣主義和哈耶克所倡導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在世界各國大行其道。隨之,哈耶克、弗裡德曼所堅持和弘揚的自由市場經濟理念也隨即佔領了世界經濟理論和思想陣地中的“制高點”,成了美國里根(Ronald W.Reagan)政府和英國撒切爾夫人(Margaret H.Thatcher)保守主義政府執政和施政的基本理念。在1989年哈耶克90歲生日時,撒切爾夫人曾寫信給哈耶克,稱讚他:“您的著作和思考所給予我們的指導和啟迪,是極其重要的,您對我們功勳卓著。”[11]美國的里根總統,不僅公開承認受哈耶克和米塞斯思想的影響,而且在里根政府六大部門所聘任的74位經濟學家中,有二十多位是哈耶克所發起創辦的蒙佩爾蘭學社(Mont Pelerin Society)[12]的成員。

1962年,在芝加哥為哈耶剋夫婦舉行的一次送別宴會上,經濟學家弗裡德曼也高度讚揚哈耶克在不同社會科學領域的巨大貢獻和影響:“歷史上不乏試圖影響公共輿論的人,但很少有人能提出足以影響科學進程且透徹、淵博而又深刻的學術思想。很少有人能像哈耶克一樣不僅對美國而且對整個西方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斯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也認為,哈耶克是“20世紀對其所處時代的變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三四位學院派經濟學家之一”。[13]在1994年出版《通往奴役之路》新英文版的“導言”中,弗裡德曼一上來就高度讚揚該書:“這一著作已成為真正的經典:對於那些廣義而超越黨派意見、對政治感興趣的每一個人來說,這是必讀書,因為這本書要傳達的信息是無時限的,適用於各種具體的情況。”弗裡德曼還認為,在當今世界,包括美國,哈耶克這本書所表達的思想更為有用且更有意義。[14]

20世紀70年代後,在西方世界,自由市場的基本理念為絕大多數經濟學家所信奉,相對而言凱恩斯的政府干預主義則似乎在全世界衰落了。隨著哈耶克和以弗裡德曼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所宣揚的自由市場經濟的理念在世界各國廣泛傳播,20世紀和21世紀之交,全世界經濟學界中又似乎人人都成了自由市場經濟的信奉者。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蘇聯和東歐各國的轉制以及中國、越南等中央計劃經濟國家的改革,尤其是中國、越南等國家市場經濟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又似乎標誌著哈耶克一生所宣揚的市場經濟和自由主義理念在全世界的凱旋。隨之,哈耶克的經濟社會理論和政治理念也在中國、東歐轉型國家和俄羅斯較廣泛地傳播開來,為大多數知識分子和經濟學人所接受。現在,在中國、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知道哈耶克的名字和了解其學術觀點和經濟社會思想的人,可能比在西方國家中還多。

為什麼這本書乃至哈耶克的整個學術思想在20世紀世界範圍有過如此大影響並經歷瞭如此曲折的命運?這首先是與這部著作尖銳且深刻地論述到了現代社會運行的一些根基層面的理念和問題有關。這些現代良序社會——或現在可以稱為“法治民主下的現代良序社會”——運行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理念,雖然近代以來經由洛克(John Locke)、休謨(David Hume)、亞當·斯密、康德(Immanuel Kant)、孟德斯鳩(Charles de Montesquieu)、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乃至穆勒(John Stuart Mill)等許多政治學家、經濟學家所論述過,也在“光榮革命”後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憲法、法國的《人權宣言》等西方近現代國家建構的基礎性制度憲章中反映出來,但是,經由20世紀兩次人類傷亡慘重的世界大戰和1929—1933年的大蕭條,從20世紀40—60年代,世界各國的許多哲學家、經濟學家和其他各界的知識分子和人士紛紛認為人類社會還需要探索新的經濟社會發展道路,以至像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經濟學家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乃至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這些世界級的思想巨擘,都開始覺得中央計劃經濟或民主社會主義可能是未來人類社會的一種選擇。對於這一情形,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第二章一開始就寫道,到20世紀40年代,“社會主義已經取代自由主義成為絕大多數進步人士所堅持的信條”了。[15]在當時那樣的時代氛圍中,哈耶克獨具慧眼地提出並重申一些古典自由主義的基本經濟、政治和社會理念,遭到世人的一些批評、攻擊和經濟學界的一些冷遇,是可以理解的。

那麼,在1944年出版的這本書中,哈耶克到底提出並重申了哪些基本理念和觀點而遭受到如此的對待以至到了80年代才逐漸被理解和接受?在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東歐國家的劇變和中國三十餘年改革開放取得了偉大成就的今天,重讀哈耶克70年前所撰寫的這本《通往奴役之路》,筆者覺得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重新提出來:

第一,市場經濟是人類迄今所能發現的最有效率且較為理想的一種資源配置體制。

第二,經濟自由與政治自由密切相關且前者構成了後者的基礎和條件。

第三,私有財產制度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

第四,法治之下才有真正的自由。

第五,法治的含義不是政府以法律來治理社會,而首先是政府的行為在法律約束之下。

第六,“自由放任”理念是對自由與法治的最大危害。

第七,民主本質上是實現自由和保障社會安定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

"

本文轉自:文學文化研究

讀文||良序社會運行的基本原理

天有顯道,厥類惟彰。

——《周書·泰誓》

在《通往奴役之路》第一章,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說:“觀念的轉變和人類意志的力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1]這句話寓意甚深,實際上道出了哈耶克本人寫作這本書的初旨。

從人類社會近現代思想史來看,19世紀之前,曾出現了影響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兩部偉大政治經濟學著作:一部是1776年出版的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國富論》,另一部是1867年出版的卡爾·馬克思(Karl Marx)的《資本論》(第一卷)。前者揭示了人類社會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法則和國家富裕之道,而後者則與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其他著作一起,構成了20世紀世界範圍的中央計劃經濟的巨大社會工程試驗的主要思想來源。進入20世紀以後,也曾有兩部著作對現當代人類社會產生了至深和至遠的影響:一是1936年出版的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是1944年出版的哈耶克的這本《通往奴役之路》。凱恩斯的《通論》曾主導並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政府的宏觀政策多年,以至在西方當代歷史上曾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近40年“凱恩斯革命”的經濟繁榮之說。儘管凱恩斯的《通論》“二戰”後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巨大,且每當世界性的商業週期和經濟蕭條發生時,凱恩斯的理論和政策主張總是被各國政府重拾起來並不斷地加以應用,但凱恩斯的分析方法和經濟理論指向卻是短期的,甚至連他本人也公開承認這一點[2]。與凱恩斯的理論相反,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所關注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期問題。這部著作1944年一出版,在英美國家乃至世界範圍內即產生了巨大反響。儘管在短期內,對哈耶克的這本書所宣講的理念和觀點有贊同之聲,但同時也有很多負面的評論、批評意見乃至帶有情緒的理論攻擊。然而,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遷,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後期蘇聯和東歐國家經濟體制的鉅變和中國經濟改革的巨大成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哈耶克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及其所講述的一些經濟、政治與社會理念,有許多基本符合人類社會發展演進的方向。

這部《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由英國的老牌出版社羅德里奇(Routledge)出版社出版。按照哈耶克本人在1974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講演中的說法和他晚年的回憶,他於1940年至1943年在英國劍橋期間寫作了這部書,而主要成稿於1941—1942年,且“整本書花了他數年的工夫”,“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和推敲”[3]。這說明,哈耶克本人十分重視這本書。

這本書也是哈耶克本人在參與了20世紀20年代後期到40年代兩次世界性經濟理論大論戰後寫出來的。這兩場世界性的理論論戰,一場是由以路德維希·馮·米塞斯(Ludwig E.von Mises)和哈耶克為一方、以奧斯卡·蘭格(Oskar R.Lange)與阿巴·勒納(Abba P.Lerner)等為另一方的關於社會主義經濟計算可行性的大論戰;另一場是哈耶克與凱恩斯就貨幣、利息和商業週期理論的論爭。這本《通往奴役之路》,從很大程度上來說是第一場理論論戰的結果,又是在第二場理論論戰的後期哈耶克所開始撰寫出的。[4]這兩場世界性的理論論戰,乍看起來互不相關,但在如何看待政府在市場中的作用上,又密切關聯著。從寫作這本書開始,哈耶克也改變了他本人學術研究的興趣和理論著述的方向,即從對貨幣與商業週期的純經濟學理論研究,走向了更多地關注和寫作經濟、政治、法學和社會方面的著作,以至到後來逐漸形成了其橫跨經濟學、哲學、法學、政治學、倫理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諸多學科的一個宏大理論世界。

從這本著作寫作和出版的時代背景來看,其出現也可謂是適逢其時。在人類社會進入20世紀之後,整個世界陷入了慘烈的戰爭殺戮和劇烈的經濟動盪。在經歷了共有上億人傷亡的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中間發生的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之後,尤其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後,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英國——的一些政治家、哲學家、社會思想家,尤其是經濟學家們均相信中央計劃經濟可能是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正是在那樣一種世界格局和流行的思潮中,哈耶克出版了這部《通往奴役之路》,向世人和世界大聲疾呼:大家先不忙努力走向計劃經濟之路,那是一條通向奴役之路!

這聲音一發出,立即震驚了全世界。當時,英國還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後期,羅德里奇出版社出版這部書之後,幾千冊立即銷售一空,戰時的倫敦一時“洛陽紙貴”。這部書於1944年9月在美國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印行後,儘管開始受到了一些左翼人士的抵制甚至壓制,但也很快成了暢銷書。結果,幾乎一夜之間,哈耶克被西方政界、企業界乃至一些專業人士奉為先知,隨即被邀請到美國做巡迴講演。正如西方一位當代自由主義者阿瑟·塞爾登(Arthur Seldon)後來所評價的那樣:在1944年出版《通往奴役之路》之後,“哈耶克已經成為倫敦經濟學院——乃至在全世界——中最堅定地捍衛古典自由主義的人了”[5]。甚至連哈耶克經濟理論的宿敵凱恩斯在去佈雷頓森林會議的途中讀過這本書後,1944年6月28日也寫信給哈耶克,高度讚揚這部著作說:“親愛的哈耶克,我在旅行途中拜讀了大作。在我看來,這本書是一部宏偉、動人的著作!我們有最充分的理由感謝你這麼精彩地說出了我們想說的話。”[6]

《通往奴役之路》自1944年出版近七十年來,世界上已經有很多人讀過或者或多或少地知道這部書了。然而,包括許多讀過這本書的人或許都沒有注意到,在這本書原版的內頁上,哈耶克寫明:本書“獻給所有黨派的社會主義者”。然而,書中一些尖銳、鮮明和深刻的觀點,卻擺脫不了被一些左翼人士商榷、批判乃至攻擊的命運。譬如,這本書在美國剛一出版,哈耶克就被美國民主派《新共和》雜誌的一篇題為《可憐的哈耶克》的社論斥責為“最重要的反動思想家”[7],之後,哈耶克在蘇聯和其他實行中央計劃經濟國家中多年被視為“馬克思主義的敵人”。[8]即使在英國和美國這些自由市場經濟國家,哈耶克多年來也一直被視為右翼的思想家,不時受到一些左翼人士的批評和攻擊。據這本書1991年再版“導言”的作者德特馬·多林(Detmar Doering)博士所言,儘管帶領英國人民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首相丘吉爾(Sir Winston L.S.Churchill)對英國來說是國家的英雄,但卻因其在1946年的競選講演中引用了哈耶克這本書的一些話,成為導致他所領導的保守黨在英國大選中慘敗的原因之一。[9]

儘管這本書的觀點在短期內遭受了一些左翼人士的批評和攻擊,出版後許多年也遭受到一些西方專業經濟學家的“冷處理”和冷眼對待,以至一段時期內世界上許多經濟學家當時把哈耶克視為一個“(行)外人”(outsider),[10]但是,20世紀整個人類社會的演變和發展,最後卻驗證了哈耶克的一些觀點和預言。尤其是在1973年“石油危機”的衝擊下西方各國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後,哈耶克的思想和學說開始在西方乃至全世界被人們重新關注起來。在1973年的經濟衰退中,西方各國出現了一種新的宏觀經濟現象,即“滯漲”(經濟增長下滑和停滯與通貨膨脹並存),隨之宣告了西方國家政府所奉行多年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破產。隨之,以弗裡德曼(Milton Freedman)為領袖的貨幣主義和哈耶克所倡導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在世界各國大行其道。隨之,哈耶克、弗裡德曼所堅持和弘揚的自由市場經濟理念也隨即佔領了世界經濟理論和思想陣地中的“制高點”,成了美國里根(Ronald W.Reagan)政府和英國撒切爾夫人(Margaret H.Thatcher)保守主義政府執政和施政的基本理念。在1989年哈耶克90歲生日時,撒切爾夫人曾寫信給哈耶克,稱讚他:“您的著作和思考所給予我們的指導和啟迪,是極其重要的,您對我們功勳卓著。”[11]美國的里根總統,不僅公開承認受哈耶克和米塞斯思想的影響,而且在里根政府六大部門所聘任的74位經濟學家中,有二十多位是哈耶克所發起創辦的蒙佩爾蘭學社(Mont Pelerin Society)[12]的成員。

1962年,在芝加哥為哈耶剋夫婦舉行的一次送別宴會上,經濟學家弗裡德曼也高度讚揚哈耶克在不同社會科學領域的巨大貢獻和影響:“歷史上不乏試圖影響公共輿論的人,但很少有人能提出足以影響科學進程且透徹、淵博而又深刻的學術思想。很少有人能像哈耶克一樣不僅對美國而且對整個西方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斯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也認為,哈耶克是“20世紀對其所處時代的變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三四位學院派經濟學家之一”。[13]在1994年出版《通往奴役之路》新英文版的“導言”中,弗裡德曼一上來就高度讚揚該書:“這一著作已成為真正的經典:對於那些廣義而超越黨派意見、對政治感興趣的每一個人來說,這是必讀書,因為這本書要傳達的信息是無時限的,適用於各種具體的情況。”弗裡德曼還認為,在當今世界,包括美國,哈耶克這本書所表達的思想更為有用且更有意義。[14]

20世紀70年代後,在西方世界,自由市場的基本理念為絕大多數經濟學家所信奉,相對而言凱恩斯的政府干預主義則似乎在全世界衰落了。隨著哈耶克和以弗裡德曼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所宣揚的自由市場經濟的理念在世界各國廣泛傳播,20世紀和21世紀之交,全世界經濟學界中又似乎人人都成了自由市場經濟的信奉者。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蘇聯和東歐各國的轉制以及中國、越南等中央計劃經濟國家的改革,尤其是中國、越南等國家市場經濟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又似乎標誌著哈耶克一生所宣揚的市場經濟和自由主義理念在全世界的凱旋。隨之,哈耶克的經濟社會理論和政治理念也在中國、東歐轉型國家和俄羅斯較廣泛地傳播開來,為大多數知識分子和經濟學人所接受。現在,在中國、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知道哈耶克的名字和了解其學術觀點和經濟社會思想的人,可能比在西方國家中還多。

為什麼這本書乃至哈耶克的整個學術思想在20世紀世界範圍有過如此大影響並經歷瞭如此曲折的命運?這首先是與這部著作尖銳且深刻地論述到了現代社會運行的一些根基層面的理念和問題有關。這些現代良序社會——或現在可以稱為“法治民主下的現代良序社會”——運行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理念,雖然近代以來經由洛克(John Locke)、休謨(David Hume)、亞當·斯密、康德(Immanuel Kant)、孟德斯鳩(Charles de Montesquieu)、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乃至穆勒(John Stuart Mill)等許多政治學家、經濟學家所論述過,也在“光榮革命”後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憲法、法國的《人權宣言》等西方近現代國家建構的基礎性制度憲章中反映出來,但是,經由20世紀兩次人類傷亡慘重的世界大戰和1929—1933年的大蕭條,從20世紀40—60年代,世界各國的許多哲學家、經濟學家和其他各界的知識分子和人士紛紛認為人類社會還需要探索新的經濟社會發展道路,以至像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經濟學家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乃至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這些世界級的思想巨擘,都開始覺得中央計劃經濟或民主社會主義可能是未來人類社會的一種選擇。對於這一情形,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第二章一開始就寫道,到20世紀40年代,“社會主義已經取代自由主義成為絕大多數進步人士所堅持的信條”了。[15]在當時那樣的時代氛圍中,哈耶克獨具慧眼地提出並重申一些古典自由主義的基本經濟、政治和社會理念,遭到世人的一些批評、攻擊和經濟學界的一些冷遇,是可以理解的。

那麼,在1944年出版的這本書中,哈耶克到底提出並重申了哪些基本理念和觀點而遭受到如此的對待以至到了80年代才逐漸被理解和接受?在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東歐國家的劇變和中國三十餘年改革開放取得了偉大成就的今天,重讀哈耶克70年前所撰寫的這本《通往奴役之路》,筆者覺得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重新提出來:

第一,市場經濟是人類迄今所能發現的最有效率且較為理想的一種資源配置體制。

第二,經濟自由與政治自由密切相關且前者構成了後者的基礎和條件。

第三,私有財產制度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

第四,法治之下才有真正的自由。

第五,法治的含義不是政府以法律來治理社會,而首先是政府的行為在法律約束之下。

第六,“自由放任”理念是對自由與法治的最大危害。

第七,民主本質上是實現自由和保障社會安定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

讀文||良序社會運行的基本原理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哈耶克並不認為民主是現代良序社會的最高目的,且民主也絕不是一貫正確和可靠無疑,因而主張“不要把民主奉為神靈”,但他絕不是說民主不重要。哈耶克相信,“只要政府的職能是根據一種廣為接受的信條被限制在大多數人通過自由討論而能達成一致的那些領域中,民主政府便能成功地運行”[38]。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章中,哈耶克曾引用了托克維爾於1848年9月12日在法國制憲會議上關於勞動法問題的講演中的一段話:“民主擴展個人自由的範圍,而社會主義卻對其加以限制。民主賦予每個人以所有可能的價值,而社會主義卻使每個人只成為一個工具(agent)、一個數字。民主與社會主義除了‘平等’一詞外,毫無共同之處。但請注意二者的區別:民主在自由中尋求平等,而社會主義則在束縛和奴役中尋求平等。”[39]儘管托克維爾在他所處時代所說的“社會主義”和今天人們所理解的“社會主義”已經不完全是一回事了,但今天重讀托克維爾一百六十多年前說過的這句話,仍讓人們覺得尖銳、深刻、意義深遠,且令人回味無窮。

在《通往奴役之路》這本不厚的書中,哈耶克還討論了計劃與法治、經濟控制與極權主義、保障與自由、納粹的社會主義根源、社會的物質條件與理想目標、現代社會中的道德與自由、聯邦制與國際秩序等問題,其中不乏獨到見解和洞識。限於篇幅,我就不在這篇“導言”中一一列舉和討論了。以上提出的七方面的觀點和見解,已經足以說明這本書超越時限和國家疆域的理論價值和潛在影響了。我相信,只要人類社會還存在,這本《通往奴役之路》就有它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最後要指出的是,在《通往奴役之路》第四章,哈耶克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在社會演化中,沒有什麼是不可避免的,使其成為不可避免的,是思想。”[40]這句話亦寓意甚深,也許只有把它和哈耶克的經濟理論的宿敵凱恩斯的一段名言一起來讀,才能理解其中的真諦。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這本世界經濟名著的結束語中,凱恩斯說:“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的思想,當它們對的時候與它們錯的時候,都比一般所理解的要更有力量。確實,世界就是由它們所統治著。講求實際的人認為他們不受任何思想的影響,可是他們已經是某個已故的經濟學家的(思想)俘虜。……我確信,與思想的逐漸侵佔相比,既得利益的力量是被過分誇大了。……不論早晚,不論好壞,危險的東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41]凱恩斯的這段話,與這篇導言第一段所引的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一開篇所說的那句話,又是何等的精神一致?

韋森:復旦大學教授,經濟思想與經濟史研究所所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