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
"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文 | 王靖宜


馬修•傑克遜(Matthew Jackson)是研究社會網絡經濟學的領軍人物,從事社會網絡研究二十多年。他的全新力作《人類網絡》(The Human Network: How Your Social Position Determines Your Power, Beliefs, and Behaviors)是一本獻給大眾的暢銷書,其中包含了他對社會網絡跨領域的豐富研究。

"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文 | 王靖宜


馬修•傑克遜(Matthew Jackson)是研究社會網絡經濟學的領軍人物,從事社會網絡研究二十多年。他的全新力作《人類網絡》(The Human Network: How Your Social Position Determines Your Power, Beliefs, and Behaviors)是一本獻給大眾的暢銷書,其中包含了他對社會網絡跨領域的豐富研究。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該書得到了經濟學界的廣泛認可:

諾獎得主埃裡克•馬斯金(Eric Maskin)、羅傑•邁爾森(Roger B. Myerson);暢銷書作家、著名經濟學家達龍•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谷歌首席經濟學、著名經濟學家哈爾•範裡安(Hal Ronald Varian)都力推馬修對社會網絡的新研究。

該書試圖回答一個社會科學領域的經典問題:人類行為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麼?

經濟學界對此的討論由來已久,而且經歷了不斷完善的過程。最長盛不衰的答案來自理性行為人假說,該假說認為人是理性的,他總是在既定的約束條件下,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比如消費者在預算約束下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企業在資源既定的條件下追求利潤最大化。

然而,理性行為人假說無法解釋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許多行為選擇,於是經濟學家又發展出了有限理性假說。有限理性假說的基本觀點可以被歸納為:人的認知能力有限,而且通常無法獲得與決策相關的全部信息,因此人們只能有限地做到理性;這意味著人們在決策時不可能追求“最優”的結果,而只能追求“滿意”的結果。

"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文 | 王靖宜


馬修•傑克遜(Matthew Jackson)是研究社會網絡經濟學的領軍人物,從事社會網絡研究二十多年。他的全新力作《人類網絡》(The Human Network: How Your Social Position Determines Your Power, Beliefs, and Behaviors)是一本獻給大眾的暢銷書,其中包含了他對社會網絡跨領域的豐富研究。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該書得到了經濟學界的廣泛認可:

諾獎得主埃裡克•馬斯金(Eric Maskin)、羅傑•邁爾森(Roger B. Myerson);暢銷書作家、著名經濟學家達龍•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谷歌首席經濟學、著名經濟學家哈爾•範裡安(Hal Ronald Varian)都力推馬修對社會網絡的新研究。

該書試圖回答一個社會科學領域的經典問題:人類行為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麼?

經濟學界對此的討論由來已久,而且經歷了不斷完善的過程。最長盛不衰的答案來自理性行為人假說,該假說認為人是理性的,他總是在既定的約束條件下,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比如消費者在預算約束下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企業在資源既定的條件下追求利潤最大化。

然而,理性行為人假說無法解釋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許多行為選擇,於是經濟學家又發展出了有限理性假說。有限理性假說的基本觀點可以被歸納為:人的認知能力有限,而且通常無法獲得與決策相關的全部信息,因此人們只能有限地做到理性;這意味著人們在決策時不可能追求“最優”的結果,而只能追求“滿意”的結果。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有限理性假說催生了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它們都將經濟行為和心理學分析相結合,對現實中的經濟現象給出了新的洞見。數位經濟學家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如羅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但無論是理性人假說,還是有限理性假說,對人類行為的解釋仍舊訴諸收益與成本的權衡,它們只是額外考慮了心理因素對這個權衡的影響。

本質上說,兩種假說依然在新古典的框架之內,而《人類網絡》所要闡述的則在新古典的框架之外。馬修認為,決定人類行為的除了經濟利益算計,還有社會環境,這通常表現為社會關係或社會交往。

例如,因為興趣相投,我們相互認識並共事,但彼此不求回報;因為同住一個小區,和我相熟,或者因為你我是親戚,所以我幫你找工作,但我並不會收你的錢;一個人長期失業,可能並不是因為他不想就業謀取經濟利益,而是因為他缺乏關係。決定這些行為的最初因素並非經濟利益,但也會對經濟產生重要的影響。

為了說明社會關係對人類行為的影響,馬修構建了一個社會網絡模型,用來描述社會關係網絡的結構性特徵,如關係範圍的大小,關係的同質性、關係節點之間的連接密度或隔離模式,關係節點的中心地位等,然後說明這些特徵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決策。

"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文 | 王靖宜


馬修•傑克遜(Matthew Jackson)是研究社會網絡經濟學的領軍人物,從事社會網絡研究二十多年。他的全新力作《人類網絡》(The Human Network: How Your Social Position Determines Your Power, Beliefs, and Behaviors)是一本獻給大眾的暢銷書,其中包含了他對社會網絡跨領域的豐富研究。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該書得到了經濟學界的廣泛認可:

諾獎得主埃裡克•馬斯金(Eric Maskin)、羅傑•邁爾森(Roger B. Myerson);暢銷書作家、著名經濟學家達龍•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谷歌首席經濟學、著名經濟學家哈爾•範裡安(Hal Ronald Varian)都力推馬修對社會網絡的新研究。

該書試圖回答一個社會科學領域的經典問題:人類行為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麼?

經濟學界對此的討論由來已久,而且經歷了不斷完善的過程。最長盛不衰的答案來自理性行為人假說,該假說認為人是理性的,他總是在既定的約束條件下,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比如消費者在預算約束下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企業在資源既定的條件下追求利潤最大化。

然而,理性行為人假說無法解釋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許多行為選擇,於是經濟學家又發展出了有限理性假說。有限理性假說的基本觀點可以被歸納為:人的認知能力有限,而且通常無法獲得與決策相關的全部信息,因此人們只能有限地做到理性;這意味著人們在決策時不可能追求“最優”的結果,而只能追求“滿意”的結果。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有限理性假說催生了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它們都將經濟行為和心理學分析相結合,對現實中的經濟現象給出了新的洞見。數位經濟學家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如羅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但無論是理性人假說,還是有限理性假說,對人類行為的解釋仍舊訴諸收益與成本的權衡,它們只是額外考慮了心理因素對這個權衡的影響。

本質上說,兩種假說依然在新古典的框架之內,而《人類網絡》所要闡述的則在新古典的框架之外。馬修認為,決定人類行為的除了經濟利益算計,還有社會環境,這通常表現為社會關係或社會交往。

例如,因為興趣相投,我們相互認識並共事,但彼此不求回報;因為同住一個小區,和我相熟,或者因為你我是親戚,所以我幫你找工作,但我並不會收你的錢;一個人長期失業,可能並不是因為他不想就業謀取經濟利益,而是因為他缺乏關係。決定這些行為的最初因素並非經濟利益,但也會對經濟產生重要的影響。

為了說明社會關係對人類行為的影響,馬修構建了一個社會網絡模型,用來描述社會關係網絡的結構性特徵,如關係範圍的大小,關係的同質性、關係節點之間的連接密度或隔離模式,關係節點的中心地位等,然後說明這些特徵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決策。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其基本觀點是,一個人在網絡中的位置決定了他的權勢和力量,進而影響他本人和其他人的行為。為論證其基本觀點,馬修將這些網絡特徵具體化為如下四個可以量化的概念:

1.“度中心性”,即人氣度:某人是否有很多朋友、熟人和關注者?倘若某人可以在社交媒體中把消息發送給數百萬關注者,那麼他便擁有了影響大量民眾所瞭解的信息和思考的內容的力量。人氣度高的人受到超出比例的關注,由此足以扭曲人們對趨勢和習俗的看法。

2. “特徵向量中心性”,也即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你認識誰):某人是否與其他交際廣泛的人有聯繫?朋友數量多自然有益,但擁有幾個位置絕好的朋友同樣有用,甚至更加重要。

3. “傳播中心性”,也即影響範圍:某人所處的位置在多大程度上利於傳播消息或最早得知消息?某人能否通過網絡中有限次數的傳播影響到很多人?

4. “中介中心性” ,即中介橋樑:某人是否處於協調他人的獨特位置,他是不是高能量的經紀人、關鍵的中間人?其他人之間的相互聯絡是否必須通過此人開展?某人是不是某個群體與其他群體之間的關鍵或必要橋樑?

由於模型本身過於複雜艱深,為了方便讀者閱讀和理解,馬修以目前廣受關注的社會現象作為案例,充分將理論與現實相結合,並且配合晦澀的術語,高頻率地使用簡明易懂的多維網絡圖。此外,書中的不少案例既富有趣味,又引人深思,例如:

印度的種姓制度以及其他國家的族群對立為何延續至今?

人類早已發明生產了高效廉價的疫苗,但各種傳染病為何卻像幽靈一般揮之不去?

在通訊高度發達的今天,為何嚴肅新聞日趨沒落,流言卻大行其道?為何人們越來越難以達成共識?極端主義和民粹主義何以席捲全球?

你的求職機遇和工資水平同自己的朋友圈有何聯繫?

你的孩子在學校裡是身處“巨型分支”,還是特立獨行?什麼樣的學生在學校容易受人關注、引領潮流?為什麼你的孩子容易沾染“不良習氣”?

有著集體智慧的人類,為什麼也會共同鑄成大錯,以致於愛因斯坦會感嘆,只有宇宙和人類的愚蠢沒有邊界?

金融危機如何爆發和擴散,風險的關鍵節點在哪裡,如何運用金融網絡圖像防範和應對危機?

你所在的40人班級裡的可能的朋友組合,遠遠超過整個宇宙的原子總數。

臉書網站(Facebook)僅通過分析你關注哪些朋友、你朋友又關注哪些朋友,就有三分之二的把握找出哪位是你的配偶或戀人。

"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文 | 王靖宜


馬修•傑克遜(Matthew Jackson)是研究社會網絡經濟學的領軍人物,從事社會網絡研究二十多年。他的全新力作《人類網絡》(The Human Network: How Your Social Position Determines Your Power, Beliefs, and Behaviors)是一本獻給大眾的暢銷書,其中包含了他對社會網絡跨領域的豐富研究。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該書得到了經濟學界的廣泛認可:

諾獎得主埃裡克•馬斯金(Eric Maskin)、羅傑•邁爾森(Roger B. Myerson);暢銷書作家、著名經濟學家達龍•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谷歌首席經濟學、著名經濟學家哈爾•範裡安(Hal Ronald Varian)都力推馬修對社會網絡的新研究。

該書試圖回答一個社會科學領域的經典問題:人類行為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麼?

經濟學界對此的討論由來已久,而且經歷了不斷完善的過程。最長盛不衰的答案來自理性行為人假說,該假說認為人是理性的,他總是在既定的約束條件下,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比如消費者在預算約束下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企業在資源既定的條件下追求利潤最大化。

然而,理性行為人假說無法解釋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許多行為選擇,於是經濟學家又發展出了有限理性假說。有限理性假說的基本觀點可以被歸納為:人的認知能力有限,而且通常無法獲得與決策相關的全部信息,因此人們只能有限地做到理性;這意味著人們在決策時不可能追求“最優”的結果,而只能追求“滿意”的結果。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有限理性假說催生了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它們都將經濟行為和心理學分析相結合,對現實中的經濟現象給出了新的洞見。數位經濟學家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如羅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但無論是理性人假說,還是有限理性假說,對人類行為的解釋仍舊訴諸收益與成本的權衡,它們只是額外考慮了心理因素對這個權衡的影響。

本質上說,兩種假說依然在新古典的框架之內,而《人類網絡》所要闡述的則在新古典的框架之外。馬修認為,決定人類行為的除了經濟利益算計,還有社會環境,這通常表現為社會關係或社會交往。

例如,因為興趣相投,我們相互認識並共事,但彼此不求回報;因為同住一個小區,和我相熟,或者因為你我是親戚,所以我幫你找工作,但我並不會收你的錢;一個人長期失業,可能並不是因為他不想就業謀取經濟利益,而是因為他缺乏關係。決定這些行為的最初因素並非經濟利益,但也會對經濟產生重要的影響。

為了說明社會關係對人類行為的影響,馬修構建了一個社會網絡模型,用來描述社會關係網絡的結構性特徵,如關係範圍的大小,關係的同質性、關係節點之間的連接密度或隔離模式,關係節點的中心地位等,然後說明這些特徵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決策。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其基本觀點是,一個人在網絡中的位置決定了他的權勢和力量,進而影響他本人和其他人的行為。為論證其基本觀點,馬修將這些網絡特徵具體化為如下四個可以量化的概念:

1.“度中心性”,即人氣度:某人是否有很多朋友、熟人和關注者?倘若某人可以在社交媒體中把消息發送給數百萬關注者,那麼他便擁有了影響大量民眾所瞭解的信息和思考的內容的力量。人氣度高的人受到超出比例的關注,由此足以扭曲人們對趨勢和習俗的看法。

2. “特徵向量中心性”,也即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你認識誰):某人是否與其他交際廣泛的人有聯繫?朋友數量多自然有益,但擁有幾個位置絕好的朋友同樣有用,甚至更加重要。

3. “傳播中心性”,也即影響範圍:某人所處的位置在多大程度上利於傳播消息或最早得知消息?某人能否通過網絡中有限次數的傳播影響到很多人?

4. “中介中心性” ,即中介橋樑:某人是否處於協調他人的獨特位置,他是不是高能量的經紀人、關鍵的中間人?其他人之間的相互聯絡是否必須通過此人開展?某人是不是某個群體與其他群體之間的關鍵或必要橋樑?

由於模型本身過於複雜艱深,為了方便讀者閱讀和理解,馬修以目前廣受關注的社會現象作為案例,充分將理論與現實相結合,並且配合晦澀的術語,高頻率地使用簡明易懂的多維網絡圖。此外,書中的不少案例既富有趣味,又引人深思,例如:

印度的種姓制度以及其他國家的族群對立為何延續至今?

人類早已發明生產了高效廉價的疫苗,但各種傳染病為何卻像幽靈一般揮之不去?

在通訊高度發達的今天,為何嚴肅新聞日趨沒落,流言卻大行其道?為何人們越來越難以達成共識?極端主義和民粹主義何以席捲全球?

你的求職機遇和工資水平同自己的朋友圈有何聯繫?

你的孩子在學校裡是身處“巨型分支”,還是特立獨行?什麼樣的學生在學校容易受人關注、引領潮流?為什麼你的孩子容易沾染“不良習氣”?

有著集體智慧的人類,為什麼也會共同鑄成大錯,以致於愛因斯坦會感嘆,只有宇宙和人類的愚蠢沒有邊界?

金融危機如何爆發和擴散,風險的關鍵節點在哪裡,如何運用金融網絡圖像防範和應對危機?

你所在的40人班級裡的可能的朋友組合,遠遠超過整個宇宙的原子總數。

臉書網站(Facebook)僅通過分析你關注哪些朋友、你朋友又關注哪些朋友,就有三分之二的把握找出哪位是你的配偶或戀人。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在一個美國社區裡,遷入的有色人種一旦超過5%,就會觸發白人家庭的集體逃離。

1998年,《柳葉刀》雜誌刊登了一篇並不成熟嚴謹的論文,造成全球對自閉症的嚴重恐慌和麻疹疫苗接種率的急劇下降。本書作者馬修在西班牙的一位好友和同事竟然因此染病去世。

谷歌搜索何以能在不斷更新的億萬網頁中準確猜出你要找的內容?

1434年,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為何能在慘烈的寡頭之爭中笑到最後,成為文藝復興中的“教父”?

從這些妙趣橫生、涵義頗豐的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圍繞人的行為與所處的社會網絡的關係這一核心命題,《人類網絡》能延伸出更多的主題。

從現象來看,網絡構成社會,位置關係命運,人的價值由社會網絡決定;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社會網絡中的隔離根深蒂固;外部效應、選擇偏差、羊群效應、反饋回聲等,都會讓社會網絡偏離最優選擇。從挑戰來說,集體智慧與集體愚蠢並存,超級網絡時代同時面臨機遇和風險,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尋求最好的平衡,是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聚焦當下的疾病防治和鄉村扶貧,展望未來的危機管理和趨勢預測,我們需要網絡化思維。

"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文 | 王靖宜


馬修•傑克遜(Matthew Jackson)是研究社會網絡經濟學的領軍人物,從事社會網絡研究二十多年。他的全新力作《人類網絡》(The Human Network: How Your Social Position Determines Your Power, Beliefs, and Behaviors)是一本獻給大眾的暢銷書,其中包含了他對社會網絡跨領域的豐富研究。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該書得到了經濟學界的廣泛認可:

諾獎得主埃裡克•馬斯金(Eric Maskin)、羅傑•邁爾森(Roger B. Myerson);暢銷書作家、著名經濟學家達龍•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谷歌首席經濟學、著名經濟學家哈爾•範裡安(Hal Ronald Varian)都力推馬修對社會網絡的新研究。

該書試圖回答一個社會科學領域的經典問題:人類行為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麼?

經濟學界對此的討論由來已久,而且經歷了不斷完善的過程。最長盛不衰的答案來自理性行為人假說,該假說認為人是理性的,他總是在既定的約束條件下,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比如消費者在預算約束下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企業在資源既定的條件下追求利潤最大化。

然而,理性行為人假說無法解釋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許多行為選擇,於是經濟學家又發展出了有限理性假說。有限理性假說的基本觀點可以被歸納為:人的認知能力有限,而且通常無法獲得與決策相關的全部信息,因此人們只能有限地做到理性;這意味著人們在決策時不可能追求“最優”的結果,而只能追求“滿意”的結果。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有限理性假說催生了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它們都將經濟行為和心理學分析相結合,對現實中的經濟現象給出了新的洞見。數位經濟學家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如羅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但無論是理性人假說,還是有限理性假說,對人類行為的解釋仍舊訴諸收益與成本的權衡,它們只是額外考慮了心理因素對這個權衡的影響。

本質上說,兩種假說依然在新古典的框架之內,而《人類網絡》所要闡述的則在新古典的框架之外。馬修認為,決定人類行為的除了經濟利益算計,還有社會環境,這通常表現為社會關係或社會交往。

例如,因為興趣相投,我們相互認識並共事,但彼此不求回報;因為同住一個小區,和我相熟,或者因為你我是親戚,所以我幫你找工作,但我並不會收你的錢;一個人長期失業,可能並不是因為他不想就業謀取經濟利益,而是因為他缺乏關係。決定這些行為的最初因素並非經濟利益,但也會對經濟產生重要的影響。

為了說明社會關係對人類行為的影響,馬修構建了一個社會網絡模型,用來描述社會關係網絡的結構性特徵,如關係範圍的大小,關係的同質性、關係節點之間的連接密度或隔離模式,關係節點的中心地位等,然後說明這些特徵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決策。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其基本觀點是,一個人在網絡中的位置決定了他的權勢和力量,進而影響他本人和其他人的行為。為論證其基本觀點,馬修將這些網絡特徵具體化為如下四個可以量化的概念:

1.“度中心性”,即人氣度:某人是否有很多朋友、熟人和關注者?倘若某人可以在社交媒體中把消息發送給數百萬關注者,那麼他便擁有了影響大量民眾所瞭解的信息和思考的內容的力量。人氣度高的人受到超出比例的關注,由此足以扭曲人們對趨勢和習俗的看法。

2. “特徵向量中心性”,也即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你認識誰):某人是否與其他交際廣泛的人有聯繫?朋友數量多自然有益,但擁有幾個位置絕好的朋友同樣有用,甚至更加重要。

3. “傳播中心性”,也即影響範圍:某人所處的位置在多大程度上利於傳播消息或最早得知消息?某人能否通過網絡中有限次數的傳播影響到很多人?

4. “中介中心性” ,即中介橋樑:某人是否處於協調他人的獨特位置,他是不是高能量的經紀人、關鍵的中間人?其他人之間的相互聯絡是否必須通過此人開展?某人是不是某個群體與其他群體之間的關鍵或必要橋樑?

由於模型本身過於複雜艱深,為了方便讀者閱讀和理解,馬修以目前廣受關注的社會現象作為案例,充分將理論與現實相結合,並且配合晦澀的術語,高頻率地使用簡明易懂的多維網絡圖。此外,書中的不少案例既富有趣味,又引人深思,例如:

印度的種姓制度以及其他國家的族群對立為何延續至今?

人類早已發明生產了高效廉價的疫苗,但各種傳染病為何卻像幽靈一般揮之不去?

在通訊高度發達的今天,為何嚴肅新聞日趨沒落,流言卻大行其道?為何人們越來越難以達成共識?極端主義和民粹主義何以席捲全球?

你的求職機遇和工資水平同自己的朋友圈有何聯繫?

你的孩子在學校裡是身處“巨型分支”,還是特立獨行?什麼樣的學生在學校容易受人關注、引領潮流?為什麼你的孩子容易沾染“不良習氣”?

有著集體智慧的人類,為什麼也會共同鑄成大錯,以致於愛因斯坦會感嘆,只有宇宙和人類的愚蠢沒有邊界?

金融危機如何爆發和擴散,風險的關鍵節點在哪裡,如何運用金融網絡圖像防範和應對危機?

你所在的40人班級裡的可能的朋友組合,遠遠超過整個宇宙的原子總數。

臉書網站(Facebook)僅通過分析你關注哪些朋友、你朋友又關注哪些朋友,就有三分之二的把握找出哪位是你的配偶或戀人。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在一個美國社區裡,遷入的有色人種一旦超過5%,就會觸發白人家庭的集體逃離。

1998年,《柳葉刀》雜誌刊登了一篇並不成熟嚴謹的論文,造成全球對自閉症的嚴重恐慌和麻疹疫苗接種率的急劇下降。本書作者馬修在西班牙的一位好友和同事竟然因此染病去世。

谷歌搜索何以能在不斷更新的億萬網頁中準確猜出你要找的內容?

1434年,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為何能在慘烈的寡頭之爭中笑到最後,成為文藝復興中的“教父”?

從這些妙趣橫生、涵義頗豐的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圍繞人的行為與所處的社會網絡的關係這一核心命題,《人類網絡》能延伸出更多的主題。

從現象來看,網絡構成社會,位置關係命運,人的價值由社會網絡決定;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社會網絡中的隔離根深蒂固;外部效應、選擇偏差、羊群效應、反饋回聲等,都會讓社會網絡偏離最優選擇。從挑戰來說,集體智慧與集體愚蠢並存,超級網絡時代同時面臨機遇和風險,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尋求最好的平衡,是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聚焦當下的疾病防治和鄉村扶貧,展望未來的危機管理和趨勢預測,我們需要網絡化思維。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除社會網絡經濟學外,諸多學科都對社會交往有所分析。社會學、計算機科學、統計學和統計物理學都研究社會關係,人類學和政治學也越來越重視社會交往。相關的社會學著作由斯科特(Walter Scott)的《社會網絡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Handbook)為代表,主要探討社會網絡本身的特性,而很少涉及社會網絡對行為的影響。

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被譽為20世紀70年代以來最傑出的社會學家之一,他的《社會和經濟》(Society and Economy: Framework and Principles)探討社會網絡,規範,信任、權力和制度在經濟中的作用。

國內學者林聚任的《社會網絡分析:理論、方法與應用》一書,介紹了社會網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理論、社會網絡資料類型和收集方法、網絡分析的各種技術與方法、社會網絡分析的應用等內容。

大量的通俗文學和暢銷書也在討論社會網絡問題,馬修對它們多加引述。例如,斯科特•菲茲傑拉德(Scott Fitzgerald)的《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描述社會階層的界限如何難以跨越,家庭,出身以及社群構成的網絡如何同個人命運不可分割。

詹姆斯•索羅維基(James Surowiecki)的《群體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介紹社會網絡如何把分散化的信息進行彙集加工,然後得到相當準確的決策。鄧肯·瓦茨(Duncan Watts)的《六度分離:一個互相連接的時代的科學》(Six Degrees: The Science of a Connected Age),戴維·洛奇(David Lodge)的《小世界》(Small World),描述社會網絡中人與人之間連接距離之短,意見領袖的影響範圍之大。

克萊爾•沃特金斯的《常青藤聯盟是另一個星球》,介紹社會網絡中的族群分隔如何造成教育和機遇的不平等,繼而加劇社會固化和貧富懸殊,造就世界各國共同的難題。

縱然有眾多珠玉在前,馬修的《人類網絡》仍然具有顯著的突破性。

"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文 | 王靖宜


馬修•傑克遜(Matthew Jackson)是研究社會網絡經濟學的領軍人物,從事社會網絡研究二十多年。他的全新力作《人類網絡》(The Human Network: How Your Social Position Determines Your Power, Beliefs, and Behaviors)是一本獻給大眾的暢銷書,其中包含了他對社會網絡跨領域的豐富研究。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該書得到了經濟學界的廣泛認可:

諾獎得主埃裡克•馬斯金(Eric Maskin)、羅傑•邁爾森(Roger B. Myerson);暢銷書作家、著名經濟學家達龍•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谷歌首席經濟學、著名經濟學家哈爾•範裡安(Hal Ronald Varian)都力推馬修對社會網絡的新研究。

該書試圖回答一個社會科學領域的經典問題:人類行為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麼?

經濟學界對此的討論由來已久,而且經歷了不斷完善的過程。最長盛不衰的答案來自理性行為人假說,該假說認為人是理性的,他總是在既定的約束條件下,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比如消費者在預算約束下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企業在資源既定的條件下追求利潤最大化。

然而,理性行為人假說無法解釋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許多行為選擇,於是經濟學家又發展出了有限理性假說。有限理性假說的基本觀點可以被歸納為:人的認知能力有限,而且通常無法獲得與決策相關的全部信息,因此人們只能有限地做到理性;這意味著人們在決策時不可能追求“最優”的結果,而只能追求“滿意”的結果。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有限理性假說催生了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它們都將經濟行為和心理學分析相結合,對現實中的經濟現象給出了新的洞見。數位經濟學家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如羅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但無論是理性人假說,還是有限理性假說,對人類行為的解釋仍舊訴諸收益與成本的權衡,它們只是額外考慮了心理因素對這個權衡的影響。

本質上說,兩種假說依然在新古典的框架之內,而《人類網絡》所要闡述的則在新古典的框架之外。馬修認為,決定人類行為的除了經濟利益算計,還有社會環境,這通常表現為社會關係或社會交往。

例如,因為興趣相投,我們相互認識並共事,但彼此不求回報;因為同住一個小區,和我相熟,或者因為你我是親戚,所以我幫你找工作,但我並不會收你的錢;一個人長期失業,可能並不是因為他不想就業謀取經濟利益,而是因為他缺乏關係。決定這些行為的最初因素並非經濟利益,但也會對經濟產生重要的影響。

為了說明社會關係對人類行為的影響,馬修構建了一個社會網絡模型,用來描述社會關係網絡的結構性特徵,如關係範圍的大小,關係的同質性、關係節點之間的連接密度或隔離模式,關係節點的中心地位等,然後說明這些特徵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決策。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其基本觀點是,一個人在網絡中的位置決定了他的權勢和力量,進而影響他本人和其他人的行為。為論證其基本觀點,馬修將這些網絡特徵具體化為如下四個可以量化的概念:

1.“度中心性”,即人氣度:某人是否有很多朋友、熟人和關注者?倘若某人可以在社交媒體中把消息發送給數百萬關注者,那麼他便擁有了影響大量民眾所瞭解的信息和思考的內容的力量。人氣度高的人受到超出比例的關注,由此足以扭曲人們對趨勢和習俗的看法。

2. “特徵向量中心性”,也即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你認識誰):某人是否與其他交際廣泛的人有聯繫?朋友數量多自然有益,但擁有幾個位置絕好的朋友同樣有用,甚至更加重要。

3. “傳播中心性”,也即影響範圍:某人所處的位置在多大程度上利於傳播消息或最早得知消息?某人能否通過網絡中有限次數的傳播影響到很多人?

4. “中介中心性” ,即中介橋樑:某人是否處於協調他人的獨特位置,他是不是高能量的經紀人、關鍵的中間人?其他人之間的相互聯絡是否必須通過此人開展?某人是不是某個群體與其他群體之間的關鍵或必要橋樑?

由於模型本身過於複雜艱深,為了方便讀者閱讀和理解,馬修以目前廣受關注的社會現象作為案例,充分將理論與現實相結合,並且配合晦澀的術語,高頻率地使用簡明易懂的多維網絡圖。此外,書中的不少案例既富有趣味,又引人深思,例如:

印度的種姓制度以及其他國家的族群對立為何延續至今?

人類早已發明生產了高效廉價的疫苗,但各種傳染病為何卻像幽靈一般揮之不去?

在通訊高度發達的今天,為何嚴肅新聞日趨沒落,流言卻大行其道?為何人們越來越難以達成共識?極端主義和民粹主義何以席捲全球?

你的求職機遇和工資水平同自己的朋友圈有何聯繫?

你的孩子在學校裡是身處“巨型分支”,還是特立獨行?什麼樣的學生在學校容易受人關注、引領潮流?為什麼你的孩子容易沾染“不良習氣”?

有著集體智慧的人類,為什麼也會共同鑄成大錯,以致於愛因斯坦會感嘆,只有宇宙和人類的愚蠢沒有邊界?

金融危機如何爆發和擴散,風險的關鍵節點在哪裡,如何運用金融網絡圖像防範和應對危機?

你所在的40人班級裡的可能的朋友組合,遠遠超過整個宇宙的原子總數。

臉書網站(Facebook)僅通過分析你關注哪些朋友、你朋友又關注哪些朋友,就有三分之二的把握找出哪位是你的配偶或戀人。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在一個美國社區裡,遷入的有色人種一旦超過5%,就會觸發白人家庭的集體逃離。

1998年,《柳葉刀》雜誌刊登了一篇並不成熟嚴謹的論文,造成全球對自閉症的嚴重恐慌和麻疹疫苗接種率的急劇下降。本書作者馬修在西班牙的一位好友和同事竟然因此染病去世。

谷歌搜索何以能在不斷更新的億萬網頁中準確猜出你要找的內容?

1434年,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為何能在慘烈的寡頭之爭中笑到最後,成為文藝復興中的“教父”?

從這些妙趣橫生、涵義頗豐的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圍繞人的行為與所處的社會網絡的關係這一核心命題,《人類網絡》能延伸出更多的主題。

從現象來看,網絡構成社會,位置關係命運,人的價值由社會網絡決定;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社會網絡中的隔離根深蒂固;外部效應、選擇偏差、羊群效應、反饋回聲等,都會讓社會網絡偏離最優選擇。從挑戰來說,集體智慧與集體愚蠢並存,超級網絡時代同時面臨機遇和風險,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尋求最好的平衡,是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聚焦當下的疾病防治和鄉村扶貧,展望未來的危機管理和趨勢預測,我們需要網絡化思維。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除社會網絡經濟學外,諸多學科都對社會交往有所分析。社會學、計算機科學、統計學和統計物理學都研究社會關係,人類學和政治學也越來越重視社會交往。相關的社會學著作由斯科特(Walter Scott)的《社會網絡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Handbook)為代表,主要探討社會網絡本身的特性,而很少涉及社會網絡對行為的影響。

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被譽為20世紀70年代以來最傑出的社會學家之一,他的《社會和經濟》(Society and Economy: Framework and Principles)探討社會網絡,規範,信任、權力和制度在經濟中的作用。

國內學者林聚任的《社會網絡分析:理論、方法與應用》一書,介紹了社會網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理論、社會網絡資料類型和收集方法、網絡分析的各種技術與方法、社會網絡分析的應用等內容。

大量的通俗文學和暢銷書也在討論社會網絡問題,馬修對它們多加引述。例如,斯科特•菲茲傑拉德(Scott Fitzgerald)的《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描述社會階層的界限如何難以跨越,家庭,出身以及社群構成的網絡如何同個人命運不可分割。

詹姆斯•索羅維基(James Surowiecki)的《群體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介紹社會網絡如何把分散化的信息進行彙集加工,然後得到相當準確的決策。鄧肯·瓦茨(Duncan Watts)的《六度分離:一個互相連接的時代的科學》(Six Degrees: The Science of a Connected Age),戴維·洛奇(David Lodge)的《小世界》(Small World),描述社會網絡中人與人之間連接距離之短,意見領袖的影響範圍之大。

克萊爾•沃特金斯的《常青藤聯盟是另一個星球》,介紹社會網絡中的族群分隔如何造成教育和機遇的不平等,繼而加劇社會固化和貧富懸殊,造就世界各國共同的難題。

縱然有眾多珠玉在前,馬修的《人類網絡》仍然具有顯著的突破性。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該書的突破性可以被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它將社會關係納入了經濟學的研究範圍,使經濟學的關注點從人類行為的經濟利益基礎和心理基礎,進一步擴展到社會基礎。由此,經濟學研究向現實世界邁進了一步。

第二,它為經濟學的個人主義方法論增添了整體主義色彩,這是經濟學的哲學方法論的一大變革。

第三,在具體的研究方法上,描述社會關係網絡需要運用物理學中的圖論及其相關理論,比如質子在哪裡,周圍有多少中子,再往外是怎麼排列的。傳統經濟學常用的微積分和線性代數在這裡暫時失去了用武之地。

書中對經濟學研究對象、方法論和具體研究方法的突破促進了經濟學與社會學,經濟學與自然科學的結合。社會經濟學已經誕生,也許有一天,物理經濟學也會誕生。

有鑑於此,倘若還有人用新古典經濟學來批評經濟學對現實的疏離,那麼他很可能忽視了經濟學的發展,還停留在對它的傲慢與偏見。

人類本質上是社會化的物種,人們相互交往的模式會影響人們的決策,塑造人們的行為。隨著互聯網社會的到來,人類的社會關係網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張,網絡結構也在發生鉅變,這些都對經濟、社會、政治乃至個人的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

我們在這些影響面前會感到困惑和迷茫,而本書恰好可以給我們一些全新的啟迪。


相關閱讀

"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文 | 王靖宜


馬修•傑克遜(Matthew Jackson)是研究社會網絡經濟學的領軍人物,從事社會網絡研究二十多年。他的全新力作《人類網絡》(The Human Network: How Your Social Position Determines Your Power, Beliefs, and Behaviors)是一本獻給大眾的暢銷書,其中包含了他對社會網絡跨領域的豐富研究。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該書得到了經濟學界的廣泛認可:

諾獎得主埃裡克•馬斯金(Eric Maskin)、羅傑•邁爾森(Roger B. Myerson);暢銷書作家、著名經濟學家達龍•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谷歌首席經濟學、著名經濟學家哈爾•範裡安(Hal Ronald Varian)都力推馬修對社會網絡的新研究。

該書試圖回答一個社會科學領域的經典問題:人類行為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麼?

經濟學界對此的討論由來已久,而且經歷了不斷完善的過程。最長盛不衰的答案來自理性行為人假說,該假說認為人是理性的,他總是在既定的約束條件下,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比如消費者在預算約束下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企業在資源既定的條件下追求利潤最大化。

然而,理性行為人假說無法解釋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許多行為選擇,於是經濟學家又發展出了有限理性假說。有限理性假說的基本觀點可以被歸納為:人的認知能力有限,而且通常無法獲得與決策相關的全部信息,因此人們只能有限地做到理性;這意味著人們在決策時不可能追求“最優”的結果,而只能追求“滿意”的結果。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有限理性假說催生了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它們都將經濟行為和心理學分析相結合,對現實中的經濟現象給出了新的洞見。數位經濟學家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如羅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但無論是理性人假說,還是有限理性假說,對人類行為的解釋仍舊訴諸收益與成本的權衡,它們只是額外考慮了心理因素對這個權衡的影響。

本質上說,兩種假說依然在新古典的框架之內,而《人類網絡》所要闡述的則在新古典的框架之外。馬修認為,決定人類行為的除了經濟利益算計,還有社會環境,這通常表現為社會關係或社會交往。

例如,因為興趣相投,我們相互認識並共事,但彼此不求回報;因為同住一個小區,和我相熟,或者因為你我是親戚,所以我幫你找工作,但我並不會收你的錢;一個人長期失業,可能並不是因為他不想就業謀取經濟利益,而是因為他缺乏關係。決定這些行為的最初因素並非經濟利益,但也會對經濟產生重要的影響。

為了說明社會關係對人類行為的影響,馬修構建了一個社會網絡模型,用來描述社會關係網絡的結構性特徵,如關係範圍的大小,關係的同質性、關係節點之間的連接密度或隔離模式,關係節點的中心地位等,然後說明這些特徵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決策。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其基本觀點是,一個人在網絡中的位置決定了他的權勢和力量,進而影響他本人和其他人的行為。為論證其基本觀點,馬修將這些網絡特徵具體化為如下四個可以量化的概念:

1.“度中心性”,即人氣度:某人是否有很多朋友、熟人和關注者?倘若某人可以在社交媒體中把消息發送給數百萬關注者,那麼他便擁有了影響大量民眾所瞭解的信息和思考的內容的力量。人氣度高的人受到超出比例的關注,由此足以扭曲人們對趨勢和習俗的看法。

2. “特徵向量中心性”,也即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你認識誰):某人是否與其他交際廣泛的人有聯繫?朋友數量多自然有益,但擁有幾個位置絕好的朋友同樣有用,甚至更加重要。

3. “傳播中心性”,也即影響範圍:某人所處的位置在多大程度上利於傳播消息或最早得知消息?某人能否通過網絡中有限次數的傳播影響到很多人?

4. “中介中心性” ,即中介橋樑:某人是否處於協調他人的獨特位置,他是不是高能量的經紀人、關鍵的中間人?其他人之間的相互聯絡是否必須通過此人開展?某人是不是某個群體與其他群體之間的關鍵或必要橋樑?

由於模型本身過於複雜艱深,為了方便讀者閱讀和理解,馬修以目前廣受關注的社會現象作為案例,充分將理論與現實相結合,並且配合晦澀的術語,高頻率地使用簡明易懂的多維網絡圖。此外,書中的不少案例既富有趣味,又引人深思,例如:

印度的種姓制度以及其他國家的族群對立為何延續至今?

人類早已發明生產了高效廉價的疫苗,但各種傳染病為何卻像幽靈一般揮之不去?

在通訊高度發達的今天,為何嚴肅新聞日趨沒落,流言卻大行其道?為何人們越來越難以達成共識?極端主義和民粹主義何以席捲全球?

你的求職機遇和工資水平同自己的朋友圈有何聯繫?

你的孩子在學校裡是身處“巨型分支”,還是特立獨行?什麼樣的學生在學校容易受人關注、引領潮流?為什麼你的孩子容易沾染“不良習氣”?

有著集體智慧的人類,為什麼也會共同鑄成大錯,以致於愛因斯坦會感嘆,只有宇宙和人類的愚蠢沒有邊界?

金融危機如何爆發和擴散,風險的關鍵節點在哪裡,如何運用金融網絡圖像防範和應對危機?

你所在的40人班級裡的可能的朋友組合,遠遠超過整個宇宙的原子總數。

臉書網站(Facebook)僅通過分析你關注哪些朋友、你朋友又關注哪些朋友,就有三分之二的把握找出哪位是你的配偶或戀人。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在一個美國社區裡,遷入的有色人種一旦超過5%,就會觸發白人家庭的集體逃離。

1998年,《柳葉刀》雜誌刊登了一篇並不成熟嚴謹的論文,造成全球對自閉症的嚴重恐慌和麻疹疫苗接種率的急劇下降。本書作者馬修在西班牙的一位好友和同事竟然因此染病去世。

谷歌搜索何以能在不斷更新的億萬網頁中準確猜出你要找的內容?

1434年,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為何能在慘烈的寡頭之爭中笑到最後,成為文藝復興中的“教父”?

從這些妙趣橫生、涵義頗豐的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圍繞人的行為與所處的社會網絡的關係這一核心命題,《人類網絡》能延伸出更多的主題。

從現象來看,網絡構成社會,位置關係命運,人的價值由社會網絡決定;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社會網絡中的隔離根深蒂固;外部效應、選擇偏差、羊群效應、反饋回聲等,都會讓社會網絡偏離最優選擇。從挑戰來說,集體智慧與集體愚蠢並存,超級網絡時代同時面臨機遇和風險,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尋求最好的平衡,是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聚焦當下的疾病防治和鄉村扶貧,展望未來的危機管理和趨勢預測,我們需要網絡化思維。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除社會網絡經濟學外,諸多學科都對社會交往有所分析。社會學、計算機科學、統計學和統計物理學都研究社會關係,人類學和政治學也越來越重視社會交往。相關的社會學著作由斯科特(Walter Scott)的《社會網絡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Handbook)為代表,主要探討社會網絡本身的特性,而很少涉及社會網絡對行為的影響。

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被譽為20世紀70年代以來最傑出的社會學家之一,他的《社會和經濟》(Society and Economy: Framework and Principles)探討社會網絡,規範,信任、權力和制度在經濟中的作用。

國內學者林聚任的《社會網絡分析:理論、方法與應用》一書,介紹了社會網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理論、社會網絡資料類型和收集方法、網絡分析的各種技術與方法、社會網絡分析的應用等內容。

大量的通俗文學和暢銷書也在討論社會網絡問題,馬修對它們多加引述。例如,斯科特•菲茲傑拉德(Scott Fitzgerald)的《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描述社會階層的界限如何難以跨越,家庭,出身以及社群構成的網絡如何同個人命運不可分割。

詹姆斯•索羅維基(James Surowiecki)的《群體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介紹社會網絡如何把分散化的信息進行彙集加工,然後得到相當準確的決策。鄧肯·瓦茨(Duncan Watts)的《六度分離:一個互相連接的時代的科學》(Six Degrees: The Science of a Connected Age),戴維·洛奇(David Lodge)的《小世界》(Small World),描述社會網絡中人與人之間連接距離之短,意見領袖的影響範圍之大。

克萊爾•沃特金斯的《常青藤聯盟是另一個星球》,介紹社會網絡中的族群分隔如何造成教育和機遇的不平等,繼而加劇社會固化和貧富懸殊,造就世界各國共同的難題。

縱然有眾多珠玉在前,馬修的《人類網絡》仍然具有顯著的突破性。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該書的突破性可以被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它將社會關係納入了經濟學的研究範圍,使經濟學的關注點從人類行為的經濟利益基礎和心理基礎,進一步擴展到社會基礎。由此,經濟學研究向現實世界邁進了一步。

第二,它為經濟學的個人主義方法論增添了整體主義色彩,這是經濟學的哲學方法論的一大變革。

第三,在具體的研究方法上,描述社會關係網絡需要運用物理學中的圖論及其相關理論,比如質子在哪裡,周圍有多少中子,再往外是怎麼排列的。傳統經濟學常用的微積分和線性代數在這裡暫時失去了用武之地。

書中對經濟學研究對象、方法論和具體研究方法的突破促進了經濟學與社會學,經濟學與自然科學的結合。社會經濟學已經誕生,也許有一天,物理經濟學也會誕生。

有鑑於此,倘若還有人用新古典經濟學來批評經濟學對現實的疏離,那麼他很可能忽視了經濟學的發展,還停留在對它的傲慢與偏見。

人類本質上是社會化的物種,人們相互交往的模式會影響人們的決策,塑造人們的行為。隨著互聯網社會的到來,人類的社會關係網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張,網絡結構也在發生鉅變,這些都對經濟、社會、政治乃至個人的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

我們在這些影響面前會感到困惑和迷茫,而本書恰好可以給我們一些全新的啟迪。


相關閱讀

書評 | 跨學科,新視角,開眼看社會,讀《人類的網絡》

《人類網絡》

馬修•傑克遜 著 | 中信出版集團 2019.7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