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汗國的崛起

如果烏孫人因此而埋怨漢朝,那就大錯而特錯了。因為強盛的漢朝一滅亡,烏孫人就甘盡苦來了。 首先,草原新霸主柔然發兵來攻,戰敗後的烏孫被迫逃到蔥嶺放牧。柔然西去後,天山以北的烏孫故地又被東、西突厥瓜分。到了公元12世紀西遼統治西域時期,烏孫早已不成其國了。 在成吉思汗佔領中亞後,他們相繼成為金帳(朮赤的封地)、白帳(朮赤長子斡爾達的封地)、藍帳(朮赤幼子昔班的封地)汗國的臣屬。後來,藍帳汗國貴族與突厥人、烏孫人長期融合,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群體--月即別人(以藍帳汗國月即別可汗的名字命名)。

哈薩克汗國的崛起

明景帝景泰七年(1456),月即別克烈汗和賈尼別克汗率領下屬的烏孫、康裡、克烈、乃蠻、弘吉剌惕、杜拉特、札拉亦兒等部落投奔了東察合臺汗國,東遷到楚河流域,正式取名為“哈薩克”。 受到東察合臺汗國熱情歡迎的哈薩克人以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為基地,建立了獨立的哈薩克汗國,都城為土爾克斯坦城。 隨後,哈薩克汗國與東察合臺汗國、帖木兒帝國及昔班尼汗所率領的烏茲別克部落展開了長達三十年的混戰。善於保存實力的哈薩克汗國日益強大,在哈斯木汗統治時期達到了鼎盛,領地東南據有七河流域,南至錫爾河,西達烏拉爾河流域,北到伊施姆河,東北包括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遼闊區域,人口膨脹到百萬以上。

哈薩克汗國的崛起

公元16世紀末,各汗國的哈薩克部落全部歸附到哈薩克汗國境內,眾多部落按血緣關係劃分為大、中、小三個“玉茲”(突厥意為部分、方面)。 大玉茲即烏魯玉茲,又稱“大帳”、“右部”,佔據著七河流域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的肥美草原,這是一個由古老的烏孫人為主體,由康居國後裔康裡部、突厥咄陸後裔杜拉特部、突厥可薩部、北匈奴悅般國後人阿勒班部、撒裡烏孫突騎施部、札剌亦兒部等共同構成的部落。

中玉茲即奧爾塔玉茲,又稱“中帳”、“左部”,是哈薩克中人口最多、力量最強的部分。他們冬季在薩雷蘇河和錫爾河中下游放牧,夏季牧場則位於額爾齊斯河與託博爾河、伊施姆河一帶,以古代葛邏祿的後裔阿爾根部為主體,主要由克普恰克部(東欽察人),塞種人後裔克爾塞克、別斯塞克、波爾塞克、卡爾塞克部,克烈部(王罕被成吉思汗擊敗後,克烈餘部西遷),乃蠻部(太陽汗被成吉思汗殺死後,乃蠻部眾西逃),篾兒乞惕部(被蒙古擊敗後遺眾輾轉西去),弘吉剌惕部(隨蒙古人西征到達此地)構成。

哈薩克汗國的崛起

小玉茲即基希玉茲,又稱“小帳”、“西部”,以奄蔡(阿蘭人)後裔阿里欽部為主體,由拜烏勒部、艾裡木烏勒部和節特烏勒部構成,冬季在伊別克河、烏拉爾河畔遊牧,夏季則遷往阿克提尤別草原。 不難看出,哈薩克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混血民族,而其他中亞民族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曾幾何時,西域崛起了準噶爾。這是一個繼承了成吉思汗衣缽的蒙古部落,其征服的慾望絲毫不亞於他們的祖先。公元18世紀20年代,準噶爾部攻佔了哈薩克汗國首都土爾克斯坦城和軍事重鎮塔什干,哈薩克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好在公元18世紀50年代,清軍出兵新疆平定了準噶爾叛亂,才將哈薩克人從火坑中拯救出來。飽受戰亂之苦的哈薩克中玉茲阿布賚汗率部歸附了清朝,大玉茲和小玉茲也於隨後上表臣服清廷。

哈薩克汗國的崛起

不久,遠方又響起了俄羅斯的槍炮聲。西部的小玉茲和中玉茲首先被俄國人佔領,哈薩克汗體制被廢除,小玉茲被劃歸奧倫堡總督管轄,中玉茲則被劃歸西伯利亞總督管理。 清同治三年(1864),俄國人的鐵蹄踏上了大玉茲舊地上的浩罕汗國,用槍炮逼迫浩罕汗國俯首稱臣。為了實現永久佔領,沙皇將俄羅斯人大量地遷入了哈薩克地區。同時,佔領者放出話來:“哈薩克人如果想活命,就趕緊離開這片富庶的土地!”幾乎是在刀尖的驅趕下,哈薩克人被迫背井離鄉,遷移到人畜難以存活的沙漠地帶。

哈薩克汗國的崛起

人們只能奮起反抗,大玉茲所在的浩罕汗國於清光緒元年(1875)爆發了反對沙俄奴役的起義。按說俄國人應該做些讓步,最起碼也應該軟硬兼施吧。但沙皇說:我這裡沒有自由和平等,只有屠刀和大炮!在撲滅起義之火後,沙皇索性廢掉了浩罕汗國,在那裡設置了費爾干納省,隸屬於土耳其斯坦總督。哈薩克人被一分為三,分別歸三個俄國總督府管轄。 從同治三年(1864)到光緒九年(1883)短短二十年間,俄國強迫清朝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佔了原屬清朝的巴爾喀什湖以南、以東和齋桑湖一帶的哈薩克居住區,並按照“人隨地歸”的原則,不允許哈薩克人歸附大清。儘管如此,仍有許多不屈的哈薩克人結伴回到伊犁和博爾特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