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
"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文|諸神的恩寵

看電影,是現代人重要的娛樂方式之一。美國是世界電影強國,好萊塢是美國電影的代名詞。近百年來,好萊塢電影影響了一代代觀眾,它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成為滋養人類精神世界的甘泉。

想更深入瞭解好萊塢電影,就不能錯過《美國電影美國文化》。這是一部電影文化通識書籍,它從多主題、多角度出發,為我們介紹了好萊塢電影製作模式與大眾文化的關係,全面展現了美國電影與美國大眾文化的百年變遷歷程。

"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文|諸神的恩寵

看電影,是現代人重要的娛樂方式之一。美國是世界電影強國,好萊塢是美國電影的代名詞。近百年來,好萊塢電影影響了一代代觀眾,它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成為滋養人類精神世界的甘泉。

想更深入瞭解好萊塢電影,就不能錯過《美國電影美國文化》。這是一部電影文化通識書籍,它從多主題、多角度出發,為我們介紹了好萊塢電影製作模式與大眾文化的關係,全面展現了美國電影與美國大眾文化的百年變遷歷程。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本書作者約翰·貝爾頓,是美國資深電影研究專家,他在羅格斯大學教授電影課程,並擔任《電影史》雜誌副主編,代表作有《寬銀幕電影》、《電影風格家》等。下面,讓我們跟隨貝爾頓的腳步,一起走進美國好萊塢電影世界。

"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文|諸神的恩寵

看電影,是現代人重要的娛樂方式之一。美國是世界電影強國,好萊塢是美國電影的代名詞。近百年來,好萊塢電影影響了一代代觀眾,它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成為滋養人類精神世界的甘泉。

想更深入瞭解好萊塢電影,就不能錯過《美國電影美國文化》。這是一部電影文化通識書籍,它從多主題、多角度出發,為我們介紹了好萊塢電影製作模式與大眾文化的關係,全面展現了美國電影與美國大眾文化的百年變遷歷程。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本書作者約翰·貝爾頓,是美國資深電影研究專家,他在羅格斯大學教授電影課程,並擔任《電影史》雜誌副主編,代表作有《寬銀幕電影》、《電影風格家》等。下面,讓我們跟隨貝爾頓的腳步,一起走進美國好萊塢電影世界。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01好萊塢電影工業生產模式大解析

要講電影史,就要先從電影的起源說起。1893年,美國人愛迪生髮明瞭電影技術。最早的電影,一次只能一個人觀看,還得佩戴耳機。

隨著放映機的出現,看電影成為一項公眾娛樂活動。1894年,美國第一家電影院正式營業。20世紀初葉,美國人平均每週去一次電影院,看電影和去教堂一樣平常。

當時,經典好萊塢電影是以角色為中心的,主人公為實現某一目標,或解決某一問題,不斷拼搏或抗爭。這一時期,好萊塢編劇的水平普遍很高。大導演希區柯克的《後窗》,是這一時期故事片的經典之作。

20世紀20年代,美國電影實現了大工業化生產。愛迪生的電影公司觸犯了美國反壟斷法案,不久,製片廠體制取代了電影壟斷體。製片廠體制的最大特點是垂直整合,電影從製作到放映的各個環節,像流水線上的罐頭一樣被批量生產出來。這也暴露出好萊塢電影最本質的矛盾——電影既是藝術品,也是工業品。

好萊塢用自己的方式建立品牌,製片廠會給觀眾提供電影基本信息,比如主演是誰、導演是誰、編劇是誰等,希望以此拉動票房,確保能收回成本。30年代到50年代,是製片廠體制鼎盛時期,好萊塢由派拉蒙、米高梅、20世紀福克斯等八家電影公司主導,電影工業欣欣向榮,演員每週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4小時。以大明星克拉克·蓋博為例,他在米高梅公司第一年就出演了14部電影,勞動強度可想而知。

製片廠體制極大提高了電影工作效率,整個電影製作流程分工精細,操作規範。但是,製片廠制度也存在弊端。製片廠控制了電影拍攝、發行、放映等各環節,可以一手遮天,在自己的院線只放自己的影片,嚴重干擾了電影市場的正常秩序。

"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文|諸神的恩寵

看電影,是現代人重要的娛樂方式之一。美國是世界電影強國,好萊塢是美國電影的代名詞。近百年來,好萊塢電影影響了一代代觀眾,它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成為滋養人類精神世界的甘泉。

想更深入瞭解好萊塢電影,就不能錯過《美國電影美國文化》。這是一部電影文化通識書籍,它從多主題、多角度出發,為我們介紹了好萊塢電影製作模式與大眾文化的關係,全面展現了美國電影與美國大眾文化的百年變遷歷程。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本書作者約翰·貝爾頓,是美國資深電影研究專家,他在羅格斯大學教授電影課程,並擔任《電影史》雜誌副主編,代表作有《寬銀幕電影》、《電影風格家》等。下面,讓我們跟隨貝爾頓的腳步,一起走進美國好萊塢電影世界。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01好萊塢電影工業生產模式大解析

要講電影史,就要先從電影的起源說起。1893年,美國人愛迪生髮明瞭電影技術。最早的電影,一次只能一個人觀看,還得佩戴耳機。

隨著放映機的出現,看電影成為一項公眾娛樂活動。1894年,美國第一家電影院正式營業。20世紀初葉,美國人平均每週去一次電影院,看電影和去教堂一樣平常。

當時,經典好萊塢電影是以角色為中心的,主人公為實現某一目標,或解決某一問題,不斷拼搏或抗爭。這一時期,好萊塢編劇的水平普遍很高。大導演希區柯克的《後窗》,是這一時期故事片的經典之作。

20世紀20年代,美國電影實現了大工業化生產。愛迪生的電影公司觸犯了美國反壟斷法案,不久,製片廠體制取代了電影壟斷體。製片廠體制的最大特點是垂直整合,電影從製作到放映的各個環節,像流水線上的罐頭一樣被批量生產出來。這也暴露出好萊塢電影最本質的矛盾——電影既是藝術品,也是工業品。

好萊塢用自己的方式建立品牌,製片廠會給觀眾提供電影基本信息,比如主演是誰、導演是誰、編劇是誰等,希望以此拉動票房,確保能收回成本。30年代到50年代,是製片廠體制鼎盛時期,好萊塢由派拉蒙、米高梅、20世紀福克斯等八家電影公司主導,電影工業欣欣向榮,演員每週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4小時。以大明星克拉克·蓋博為例,他在米高梅公司第一年就出演了14部電影,勞動強度可想而知。

製片廠體制極大提高了電影工作效率,整個電影製作流程分工精細,操作規範。但是,製片廠制度也存在弊端。製片廠控制了電影拍攝、發行、放映等各環節,可以一手遮天,在自己的院線只放自己的影片,嚴重干擾了電影市場的正常秩序。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1948年,美國出臺派拉蒙法案,有效遏制了製片廠的壟斷行為。隨後,製片廠體制基本瓦解,大批製片廠紛紛轉向集團化。集團公司通過企業合併,將電影利潤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好萊塢的電影演員多如繁星。好演員要像變色龍一樣,演什麼是什麼。三十年代,美國童星秀蘭·鄧波爾火了,她的每部電影都賺得盆滿缽滿,鄧波爾年收入已高達30萬美元,每週收到影迷信件超過3500封。許多影片中,鄧波爾都扮演出身工人階級的孤兒,對僕人和黑人很友好。當時正值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社會一派頹廢之氣,鄧波爾的電影猶如一抹暖陽,給正處在低谷的美國民眾以極大的心靈慰藉。

同一時期,有色人種開始登上好萊塢大銀幕。不過,這和種族平等沒什麼關係。對電影公司來說,明星就是商品,電影公司捧紅一個明星,就是為了能從他身上賺錢。他們根據明星的票房號召力,將明星分成不同等級,享受不同待遇。

一百多年來,明星和故事,一直是好萊塢電影的兩大法寶。明星扮演角色,演繹故事,故事在明星的演繹下,高潮迭起,引人入勝,兩者相輔相成。


"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文|諸神的恩寵

看電影,是現代人重要的娛樂方式之一。美國是世界電影強國,好萊塢是美國電影的代名詞。近百年來,好萊塢電影影響了一代代觀眾,它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成為滋養人類精神世界的甘泉。

想更深入瞭解好萊塢電影,就不能錯過《美國電影美國文化》。這是一部電影文化通識書籍,它從多主題、多角度出發,為我們介紹了好萊塢電影製作模式與大眾文化的關係,全面展現了美國電影與美國大眾文化的百年變遷歷程。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本書作者約翰·貝爾頓,是美國資深電影研究專家,他在羅格斯大學教授電影課程,並擔任《電影史》雜誌副主編,代表作有《寬銀幕電影》、《電影風格家》等。下面,讓我們跟隨貝爾頓的腳步,一起走進美國好萊塢電影世界。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01好萊塢電影工業生產模式大解析

要講電影史,就要先從電影的起源說起。1893年,美國人愛迪生髮明瞭電影技術。最早的電影,一次只能一個人觀看,還得佩戴耳機。

隨著放映機的出現,看電影成為一項公眾娛樂活動。1894年,美國第一家電影院正式營業。20世紀初葉,美國人平均每週去一次電影院,看電影和去教堂一樣平常。

當時,經典好萊塢電影是以角色為中心的,主人公為實現某一目標,或解決某一問題,不斷拼搏或抗爭。這一時期,好萊塢編劇的水平普遍很高。大導演希區柯克的《後窗》,是這一時期故事片的經典之作。

20世紀20年代,美國電影實現了大工業化生產。愛迪生的電影公司觸犯了美國反壟斷法案,不久,製片廠體制取代了電影壟斷體。製片廠體制的最大特點是垂直整合,電影從製作到放映的各個環節,像流水線上的罐頭一樣被批量生產出來。這也暴露出好萊塢電影最本質的矛盾——電影既是藝術品,也是工業品。

好萊塢用自己的方式建立品牌,製片廠會給觀眾提供電影基本信息,比如主演是誰、導演是誰、編劇是誰等,希望以此拉動票房,確保能收回成本。30年代到50年代,是製片廠體制鼎盛時期,好萊塢由派拉蒙、米高梅、20世紀福克斯等八家電影公司主導,電影工業欣欣向榮,演員每週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4小時。以大明星克拉克·蓋博為例,他在米高梅公司第一年就出演了14部電影,勞動強度可想而知。

製片廠體制極大提高了電影工作效率,整個電影製作流程分工精細,操作規範。但是,製片廠制度也存在弊端。製片廠控制了電影拍攝、發行、放映等各環節,可以一手遮天,在自己的院線只放自己的影片,嚴重干擾了電影市場的正常秩序。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1948年,美國出臺派拉蒙法案,有效遏制了製片廠的壟斷行為。隨後,製片廠體制基本瓦解,大批製片廠紛紛轉向集團化。集團公司通過企業合併,將電影利潤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好萊塢的電影演員多如繁星。好演員要像變色龍一樣,演什麼是什麼。三十年代,美國童星秀蘭·鄧波爾火了,她的每部電影都賺得盆滿缽滿,鄧波爾年收入已高達30萬美元,每週收到影迷信件超過3500封。許多影片中,鄧波爾都扮演出身工人階級的孤兒,對僕人和黑人很友好。當時正值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社會一派頹廢之氣,鄧波爾的電影猶如一抹暖陽,給正處在低谷的美國民眾以極大的心靈慰藉。

同一時期,有色人種開始登上好萊塢大銀幕。不過,這和種族平等沒什麼關係。對電影公司來說,明星就是商品,電影公司捧紅一個明星,就是為了能從他身上賺錢。他們根據明星的票房號召力,將明星分成不同等級,享受不同待遇。

一百多年來,明星和故事,一直是好萊塢電影的兩大法寶。明星扮演角色,演繹故事,故事在明星的演繹下,高潮迭起,引人入勝,兩者相輔相成。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02四種美國電影分類及其特點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現象:一部關於海盜的電影火了,緊接著很快就會出現一大批同類型的電影。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在於,電影製作成本高,每部電影都面臨巨大風險,誰也不敢保證這部電影一定能賣座。一部電影大獲成功後,通常這類影片也會大受歡迎,票房自然水漲船高,於是,跟風拍攝情況越來越普遍。

好萊塢電影包括很多種類型,比如喜劇片、西部片、恐怖片、戰爭片、歌舞片等。在這裡,重點介紹四種。

第一種,是喜劇片。美國喜劇片根植於平民生活,鍾愛小人物奮鬥史,具有深刻社會性,敢於抨擊現實,替百姓說話。

說起喜劇片,最經典的喜劇形象非卓別林莫屬,他的流浪漢形象深入人心。在卓別林喜劇電影中,常常會諷刺城市化和工業化對人類精神的殘害。影片裡,由於人無法擊敗機器,卓別林最終往往選擇離開城市,迴歸田園。

"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文|諸神的恩寵

看電影,是現代人重要的娛樂方式之一。美國是世界電影強國,好萊塢是美國電影的代名詞。近百年來,好萊塢電影影響了一代代觀眾,它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成為滋養人類精神世界的甘泉。

想更深入瞭解好萊塢電影,就不能錯過《美國電影美國文化》。這是一部電影文化通識書籍,它從多主題、多角度出發,為我們介紹了好萊塢電影製作模式與大眾文化的關係,全面展現了美國電影與美國大眾文化的百年變遷歷程。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本書作者約翰·貝爾頓,是美國資深電影研究專家,他在羅格斯大學教授電影課程,並擔任《電影史》雜誌副主編,代表作有《寬銀幕電影》、《電影風格家》等。下面,讓我們跟隨貝爾頓的腳步,一起走進美國好萊塢電影世界。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01好萊塢電影工業生產模式大解析

要講電影史,就要先從電影的起源說起。1893年,美國人愛迪生髮明瞭電影技術。最早的電影,一次只能一個人觀看,還得佩戴耳機。

隨著放映機的出現,看電影成為一項公眾娛樂活動。1894年,美國第一家電影院正式營業。20世紀初葉,美國人平均每週去一次電影院,看電影和去教堂一樣平常。

當時,經典好萊塢電影是以角色為中心的,主人公為實現某一目標,或解決某一問題,不斷拼搏或抗爭。這一時期,好萊塢編劇的水平普遍很高。大導演希區柯克的《後窗》,是這一時期故事片的經典之作。

20世紀20年代,美國電影實現了大工業化生產。愛迪生的電影公司觸犯了美國反壟斷法案,不久,製片廠體制取代了電影壟斷體。製片廠體制的最大特點是垂直整合,電影從製作到放映的各個環節,像流水線上的罐頭一樣被批量生產出來。這也暴露出好萊塢電影最本質的矛盾——電影既是藝術品,也是工業品。

好萊塢用自己的方式建立品牌,製片廠會給觀眾提供電影基本信息,比如主演是誰、導演是誰、編劇是誰等,希望以此拉動票房,確保能收回成本。30年代到50年代,是製片廠體制鼎盛時期,好萊塢由派拉蒙、米高梅、20世紀福克斯等八家電影公司主導,電影工業欣欣向榮,演員每週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4小時。以大明星克拉克·蓋博為例,他在米高梅公司第一年就出演了14部電影,勞動強度可想而知。

製片廠體制極大提高了電影工作效率,整個電影製作流程分工精細,操作規範。但是,製片廠制度也存在弊端。製片廠控制了電影拍攝、發行、放映等各環節,可以一手遮天,在自己的院線只放自己的影片,嚴重干擾了電影市場的正常秩序。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1948年,美國出臺派拉蒙法案,有效遏制了製片廠的壟斷行為。隨後,製片廠體制基本瓦解,大批製片廠紛紛轉向集團化。集團公司通過企業合併,將電影利潤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好萊塢的電影演員多如繁星。好演員要像變色龍一樣,演什麼是什麼。三十年代,美國童星秀蘭·鄧波爾火了,她的每部電影都賺得盆滿缽滿,鄧波爾年收入已高達30萬美元,每週收到影迷信件超過3500封。許多影片中,鄧波爾都扮演出身工人階級的孤兒,對僕人和黑人很友好。當時正值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社會一派頹廢之氣,鄧波爾的電影猶如一抹暖陽,給正處在低谷的美國民眾以極大的心靈慰藉。

同一時期,有色人種開始登上好萊塢大銀幕。不過,這和種族平等沒什麼關係。對電影公司來說,明星就是商品,電影公司捧紅一個明星,就是為了能從他身上賺錢。他們根據明星的票房號召力,將明星分成不同等級,享受不同待遇。

一百多年來,明星和故事,一直是好萊塢電影的兩大法寶。明星扮演角色,演繹故事,故事在明星的演繹下,高潮迭起,引人入勝,兩者相輔相成。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02四種美國電影分類及其特點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現象:一部關於海盜的電影火了,緊接著很快就會出現一大批同類型的電影。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在於,電影製作成本高,每部電影都面臨巨大風險,誰也不敢保證這部電影一定能賣座。一部電影大獲成功後,通常這類影片也會大受歡迎,票房自然水漲船高,於是,跟風拍攝情況越來越普遍。

好萊塢電影包括很多種類型,比如喜劇片、西部片、恐怖片、戰爭片、歌舞片等。在這裡,重點介紹四種。

第一種,是喜劇片。美國喜劇片根植於平民生活,鍾愛小人物奮鬥史,具有深刻社會性,敢於抨擊現實,替百姓說話。

說起喜劇片,最經典的喜劇形象非卓別林莫屬,他的流浪漢形象深入人心。在卓別林喜劇電影中,常常會諷刺城市化和工業化對人類精神的殘害。影片裡,由於人無法擊敗機器,卓別林最終往往選擇離開城市,迴歸田園。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80年代後期,家庭喜劇片興起,代表作有《三個奶爸一個娃》、《小鬼當家》等。兒童喜劇、浪漫喜劇紛紛湧上大銀幕。美國喜劇片承載著美國文化成長的痛楚,在詼諧的對白以及搞笑的場景背後,蘊含著用幽默化解社會問題的深刻用意。

第二種,是西部片。西部片主題多為英雄與自然環境的鬥爭,它曾經是好萊塢的中流砥柱,在這些影片中,主要的衝突介於文化和自然之間。1920年到1960年,好萊塢約有1/4的電影都是西部片。美國第一部西部電影是《野西部秀》,經典的西部片有《火車大劫案》、《與狼共舞》等。50年代是西部片的輝煌期,進入80年代後,西部片幾乎消失。

"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文|諸神的恩寵

看電影,是現代人重要的娛樂方式之一。美國是世界電影強國,好萊塢是美國電影的代名詞。近百年來,好萊塢電影影響了一代代觀眾,它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成為滋養人類精神世界的甘泉。

想更深入瞭解好萊塢電影,就不能錯過《美國電影美國文化》。這是一部電影文化通識書籍,它從多主題、多角度出發,為我們介紹了好萊塢電影製作模式與大眾文化的關係,全面展現了美國電影與美國大眾文化的百年變遷歷程。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本書作者約翰·貝爾頓,是美國資深電影研究專家,他在羅格斯大學教授電影課程,並擔任《電影史》雜誌副主編,代表作有《寬銀幕電影》、《電影風格家》等。下面,讓我們跟隨貝爾頓的腳步,一起走進美國好萊塢電影世界。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01好萊塢電影工業生產模式大解析

要講電影史,就要先從電影的起源說起。1893年,美國人愛迪生髮明瞭電影技術。最早的電影,一次只能一個人觀看,還得佩戴耳機。

隨著放映機的出現,看電影成為一項公眾娛樂活動。1894年,美國第一家電影院正式營業。20世紀初葉,美國人平均每週去一次電影院,看電影和去教堂一樣平常。

當時,經典好萊塢電影是以角色為中心的,主人公為實現某一目標,或解決某一問題,不斷拼搏或抗爭。這一時期,好萊塢編劇的水平普遍很高。大導演希區柯克的《後窗》,是這一時期故事片的經典之作。

20世紀20年代,美國電影實現了大工業化生產。愛迪生的電影公司觸犯了美國反壟斷法案,不久,製片廠體制取代了電影壟斷體。製片廠體制的最大特點是垂直整合,電影從製作到放映的各個環節,像流水線上的罐頭一樣被批量生產出來。這也暴露出好萊塢電影最本質的矛盾——電影既是藝術品,也是工業品。

好萊塢用自己的方式建立品牌,製片廠會給觀眾提供電影基本信息,比如主演是誰、導演是誰、編劇是誰等,希望以此拉動票房,確保能收回成本。30年代到50年代,是製片廠體制鼎盛時期,好萊塢由派拉蒙、米高梅、20世紀福克斯等八家電影公司主導,電影工業欣欣向榮,演員每週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4小時。以大明星克拉克·蓋博為例,他在米高梅公司第一年就出演了14部電影,勞動強度可想而知。

製片廠體制極大提高了電影工作效率,整個電影製作流程分工精細,操作規範。但是,製片廠制度也存在弊端。製片廠控制了電影拍攝、發行、放映等各環節,可以一手遮天,在自己的院線只放自己的影片,嚴重干擾了電影市場的正常秩序。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1948年,美國出臺派拉蒙法案,有效遏制了製片廠的壟斷行為。隨後,製片廠體制基本瓦解,大批製片廠紛紛轉向集團化。集團公司通過企業合併,將電影利潤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好萊塢的電影演員多如繁星。好演員要像變色龍一樣,演什麼是什麼。三十年代,美國童星秀蘭·鄧波爾火了,她的每部電影都賺得盆滿缽滿,鄧波爾年收入已高達30萬美元,每週收到影迷信件超過3500封。許多影片中,鄧波爾都扮演出身工人階級的孤兒,對僕人和黑人很友好。當時正值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社會一派頹廢之氣,鄧波爾的電影猶如一抹暖陽,給正處在低谷的美國民眾以極大的心靈慰藉。

同一時期,有色人種開始登上好萊塢大銀幕。不過,這和種族平等沒什麼關係。對電影公司來說,明星就是商品,電影公司捧紅一個明星,就是為了能從他身上賺錢。他們根據明星的票房號召力,將明星分成不同等級,享受不同待遇。

一百多年來,明星和故事,一直是好萊塢電影的兩大法寶。明星扮演角色,演繹故事,故事在明星的演繹下,高潮迭起,引人入勝,兩者相輔相成。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02四種美國電影分類及其特點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現象:一部關於海盜的電影火了,緊接著很快就會出現一大批同類型的電影。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在於,電影製作成本高,每部電影都面臨巨大風險,誰也不敢保證這部電影一定能賣座。一部電影大獲成功後,通常這類影片也會大受歡迎,票房自然水漲船高,於是,跟風拍攝情況越來越普遍。

好萊塢電影包括很多種類型,比如喜劇片、西部片、恐怖片、戰爭片、歌舞片等。在這裡,重點介紹四種。

第一種,是喜劇片。美國喜劇片根植於平民生活,鍾愛小人物奮鬥史,具有深刻社會性,敢於抨擊現實,替百姓說話。

說起喜劇片,最經典的喜劇形象非卓別林莫屬,他的流浪漢形象深入人心。在卓別林喜劇電影中,常常會諷刺城市化和工業化對人類精神的殘害。影片裡,由於人無法擊敗機器,卓別林最終往往選擇離開城市,迴歸田園。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80年代後期,家庭喜劇片興起,代表作有《三個奶爸一個娃》、《小鬼當家》等。兒童喜劇、浪漫喜劇紛紛湧上大銀幕。美國喜劇片承載著美國文化成長的痛楚,在詼諧的對白以及搞笑的場景背後,蘊含著用幽默化解社會問題的深刻用意。

第二種,是西部片。西部片主題多為英雄與自然環境的鬥爭,它曾經是好萊塢的中流砥柱,在這些影片中,主要的衝突介於文化和自然之間。1920年到1960年,好萊塢約有1/4的電影都是西部片。美國第一部西部電影是《野西部秀》,經典的西部片有《火車大劫案》、《與狼共舞》等。50年代是西部片的輝煌期,進入80年代後,西部片幾乎消失。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第三種,是恐怖片,第四種是科幻片。這兩種類型的電影,有某種隱祕的關聯,所以可以一起來講講。

恐怖電影和科幻電影都以探索新知識為基本框架。恐怖電影以超自然領域為基礎,依靠想象力,運用浪漫主義的方式描述自我和鬼怪的衝突。在恐怖電影中,鬼怪威脅著人類主角;而科幻電影更注重智慧和理性。科幻電影中,一般都有外星人形象。1977年,美國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主要以《星球大戰》和《第三類接觸》為代表。

恐怖電影和科幻電影展現了人類內心的焦慮,全球變暖、艾滋病、恐怖主義、種族清洗、飢餓貧困和金融動盪等問題層出不窮,人類變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所以人類才會拍攝這類影片,來確定人類在地球上的中心地位,給自己吃顆定心丸。


"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文|諸神的恩寵

看電影,是現代人重要的娛樂方式之一。美國是世界電影強國,好萊塢是美國電影的代名詞。近百年來,好萊塢電影影響了一代代觀眾,它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成為滋養人類精神世界的甘泉。

想更深入瞭解好萊塢電影,就不能錯過《美國電影美國文化》。這是一部電影文化通識書籍,它從多主題、多角度出發,為我們介紹了好萊塢電影製作模式與大眾文化的關係,全面展現了美國電影與美國大眾文化的百年變遷歷程。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本書作者約翰·貝爾頓,是美國資深電影研究專家,他在羅格斯大學教授電影課程,並擔任《電影史》雜誌副主編,代表作有《寬銀幕電影》、《電影風格家》等。下面,讓我們跟隨貝爾頓的腳步,一起走進美國好萊塢電影世界。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01好萊塢電影工業生產模式大解析

要講電影史,就要先從電影的起源說起。1893年,美國人愛迪生髮明瞭電影技術。最早的電影,一次只能一個人觀看,還得佩戴耳機。

隨著放映機的出現,看電影成為一項公眾娛樂活動。1894年,美國第一家電影院正式營業。20世紀初葉,美國人平均每週去一次電影院,看電影和去教堂一樣平常。

當時,經典好萊塢電影是以角色為中心的,主人公為實現某一目標,或解決某一問題,不斷拼搏或抗爭。這一時期,好萊塢編劇的水平普遍很高。大導演希區柯克的《後窗》,是這一時期故事片的經典之作。

20世紀20年代,美國電影實現了大工業化生產。愛迪生的電影公司觸犯了美國反壟斷法案,不久,製片廠體制取代了電影壟斷體。製片廠體制的最大特點是垂直整合,電影從製作到放映的各個環節,像流水線上的罐頭一樣被批量生產出來。這也暴露出好萊塢電影最本質的矛盾——電影既是藝術品,也是工業品。

好萊塢用自己的方式建立品牌,製片廠會給觀眾提供電影基本信息,比如主演是誰、導演是誰、編劇是誰等,希望以此拉動票房,確保能收回成本。30年代到50年代,是製片廠體制鼎盛時期,好萊塢由派拉蒙、米高梅、20世紀福克斯等八家電影公司主導,電影工業欣欣向榮,演員每週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4小時。以大明星克拉克·蓋博為例,他在米高梅公司第一年就出演了14部電影,勞動強度可想而知。

製片廠體制極大提高了電影工作效率,整個電影製作流程分工精細,操作規範。但是,製片廠制度也存在弊端。製片廠控制了電影拍攝、發行、放映等各環節,可以一手遮天,在自己的院線只放自己的影片,嚴重干擾了電影市場的正常秩序。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1948年,美國出臺派拉蒙法案,有效遏制了製片廠的壟斷行為。隨後,製片廠體制基本瓦解,大批製片廠紛紛轉向集團化。集團公司通過企業合併,將電影利潤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好萊塢的電影演員多如繁星。好演員要像變色龍一樣,演什麼是什麼。三十年代,美國童星秀蘭·鄧波爾火了,她的每部電影都賺得盆滿缽滿,鄧波爾年收入已高達30萬美元,每週收到影迷信件超過3500封。許多影片中,鄧波爾都扮演出身工人階級的孤兒,對僕人和黑人很友好。當時正值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社會一派頹廢之氣,鄧波爾的電影猶如一抹暖陽,給正處在低谷的美國民眾以極大的心靈慰藉。

同一時期,有色人種開始登上好萊塢大銀幕。不過,這和種族平等沒什麼關係。對電影公司來說,明星就是商品,電影公司捧紅一個明星,就是為了能從他身上賺錢。他們根據明星的票房號召力,將明星分成不同等級,享受不同待遇。

一百多年來,明星和故事,一直是好萊塢電影的兩大法寶。明星扮演角色,演繹故事,故事在明星的演繹下,高潮迭起,引人入勝,兩者相輔相成。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02四種美國電影分類及其特點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現象:一部關於海盜的電影火了,緊接著很快就會出現一大批同類型的電影。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在於,電影製作成本高,每部電影都面臨巨大風險,誰也不敢保證這部電影一定能賣座。一部電影大獲成功後,通常這類影片也會大受歡迎,票房自然水漲船高,於是,跟風拍攝情況越來越普遍。

好萊塢電影包括很多種類型,比如喜劇片、西部片、恐怖片、戰爭片、歌舞片等。在這裡,重點介紹四種。

第一種,是喜劇片。美國喜劇片根植於平民生活,鍾愛小人物奮鬥史,具有深刻社會性,敢於抨擊現實,替百姓說話。

說起喜劇片,最經典的喜劇形象非卓別林莫屬,他的流浪漢形象深入人心。在卓別林喜劇電影中,常常會諷刺城市化和工業化對人類精神的殘害。影片裡,由於人無法擊敗機器,卓別林最終往往選擇離開城市,迴歸田園。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80年代後期,家庭喜劇片興起,代表作有《三個奶爸一個娃》、《小鬼當家》等。兒童喜劇、浪漫喜劇紛紛湧上大銀幕。美國喜劇片承載著美國文化成長的痛楚,在詼諧的對白以及搞笑的場景背後,蘊含著用幽默化解社會問題的深刻用意。

第二種,是西部片。西部片主題多為英雄與自然環境的鬥爭,它曾經是好萊塢的中流砥柱,在這些影片中,主要的衝突介於文化和自然之間。1920年到1960年,好萊塢約有1/4的電影都是西部片。美國第一部西部電影是《野西部秀》,經典的西部片有《火車大劫案》、《與狼共舞》等。50年代是西部片的輝煌期,進入80年代後,西部片幾乎消失。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第三種,是恐怖片,第四種是科幻片。這兩種類型的電影,有某種隱祕的關聯,所以可以一起來講講。

恐怖電影和科幻電影都以探索新知識為基本框架。恐怖電影以超自然領域為基礎,依靠想象力,運用浪漫主義的方式描述自我和鬼怪的衝突。在恐怖電影中,鬼怪威脅著人類主角;而科幻電影更注重智慧和理性。科幻電影中,一般都有外星人形象。1977年,美國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主要以《星球大戰》和《第三類接觸》為代表。

恐怖電影和科幻電影展現了人類內心的焦慮,全球變暖、艾滋病、恐怖主義、種族清洗、飢餓貧困和金融動盪等問題層出不窮,人類變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所以人類才會拍攝這類影片,來確定人類在地球上的中心地位,給自己吃顆定心丸。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03二戰後美國電影的挑戰與流變

1948年美國最高法院宣佈,電影行業體系違反了美國反壟斷法案,剝奪了製片廠對電影院線的控制,製片廠紛紛從製作和發行電影轉為單純發行影片。

隨後,好萊塢電影工業體系也隨之發生了鉅變。觀影人群從城市觀眾轉向郊區觀眾,好萊塢不得不面臨一系列挑戰,包括:美國國家政策的干預、50年代電視的競爭、80年代錄像機的衝擊、90年代網絡的誘惑,以及21世紀數字電視的衝擊。

電影的命運始終跟歷史的命運緊密相連。比如,在冷戰時期,好萊塢拍了很多政治色彩濃郁的電影;經濟大蕭條時期,他們又拍了很多反映社會問題的影片。

"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文|諸神的恩寵

看電影,是現代人重要的娛樂方式之一。美國是世界電影強國,好萊塢是美國電影的代名詞。近百年來,好萊塢電影影響了一代代觀眾,它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成為滋養人類精神世界的甘泉。

想更深入瞭解好萊塢電影,就不能錯過《美國電影美國文化》。這是一部電影文化通識書籍,它從多主題、多角度出發,為我們介紹了好萊塢電影製作模式與大眾文化的關係,全面展現了美國電影與美國大眾文化的百年變遷歷程。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本書作者約翰·貝爾頓,是美國資深電影研究專家,他在羅格斯大學教授電影課程,並擔任《電影史》雜誌副主編,代表作有《寬銀幕電影》、《電影風格家》等。下面,讓我們跟隨貝爾頓的腳步,一起走進美國好萊塢電影世界。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01好萊塢電影工業生產模式大解析

要講電影史,就要先從電影的起源說起。1893年,美國人愛迪生髮明瞭電影技術。最早的電影,一次只能一個人觀看,還得佩戴耳機。

隨著放映機的出現,看電影成為一項公眾娛樂活動。1894年,美國第一家電影院正式營業。20世紀初葉,美國人平均每週去一次電影院,看電影和去教堂一樣平常。

當時,經典好萊塢電影是以角色為中心的,主人公為實現某一目標,或解決某一問題,不斷拼搏或抗爭。這一時期,好萊塢編劇的水平普遍很高。大導演希區柯克的《後窗》,是這一時期故事片的經典之作。

20世紀20年代,美國電影實現了大工業化生產。愛迪生的電影公司觸犯了美國反壟斷法案,不久,製片廠體制取代了電影壟斷體。製片廠體制的最大特點是垂直整合,電影從製作到放映的各個環節,像流水線上的罐頭一樣被批量生產出來。這也暴露出好萊塢電影最本質的矛盾——電影既是藝術品,也是工業品。

好萊塢用自己的方式建立品牌,製片廠會給觀眾提供電影基本信息,比如主演是誰、導演是誰、編劇是誰等,希望以此拉動票房,確保能收回成本。30年代到50年代,是製片廠體制鼎盛時期,好萊塢由派拉蒙、米高梅、20世紀福克斯等八家電影公司主導,電影工業欣欣向榮,演員每週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4小時。以大明星克拉克·蓋博為例,他在米高梅公司第一年就出演了14部電影,勞動強度可想而知。

製片廠體制極大提高了電影工作效率,整個電影製作流程分工精細,操作規範。但是,製片廠制度也存在弊端。製片廠控制了電影拍攝、發行、放映等各環節,可以一手遮天,在自己的院線只放自己的影片,嚴重干擾了電影市場的正常秩序。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1948年,美國出臺派拉蒙法案,有效遏制了製片廠的壟斷行為。隨後,製片廠體制基本瓦解,大批製片廠紛紛轉向集團化。集團公司通過企業合併,將電影利潤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好萊塢的電影演員多如繁星。好演員要像變色龍一樣,演什麼是什麼。三十年代,美國童星秀蘭·鄧波爾火了,她的每部電影都賺得盆滿缽滿,鄧波爾年收入已高達30萬美元,每週收到影迷信件超過3500封。許多影片中,鄧波爾都扮演出身工人階級的孤兒,對僕人和黑人很友好。當時正值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社會一派頹廢之氣,鄧波爾的電影猶如一抹暖陽,給正處在低谷的美國民眾以極大的心靈慰藉。

同一時期,有色人種開始登上好萊塢大銀幕。不過,這和種族平等沒什麼關係。對電影公司來說,明星就是商品,電影公司捧紅一個明星,就是為了能從他身上賺錢。他們根據明星的票房號召力,將明星分成不同等級,享受不同待遇。

一百多年來,明星和故事,一直是好萊塢電影的兩大法寶。明星扮演角色,演繹故事,故事在明星的演繹下,高潮迭起,引人入勝,兩者相輔相成。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02四種美國電影分類及其特點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現象:一部關於海盜的電影火了,緊接著很快就會出現一大批同類型的電影。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在於,電影製作成本高,每部電影都面臨巨大風險,誰也不敢保證這部電影一定能賣座。一部電影大獲成功後,通常這類影片也會大受歡迎,票房自然水漲船高,於是,跟風拍攝情況越來越普遍。

好萊塢電影包括很多種類型,比如喜劇片、西部片、恐怖片、戰爭片、歌舞片等。在這裡,重點介紹四種。

第一種,是喜劇片。美國喜劇片根植於平民生活,鍾愛小人物奮鬥史,具有深刻社會性,敢於抨擊現實,替百姓說話。

說起喜劇片,最經典的喜劇形象非卓別林莫屬,他的流浪漢形象深入人心。在卓別林喜劇電影中,常常會諷刺城市化和工業化對人類精神的殘害。影片裡,由於人無法擊敗機器,卓別林最終往往選擇離開城市,迴歸田園。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80年代後期,家庭喜劇片興起,代表作有《三個奶爸一個娃》、《小鬼當家》等。兒童喜劇、浪漫喜劇紛紛湧上大銀幕。美國喜劇片承載著美國文化成長的痛楚,在詼諧的對白以及搞笑的場景背後,蘊含著用幽默化解社會問題的深刻用意。

第二種,是西部片。西部片主題多為英雄與自然環境的鬥爭,它曾經是好萊塢的中流砥柱,在這些影片中,主要的衝突介於文化和自然之間。1920年到1960年,好萊塢約有1/4的電影都是西部片。美國第一部西部電影是《野西部秀》,經典的西部片有《火車大劫案》、《與狼共舞》等。50年代是西部片的輝煌期,進入80年代後,西部片幾乎消失。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第三種,是恐怖片,第四種是科幻片。這兩種類型的電影,有某種隱祕的關聯,所以可以一起來講講。

恐怖電影和科幻電影都以探索新知識為基本框架。恐怖電影以超自然領域為基礎,依靠想象力,運用浪漫主義的方式描述自我和鬼怪的衝突。在恐怖電影中,鬼怪威脅著人類主角;而科幻電影更注重智慧和理性。科幻電影中,一般都有外星人形象。1977年,美國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主要以《星球大戰》和《第三類接觸》為代表。

恐怖電影和科幻電影展現了人類內心的焦慮,全球變暖、艾滋病、恐怖主義、種族清洗、飢餓貧困和金融動盪等問題層出不窮,人類變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所以人類才會拍攝這類影片,來確定人類在地球上的中心地位,給自己吃顆定心丸。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03二戰後美國電影的挑戰與流變

1948年美國最高法院宣佈,電影行業體系違反了美國反壟斷法案,剝奪了製片廠對電影院線的控制,製片廠紛紛從製作和發行電影轉為單純發行影片。

隨後,好萊塢電影工業體系也隨之發生了鉅變。觀影人群從城市觀眾轉向郊區觀眾,好萊塢不得不面臨一系列挑戰,包括:美國國家政策的干預、50年代電視的競爭、80年代錄像機的衝擊、90年代網絡的誘惑,以及21世紀數字電視的衝擊。

電影的命運始終跟歷史的命運緊密相連。比如,在冷戰時期,好萊塢拍了很多政治色彩濃郁的電影;經濟大蕭條時期,他們又拍了很多反映社會問題的影片。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50年代以後,電視出現了,電視快速搶佔了電影的市場。雖然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比以前少了,可看電影的總人數並沒有減少,原因就在於家庭影院的普及。

60年代,美國出現了嬉皮士文化。這一時期,民權運動、反戰運動、婦女解放運動蓬勃興起。1966年,影片《雌雄大盜》上映,取得了巨大成功。電影男女主人公顛覆了人們的傳統價值觀,很快成為全美年輕人的精神偶像。

1968年,美國建立電影分級制度,不同年齡的人看不同級別電影,使得電影作為一種工業產品,更加專業化。

這一時期,大量導演湧入電影學院學習電影技術。電影逐漸成為當時文科教育的一大特色。當時,全美有200所大學開設了1500門左右的影視課程。一些院校也培養出了大牌導演,比如大衛·林奇。安東尼奧尼看了希區柯克的《後窗》之後,緊接著拍攝了令他名聲大噪的電影《放大》。

"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文|諸神的恩寵

看電影,是現代人重要的娛樂方式之一。美國是世界電影強國,好萊塢是美國電影的代名詞。近百年來,好萊塢電影影響了一代代觀眾,它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成為滋養人類精神世界的甘泉。

想更深入瞭解好萊塢電影,就不能錯過《美國電影美國文化》。這是一部電影文化通識書籍,它從多主題、多角度出發,為我們介紹了好萊塢電影製作模式與大眾文化的關係,全面展現了美國電影與美國大眾文化的百年變遷歷程。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本書作者約翰·貝爾頓,是美國資深電影研究專家,他在羅格斯大學教授電影課程,並擔任《電影史》雜誌副主編,代表作有《寬銀幕電影》、《電影風格家》等。下面,讓我們跟隨貝爾頓的腳步,一起走進美國好萊塢電影世界。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01好萊塢電影工業生產模式大解析

要講電影史,就要先從電影的起源說起。1893年,美國人愛迪生髮明瞭電影技術。最早的電影,一次只能一個人觀看,還得佩戴耳機。

隨著放映機的出現,看電影成為一項公眾娛樂活動。1894年,美國第一家電影院正式營業。20世紀初葉,美國人平均每週去一次電影院,看電影和去教堂一樣平常。

當時,經典好萊塢電影是以角色為中心的,主人公為實現某一目標,或解決某一問題,不斷拼搏或抗爭。這一時期,好萊塢編劇的水平普遍很高。大導演希區柯克的《後窗》,是這一時期故事片的經典之作。

20世紀20年代,美國電影實現了大工業化生產。愛迪生的電影公司觸犯了美國反壟斷法案,不久,製片廠體制取代了電影壟斷體。製片廠體制的最大特點是垂直整合,電影從製作到放映的各個環節,像流水線上的罐頭一樣被批量生產出來。這也暴露出好萊塢電影最本質的矛盾——電影既是藝術品,也是工業品。

好萊塢用自己的方式建立品牌,製片廠會給觀眾提供電影基本信息,比如主演是誰、導演是誰、編劇是誰等,希望以此拉動票房,確保能收回成本。30年代到50年代,是製片廠體制鼎盛時期,好萊塢由派拉蒙、米高梅、20世紀福克斯等八家電影公司主導,電影工業欣欣向榮,演員每週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4小時。以大明星克拉克·蓋博為例,他在米高梅公司第一年就出演了14部電影,勞動強度可想而知。

製片廠體制極大提高了電影工作效率,整個電影製作流程分工精細,操作規範。但是,製片廠制度也存在弊端。製片廠控制了電影拍攝、發行、放映等各環節,可以一手遮天,在自己的院線只放自己的影片,嚴重干擾了電影市場的正常秩序。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1948年,美國出臺派拉蒙法案,有效遏制了製片廠的壟斷行為。隨後,製片廠體制基本瓦解,大批製片廠紛紛轉向集團化。集團公司通過企業合併,將電影利潤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好萊塢的電影演員多如繁星。好演員要像變色龍一樣,演什麼是什麼。三十年代,美國童星秀蘭·鄧波爾火了,她的每部電影都賺得盆滿缽滿,鄧波爾年收入已高達30萬美元,每週收到影迷信件超過3500封。許多影片中,鄧波爾都扮演出身工人階級的孤兒,對僕人和黑人很友好。當時正值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社會一派頹廢之氣,鄧波爾的電影猶如一抹暖陽,給正處在低谷的美國民眾以極大的心靈慰藉。

同一時期,有色人種開始登上好萊塢大銀幕。不過,這和種族平等沒什麼關係。對電影公司來說,明星就是商品,電影公司捧紅一個明星,就是為了能從他身上賺錢。他們根據明星的票房號召力,將明星分成不同等級,享受不同待遇。

一百多年來,明星和故事,一直是好萊塢電影的兩大法寶。明星扮演角色,演繹故事,故事在明星的演繹下,高潮迭起,引人入勝,兩者相輔相成。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02四種美國電影分類及其特點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現象:一部關於海盜的電影火了,緊接著很快就會出現一大批同類型的電影。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在於,電影製作成本高,每部電影都面臨巨大風險,誰也不敢保證這部電影一定能賣座。一部電影大獲成功後,通常這類影片也會大受歡迎,票房自然水漲船高,於是,跟風拍攝情況越來越普遍。

好萊塢電影包括很多種類型,比如喜劇片、西部片、恐怖片、戰爭片、歌舞片等。在這裡,重點介紹四種。

第一種,是喜劇片。美國喜劇片根植於平民生活,鍾愛小人物奮鬥史,具有深刻社會性,敢於抨擊現實,替百姓說話。

說起喜劇片,最經典的喜劇形象非卓別林莫屬,他的流浪漢形象深入人心。在卓別林喜劇電影中,常常會諷刺城市化和工業化對人類精神的殘害。影片裡,由於人無法擊敗機器,卓別林最終往往選擇離開城市,迴歸田園。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80年代後期,家庭喜劇片興起,代表作有《三個奶爸一個娃》、《小鬼當家》等。兒童喜劇、浪漫喜劇紛紛湧上大銀幕。美國喜劇片承載著美國文化成長的痛楚,在詼諧的對白以及搞笑的場景背後,蘊含著用幽默化解社會問題的深刻用意。

第二種,是西部片。西部片主題多為英雄與自然環境的鬥爭,它曾經是好萊塢的中流砥柱,在這些影片中,主要的衝突介於文化和自然之間。1920年到1960年,好萊塢約有1/4的電影都是西部片。美國第一部西部電影是《野西部秀》,經典的西部片有《火車大劫案》、《與狼共舞》等。50年代是西部片的輝煌期,進入80年代後,西部片幾乎消失。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第三種,是恐怖片,第四種是科幻片。這兩種類型的電影,有某種隱祕的關聯,所以可以一起來講講。

恐怖電影和科幻電影都以探索新知識為基本框架。恐怖電影以超自然領域為基礎,依靠想象力,運用浪漫主義的方式描述自我和鬼怪的衝突。在恐怖電影中,鬼怪威脅著人類主角;而科幻電影更注重智慧和理性。科幻電影中,一般都有外星人形象。1977年,美國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主要以《星球大戰》和《第三類接觸》為代表。

恐怖電影和科幻電影展現了人類內心的焦慮,全球變暖、艾滋病、恐怖主義、種族清洗、飢餓貧困和金融動盪等問題層出不窮,人類變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所以人類才會拍攝這類影片,來確定人類在地球上的中心地位,給自己吃顆定心丸。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03二戰後美國電影的挑戰與流變

1948年美國最高法院宣佈,電影行業體系違反了美國反壟斷法案,剝奪了製片廠對電影院線的控制,製片廠紛紛從製作和發行電影轉為單純發行影片。

隨後,好萊塢電影工業體系也隨之發生了鉅變。觀影人群從城市觀眾轉向郊區觀眾,好萊塢不得不面臨一系列挑戰,包括:美國國家政策的干預、50年代電視的競爭、80年代錄像機的衝擊、90年代網絡的誘惑,以及21世紀數字電視的衝擊。

電影的命運始終跟歷史的命運緊密相連。比如,在冷戰時期,好萊塢拍了很多政治色彩濃郁的電影;經濟大蕭條時期,他們又拍了很多反映社會問題的影片。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50年代以後,電視出現了,電視快速搶佔了電影的市場。雖然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比以前少了,可看電影的總人數並沒有減少,原因就在於家庭影院的普及。

60年代,美國出現了嬉皮士文化。這一時期,民權運動、反戰運動、婦女解放運動蓬勃興起。1966年,影片《雌雄大盜》上映,取得了巨大成功。電影男女主人公顛覆了人們的傳統價值觀,很快成為全美年輕人的精神偶像。

1968年,美國建立電影分級制度,不同年齡的人看不同級別電影,使得電影作為一種工業產品,更加專業化。

這一時期,大量導演湧入電影學院學習電影技術。電影逐漸成為當時文科教育的一大特色。當時,全美有200所大學開設了1500門左右的影視課程。一些院校也培養出了大牌導演,比如大衛·林奇。安東尼奧尼看了希區柯克的《後窗》之後,緊接著拍攝了令他名聲大噪的電影《放大》。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80年代的美國,掀起了懷舊狂潮,人們紛紛重溫50年代的音樂、時尚和生活方式。懷舊電影的代表作有《美國風情畫》、《山水又相逢》等。

進入21世紀後,好萊塢電影的主題更為多元化,反映家庭親情的電影逐漸增多,比如《溫馨家庭》、《三個奶爸一個娃》等。也出現了一批反潮流電影,如《金錢本色》、《純真年代》等。

新世紀以來,好萊塢電影開始越來越青睞高科技,誕生出一大批高科技電影,比如《侏羅紀公園》系列、《古墓麗影》系列、《黑客帝國》系列等,這些電影均大獲成功。2009年,《阿凡達》更是創下北美票房最高紀錄,帶火了3D電影。

今天的美國電影,既有進步作品,也有保守作品,既有革命性電影,也有娛樂性電影。電影已度過了百年華誕,它能走到今天,是因為它滿足了觀眾不斷變化的精神需求,並能持續為觀眾提供越來越好的觀影服務。

"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文|諸神的恩寵

看電影,是現代人重要的娛樂方式之一。美國是世界電影強國,好萊塢是美國電影的代名詞。近百年來,好萊塢電影影響了一代代觀眾,它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成為滋養人類精神世界的甘泉。

想更深入瞭解好萊塢電影,就不能錯過《美國電影美國文化》。這是一部電影文化通識書籍,它從多主題、多角度出發,為我們介紹了好萊塢電影製作模式與大眾文化的關係,全面展現了美國電影與美國大眾文化的百年變遷歷程。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本書作者約翰·貝爾頓,是美國資深電影研究專家,他在羅格斯大學教授電影課程,並擔任《電影史》雜誌副主編,代表作有《寬銀幕電影》、《電影風格家》等。下面,讓我們跟隨貝爾頓的腳步,一起走進美國好萊塢電影世界。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01好萊塢電影工業生產模式大解析

要講電影史,就要先從電影的起源說起。1893年,美國人愛迪生髮明瞭電影技術。最早的電影,一次只能一個人觀看,還得佩戴耳機。

隨著放映機的出現,看電影成為一項公眾娛樂活動。1894年,美國第一家電影院正式營業。20世紀初葉,美國人平均每週去一次電影院,看電影和去教堂一樣平常。

當時,經典好萊塢電影是以角色為中心的,主人公為實現某一目標,或解決某一問題,不斷拼搏或抗爭。這一時期,好萊塢編劇的水平普遍很高。大導演希區柯克的《後窗》,是這一時期故事片的經典之作。

20世紀20年代,美國電影實現了大工業化生產。愛迪生的電影公司觸犯了美國反壟斷法案,不久,製片廠體制取代了電影壟斷體。製片廠體制的最大特點是垂直整合,電影從製作到放映的各個環節,像流水線上的罐頭一樣被批量生產出來。這也暴露出好萊塢電影最本質的矛盾——電影既是藝術品,也是工業品。

好萊塢用自己的方式建立品牌,製片廠會給觀眾提供電影基本信息,比如主演是誰、導演是誰、編劇是誰等,希望以此拉動票房,確保能收回成本。30年代到50年代,是製片廠體制鼎盛時期,好萊塢由派拉蒙、米高梅、20世紀福克斯等八家電影公司主導,電影工業欣欣向榮,演員每週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4小時。以大明星克拉克·蓋博為例,他在米高梅公司第一年就出演了14部電影,勞動強度可想而知。

製片廠體制極大提高了電影工作效率,整個電影製作流程分工精細,操作規範。但是,製片廠制度也存在弊端。製片廠控制了電影拍攝、發行、放映等各環節,可以一手遮天,在自己的院線只放自己的影片,嚴重干擾了電影市場的正常秩序。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1948年,美國出臺派拉蒙法案,有效遏制了製片廠的壟斷行為。隨後,製片廠體制基本瓦解,大批製片廠紛紛轉向集團化。集團公司通過企業合併,將電影利潤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好萊塢的電影演員多如繁星。好演員要像變色龍一樣,演什麼是什麼。三十年代,美國童星秀蘭·鄧波爾火了,她的每部電影都賺得盆滿缽滿,鄧波爾年收入已高達30萬美元,每週收到影迷信件超過3500封。許多影片中,鄧波爾都扮演出身工人階級的孤兒,對僕人和黑人很友好。當時正值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社會一派頹廢之氣,鄧波爾的電影猶如一抹暖陽,給正處在低谷的美國民眾以極大的心靈慰藉。

同一時期,有色人種開始登上好萊塢大銀幕。不過,這和種族平等沒什麼關係。對電影公司來說,明星就是商品,電影公司捧紅一個明星,就是為了能從他身上賺錢。他們根據明星的票房號召力,將明星分成不同等級,享受不同待遇。

一百多年來,明星和故事,一直是好萊塢電影的兩大法寶。明星扮演角色,演繹故事,故事在明星的演繹下,高潮迭起,引人入勝,兩者相輔相成。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02四種美國電影分類及其特點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現象:一部關於海盜的電影火了,緊接著很快就會出現一大批同類型的電影。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在於,電影製作成本高,每部電影都面臨巨大風險,誰也不敢保證這部電影一定能賣座。一部電影大獲成功後,通常這類影片也會大受歡迎,票房自然水漲船高,於是,跟風拍攝情況越來越普遍。

好萊塢電影包括很多種類型,比如喜劇片、西部片、恐怖片、戰爭片、歌舞片等。在這裡,重點介紹四種。

第一種,是喜劇片。美國喜劇片根植於平民生活,鍾愛小人物奮鬥史,具有深刻社會性,敢於抨擊現實,替百姓說話。

說起喜劇片,最經典的喜劇形象非卓別林莫屬,他的流浪漢形象深入人心。在卓別林喜劇電影中,常常會諷刺城市化和工業化對人類精神的殘害。影片裡,由於人無法擊敗機器,卓別林最終往往選擇離開城市,迴歸田園。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80年代後期,家庭喜劇片興起,代表作有《三個奶爸一個娃》、《小鬼當家》等。兒童喜劇、浪漫喜劇紛紛湧上大銀幕。美國喜劇片承載著美國文化成長的痛楚,在詼諧的對白以及搞笑的場景背後,蘊含著用幽默化解社會問題的深刻用意。

第二種,是西部片。西部片主題多為英雄與自然環境的鬥爭,它曾經是好萊塢的中流砥柱,在這些影片中,主要的衝突介於文化和自然之間。1920年到1960年,好萊塢約有1/4的電影都是西部片。美國第一部西部電影是《野西部秀》,經典的西部片有《火車大劫案》、《與狼共舞》等。50年代是西部片的輝煌期,進入80年代後,西部片幾乎消失。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第三種,是恐怖片,第四種是科幻片。這兩種類型的電影,有某種隱祕的關聯,所以可以一起來講講。

恐怖電影和科幻電影都以探索新知識為基本框架。恐怖電影以超自然領域為基礎,依靠想象力,運用浪漫主義的方式描述自我和鬼怪的衝突。在恐怖電影中,鬼怪威脅著人類主角;而科幻電影更注重智慧和理性。科幻電影中,一般都有外星人形象。1977年,美國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主要以《星球大戰》和《第三類接觸》為代表。

恐怖電影和科幻電影展現了人類內心的焦慮,全球變暖、艾滋病、恐怖主義、種族清洗、飢餓貧困和金融動盪等問題層出不窮,人類變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所以人類才會拍攝這類影片,來確定人類在地球上的中心地位,給自己吃顆定心丸。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03二戰後美國電影的挑戰與流變

1948年美國最高法院宣佈,電影行業體系違反了美國反壟斷法案,剝奪了製片廠對電影院線的控制,製片廠紛紛從製作和發行電影轉為單純發行影片。

隨後,好萊塢電影工業體系也隨之發生了鉅變。觀影人群從城市觀眾轉向郊區觀眾,好萊塢不得不面臨一系列挑戰,包括:美國國家政策的干預、50年代電視的競爭、80年代錄像機的衝擊、90年代網絡的誘惑,以及21世紀數字電視的衝擊。

電影的命運始終跟歷史的命運緊密相連。比如,在冷戰時期,好萊塢拍了很多政治色彩濃郁的電影;經濟大蕭條時期,他們又拍了很多反映社會問題的影片。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50年代以後,電視出現了,電視快速搶佔了電影的市場。雖然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比以前少了,可看電影的總人數並沒有減少,原因就在於家庭影院的普及。

60年代,美國出現了嬉皮士文化。這一時期,民權運動、反戰運動、婦女解放運動蓬勃興起。1966年,影片《雌雄大盜》上映,取得了巨大成功。電影男女主人公顛覆了人們的傳統價值觀,很快成為全美年輕人的精神偶像。

1968年,美國建立電影分級制度,不同年齡的人看不同級別電影,使得電影作為一種工業產品,更加專業化。

這一時期,大量導演湧入電影學院學習電影技術。電影逐漸成為當時文科教育的一大特色。當時,全美有200所大學開設了1500門左右的影視課程。一些院校也培養出了大牌導演,比如大衛·林奇。安東尼奧尼看了希區柯克的《後窗》之後,緊接著拍攝了令他名聲大噪的電影《放大》。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80年代的美國,掀起了懷舊狂潮,人們紛紛重溫50年代的音樂、時尚和生活方式。懷舊電影的代表作有《美國風情畫》、《山水又相逢》等。

進入21世紀後,好萊塢電影的主題更為多元化,反映家庭親情的電影逐漸增多,比如《溫馨家庭》、《三個奶爸一個娃》等。也出現了一批反潮流電影,如《金錢本色》、《純真年代》等。

新世紀以來,好萊塢電影開始越來越青睞高科技,誕生出一大批高科技電影,比如《侏羅紀公園》系列、《古墓麗影》系列、《黑客帝國》系列等,這些電影均大獲成功。2009年,《阿凡達》更是創下北美票房最高紀錄,帶火了3D電影。

今天的美國電影,既有進步作品,也有保守作品,既有革命性電影,也有娛樂性電影。電影已度過了百年華誕,它能走到今天,是因為它滿足了觀眾不斷變化的精神需求,並能持續為觀眾提供越來越好的觀影服務。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美國著名演員史蒂夫•馬丁曾說:“所有人生的謎語都可以從電影找到答案。”作為世界電影的領頭羊,美國電影之所以能成功,這與它所處的美國文化大環境密切相關。電影,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科技實力的綜合反映。瞭解美國電影發展歷史,能幫我們打開一扇窗,更深入認識美國文化的豐富內涵。

(完)

【今日互動話題:你最喜歡的美國電影是哪一部?歡迎留言分享~】

"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文|諸神的恩寵

看電影,是現代人重要的娛樂方式之一。美國是世界電影強國,好萊塢是美國電影的代名詞。近百年來,好萊塢電影影響了一代代觀眾,它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成為滋養人類精神世界的甘泉。

想更深入瞭解好萊塢電影,就不能錯過《美國電影美國文化》。這是一部電影文化通識書籍,它從多主題、多角度出發,為我們介紹了好萊塢電影製作模式與大眾文化的關係,全面展現了美國電影與美國大眾文化的百年變遷歷程。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本書作者約翰·貝爾頓,是美國資深電影研究專家,他在羅格斯大學教授電影課程,並擔任《電影史》雜誌副主編,代表作有《寬銀幕電影》、《電影風格家》等。下面,讓我們跟隨貝爾頓的腳步,一起走進美國好萊塢電影世界。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01好萊塢電影工業生產模式大解析

要講電影史,就要先從電影的起源說起。1893年,美國人愛迪生髮明瞭電影技術。最早的電影,一次只能一個人觀看,還得佩戴耳機。

隨著放映機的出現,看電影成為一項公眾娛樂活動。1894年,美國第一家電影院正式營業。20世紀初葉,美國人平均每週去一次電影院,看電影和去教堂一樣平常。

當時,經典好萊塢電影是以角色為中心的,主人公為實現某一目標,或解決某一問題,不斷拼搏或抗爭。這一時期,好萊塢編劇的水平普遍很高。大導演希區柯克的《後窗》,是這一時期故事片的經典之作。

20世紀20年代,美國電影實現了大工業化生產。愛迪生的電影公司觸犯了美國反壟斷法案,不久,製片廠體制取代了電影壟斷體。製片廠體制的最大特點是垂直整合,電影從製作到放映的各個環節,像流水線上的罐頭一樣被批量生產出來。這也暴露出好萊塢電影最本質的矛盾——電影既是藝術品,也是工業品。

好萊塢用自己的方式建立品牌,製片廠會給觀眾提供電影基本信息,比如主演是誰、導演是誰、編劇是誰等,希望以此拉動票房,確保能收回成本。30年代到50年代,是製片廠體制鼎盛時期,好萊塢由派拉蒙、米高梅、20世紀福克斯等八家電影公司主導,電影工業欣欣向榮,演員每週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4小時。以大明星克拉克·蓋博為例,他在米高梅公司第一年就出演了14部電影,勞動強度可想而知。

製片廠體制極大提高了電影工作效率,整個電影製作流程分工精細,操作規範。但是,製片廠制度也存在弊端。製片廠控制了電影拍攝、發行、放映等各環節,可以一手遮天,在自己的院線只放自己的影片,嚴重干擾了電影市場的正常秩序。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1948年,美國出臺派拉蒙法案,有效遏制了製片廠的壟斷行為。隨後,製片廠體制基本瓦解,大批製片廠紛紛轉向集團化。集團公司通過企業合併,將電影利潤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好萊塢的電影演員多如繁星。好演員要像變色龍一樣,演什麼是什麼。三十年代,美國童星秀蘭·鄧波爾火了,她的每部電影都賺得盆滿缽滿,鄧波爾年收入已高達30萬美元,每週收到影迷信件超過3500封。許多影片中,鄧波爾都扮演出身工人階級的孤兒,對僕人和黑人很友好。當時正值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社會一派頹廢之氣,鄧波爾的電影猶如一抹暖陽,給正處在低谷的美國民眾以極大的心靈慰藉。

同一時期,有色人種開始登上好萊塢大銀幕。不過,這和種族平等沒什麼關係。對電影公司來說,明星就是商品,電影公司捧紅一個明星,就是為了能從他身上賺錢。他們根據明星的票房號召力,將明星分成不同等級,享受不同待遇。

一百多年來,明星和故事,一直是好萊塢電影的兩大法寶。明星扮演角色,演繹故事,故事在明星的演繹下,高潮迭起,引人入勝,兩者相輔相成。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02四種美國電影分類及其特點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現象:一部關於海盜的電影火了,緊接著很快就會出現一大批同類型的電影。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在於,電影製作成本高,每部電影都面臨巨大風險,誰也不敢保證這部電影一定能賣座。一部電影大獲成功後,通常這類影片也會大受歡迎,票房自然水漲船高,於是,跟風拍攝情況越來越普遍。

好萊塢電影包括很多種類型,比如喜劇片、西部片、恐怖片、戰爭片、歌舞片等。在這裡,重點介紹四種。

第一種,是喜劇片。美國喜劇片根植於平民生活,鍾愛小人物奮鬥史,具有深刻社會性,敢於抨擊現實,替百姓說話。

說起喜劇片,最經典的喜劇形象非卓別林莫屬,他的流浪漢形象深入人心。在卓別林喜劇電影中,常常會諷刺城市化和工業化對人類精神的殘害。影片裡,由於人無法擊敗機器,卓別林最終往往選擇離開城市,迴歸田園。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80年代後期,家庭喜劇片興起,代表作有《三個奶爸一個娃》、《小鬼當家》等。兒童喜劇、浪漫喜劇紛紛湧上大銀幕。美國喜劇片承載著美國文化成長的痛楚,在詼諧的對白以及搞笑的場景背後,蘊含著用幽默化解社會問題的深刻用意。

第二種,是西部片。西部片主題多為英雄與自然環境的鬥爭,它曾經是好萊塢的中流砥柱,在這些影片中,主要的衝突介於文化和自然之間。1920年到1960年,好萊塢約有1/4的電影都是西部片。美國第一部西部電影是《野西部秀》,經典的西部片有《火車大劫案》、《與狼共舞》等。50年代是西部片的輝煌期,進入80年代後,西部片幾乎消失。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第三種,是恐怖片,第四種是科幻片。這兩種類型的電影,有某種隱祕的關聯,所以可以一起來講講。

恐怖電影和科幻電影都以探索新知識為基本框架。恐怖電影以超自然領域為基礎,依靠想象力,運用浪漫主義的方式描述自我和鬼怪的衝突。在恐怖電影中,鬼怪威脅著人類主角;而科幻電影更注重智慧和理性。科幻電影中,一般都有外星人形象。1977年,美國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主要以《星球大戰》和《第三類接觸》為代表。

恐怖電影和科幻電影展現了人類內心的焦慮,全球變暖、艾滋病、恐怖主義、種族清洗、飢餓貧困和金融動盪等問題層出不窮,人類變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所以人類才會拍攝這類影片,來確定人類在地球上的中心地位,給自己吃顆定心丸。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03二戰後美國電影的挑戰與流變

1948年美國最高法院宣佈,電影行業體系違反了美國反壟斷法案,剝奪了製片廠對電影院線的控制,製片廠紛紛從製作和發行電影轉為單純發行影片。

隨後,好萊塢電影工業體系也隨之發生了鉅變。觀影人群從城市觀眾轉向郊區觀眾,好萊塢不得不面臨一系列挑戰,包括:美國國家政策的干預、50年代電視的競爭、80年代錄像機的衝擊、90年代網絡的誘惑,以及21世紀數字電視的衝擊。

電影的命運始終跟歷史的命運緊密相連。比如,在冷戰時期,好萊塢拍了很多政治色彩濃郁的電影;經濟大蕭條時期,他們又拍了很多反映社會問題的影片。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50年代以後,電視出現了,電視快速搶佔了電影的市場。雖然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比以前少了,可看電影的總人數並沒有減少,原因就在於家庭影院的普及。

60年代,美國出現了嬉皮士文化。這一時期,民權運動、反戰運動、婦女解放運動蓬勃興起。1966年,影片《雌雄大盜》上映,取得了巨大成功。電影男女主人公顛覆了人們的傳統價值觀,很快成為全美年輕人的精神偶像。

1968年,美國建立電影分級制度,不同年齡的人看不同級別電影,使得電影作為一種工業產品,更加專業化。

這一時期,大量導演湧入電影學院學習電影技術。電影逐漸成為當時文科教育的一大特色。當時,全美有200所大學開設了1500門左右的影視課程。一些院校也培養出了大牌導演,比如大衛·林奇。安東尼奧尼看了希區柯克的《後窗》之後,緊接著拍攝了令他名聲大噪的電影《放大》。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80年代的美國,掀起了懷舊狂潮,人們紛紛重溫50年代的音樂、時尚和生活方式。懷舊電影的代表作有《美國風情畫》、《山水又相逢》等。

進入21世紀後,好萊塢電影的主題更為多元化,反映家庭親情的電影逐漸增多,比如《溫馨家庭》、《三個奶爸一個娃》等。也出現了一批反潮流電影,如《金錢本色》、《純真年代》等。

新世紀以來,好萊塢電影開始越來越青睞高科技,誕生出一大批高科技電影,比如《侏羅紀公園》系列、《古墓麗影》系列、《黑客帝國》系列等,這些電影均大獲成功。2009年,《阿凡達》更是創下北美票房最高紀錄,帶火了3D電影。

今天的美國電影,既有進步作品,也有保守作品,既有革命性電影,也有娛樂性電影。電影已度過了百年華誕,它能走到今天,是因為它滿足了觀眾不斷變化的精神需求,並能持續為觀眾提供越來越好的觀影服務。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美國著名演員史蒂夫•馬丁曾說:“所有人生的謎語都可以從電影找到答案。”作為世界電影的領頭羊,美國電影之所以能成功,這與它所處的美國文化大環境密切相關。電影,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科技實力的綜合反映。瞭解美國電影發展歷史,能幫我們打開一扇窗,更深入認識美國文化的豐富內涵。

(完)

【今日互動話題:你最喜歡的美國電影是哪一部?歡迎留言分享~】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國電影百科全書,為你打開好萊塢大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