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八)再回眸,看郡國制的是非功過

漢景帝三年年初,流星墜落引發的大火燒燬了洛陽的宮殿和城樓,上天彷彿在預示著某件大事的發生。果然,當年,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卬,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和膠東王劉雄渠起兵造反,史稱“吳楚七國之亂”。吳王劉濞在歷史上第一次打出了“清君側”的口號,表示他們只是想誅殺景帝身邊的奸臣晁錯。

當然,大家都知道,晁錯並不是什麼奸臣,他是一個大大的忠臣。但是為什麼劉濞想殺他呢?很簡單,因為就是晁錯主導了漢景帝削藩策的實行,身為諸侯王的吳王劉濞怎麼能不恨之入骨?晁錯是個腦子很活的人,他提出過很多主張,不過當他終於得到重用以後,著力推動的就是削藩。地方諸侯王的存在,彷彿已經成為了超過匈奴的對大漢王朝的統治最大的威脅。但是諸侯王們也用不著委屈,如果我們看漢初的封國佔地與中央直轄地域之比,就可以看出,諸侯國的土地已經佔到了大漢朝的半壁江山了。

文景之治(八)再回眸,看郡國制的是非功過

西漢前期形勢

而且地方大還不算,諸侯國還擁有極大的地方自主權,中央不干預,諸侯國儼然是一個個的獨立王國。這也難怪晁錯主張要削藩了,不削藩,大漢遲早要重蹈周朝的覆轍。但是沒想到這一下子就捅出了大婁子,削藩策反而激起了諸侯王們的絕地反擊,七國起兵,氣勢洶洶,漢景帝的皇位眼看就要保不住了。在這個絕望是時候,我想漢景帝會不會埋怨他的爺爺劉邦:你當初搞什麼郡國制啊?學學人家秦朝只搞郡縣制不好嗎?

但是這件事的話,其實劉邦也委屈,郡國制本身,也挺委屈的。我們都是學過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知道事物都有著矛盾著的兩面,郡國制也是如此。現在的歷史課本往往只是把郡國制描述為漢初一次歷史性的妥協,是劉邦的無奈之舉,卻往往忽視了郡國制在漢初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那麼漢初有什麼特殊的歷史條件呢?那還得再往前追溯,說回到秦朝。秦始皇掃平六國,以其千古一帝的氣魄和長遠眼光,力排眾議,在全國實行了徹底的郡縣制。但是由於六國勢力的復辟和秦朝的嚴刑峻法、橫徵暴斂、繁重徭役,終於激起了全國性的反秦浪潮,奮六世之餘烈,勵精圖治終於建立的大秦帝國,就這樣瞬間土崩瓦解了。隨著秦帝國一起覆滅的是它施行的徹底的郡縣制,以項羽為代表的復辟勢力上臺,項羽重新分封天下,自封為西楚霸王。郡縣制並沒有能夠鞏固秦朝的統治,也沒能阻止秦朝的滅亡,它似乎就要這樣作為一種被實踐證明失敗的制度進入歷史的垃圾堆裡了。這時候,劉邦的大漢戰勝了項羽的西楚,又一個大一統的王朝誕生了。但是,一方面哪怕項羽死了但是分封復辟勢力依然強大,另一方面也確實是秦朝覆亡的教訓慘重,劉邦並不敢學習秦朝再度施行施行徹底的j郡縣制。不過分封制所引發的春秋戰國數百年混戰的局面也是教訓慘痛的,於是在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之下,作為歷史妥協產物的郡國制就這樣誕生了。

不過分封制作為一種已經不適應大一統帝國的制度的缺點幾乎立刻就展現出來了。劉邦對割據一方的諸侯王的猜忌和諸侯王自身的反心碰撞之下,曾經跟隨劉邦打天下的異姓諸侯王們先後謀反,劉邦的皇帝生涯就這樣在平叛的征途中度過,並最終拖垮了自己。但是即使劉邦最終成功剪除了所有的異姓王,他也不能施行徹底的郡縣制。因為西漢初年的統治並不鞏固,朝廷並不能牢牢地掌控地方。因此,封國的存在仍是必要的。不過比起異姓王,劉邦選擇了分封同姓宗室為王,因為外家人,他實在是放心不下。

劉邦其實只比嬴政小三歲,但是嬴政三十多歲就成就了千古偉業,成為了大秦帝國的始皇帝。而劉邦呢?做了五十年的平民,在他的老家豐沛,和樊噲、周勃等一幫屠狗、吹喪之輩廝混,甚至連個響亮的名字都沒有,只是叫劉季也就是劉老四而已。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徹徹底底的草根,三年滅秦成了漢王、四年滅楚成了漢帝,開國功臣們,一半都是樊噲、周勃之輩,這樣的統治集團,誰能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你能當我就不能了?所以人心浮動,地方的統治可以說是非常不穩定的。因此劉邦只有維持郡國制。《史記》記載,劉邦在封劉濞為吳王的時候說幾十年後東南方有造反的,不會就是你吧。這個故事雖然真實性存疑,但是起碼說明了,劉邦不是不知道分封的隱患,但是他必須這麼做。

劉姓諸侯王們沒有辜負劉邦,漢朝的地方統治迅速鞏固,幫助朝廷度過了人心浮動、江山極易易位的建國初期,前文也提到過,當剿滅了呂氏後,周勃、陳平等人擁戴代王劉恆為帝,劉恆猶豫不決的時候,宋昌就告訴他,有劉姓宗室內外扶持,權臣不敢奈何。並且,由於諸侯國巨大的地方自主權,各國發展經濟的積極性非常高,因秦末混戰而受到嚴重摧殘的生產力迅速恢復,列國紛紛出臺優惠政策,招撫流民,發展生產,甚至還普遍與朝廷展開了勞動力爭奪戰。其中,吳國和齊國更是憑藉著優異的區位條件極度富庶了起來,吳國甚至因為太有錢而免除了老百姓的賦稅。

雖然諸侯國的這些成就在談及的時候普遍被當作諸侯國實力強大威脅中央集權的罪證來看待,但是必須承認諸侯國在經濟建設這方面的巨大成就。

兩千年過去了,我們在今天可以客觀地分析西漢初年所實行的郡國制的功過是非。可惜的是古人身處其中,無暇細思其中奧妙,西晉、明朝先後復辟郡國制,結果終究因為違反了歷史發展的潮流而分別釀造了八王之亂和靖難之役,惜哉痛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