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罷《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長安,再來看西漢長安城之建立和發展

最近一部《長安十二時辰》大火,大家在欣賞雷佳音等演員演技的同時,也深深地為長安城一百零八坊星雲密佈的震撼而感慨。水一白第一次看到《長安十二時辰》這個名字,還是馬伯庸參加高曉鬆的"曉說",在裡面,他便把這部《長安十二時辰》小說帶給了大家,並將唐天寶年間長安城的佈局描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看罷《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長安,再來看西漢長安城之建立和發展

而水一白此時更偏愛的卻是西漢的歷史,而偏巧的是,最初的長安城恰恰是西漢時所建的,所以水一白就來聊聊漢長安城的“出生”和發展,眾位看倌來比較一下,同唐朝長安城有何不同之處。

一、最初的長安城

長安之名最早還要源自於當年秦始皇的弟弟長安君成蟜的封地“長安鄉”,只不過,那時的長安所指的還不過是咸陽城東的一個小鄉聚而已,跟後來的西漢都城長安相去甚遠。甚至於,西漢初建時的都城都不在長安,而是在洛陽。

公元前202年初,漢高祖劉邦在幾位異姓王(楚王韓信、樑王彭越、燕王臧荼、趙王張敖、長沙王吳芮)共同上書、幾番推辭之後,才在山東定陶舉行了登基大典,正式稱帝。稱帝后的劉邦之所以將都城定在了洛陽。

看罷《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長安,再來看西漢長安城之建立和發展

如果不是一個戍邊小卒的建議,可能就沒有後來的長安城了。這個小卒便是後來的建信侯劉敬,只不過這時的他還僅僅是一個從齊地被派往隴西鎮守邊境的小卒而已。這一日,他剛好行至洛陽,便聽說了漢朝皇帝把都城定在了洛陽,他才心有所想。作為一個行動能力強的人,想到了自然就要去做,於是他便有了一個大膽的舉動,見皇帝,提建議。

如此“荒唐”的想法竟然真的夢想成真了,他不但見到了劉邦,而且成功地向劉邦提出了“遷都關中”的建議。最後,在張良的支持之下,他的這條建議還真的就成為了現實。(詳情可見一守邊小卒向劉邦獻上三策,條條穩固江山,其中之一廣被後世效仿)這才有了後來的長安城。

遷都關中以後,劉邦先將臨時的都城定在了櫟陽,當年秦國在定都咸陽之前的另一座都城。與此同時,劉邦便命令蕭何作為總設計師和總規劃師,來督建這座新都城。

二、長安城的初建

公元前202年,在蕭何的主持下,初建的第一步選擇是修葺原來秦朝的宮殿——興樂宮。興樂宮位於渭水的南岸、阿房宮的北側,在這座興樂宮的基礎之上,漢朝都城的第一座宮殿終於建了起來,後命名為長樂宮。

長樂宮修葺完成以後,蕭何又馬不停蹄地開始興建新的宮殿——未央宮。可令蕭何沒有想到的是,未央宮的修建還給他惹來了個禍事。公元前199年,未央宮建成後,蕭何第一時間就把漢高祖劉邦請來參加,不料,劉邦見到這座未央宮,不但沒有半點高興,反而還生氣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看罷《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長安,再來看西漢長安城之建立和發展

原來是劉邦認為蕭何這座未央修建得太華麗了,花銷太大了。他的理由也很簡單,“當今天下初定,老百姓都沒什麼錢,我們政府也不富裕,怎麼還能修建這麼豪華的宮殿呢?這不是容易惹得天怒人怨麼?”蕭何也覺得挺委屈的,自己辛辛苦苦修建這麼華麗的宮殿,還不是為了你們大漢江山,你不感激我,反倒來怪我。不過,面對天子,蕭何也不敢亂說話,只好針對劉邦的問題,緩緩答道:“啟稟陛下,如今若不是因為天下初定,我們還沒有機會能找到這麼多人、這麼多物來修建宮殿。之所以修建得這麼莊重華麗,也並不是臣下為了領功,而是為了體現我大漢朝的威嚴。而且這樣還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如果我們修建的宮殿不能一次修建而成,未來很可能就需要重建宮殿,那樣才是真正的浪費。”

看罷《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長安,再來看西漢長安城之建立和發展

劉邦一聽,才知道蕭何的遠見卓識,自然也不會再責備蕭何。便命令蕭何在未央宮的周圍再增加一些城牆,並正式將新的都城命名為長安,以取長治久安之意。

既然長安城宮殿已成,太倉、武庫、官署等配套設施也一應俱全,都城長安已經符合使用需求了。因此,劉邦一聲令下,遷都!西漢的都城這才正式遷到了長安城。

三、長安城的發展

跟歷史上各國都城一樣,西漢的長安城的建設也不是一次便建成的,也是經過了數代漢朝統治者的努力,才逐步形成後來的規模的。

漢惠帝時期,即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90年期間,長安城開始在外圍建造城牆,形成後來長安城的規模範圍。

到了漢武帝時期,長安城又得到了近一步擴建。第一步先在未央宮的北邊修建了兩座小一點的宮殿——北宮和桂宮;之後,又在長安城西側擴充了上林苑,開鑿了昆明池,並在其中修建了建章宮。最後又在長樂宮的北邊修建了明光宮,自此,西漢長安城的規模才初步固定了。

看罷《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長安,再來看西漢長安城之建立和發展

為了便於管理,漢武帝還設置了一個京兆尹的官職來專門負責處理長安城的大事小情。

四、長安城的規模

漢長安城的形狀是一個不規則的鬥形,所以又有“斗城”之稱。

其總面積大約36平方千米,總體空間結構佈局也是一種“前朝後市”的格局,北面是居民區,南面則是宮殿和各官員辦公的地方。

城北的居民區被劃分為160個“閭里“,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劃分為160個小區。而緊挨著居民區則是四個市場,即東市、西市、南市、北市。他們同市郊的五市被合稱為“長安九市”,這些也都是長安城集中的經濟區。

看罷《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長安,再來看西漢長安城之建立和發展

在長安城的南側,則主要集中了皇室的宮殿和各官員的官署、府庫及達官貴族的府弟等政治區域。長安城內的宮殿主要有未央宮、長樂宮和明光宮,城外則有建章宮。其他配套設施則主要有衙署、倉庫、兵營、監獄等等。

單單皇室的幾個宮殿加在一起便有12.6平方千米,足足佔了長安城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如果再加上各級配套設施的話,足可以佔長安城的2/3面積了,反而百姓活躍的地區則只剩1/3而已。

可這麼大點地方,百姓總歸是不夠住的,長此以往,長安城的動盪可就難以避免了。於是,長安城周邊的陵縣就提供給了這些百姓居住的地方了。之所以會設置陵縣,這還要利益於皇陵的所在。因為有皇陵,自然就需要守陵人,而這些守陵人聚居的地方便被設置成了陵縣。

看罷《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長安,再來看西漢長安城之建立和發展

久而久之,這些陵墓的周邊的陵縣的規模也是逐漸增大。到後來,這些在長安城周邊的陵縣,竟然形成了一個比長安人口還多的城市帶,至於長安城的人口主要構成有哪些呢?長安城飄泊的人群跟如今的“北漂”有哪些區別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水一白的另一篇文章

西漢長安戶籍攻略:聊聊大長安人口遷徙流動,做長漂比北漂更難?

看罷《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長安,再來看西漢長安城之建立和發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