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何不像漢武帝那樣打殘匈奴,卻修長城防守

戰國時期,在中原大地上進行著如火如荼的兼併戰爭的時候,北方草原上一支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悄然崛起,成為威脅中原北方的重要力量。到戰國中後期,匈奴已經十分強大,常常南下劫掠,而地處西北的趙國和秦國成為阻擋匈奴南下的屏障。幸運的是,趙國的“胡刀騎士”和秦國的“銳士”“弩陣”戰鬥力極度強大,再加上那時候的兩國名將輩出,人才雲集,所以能在與匈奴的戰鬥中不落下風,護住中原大地的安寧。尤其是趙國名將李牧曾經用戰車一千三百輛,戰馬一萬三千匹,勇士五萬人,善射的士兵十萬人,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兵,以奇謀大敗匈奴,殺死十多萬人馬,又滅襜襤,敗東胡,降林胡,使匈奴十餘年不敢接近趙國。

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何不像漢武帝那樣打殘匈奴,卻修長城防守

在秦始皇攻滅六國之後,恢復元氣的匈奴再次南下,其勢力範圍甚至達到了黃河以南。公元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秦軍精銳三十萬,北擊匈奴,"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將匈奴趕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在自榆中向北,在黃河以東、陰山以南的地區內設置三十四縣。大勝的秦軍並沒有向後來的漢武帝那樣,深入漠北追擊,將匈奴徹底擊敗,而是選擇了就地防守,構築從榆中陰山城塞,連接秦、趙、燕5000餘里舊長城,築成西起臨洮、東迄遼東的古代世界偉大工程之一的萬里長城,並修築北起九原、南至雲陽的直道,構成了北方漫長的防禦線。那麼始皇帝為什麼放棄繼續進攻而選擇就地防守呢?

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何不像漢武帝那樣打殘匈奴,卻修長城防守

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很多,或許雄才偉略的始皇帝根本看不上大漠以北的不毛之地,或許精銳的秦軍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又或許是秦國想要積聚力量,以便能夠一擊制敵等等。但真正的原因可能就只有兩個,第一是修長城要比追到漠北打仗划算的多,第二是秦國當時或許不具備遠征漠北,一擊必殺的力量。當時以步兵為主的秦國軍隊,如果要深入大漠草原,找尋匈奴主力決戰,還要保持其戰鬥力的話,所需要的糧草軍械,戰馬輜重絕對是天文數字。常言道“千里不運糧”,據估算,如果秦軍要從關中腹地運一石糧草到漠北,中間的花費就有一百九十多石,這顯然是一個十分不划算的買賣。與之相比,修長城雖然也是勞民傷財,但其成本要比遠征漠北要小的多了。

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何不像漢武帝那樣打殘匈奴,卻修長城防守

始皇帝時期的秦朝,六國甫定,正是百廢待興,急需休養生息的時候,秦國在此時勞師遠征是極其不明智的。雖然秦朝的軍隊依然保持著其無可比擬的戰鬥力,但它並沒有足以支撐如此大規模征戰的經濟實力,要知道漢武帝時期漢朝北征匈奴那是消耗了漢初數代及“文景之治”的積累,就這樣到後期還不得不靠“賣官鬻爵”來苦苦支撐,以至於漢武帝自己也不得不感嘆“漢家諸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事”。

誠然,漢武帝強忍陣痛消除隱患的做法更加徹底,更加乾脆利落,但秦國當時沒有漢武帝那樣的經濟基礎,只得退而求其次,修長城以自守。雖然有事激進,但同樣偉大,正如隋煬帝楊廣說的那樣,秦始皇“橫漠築長城”是“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的偉大工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