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火了,“主持人外交”會有第二季嗎?

中美女主播“約辯”這幾天火遍社交媒體。

看官,如果著急想看深度剖析和劉欣專訪,可直接拉到文末。

以下全面解局,請盡情享用。


劉欣火了,“主持人外交”會有第二季嗎?


北京時間週四早上8:25,美東時間週三晚上8:25,CGTN主播劉欣在北京演播室,通過衛星連線的方式,在FOX商業頻道主播翠西·里根的《黃金時間》節目裡出現。

這是中美兩國主播之間的首次正面“交鋒”。上週的“約戰”讓這場論辯未戰已火星四射,而週四這場16分多鐘的對話,更像是一場“交流”而不是“辯論”。

01

對話覆盤:從尷尬開場到和諧結尾


對話開始略顯尷尬。翠西在介紹劉欣時說自己不代表特朗普政府,而劉欣是中國共產黨黨員。對此,劉欣一開始就進行了糾正,稱自己不是共產黨員,是以中國國際電視臺記者的身份進行對話的。翠西在劉欣自我介紹時打斷了三次,後來解釋稱是衛星連線延遲的緣故,劉欣報以微笑表示理解。

在經歷最初的尷尬後,這場越洋對話正式展開。


劉欣火了,“主持人外交”會有第二季嗎?


翠西就貿易問題發問,她問劉欣中美之間是否有可能達成協議。劉欣說,如果美方帶有誠意,尊重中方談判代表,相信會有一個好的結果,因為貿易戰對中美雙方都不利。

當翠西說所謂“知識產權偷竊”會傷害美國公司時,劉欣反問道,你可以問問美國公司是否願意在華投資,美國公司在華投資利潤豐厚。劉欣接著說,在中國的確有一些侵犯知識產權的案例,但是那是公司的問題,世界上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的公司都出現過這樣的問題,只是個案。劉欣強調稱中國社會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有廣泛共識的。

當翠西問到華為是否願意與美國共享它的先進技術時,劉欣回答到,通過合作、互相學習、美國根據規則付費,她相信這是沒有問題的,中美都在彼此學習。她還以自己學習英語作類比:“我通過與美國教師學習英語,現在我的工作還需要美國專家幫忙。只要我們共同合作,按法律和規矩辦事,我相信這當然沒有問題。”


劉欣火了,“主持人外交”會有第二季嗎?


在被問及中國是否依然可以稱為“發展中國家”時,劉欣答到,中國經濟的總體量很大,但中國有14億人口,人均GDP不及美國人均GDP的六分之一。但是中國人很努力,中國是聯合國維和任務的最大貢獻者,也提供了非常多的國際人道主義援助。

關稅問題是對話的另一個焦點。翠西說,2016年,中國對美國16%的商品徵收9.9%的關稅過高。劉欣說降低關稅是一個很好的想法。這樣,美國消費者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中國商品,中國也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美國商品。但是就像翠西提到的那樣,現在是規則主導的世界,如果一方想要改變規則,必須要取得相關方的共識。美國不能對中國有區別性對待,降低關稅需要多邊的共同決定。

翠西將討論推至所謂“國家資本主義”時,劉欣說,中國是中國特色市場經濟,讓市場在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國有企業在經濟中有重要作用,但作用正在不斷減少,我們的經濟制度是混合的、多元的、活躍的、開放的。劉欣還用數據說話:中國80%的就業是由民營企業提供的;中國80%的出口是由民營企業提供的;中國65%的創新是由民營企業完成的。

在最後,劉欣表示很樂意未來再進行這樣的對話,並邀請翠西到北京。

對話結束後,翠西總結說“貿易戰對雙方都沒有好處”,與上週時說美國是中美貿易中的“受害者”,中美之間“別無選擇,唯有一戰”的語氣截然不同。

在連線結束後,翠西邀請美國哈德遜研究所中國戰略研究主任白邦瑞對這次越洋連線進行點評。白邦瑞稱,他能感受到中美兩方的共同目的都是希望能夠共贏。


劉欣火了,“主持人外交”會有第二季嗎?


對於這場中美主播越洋對話,一些美媒也給予了積極的評價。美媒《華盛頓郵報》稱,這樣論戰的意義在於讓美國觀眾有機會直接接觸到中國的媒體人。《紐約時報》評論稱,劉欣選擇用英語進行辯論,這就是一個開放的姿態,能夠讓更多美國人想到一個與想象中不一樣的中國人。

02

劉欣專訪:我並不是“咄咄逼人”的人


越洋對話結束後,劉欣接受了媒體的專訪。劉欣說,知道有人希望自己去“懟”翠西,但是自己平時並不是“咄咄逼人”的人,希望在溝通時能做自己,並且向美國觀眾傳遞“中國不是來跟你打架吵架”的誠意。她說:“有一些東西我們是不能放棄的,比如說我們的尊嚴、我們的主權、我們的自主等等,這方面是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的。但是從跟美國人打交道這件事情上來說,我們是非常有誠意的。從我個人來說,我非常認同這樣的觀點,而且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也是這樣嗎?所以我希望留下這樣的印象,絕對不是打贏她或者辯贏她。”

從著裝來看,翠西身著紅色,劉欣則挑選了淺明清爽的藍綠色,並且佩戴中國的傳統首飾翡翠。劉欣表示,選擇服裝顏色時的確花了點心思。

那麼,坊間如何評價劉欣的表現?未來還會出現類似的對話嗎?直新聞請到三位學者和媒體人,聽聽他們的觀察。


劉欣火了,“主持人外交”會有第二季嗎?



03

馬立明:“主持人外交” 會有第二季嗎?


從我的觀感,劉欣的表現還是相當地好。

首先,她願意參加這樣的節目,接受這樣的挑戰,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得分點。

她的表現十分優雅、自信、大氣。

針對翠西提出的內容,她回答得有理有據,列舉了非常翔實的數據,論證十分充分,這是第三個得分點。綜合來講,我覺得劉欣的表述還是相當給力的,可能會有小的瑕疵,但是瑕不掩瑜。

我們知道“要對話,不要對抗”,這次實現對話是第一步,通過對話達到相互之間的瞭解,在瞭解的基礎上,再去理解,在理解之後,實現良性的溝通,大家一起面對問題,最後和解。

而這次對話的意義可能還會更加深遠。我們都記得在中美關係的歷史上,曾經有過“乒乓外交”“足球外交”,到了今天說不定可以有這樣的“主持人外交”,通過中美兩個主持人的對話,促成中美雙方從民眾,再到政府高層之間的相互瞭解。現在已經有了一個共識,就是沒有人願意打貿易戰,這話還是出自翠西之口。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們找到了一個的公約數。

當然從主持人辯論角度講,我認為可以有第二季。今天辯論時間還是相當短的,加起來不到20分鐘,遠少於我們的預期。而且很多網友覺得這不像是辯論,頂多算是討論,因為雙方沒有“辯”起來。還有人說這相當於一次問答,一次“答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跟時間太短有關,很多問題沒有來得及展開。也可能翠西把這次辯論當作她節目的一部分,是一次連線,時間不可能太長。

據我所知,有些學者也討論說能不能眾籌一下讓翠西過來,一起聊天,開個學術座談會,我覺得也都是可以的。坦白說,想要跟翠西互動的中國人遠遠不止劉欣一個,大家都想從自己的角度上,跟“翠西們”產生更多的交流。

04

蔣濤:這是一場對話,而不是對抗

這是一場足以載入國際傳播史冊的對話,此前,“吃瓜”群眾盼望一場“互掐”,現在,又感覺好像被消費了眼球和收割了流量。

但要指出的是,正是這樣理性平和的對話,才不至於被民粹情緒所綁架,這不是“帝吧出征、寸草不生”,也不是某種自娛自樂自說自話“自嗨”,而是展示出自信與從容。劉欣與翠西的對話,雖然有FOX議程設置上的不對等,但基本是建設性的,而不是情緒宣洩和對抗性的。

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中美貿易摩擦面臨的問題具有長期性和結構性。問題的根本解決,需要我們增強戰略定力和堅持四個自信,繼續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不隨風起舞、不閉關自守,乃至在具體開放領域先行一步。

“持久戰”在今天依然有現實意義,如何去廣袤的四線五線六線天地尋求動力,如何構建最廣泛的團結力量,如何畫好“一帶一路”建設的工筆畫,如何在捍衛族群生存權與發展權同時,保持政策靈活度和爭取規制權?把自己的事做好,恐怕也有大小氣候的交叉作用。

接下來,希望有更多建設性的對話鞏固互信,避免情緒性互掐互懟。在大國競爭的競技場上,我們不僅要高調,還要韜晦,要隱忍。老祖宗說: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05

段佳惠:劉欣讓人佩服 希望改變“刻板印象”

觀看兩位女性主持人的電視“辯論”後,劉欣的語言表達、現場反應和儀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一名國際新聞記者,每次出國採訪時,與母語是非英語的人交流,時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溝通問題。今天劉欣的表現讓我十分佩服,似乎英語就是她的母語,用詞和表達都十分地道,在與翠西的較量中,她絲毫不落下風。

在劉欣的訪談後,FOX請來美國哈德遜研究所中國戰略研究主任白邦瑞點評。白邦瑞對劉欣的評價是泰然自若,沉著應對。被特朗普認為是“中國通”的白邦瑞還專門向美國FOX的觀眾解釋了劉欣的名字,他說:“‘欣’在漢語中是‘快樂’的意思。我認為她是一個讓人愉悅的人。”

在我看來,似乎將這場電視辯論稱之為新聞評論連線更加貼切。除了兩人在開場時的交峰,其餘的時間更像是翠西在採訪劉欣,而這樣的採訪,在電視新聞中是一種常見的表現形式。劉欣也充分利用了這次採訪機會,以大量接地氣的案例向美國及全球觀眾,很好地闡明瞭自己對中美貿易戰的看法與立場,向世界發出中國的聲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提高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瞭解,減少世人對中國的誤解。

反觀翠西在這場辯論中的措辭,依然帶有非常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對中國存在著大量的刻板印象。比如她在開場白中,強調劉欣是“共產黨員”,提醒觀眾注意劉欣的立場。劉欣則直接表明自己的身份,強調自己是個人身份,回擊了翠西的預設。

不僅是翠西,部分美國媒體對於此次“辯論”的報道也帶有強烈的偏見,對劉欣的攻擊也集中在意識形態方面。

國際媒體對於劉欣回答的內容,可能唯一能夠找出的一處小漏洞,就是在回答兩個“竊取知識產權”的問題時,劉欣略顯倉促,未能抓住翠西將問題抽像化的常識性錯誤。翠西也似乎認為自己在“辯論”中佔了上風,並在隨後的節目中死死抓住這一點,重播相關片段。

相較之下,劉欣則非常大氣,始終以冷靜平和的語氣和嚴謹的邏輯回答翠西的提問。劉欣在辯論結束後表示,美國民眾將生活和體制出現的問題歸咎於中國,是一種對中國的誤解。她期望通過自己的坦誠相對,打消美國人的這種情緒,所以她在“辯論”結束時,向翠西發出了“來中國看看”的邀請。假使有那麼一天,我想,樂觀向上的中國人與現代多元的中國,會讓翠西摘掉有色眼鏡。


來源:深廣電直新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