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湖畔想起海子和梭羅'

"

和許多人不同,我第一次看到青海湖的時候,絲毫沒覺得震撼。那天很冷,沒有陽光,天不亮就跑到湖邊等候日出的人也沒幾個。後來我幫人拍照的時候差點兒把人家的相機掉在地上,那是一臺樣子很古老、塑料感十足還咯吱作響的老傻瓜。

我不知道那些匆忙拍出的照片人家是否喜歡,反正我用自己相機拍的照片讓我非常沮喪——天空又灰又暗,遠處的水面一片混沌,而且似乎還歪了。那時候我拍的許多照片都是歪的。

一年後再去時,秋天的黃昏正在來臨,草原上的太陽那麼低,就臥在地平線上,把羊群的影子拉得比樹還長。事實上青海湖邊上沒有樹,起碼我所在之處,海拔最高的就是人。牧羊人甩著皮鞭,聲音很響亮,一些黑色或紅色的馬四處奔跑,揚起淡淡的煙塵。

"

和許多人不同,我第一次看到青海湖的時候,絲毫沒覺得震撼。那天很冷,沒有陽光,天不亮就跑到湖邊等候日出的人也沒幾個。後來我幫人拍照的時候差點兒把人家的相機掉在地上,那是一臺樣子很古老、塑料感十足還咯吱作響的老傻瓜。

我不知道那些匆忙拍出的照片人家是否喜歡,反正我用自己相機拍的照片讓我非常沮喪——天空又灰又暗,遠處的水面一片混沌,而且似乎還歪了。那時候我拍的許多照片都是歪的。

一年後再去時,秋天的黃昏正在來臨,草原上的太陽那麼低,就臥在地平線上,把羊群的影子拉得比樹還長。事實上青海湖邊上沒有樹,起碼我所在之處,海拔最高的就是人。牧羊人甩著皮鞭,聲音很響亮,一些黑色或紅色的馬四處奔跑,揚起淡淡的煙塵。

在青海湖畔想起海子和梭羅


向湖面使勁看,才能看到傳說中的海心山,非常不起眼。一千多年,吐谷渾從東北遼河流域遷徙到青海,曾經在海心山上養馬,名叫“青海驄”或者“龍種”,一種類似“汗血寶馬”的神馬。許多人猜想那種馬的模樣,但我只在周偉洲先生的《吐谷渾史》中見過相對靠譜的描述——見過“馬踏飛燕” 吧(當然現在不叫這名字了),差不多就是那種馬的樣子。飛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應該可以日行千里,因為它們是高級品種,混血兒,本地種馬和波斯母馬交合的產物。

那幾天我一直在聽亞東的一首歌《卓瑪》:

你有一朵花的名字,美麗姑娘卓瑪拉,

你有一朵花的笑容,美麗姑娘卓瑪拉,

你像一隻自由的小鳥,飛翔在那草原上,

你像一支悠揚的牧歌,醉了雪山醉了草原……

這麼陳舊的比喻,在別的地方會被人嘲笑,但亞東唱得多好聽啊,沒用多久我就學會了。回到北京後我在KTV裡唱過,去越南採訪時在塞滿記者的巴士上唱過,有時候下班了在大街上溜達時還唱,唱濫了還是喜歡。我覺得它真乾淨。

"

和許多人不同,我第一次看到青海湖的時候,絲毫沒覺得震撼。那天很冷,沒有陽光,天不亮就跑到湖邊等候日出的人也沒幾個。後來我幫人拍照的時候差點兒把人家的相機掉在地上,那是一臺樣子很古老、塑料感十足還咯吱作響的老傻瓜。

我不知道那些匆忙拍出的照片人家是否喜歡,反正我用自己相機拍的照片讓我非常沮喪——天空又灰又暗,遠處的水面一片混沌,而且似乎還歪了。那時候我拍的許多照片都是歪的。

一年後再去時,秋天的黃昏正在來臨,草原上的太陽那麼低,就臥在地平線上,把羊群的影子拉得比樹還長。事實上青海湖邊上沒有樹,起碼我所在之處,海拔最高的就是人。牧羊人甩著皮鞭,聲音很響亮,一些黑色或紅色的馬四處奔跑,揚起淡淡的煙塵。

在青海湖畔想起海子和梭羅


向湖面使勁看,才能看到傳說中的海心山,非常不起眼。一千多年,吐谷渾從東北遼河流域遷徙到青海,曾經在海心山上養馬,名叫“青海驄”或者“龍種”,一種類似“汗血寶馬”的神馬。許多人猜想那種馬的模樣,但我只在周偉洲先生的《吐谷渾史》中見過相對靠譜的描述——見過“馬踏飛燕” 吧(當然現在不叫這名字了),差不多就是那種馬的樣子。飛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應該可以日行千里,因為它們是高級品種,混血兒,本地種馬和波斯母馬交合的產物。

那幾天我一直在聽亞東的一首歌《卓瑪》:

你有一朵花的名字,美麗姑娘卓瑪拉,

你有一朵花的笑容,美麗姑娘卓瑪拉,

你像一隻自由的小鳥,飛翔在那草原上,

你像一支悠揚的牧歌,醉了雪山醉了草原……

這麼陳舊的比喻,在別的地方會被人嘲笑,但亞東唱得多好聽啊,沒用多久我就學會了。回到北京後我在KTV裡唱過,去越南採訪時在塞滿記者的巴士上唱過,有時候下班了在大街上溜達時還唱,唱濫了還是喜歡。我覺得它真乾淨。

在青海湖畔想起海子和梭羅


但在青海湖邊上我沒敢唱,怕嚇到那些牧歸的羊群和馬匹。那時候我熱衷於作一個詩人,而要寫詩,還有比青海湖更合適的地方麼?太陽像燭火般溫暖,牧草已黃,湖水沉靜如睡眠,好幾年我都忘不了那種一片蒼茫了無心事的感覺。後來我的確寫了一首詩,但很快就忘掉了,因為我覺得好像什麼都沒寫出來。

1988年,海子寫了一首名為《青海湖》的詩,說青海湖是一支藍色的酒杯或者驕傲的公主。我不知道海子什麼時候到的青海湖,也不清楚他是否看過青海湖的衛星圖片,從幾千米的高空俯瞰,青海湖的確是藍色的,但不像酒杯,像誰隨便潑在那兒的一盆水。我原本想說像藍寶石,但寶石不該這麼形狀不規則,而且它的北面已經嚴重沙化,一片刺眼的黃色。某些旅遊雜誌上說,青海湖正在以每年五百米的速度萎縮,用不了多久,它就會成為下一個羅布泊。聽起來很嚇人,不過海子不可能得到這樣的消息了,寫完《青海湖》第二年,這個絕望的年輕人在鐵軌上了結了自己。詩歌無法完成的救贖,青海湖同樣無能為力。這片目睹過太多世俗歡顏、所謂浪漫至極、“人一生必須去的五十個地方”之一的巨大水域,在海子人生的最後一年,可能恰恰成了他通向更深絕望的催化劑。

"

和許多人不同,我第一次看到青海湖的時候,絲毫沒覺得震撼。那天很冷,沒有陽光,天不亮就跑到湖邊等候日出的人也沒幾個。後來我幫人拍照的時候差點兒把人家的相機掉在地上,那是一臺樣子很古老、塑料感十足還咯吱作響的老傻瓜。

我不知道那些匆忙拍出的照片人家是否喜歡,反正我用自己相機拍的照片讓我非常沮喪——天空又灰又暗,遠處的水面一片混沌,而且似乎還歪了。那時候我拍的許多照片都是歪的。

一年後再去時,秋天的黃昏正在來臨,草原上的太陽那麼低,就臥在地平線上,把羊群的影子拉得比樹還長。事實上青海湖邊上沒有樹,起碼我所在之處,海拔最高的就是人。牧羊人甩著皮鞭,聲音很響亮,一些黑色或紅色的馬四處奔跑,揚起淡淡的煙塵。

在青海湖畔想起海子和梭羅


向湖面使勁看,才能看到傳說中的海心山,非常不起眼。一千多年,吐谷渾從東北遼河流域遷徙到青海,曾經在海心山上養馬,名叫“青海驄”或者“龍種”,一種類似“汗血寶馬”的神馬。許多人猜想那種馬的模樣,但我只在周偉洲先生的《吐谷渾史》中見過相對靠譜的描述——見過“馬踏飛燕” 吧(當然現在不叫這名字了),差不多就是那種馬的樣子。飛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應該可以日行千里,因為它們是高級品種,混血兒,本地種馬和波斯母馬交合的產物。

那幾天我一直在聽亞東的一首歌《卓瑪》:

你有一朵花的名字,美麗姑娘卓瑪拉,

你有一朵花的笑容,美麗姑娘卓瑪拉,

你像一隻自由的小鳥,飛翔在那草原上,

你像一支悠揚的牧歌,醉了雪山醉了草原……

這麼陳舊的比喻,在別的地方會被人嘲笑,但亞東唱得多好聽啊,沒用多久我就學會了。回到北京後我在KTV裡唱過,去越南採訪時在塞滿記者的巴士上唱過,有時候下班了在大街上溜達時還唱,唱濫了還是喜歡。我覺得它真乾淨。

在青海湖畔想起海子和梭羅


但在青海湖邊上我沒敢唱,怕嚇到那些牧歸的羊群和馬匹。那時候我熱衷於作一個詩人,而要寫詩,還有比青海湖更合適的地方麼?太陽像燭火般溫暖,牧草已黃,湖水沉靜如睡眠,好幾年我都忘不了那種一片蒼茫了無心事的感覺。後來我的確寫了一首詩,但很快就忘掉了,因為我覺得好像什麼都沒寫出來。

1988年,海子寫了一首名為《青海湖》的詩,說青海湖是一支藍色的酒杯或者驕傲的公主。我不知道海子什麼時候到的青海湖,也不清楚他是否看過青海湖的衛星圖片,從幾千米的高空俯瞰,青海湖的確是藍色的,但不像酒杯,像誰隨便潑在那兒的一盆水。我原本想說像藍寶石,但寶石不該這麼形狀不規則,而且它的北面已經嚴重沙化,一片刺眼的黃色。某些旅遊雜誌上說,青海湖正在以每年五百米的速度萎縮,用不了多久,它就會成為下一個羅布泊。聽起來很嚇人,不過海子不可能得到這樣的消息了,寫完《青海湖》第二年,這個絕望的年輕人在鐵軌上了結了自己。詩歌無法完成的救贖,青海湖同樣無能為力。這片目睹過太多世俗歡顏、所謂浪漫至極、“人一生必須去的五十個地方”之一的巨大水域,在海子人生的最後一年,可能恰恰成了他通向更深絕望的催化劑。

在青海湖畔想起海子和梭羅


不得不說到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海子死時,這本據說“激勵了無數自然主義者和倡導返歸大地的人們”的書是隨身遺物之一。瓦爾登湖在青海湖上萬公里之外,梭羅活在海子一個多世紀以前,兩個毫不相干的人因為“湖”聯繫在了一起。1985年,海子寫了一首詩《梭羅這人有腦子》:

……

梭羅這人有腦子

梭羅手頭沒有別的

抓住了一根棒木

那木棍揍了我

狠狠揍了我

像春天揍了我

……

梭羅這人有腦子

看見湖泊就高興

……

"

和許多人不同,我第一次看到青海湖的時候,絲毫沒覺得震撼。那天很冷,沒有陽光,天不亮就跑到湖邊等候日出的人也沒幾個。後來我幫人拍照的時候差點兒把人家的相機掉在地上,那是一臺樣子很古老、塑料感十足還咯吱作響的老傻瓜。

我不知道那些匆忙拍出的照片人家是否喜歡,反正我用自己相機拍的照片讓我非常沮喪——天空又灰又暗,遠處的水面一片混沌,而且似乎還歪了。那時候我拍的許多照片都是歪的。

一年後再去時,秋天的黃昏正在來臨,草原上的太陽那麼低,就臥在地平線上,把羊群的影子拉得比樹還長。事實上青海湖邊上沒有樹,起碼我所在之處,海拔最高的就是人。牧羊人甩著皮鞭,聲音很響亮,一些黑色或紅色的馬四處奔跑,揚起淡淡的煙塵。

在青海湖畔想起海子和梭羅


向湖面使勁看,才能看到傳說中的海心山,非常不起眼。一千多年,吐谷渾從東北遼河流域遷徙到青海,曾經在海心山上養馬,名叫“青海驄”或者“龍種”,一種類似“汗血寶馬”的神馬。許多人猜想那種馬的模樣,但我只在周偉洲先生的《吐谷渾史》中見過相對靠譜的描述——見過“馬踏飛燕” 吧(當然現在不叫這名字了),差不多就是那種馬的樣子。飛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應該可以日行千里,因為它們是高級品種,混血兒,本地種馬和波斯母馬交合的產物。

那幾天我一直在聽亞東的一首歌《卓瑪》:

你有一朵花的名字,美麗姑娘卓瑪拉,

你有一朵花的笑容,美麗姑娘卓瑪拉,

你像一隻自由的小鳥,飛翔在那草原上,

你像一支悠揚的牧歌,醉了雪山醉了草原……

這麼陳舊的比喻,在別的地方會被人嘲笑,但亞東唱得多好聽啊,沒用多久我就學會了。回到北京後我在KTV裡唱過,去越南採訪時在塞滿記者的巴士上唱過,有時候下班了在大街上溜達時還唱,唱濫了還是喜歡。我覺得它真乾淨。

在青海湖畔想起海子和梭羅


但在青海湖邊上我沒敢唱,怕嚇到那些牧歸的羊群和馬匹。那時候我熱衷於作一個詩人,而要寫詩,還有比青海湖更合適的地方麼?太陽像燭火般溫暖,牧草已黃,湖水沉靜如睡眠,好幾年我都忘不了那種一片蒼茫了無心事的感覺。後來我的確寫了一首詩,但很快就忘掉了,因為我覺得好像什麼都沒寫出來。

1988年,海子寫了一首名為《青海湖》的詩,說青海湖是一支藍色的酒杯或者驕傲的公主。我不知道海子什麼時候到的青海湖,也不清楚他是否看過青海湖的衛星圖片,從幾千米的高空俯瞰,青海湖的確是藍色的,但不像酒杯,像誰隨便潑在那兒的一盆水。我原本想說像藍寶石,但寶石不該這麼形狀不規則,而且它的北面已經嚴重沙化,一片刺眼的黃色。某些旅遊雜誌上說,青海湖正在以每年五百米的速度萎縮,用不了多久,它就會成為下一個羅布泊。聽起來很嚇人,不過海子不可能得到這樣的消息了,寫完《青海湖》第二年,這個絕望的年輕人在鐵軌上了結了自己。詩歌無法完成的救贖,青海湖同樣無能為力。這片目睹過太多世俗歡顏、所謂浪漫至極、“人一生必須去的五十個地方”之一的巨大水域,在海子人生的最後一年,可能恰恰成了他通向更深絕望的催化劑。

在青海湖畔想起海子和梭羅


不得不說到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海子死時,這本據說“激勵了無數自然主義者和倡導返歸大地的人們”的書是隨身遺物之一。瓦爾登湖在青海湖上萬公里之外,梭羅活在海子一個多世紀以前,兩個毫不相干的人因為“湖”聯繫在了一起。1985年,海子寫了一首詩《梭羅這人有腦子》:

……

梭羅這人有腦子

梭羅手頭沒有別的

抓住了一根棒木

那木棍揍了我

狠狠揍了我

像春天揍了我

……

梭羅這人有腦子

看見湖泊就高興

……

在青海湖畔想起海子和梭羅

瓦爾登湖

很多年之後重讀這首詩,我覺得海子或許並不理解梭羅的內心,他們不是同路人,而海子把他誤認作同行,給梭羅戴上了一頂荷馬的帽子。梭羅原本是愛默生的助手,徐遲在《瓦爾登湖》序言中說,梭羅是在1845年扛著一把斧頭獨自住進了瓦爾登湖邊的樹林裡,1847年出來,1848年又回到愛默生家裡,1849年寫出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麥克河上的一星期》的書。事實上,一切沒有那麼浪漫。梭羅所住的那片樹林是愛默生1844年秋天買下的。正是在他的允許下,梭羅才得以在那片樹林中蓋房子、種土豆。愛默生曾經推動梭羅給雜誌寫稿子,所以我疑心梭羅住到瓦爾登湖邊上是否也是愛默生授意,讓他到湖邊積累素材投身寫作事業。當然,梭羅說自己住到湖邊,“不過是為了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這應該是一次精心準備的“隱居計劃”,所以每當冬天來臨,大雪遮住整個湖面,梭羅就在湖邊的木屋裡平心靜氣地整理思想,核算一年的花費和支出——一柄鋤頭0.54元,豆種子3.125元,耕馬及三小時僱工21.00元……賣出九蒲式耳十二夸特豆子16.94元,五蒲式耳大土豆2.50元……那一年,他盈餘8.715元。

"

和許多人不同,我第一次看到青海湖的時候,絲毫沒覺得震撼。那天很冷,沒有陽光,天不亮就跑到湖邊等候日出的人也沒幾個。後來我幫人拍照的時候差點兒把人家的相機掉在地上,那是一臺樣子很古老、塑料感十足還咯吱作響的老傻瓜。

我不知道那些匆忙拍出的照片人家是否喜歡,反正我用自己相機拍的照片讓我非常沮喪——天空又灰又暗,遠處的水面一片混沌,而且似乎還歪了。那時候我拍的許多照片都是歪的。

一年後再去時,秋天的黃昏正在來臨,草原上的太陽那麼低,就臥在地平線上,把羊群的影子拉得比樹還長。事實上青海湖邊上沒有樹,起碼我所在之處,海拔最高的就是人。牧羊人甩著皮鞭,聲音很響亮,一些黑色或紅色的馬四處奔跑,揚起淡淡的煙塵。

在青海湖畔想起海子和梭羅


向湖面使勁看,才能看到傳說中的海心山,非常不起眼。一千多年,吐谷渾從東北遼河流域遷徙到青海,曾經在海心山上養馬,名叫“青海驄”或者“龍種”,一種類似“汗血寶馬”的神馬。許多人猜想那種馬的模樣,但我只在周偉洲先生的《吐谷渾史》中見過相對靠譜的描述——見過“馬踏飛燕” 吧(當然現在不叫這名字了),差不多就是那種馬的樣子。飛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應該可以日行千里,因為它們是高級品種,混血兒,本地種馬和波斯母馬交合的產物。

那幾天我一直在聽亞東的一首歌《卓瑪》:

你有一朵花的名字,美麗姑娘卓瑪拉,

你有一朵花的笑容,美麗姑娘卓瑪拉,

你像一隻自由的小鳥,飛翔在那草原上,

你像一支悠揚的牧歌,醉了雪山醉了草原……

這麼陳舊的比喻,在別的地方會被人嘲笑,但亞東唱得多好聽啊,沒用多久我就學會了。回到北京後我在KTV裡唱過,去越南採訪時在塞滿記者的巴士上唱過,有時候下班了在大街上溜達時還唱,唱濫了還是喜歡。我覺得它真乾淨。

在青海湖畔想起海子和梭羅


但在青海湖邊上我沒敢唱,怕嚇到那些牧歸的羊群和馬匹。那時候我熱衷於作一個詩人,而要寫詩,還有比青海湖更合適的地方麼?太陽像燭火般溫暖,牧草已黃,湖水沉靜如睡眠,好幾年我都忘不了那種一片蒼茫了無心事的感覺。後來我的確寫了一首詩,但很快就忘掉了,因為我覺得好像什麼都沒寫出來。

1988年,海子寫了一首名為《青海湖》的詩,說青海湖是一支藍色的酒杯或者驕傲的公主。我不知道海子什麼時候到的青海湖,也不清楚他是否看過青海湖的衛星圖片,從幾千米的高空俯瞰,青海湖的確是藍色的,但不像酒杯,像誰隨便潑在那兒的一盆水。我原本想說像藍寶石,但寶石不該這麼形狀不規則,而且它的北面已經嚴重沙化,一片刺眼的黃色。某些旅遊雜誌上說,青海湖正在以每年五百米的速度萎縮,用不了多久,它就會成為下一個羅布泊。聽起來很嚇人,不過海子不可能得到這樣的消息了,寫完《青海湖》第二年,這個絕望的年輕人在鐵軌上了結了自己。詩歌無法完成的救贖,青海湖同樣無能為力。這片目睹過太多世俗歡顏、所謂浪漫至極、“人一生必須去的五十個地方”之一的巨大水域,在海子人生的最後一年,可能恰恰成了他通向更深絕望的催化劑。

在青海湖畔想起海子和梭羅


不得不說到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海子死時,這本據說“激勵了無數自然主義者和倡導返歸大地的人們”的書是隨身遺物之一。瓦爾登湖在青海湖上萬公里之外,梭羅活在海子一個多世紀以前,兩個毫不相干的人因為“湖”聯繫在了一起。1985年,海子寫了一首詩《梭羅這人有腦子》:

……

梭羅這人有腦子

梭羅手頭沒有別的

抓住了一根棒木

那木棍揍了我

狠狠揍了我

像春天揍了我

……

梭羅這人有腦子

看見湖泊就高興

……

在青海湖畔想起海子和梭羅

瓦爾登湖

很多年之後重讀這首詩,我覺得海子或許並不理解梭羅的內心,他們不是同路人,而海子把他誤認作同行,給梭羅戴上了一頂荷馬的帽子。梭羅原本是愛默生的助手,徐遲在《瓦爾登湖》序言中說,梭羅是在1845年扛著一把斧頭獨自住進了瓦爾登湖邊的樹林裡,1847年出來,1848年又回到愛默生家裡,1849年寫出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麥克河上的一星期》的書。事實上,一切沒有那麼浪漫。梭羅所住的那片樹林是愛默生1844年秋天買下的。正是在他的允許下,梭羅才得以在那片樹林中蓋房子、種土豆。愛默生曾經推動梭羅給雜誌寫稿子,所以我疑心梭羅住到瓦爾登湖邊上是否也是愛默生授意,讓他到湖邊積累素材投身寫作事業。當然,梭羅說自己住到湖邊,“不過是為了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這應該是一次精心準備的“隱居計劃”,所以每當冬天來臨,大雪遮住整個湖面,梭羅就在湖邊的木屋裡平心靜氣地整理思想,核算一年的花費和支出——一柄鋤頭0.54元,豆種子3.125元,耕馬及三小時僱工21.00元……賣出九蒲式耳十二夸特豆子16.94元,五蒲式耳大土豆2.50元……那一年,他盈餘8.715元。

在青海湖畔想起海子和梭羅

梭羅


我覺得梭羅像一個老謀深算的地主,或者博爾赫斯小說《圓盤》中的樵夫,因為他和梭羅一樣,都住在樹林裡,並且有一棟木屋。高大茂密的樹林或許使梭羅獲得了某種哲學意義上的體驗,在瓦爾登湖邊,他所做的就是隱居、等待。也許他等到了,所以在《瓦爾登湖》的結尾,他告誡說:“使我們失去知覺的那種光明,對於我們是黑暗。”

青海湖邊上的海子一定感到了讓他失去知覺的那種光明。酒杯、公主以及其他神聖的隱喻遠在彼岸,卻光芒萬丈,在青藏高原湛藍、曠闊的天空下讓他覺得自己那麼“貧窮、荒蕪和骯髒”。他來了,收穫了更深的黑暗。

我收穫的,是一堆向右傾斜5度的照片。

大多數人收穫的比我豐富:在湖邊油菜花田裡騎馬,在蒙古包賓館裡過夜,在湖邊的餐廳裡吃湟魚,去鳥島上和鳥兒們親密接觸,等等,據說價格不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