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金琢:親歷海興縣的建立和發展

河北海興縣由山東無棣,河北黃驊、鹽山三縣劃出的地方組建成立。

武金琢:親歷海興縣的建立和發展

今年是海興縣建縣50週年,由於自己是海興縣人,又曾經在海興工作多年,對海興有著特殊的感情。此時此刻,我想起了當年海興縣建立和發展的許多情景,故寫此文,作為對海興縣建縣50週年的紀念。

副省長高樹勳為海興縣取名

據自己回憶和後來查閱有關資料,海興縣是這樣建立的。

1964年10月,河北、山東兩省調整省界,經過兩省協商、報經國務院同意,原則上以四女寺鹼河(今漳衛新河)為河北、山東省界,決定將山東省無棣縣所屬四女寺鹼河以北的辛集區劃歸河北省管轄,該區共轄辛集、朱王、宋王、付趙、良戶、小山6個公社,同時劃歸河北的還有無棣縣所轄的埕口區的楊埕公社,7個公社共有自然村50個。同年12月1日,滄州專區正式接管上述區域,並決定由鹽山縣暫行行政領導。

接管後,中共滄州地委、滄州專署經過全面分析研究,認為鹽山、黃驊都是土地面積較大的縣,將山東省無棣縣劃入的濱海地區的7個公社無論劃歸其中的哪個縣,對這一地區的管理都有困難,而這7個公社所轄村的幹部群眾無論到哪個縣城辦事,都要跑近100裡的路。因此,決定從鹽山東部、黃驊南部各劃出一部分行政區域,連同山東省無棣縣劃入的行政區域,在滄州地區東部的濱海地區單獨成立一個縣。這樣不僅可以加強這一地區的行政領導,而且對進一步開發利用濱海地區的自然資源、發展濱海地區的經濟、加強國防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基於以上認識,地委、專署很快制定了組建新縣的具體方案,決定將鹽山縣東部的蘇基、趙毛陶、高灣、郭橋、張會亭5個公社和明泊窪農場共103個自然村,黃驊縣南部丁村公社的24個自然村和揚莊公社的盤窪村,連同山東劃歸河北的7個公社的50個自然村,組成一個新的縣,總面積915.1平方公里,總人口12萬。縣城擬設在小山,並取名為小山縣。1964年11月30日,中共滄州地委、滄州專署向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委員會上報了《關於增建小山縣和鹽山、黃驊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請示》,12月19日又正式上報了《關於建立小山縣的請示》。省委、省人委對此極為重視,立即研究並上報國務院審批。時任河北省副省長高樹勳(鹽山縣高金村人)在研究時提出建議,鑑於新建的縣濱臨渤海,應取“靠海而興”之義,定名為海興縣,這一建議得到了省委、省人委的同意。1965年3月27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54次會議通過決議,批准建立河北省海興縣。

對於海興縣城的城址,據說曾經醞釀過幾個方案。開始確定設在小山並取名小山縣,是因為小山是滄州地區濱海區域唯一的一座小山,海拔30多米,風景秀麗,可登山望海,且山上水質甘甜,適宜居住。但小山位居海興縣的東北部,比較偏僻,這是後來被否定的主要原因。接著又醞釀過把縣城設在高灣,原因是高灣是這一帶比較有名的一個鎮,且土質較好,商貿比較發達,但因地址偏南又沒有被採用。經過反覆比較、研究,最終把縣城定在了蘇基,這主要是因為蘇基處在海興縣的中心地帶。

聽說要建立海興縣,這一帶的幹部群眾歡喜雀躍,奔走相告。當時我正在蘇基公社工作,親眼目睹了當時人們的喜悅之情。蘇基公社地處鹽山縣最東北角,東臨宣惠河,河東就是山東省無棣縣,北面不到5華里就是黃驊縣,算得上是一個兩省三縣的三角地帶,非常偏僻。如到鹽山縣城辦事要走50多里路,沒有公路,到了夏天還要多處淌水,非常不方便。一聽說蘇基要變成縣城了,我們連做夢都沒有想到。一時間,海興縣即將建立,縣城要建在蘇基,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議論的一個熱門話題。

一座新縣城拔地而起

1965年6月26日,海興縣在蘇基召開成立大會,7月1日正式掛牌辦公。第一任縣委書記為平景儒,代理縣長黃德堂。機關幹部是地委、專署從地直和各縣抽調的。當時,縣直各部門的辦公地點都是借用的蘇基和馬廠村的民房。在蘇基十字街西北角的空地上,搭建了一個可容納幾百人就餐的臨時食堂,縣委、縣人委和大多數縣直機關人員就餐就在這裡。

海興縣成立後,立即開展了大規模的縣城建設。新縣城設在蘇基西村西部,規劃為三縱三橫,三縱分別為興華路、建設路、新民路,三橫分別為興盛路、中心街、健康路,縣委、縣人委、武裝部、法院、檢察院、公安局、農林局、交通局、衛生局等多數機關都設在了興華路。縣城的建設進度非常快,因為建的都是一色的平房,可謂一天一個樣,到了入冬時期,大部分機關都搬進了新蓋的磚瓦房辦公。由於當地農村群眾住的基本上都是土坯房,而縣城的房子都是紅磚瓦房,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使人們感到非常新鮮。那時我和公社機關的同志們,經常利用業餘時間到縣域轉一轉,自豪地稱為“逛新城”,看到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由衷地感到高興。

隨著機關用房的建設,縣城相繼建起了大百貨商場,成為全縣的購物中心;機械廠、農機修造廠、麵粉廠、食品廠、酒廠等一批國營和集體工業企業陸續建成並投產,縣城成了全縣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

縣城建立後,我所在的蘇基公社機關也進行了遷建,新的公社機關建在縣城和蘇基西村之間,共有四排紅磚瓦房,與縣城融為一體,成為名符其實的城關。

但是,好景不長,海興縣很快就成了一個“運動縣”。海興縣剛剛建立後的7月21日,中共滄州地委即組織“四清”(即清政治、清組織、清經濟、清思想)工作團進駐海興,開展了“四清”運動(亦稱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四清”運動尚未結束,1966年又開始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1967年形成高潮。此時的海興縣,領導幹部被批鬥,學校停課,工廠停工,機關成為一團散沙,派性鬥爭充斥街頭,一亂就是十年。

改革開放使海興靠海而興

海興縣的寓意是“靠海而興”。但海興縣剛建立時,雖然靠海,但既沒有港口,也沒有以海水為資源的工業,從事漁業生產的只有揚呈公社(後改成香坊公社)的海豐一個村。由於建縣時間短,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工業體系,加之“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經濟十分脆弱。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特別是近幾年來,海興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雖然從1978年就調離了海興縣,但由於這裡是自己家鄉的緣故,一直關注著海興的發展,現在可以說,海興縣真的靠海而興了。

在海興縣的大口河入海處,已經建起了一座萬噸級港口——黃驊港。在黃驊港的南岸,海興縣建立了工業開發區,隨著國家沿海發展戰略的實施,這裡已經成為商家投資的理想之地,多個億元或數十億元的項目在這裡落地。

昔日的海興縣只有一條通往滄州的縣級公路,而現在交通已是四通八達,其中津汕高速公路由北向南貫通海興全境,乘車到北京也只用兩個多小時,十分方便。邯黃鐵路橫貫海興東西,給海興發展物流業創造了難得的機會。更可喜的是,現在全縣村村已經通上了柏油路,海興人走泥濘路的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隨著交通環境的發展變化,沿海資源開始得到充分利用。在海興縣的東部建起了佔地11萬多畝的鹽田,發展起了800多公傾的海水養殖場,一批風電項目在這裡落地,成為沿海的一道風景線。

在小山的東南方向建起了一座面積為11.6平方公里、能蓄水6000萬立方的大型水庫,即揚呈水庫,引來了黃河水,不僅可以供渤海新區用水,還使全縣人民戶戶喝上了黃河水,從此告別了喝深井氟水的歷史。

去年,又傳來了令海興人無比振奮的好消息,投資1200億的核電項目落戶海興,該項目建成後,可增加稅收100億,帶動起許多相關產業的發展。到那時,海興縣更會讓人們刮目相看了。

海興縣的發展遠遠不止於此,其潛在的優勢才剛剛得到發揮,海興人正在以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大思路、大手筆描繪著海興發展的藍圖,決心大步挺進沿海地區先進縣的行列,以此來告慰當年以“靠海而興”思路為海興定名的決策者們。 (作者系滄州市政協原副主席)

武金琢:親歷海興縣的建立和發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