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券商資管武林爭霸 資管轉型新方向

在通脹存在隱憂、人民幣貶值的壓力下,如何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資產,成為國內高淨值客戶最關注的話題。對於資產管理機構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根據基金業協會的統計,去年基金資產管理規模約為52萬億元,其中,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規模已經飆升至17.58萬億元,同比增幅50%,管理規模遠遠高於基金專戶和公募基金。也就是說,券商資管已經在眾多金融機構中獲得三分天下的資格。

那麼在激烈的業務大比武中,哪些券商佔據行業第一梯隊?哪些券商掉了隊?哪些中小型券商實現了彎道超車?

截至4月30日,138家券商公佈了年報數據,《投資者報》選取了管理規模和資產淨收入兩個指標來衡量券商資管的綜合實力。

Wind數據顯示,百家券商中,有84家券商公佈了針對資管淨收入可供研究的數據。這84家券商資管淨收入322億元,同比略增;16家券商淨收入超過了5億元,當然也有高華證券、西南證券等資管淨收入縮水五成以上的券商。

大型券商佔據市場優勢

管理規模是衡量資管機構實力強弱的一個重要指標。根據基金業協會公佈的最新數據,去年,中信證券、華泰證券(上海)資產管理公司以及中信建投資管總規模躋身行業前三,月均受託資金規模分別為1.48萬億元、8147億元和698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基金業協會首度提出月均受託資金這一指標,目的是為了防止券商年底、季度末衝規模。

從上述指標看,中信證券以絕對優勢佔據龍頭地位。華泰資管公司排名穩步上升,從去年的第三名升至第二名。最勵志的當屬中信建投,去年上升第三名,成為券商資管第一梯隊的成員。

去年的華泰證券資管業務產品線更加均衡,固定收益投資保持優勢;主動管理能力提升,在銀證業務穩步發展的基礎上,委外投資業務發展迅速;資產證券化領域引領了多項行業創新。2016年華泰證券的資管業務收入達到27.9億元,同比增長29%。

中信建投業務上升勢頭也非常迅猛,去年在“募集資金規模”和“承銷項目家數”統計中獲得“雙料”冠軍,資管業務也是其重點打造的業務,不過從現有的數據來看,規模的增長多數來自通道業務,主動管理業務佔比不足兩成。

第4名到第7名的券商廝殺激烈,廣發證券資管公司、國泰君安資管公司、申萬宏源、海通證券資管公司,它們的管理規模集中在6000萬~7000萬,大家都是你追我趕,排名則會經常變化。

此外,中銀國際、招商證券資管公司、華福證券也躋身前10名單,管理規模分別為6471億元、5590億元、5069億元。這10家券商管理的規模達到9.87萬億元,佔據了全部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的大半江山。

中小券商靠特色突圍

除了這些實力雄厚的常勝將軍,第10~20名單中,還有一批中小型券商格外引人注目,包括華福證券、德邦證券、江海證券、華融證券、東吳證券、長城證券、第一創業和國都證券。

這些券商資管規模能夠躋身行業前列,基本上是因為在一個細分市場精耕細作實現彎道超車。例如華福證券和江海證券,選擇的是發力資產證券化ABS。華融證券則背靠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大力發展股票質押、定增等非標業務。第一創業則堅持以固定收益為核心、深入打造“固定收益+”的資產管理業務模式。

位列行業第10名的華福證券,儘管在綜合券商中並不起眼,但是資管業務卻非常出色。去年,公司營收25億元,資管淨收入就達到5.4億元。2014年,華福證券資管開始發力,優勢在通道業務方面。去年,華福證券資管規模達到4603億元,由於通道的壓縮,管理規模相比往年略有下降。

剛獲得資管資格不久的華福證券,緣何能脫穎而出?有市場猜測主要來自興業銀行的支持,有一種說法是“興業銀行同業方面的業務走券商資管通道,興業銀行與華福證券緊密合作。”此前,市場盛傳興業銀行將會收購華福證券,不過兩三年過去還沒有進展。但這並不影響兩家公司人員的交往,譬如興業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同時擔任華福證券的首席經濟學家。不過隨著銀行同業的整治,華福證券的優勢也在不斷縮小。

德邦證券的崛起則和公司深耕資產證券化相關。截至2016年年底,備案產品數量、發行產品規模均處於第一位的是德邦證券,發行產品38只,規模達624億元。

德邦證券總裁武曉春曾對記者表示:“德邦證券佈局資產證券化已有兩年時間,主要通過與螞蟻金服的合作,在個別業務領域,如互聯網金融ABS、消費金融等領域取得突破。”

註冊地在黑龍江的江海證券,去年被哈投股份收購,實現了曲線上市。資管的優勢在定向資管,近年也在發力ABS,今年一季度的發行規模達到302億元,同比增長近5倍。

值得注意的是,華融證券、第一創業和國都證券的資管業務規模首次進入行業前20,去年月度平均規模分別為2547億元、2327億元和2176億元,分別位列14名、19名和第20名。而中山證券、渤海證券和華創證券的管理規模跌出了行業前20。

發力主動管理

2016年,資產管理行業的政策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是國家大力支持資管創新,為實體經濟輸血;另一方面又嚴控、規範通過層層嵌套、通道等方式規避監管進行套利的模式,是最為考驗資產管理機構創新能力和經營戰略的一年。

在此背景下,券商資管紛紛在嚴控風險基礎上加大業務創新力度,以多樣化的金融產品滿足客戶多元化的投融資需求,大力提高主動管理能力。

基金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證券公司資產管理規模為17.58萬億元,其中通道為主的定向資管仍然佔據最大比例,佔比為83%,較2015年的比重略有下降。而此前定向資管受益於政策紅利瘋長,規模持續攀升,2013年佔資管業務總規模的93%。

在新規的影響下,各家券商也都在發力主動管理。第一創業副總裁、資產管理負責人樑學來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跨監管套利空間被壓縮,券商資管將回歸資產管理本源,資管向主動管理轉型是大勢所趨。

去年主動管理規模排名前五的分別是中信證券、廣發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以及申萬宏源,規模分別為5270億元、4618億元、2462億元、2165億元以及1703億元。

從規模佔比看,廣發證券資管、齊魯證券資管、華融證券資管、國泰君安資管、光大證券資管以及中信證券,主動管理規模佔比都超過三成。廣發證券資管的主動管理規模佔比最多,高達近七成,未來看點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固收+產品模式,實現產品組合創新;二是專家計劃,加強團隊建設,發展資產證券化,提高投研能力以對衝風險。齊魯證券資管和國泰君安資管的優勢業務類似,即固收業務。目前齊魯證券資管的負責人章飈就來自國泰君安資管。

當然,並非所有大型券商都在主動管理上下大功夫。海通證券資管、招商證券資管的主動管理規模分別為904億元、907億元,分別佔比14%、18%。有意思的是,去年海通證券資管進行了增資擴股,在業務佈局上擴張較快,但公司將八成多的精力放在通道業務上,業內人士對此頗為不解。

16家淨收入超5億

對於券商資管來說,要規模,更要收入,畢竟落袋為安的才是真金白銀。依靠通道業務起家的券商資管,雖然規模大,但並不一定賺錢。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30日,百餘家券商都已經公佈了年報,其中88家券商公佈了受託客戶資產管理業務淨收入指標。

扣除4家2015年未有統計數據的券商,84家券商2016年資管淨收入達到322億元,略增長4.7%。與之形成反差的是,證券公司管理的資金規模大增了五成,這說明很多券商將重心放在了並沒有多少利潤率的通道業務上,規模的增加並未帶來收入增長。

記者注意到,84家券商中,高達49家資管淨收入超過1億元;超過5億元的有16家。不過這16家券商的資管淨收入共計239億元,佔全行業七成,領頭羊效應明顯。

國內最賺錢的10家券商資管分別是中信證券、廣發證券、國泰君安、申萬宏源、招商證券、華泰證券、中泰證券、東方證券、光大證券以及財通證券,淨收入分別為63.8億元、41.6億元、23.7億元、18億元、11.4億元、10.4億元、9.3億元、8.9億元、8.7億元以及8億元。與券商管理規模前10名單對照,兩個名單中間還是有偏差。

淨收入排名居前的中泰證券、東方證券、光大證券、財通證券,其管理規模並未進入前10名單中,東方證券和財通證券管理的資金規模前20都未進入。上述表現突出的4家券商有一個共同點——主動管理能力強。

例如東方證券資管受託資產管理規模雖然並不高,僅有1541億元,但高達93%以上為主動管理產品,受到業內的關注,尤其在權益類投資成績更是在業內名列前茅。財通證券的主動管理也不容小覷,自2012年開始快速發展,2014年達到219億元,2016年更是增長到643億元。財通證券的固定收益團隊因能貼合客戶需求的多樣化產品設計輔以堅實的投研實力,在行業內小有名氣。

淨收入超過5億元的還有廣州證券(7億元)、長江證券(6.3億元)、海通證券(5.9億元)、興業證券(5.6億元)、華福證券(5.4億元)以及第一創業(5.2億元)。

業績分化嚴重

在資管大戰中,有很多券商敗下陣來,尤其是一些大型券商在大發展的環境中,淨收入甚至出現了巨幅滑坡。Wind數據顯示,84家券商中有31家資管淨收入出現了下滑,11家券商縮水超過五成。

不進則退的11家券商分別是高華證券、西南證券、華西證券、安信證券、英大證券、財達證券、華龍證券、華金證券、海通證券、華寶證券以及恆泰證券。

縮水最嚴重的是高華證券,去年資管淨收入僅有1247萬元,同比下滑86.8%。不過,由於從公開資料很難找到高華證券關於開展資管的消息,因此不知緣何導致。

降幅第二的西南證券,在2016年可謂是“最悲慘的上市券商”。不僅因投行業務為涉嫌保薦企業財務造假栽跟頭,資管業務也是遭遇滑鐵盧。去年,西南證券資管淨收入1.1億元,而2015年高達6.8億元,下滑83%。西南證券對外的解釋是2015年參與定增項目報酬豐厚,而去年權益市場整體低迷,如果剔除該部分定增項目收入,去年的資管業績是提升的。但是也有很多發展定增的券商面臨同樣的環境,其它券商卻沒有大幅下降。

海通證券是縮水名單中資產規模最大的一家券商。去年,海通證券資管淨收入5.9億元,同比下降56%。利潤下降的核心原因在於,通道業務市場報酬率不斷降低,影響了公司的資管業務收入。如果公司只有在主動管理業務上有所努力,業績才有望回升。

雖然有四成的券商資管淨收入出現了滑坡,但是仍然有高達七成的券商實現了增長,淨收入翻番的券商高達19家。其中,同比增幅排名前10的分別為聯儲證券(淨收入1.96億元)、九州證券(0.68億元)、大同證券(0.46億元)、華泰證券(10.4億元)、華林證券(0.95億元)、長城國瑞證券有限公司(1.2億元)、廣州證券(7.3億元)、太平洋證券(2.8億元)、紅塔證券(0.8億元)以及愛建證券(0.17億元)。

華泰證券和廣州證券的表現最突出,不僅業績增幅高,而且從淨收入排名來看居於前10。

資管轉型新方向

近年來,我國宏觀經濟經歷轉型期,並持續面臨下行壓力,加之貨幣市場的持續寬鬆,造成了資產端與資金端的不匹配現象。2015年6月股市異常波動之後,市場可投資標的更加稀少,“資產荒”成為資管行業面臨的大難題。

在金融脫媒的大環境下,證券公司作為直接融資的中介,在資本市場的優勢愈發明顯。在資金端,證券公司已通過財富管理和經紀業務積累了大量風險偏好相對較高的理財客戶,加之近年來,我國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長,保險、銀行等資管機構管理規模逐年攀升,數萬億資金亟須對接優質金融產品。在資產端,券商投行已積累了大量併購重組資源,並直接接觸實體企業的融資需求。產品端連接資金端與資產端,在中間發揮著橋樑作用。

證券公司轉型“投行資管”,即加強投行與資管業務的協同效應。“投行資管”模式下,券商通過資管的買方視角掌握投資需求,憑藉自身投研實力,主動創設金融產品,對接實體企業的融資需求。這樣既解決了“資產荒”背景下券商被動接受市場產品、無高收益產品可投的窘境,又通過創設金融產品,開闢業務空間,支持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其中,資產證券化(下稱ABS)是時下券商資管開展的最熱門的業務。華寶證券分析師李真表示,在資管行業去通道化的趨勢下,證券公司發展ABS,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產品設計及投研能力,通過ABS產品創新,連接資產端與資金端,充分發揮券商各部門的協同效應,推動證券公司投行資管的轉型。

今年一季度,ABS一級市場共發行項目104只,發行金額總計為1918億元,同比增長達98%。其中,一季度的企業ABS增長迅猛,發行了81只項目,發行量高達1124億元,佔ABS總髮行金額的58.6%。德邦證券、中信證券、招商證券以及華泰證券等券商則穩居行業前列,江海證券、長城證券等中小型券商更是頻頻發力。

投資者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