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挫折教育只會讓孩子越挫越弱?專家:因為你給到的只有挫折

不完美媽媽 幼兒園 大學 心理學 玩具 素質教育觀察 2019-05-06

01

近年來層現不窮的孩子自殺現象,讓大家開始關注孩子的玻璃心。不少家長也由此關心並重視起孩子的挫折教育來。

但在實際操作中,由於很多家長對挫折教育有誤解,於是造成了這樣的現象:

一方面在生活中讓孩子養尊處優,替他躲過了各種自然挫折;

另一方面又人為地為孩子製造挫折,甚至花錢讓孩子吃苦。

比如,一些家長平時過度心疼滿足孩子,看到孩子做某事比較困難,怕他累著,擔心孩子做不好事,常常替他代勞,或特別愛給孩子幫忙。

孩子要提水,媽媽說,你拿不動,我幫你。孩子的玩具沒電池了,爸爸說,我給你裝。

於是孩子遇上稍稍有點困難或不順的事,就找父母,自己束手無策地退在一邊。他們平日在家一切都不用操心,事事順利,一旦在外面遇到一點小挫折,就會感覺到天塌下來了。

當一些家長髮現孩子容易玻璃心後,可能又會走到另一個極端,開始給孩子處處設置阻礙。

一位家長說:"我在家一般不順著孩子,我怕總順著他,他沒有受過一點挫折,將來很難適應社會。"

她認為給孩子增加困難和障礙,逆著孩子的意願做事,不誇獎孩子,就是在進行挫折教育。

主持人樂嘉曾經帶著4歲大的女兒徒步沙漠4天,走了76公里,孩子腿上長滿了疹子和水泡,一度引發了大家對挫折教育的熱議:

真正的挫折教育究竟應該是什麼樣的?

人為挫折教育只會讓孩子越挫越弱?專家:因為你給到的只有挫折

02

心理學上說,挫折是人們在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時產生的一種負性的情緒體驗,換句話來說,所謂的挫折,就是人們生活中遭遇不順和失敗時產生的不好感覺。

對孩子而言,"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是每天都會遇到的日常體驗,比如想要的東西一時拿不到,和小夥伴鬧矛盾,遭到批評和嘲笑,等等。

因此,生活中其實並不缺少挫折,這些都是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的好機會。我們就沒有必要再人為地給孩子製造挫折了。

人為製造挫折,帶給孩子更多的是負面的影響,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體會到的是打擊和否定,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自我否定。

就像上述那位媽媽,總是逆著孩子的意願做事。這種情況,會造成兩個結果:

一是容易讓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覺得自己反正不管如何努力,都無法讓家長認可和滿意,乾脆就放棄努力了。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一般都會比較自卑和敏感,心理反而變得更加脆弱。

二是當孩子感到自己在困難中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會感到很無助,也難以對家長產生信任,這種情況下,他們也會喪失安全感和勇敢面對挫折的底氣。

人為挫折教育只會讓孩子越挫越弱?專家:因為你給到的只有挫折

03

12歲的女孩思竹曾因不堪母親人為製造的"挫折教育"來到《四大名助》求助。她說:

從小,我就生活在對媽媽的恐懼中。

思竹學習成績一直在班級名列前茅,但從她記事起,就長期遭受媽媽的皮帶抽打,一週捱打三四次,每次一打就是2、3個小時。

除了打,媽媽還想了各種法子折磨她。甚至有一次,媽媽事先沒同她透露半點消息,就讓舅舅將她扔到沙漠去"荒野求生",還特意交待舅舅"狠狠地虐她!"

在沙漠的三天兩夜裡,女孩體會到了什麼是深深的絕望,每每回想起來內心都會顫抖。今後的她面對沙漠和未知的陌生世界,可能一輩子都無法擺脫那種恐懼感。

媽媽卻對思竹的感受視而不見,還振振有詞地說:

"女孩就是要多磨練,要獨立,堅強,不能太嬌氣,不能太寵慣著她,要儘量多地給她挫折,要不然她將來受不了打擊。"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第一個念頭就是逃離家庭。正如思竹在現場上所說的那樣:"我考上大學後一定會遠遠地離開家,再也不回來!"

人為挫折教育只會讓孩子越挫越弱?專家:因為你給到的只有挫折

04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人為地打擊孩子,讓孩子吃苦,而是教會孩子積極地去面對挫折和化解挫折。

生活中的挫折無處不在。對孩子的挫折教育,正確的理解和態度應該是:

1、 不要給孩子人為製造挫折;

2、 也不要替孩子繞過挫折或解決挫折。

而是讓孩子在他自然而然遇到的挫折中,學會如何與挫折相處並從中獲得教益。

這種態度對孩子非常重要。以這樣的平常心來對待挫折,會讓孩子感到挫折其實就是日常生活的一種常態而已,並沒有那麼可怕和無法跨越之處。

替孩子繞過挫折或解決挫折,以後孩子習慣了遇到挫折就退縮,他覺得自己逃避了,自然會有人幫忙解決問題,或者以為挫折會自己消失,殊不知所有暫時躲過的挫折,都不會消失,只會以另一種其他形式的更大挫折迴歸。

所以,挫折教育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逃避挫折以後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弱小,學會面對並戰勝挫折,才能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強大。

首先讓孩子在戰勝挫折後擁有成就感,其次讓孩子在面對和經歷挫折後,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和進步,從中獲得了經驗和勇氣。

人為挫折教育只會讓孩子越挫越弱?專家:因為你給到的只有挫折

05

武志紅曾講到這樣一件事:

一位3歲女孩因為被奶奶過度照顧後,不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終於有一次,幼兒園的老師失去了耐心,訓了女孩一通。女孩從此開始小便失禁,一節課要去廁所好幾次,多的時候達到十幾次。

家長急壞了,一邊找心理醫生,一邊準備給女孩換幼兒園。

心理醫生卻建議家長不要換幼兒園。

她說:

孩子遇到了挫折,這看上去像是一場災難,但同時也是一次重要的學習機會。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努力化解這一次挫折,這樣就會在孩子的心靈種下一粒勇氣的種子,讓她堅信,遇到麻煩她可以解決。

相反,換幼兒園是一種逃避。看起來孩子彷彿遠離了痛苦和災難,卻給孩子的心靈種下一粒軟弱和逃避的種子,讓她以為遇到麻煩只能找父母解決,或習慣性地換一個地方來逃避。

家長聽從了建議,沒有換學校,也沒有換班級,而是和老師進行了一次良好的溝通,並調整了女孩的生活習慣,讓她與幼兒園的作息和要求相適應。

女孩的小便失禁治好後,那位老師特意為她舉行了一個"隆重"的歡迎儀式:讓全班小朋友都站起來鼓掌歡迎小女孩的迴歸。

女孩迴歸後,很快地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並從這件事中獲得了勇氣和自信,學到了挑戰和麵對。

人為挫折教育只會讓孩子越挫越弱?專家:因為你給到的只有挫折

06

孩子能夠對抗挫折的一個最重要心理因素,是從小在父母那裡獲得足夠的愛和內心安全感。

1、 安全感是他對抗挫折的底氣;

2、 愛能幫助孩子形成自我肯定的能力,這是他對抗挫折的信心來源。

有了安全感,孩子才會勇敢地探索。

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孩子在探索中遇到挫折的時候,陪著他,鼓勵他繼續勇敢地探索。

這樣,孩子就會覺得,無論我遇到什麼挫折,我的背後一定是有一個安全基地的。他會將這種感覺內化自己的潛意識深處,長大後,就會成為一個特別有底氣和勇氣的人。

有了自我肯定的能力,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會從內心深處堅信:別人能做到,我也可以做到。

而不能自我肯定的孩子,則會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雖然這件事別人能做到,但是我不行,我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因為他從小被打擊習慣了,形成了習得性無助的思維。

因此,挫折教育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孩子明白:無論遇到什麼,父母都在自己身邊!

馬伊俐就曾深深後悔自己過早讓大女兒獨立分床睡,從而讓她缺少了安全感。

人為挫折教育只會讓孩子越挫越弱?專家:因為你給到的只有挫折

07

教育專家楊傑曾在一篇文章中分享了這樣一個事例。

有一次他們去公園的沙地裡玩,麥粒要借剷車,遭到了鵬鵬的拒絕。麥粒兒困窘地向媽媽求援。

媽媽溫和地問麥粒兒:你想要那個剷車,對不對呀?她點頭。媽媽繼續試探:你去和鵬哥哥說好嗎?麥粒兒搖頭。

媽媽知道再逼迫麥粒,她也是不會去的,於是對她說:我帶你去好嗎?她點頭。

媽媽牽著麥粒兒的小手到鵬鵬身邊,蹲下來,鼓勵她:你和鵬鵬說吧!

麥粒兒的語氣還有點虛弱,但終於勇敢地再次開口了:鵬鵬,把剷車借給我好嗎?這回鵬鵬給她了。

媽媽說:你看,再和鵬哥哥說一遍,他就給你了。

假如麥粒兒向媽媽求援時,得到的是這樣的"挫折教育":你都這麼大了,這點事都處理不了,還來找大人,羞不羞啊?現在我管你,以後誰保護你啊,自己想辦法!

麥粒兒可能就此放棄,今後也不會再向他人求助了。

要是麥粒兒說了第二遍還是失敗了,那又該怎麼辦呢?

媽媽可以繼續引導她用其他方式來達到目的,比如嘗試拿玩具和鵬鵬交換。就算最終還是沒有得到剷車,媽媽還可以平靜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她學會用別的工具也一樣可以玩沙子,畢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如意的。

這就是生活中真正的挫折教育:引導並鼓勵孩子面對問題,並嘗試用積極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青雲計劃獲獎文章:

教會孩子迷茫時選擇難走的路,就是給他的生命注入無窮的能量

消失的17歲生命:與衝動的青春期孩子較勁,是一種危險的舉動

喚醒孩子的內心:讓孩子學會向內看,才能更好地成就自己

真正的富養是:物質上剛剛好,精神上滿滿愛

金錢彌補不了教育的缺失:用心陪伴才是成就孩子的唯一捷徑

管不住自己的家長,也調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教育就是教會孩子如何做夢,並幫助他圓夢

生命力被喚醒的孩子,未來才有無限的可能性和潛力

父母給孩子奠定的人生底色,深深影響著他成長的重要方向

真正的起跑線是孩子內心的覺醒

我們的教育技術層面走得太快,靈魂跟不上了

孩子窮養好,還是富養好?這篇文章告訴你不一樣的答案

走心,才是教育的最佳捷徑

決定孩子學習的不是智力,而是心理因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