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德國海軍潛艇部隊的U艇,為何要裝載大量艙外魚雷?

海軍 武器 二戰 軍事歷史 一戰 西部遊星 2018-12-10

首先,耐壓殼做大,保持強度就越困難,要麼犧牲安全下潛深度,要麼把殼體做的更厚厚,這就對建造技術有一定要求。

二戰時期德國海軍潛艇部隊的U艇,為何要裝載大量艙外魚雷?

左:VII型,可見耐壓殼本體,右:VII

VII型潛艇結構圖,中間被一條連續實線包裹的部分是耐壓殼,外面是非耐壓殼:

二戰時期德國海軍潛艇部隊的U艇,為何要裝載大量艙外魚雷?

二戰時期德國海軍潛艇部隊的U艇,為何要裝載大量艙外魚雷?

白色區域就是耐壓殼,首尾上方有兩個單獨的圓柱狀物體就是儲存外置魚雷的耐壓容器。德國海軍在一戰後被嚴格限制了潛艇的建造研發,所以德國潛艇的技術來源“比較老”

VII和IX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以一戰潛艇為基礎發展的,本身底子還是很陳舊的,比如VII的設計就可以一路追溯到一戰UB型潛艇。

同樣的情況還有俾斯麥級戰列艦,可以追溯到一戰的巴伐利亞級等老艦的設計方案,繼承了穹甲、全面防護等落後技術。

所以德國海軍的很多裝備,設計上就受到一戰老底子的限制,雖然很多新技術和新裝備能夠得到應用,但是結構擺在那,不另起爐灶就很難突破。於是到了德國潛艇上,就導致她們的噸位和各國在一戰至間戰期20年代建造的潛艇噸位相似。

這就出現了一種很詭異的情況:

二戰新潛艇裡,英美日意法一堆潛艇動不動就上1000+噸,甚至不乏1500+的大玩具,而美帝海鮮軍團們更是各種奔著2000噸去。而德三一堆700噸級的VII型潛艇,而遠洋IX型也才剛1000噸左右...哪怕考慮到德國海軍作戰海域確實不遠,不需要太大型的遠洋潛艇,這種差異也還是顯得比較過分了,畢竟意大利都有一堆千把噸的。

由於要顧慮強度和下潛的安全,耐壓殼又不能隨意做大,所以內部魚雷儲存空間就不足了。

魚雷艙:

二戰時期德國海軍潛艇部隊的U艇,為何要裝載大量艙外魚雷?

順便,潛艇魚雷艙還要兼當艇員住艙,打一枚魚雷出去就多一兩張床位和活動空間。要是狂塞魚雷,估計隔三差五潛艇部隊就搞一次彩虹行動。

所以基於這樣一種設計,德軍常用的VII和IX型潛艇的耐壓殼直徑就很有限了。

於是德軍兩型主力,稍小的VII型潛艇上耐壓殼直徑只有4.7米,到了較大的IX型潛艇上更是減少到了4.4米...所以德三能怎麼辦呢?塞外面。而到了全新的XXI型潛艇上,耐壓殼直徑就到了5.3米,排水量也漲到了1800噸。於是在XXI型上,魚雷就全部內置了。

XXI的耐壓殼:

二戰時期德國海軍潛艇部隊的U艇,為何要裝載大量艙外魚雷?

XXI型的指揮室艙段:

二戰時期德國海軍潛艇部隊的U艇,為何要裝載大量艙外魚雷?

二戰時期德國海軍潛艇部隊的U艇,為何要裝載大量艙外魚雷?

二戰時期德國海軍潛艇部隊的U艇,為何要裝載大量艙外魚雷?

1930年的倫敦海軍條約和1935年的英德海軍協議也起了很大的影響作用。

1930年的倫敦海軍條約規定,新造潛艇噸位按水面排水量計算不得超過2000噸,同時英美日潛艇總噸位限制為52400噸。

1935年的英德海軍協議規定德國可以研製潛艇,總噸位不得超過英聯邦的45%。

這時候德國才開始研製潛艇,從而導致其技術進展相對較慢,主力的VII中型潛艇和IX大型潛艇開戰前都沒出幾艘。當然英國也因條約造的潛艇噸位較小,比如T級也就比IX級多200噸左右,印度洋作戰的A級多300噸(a級大戰中只完成2艘)。地中海主力的s級跟VII差不多,U和V級比VII小。至於O級、P級、R級和泰晤士級這種1500以上的都是20年代出品。

二戰時期德國海軍潛艇部隊的U艇,為何要裝載大量艙外魚雷?

鄧尼茨的計劃是用幾百艘VII懟英國,幾百上千噸的潛艇北大西洋作戰剛剛好。

但畢竟沒那麼財大氣粗,還碰上計劃趕不上變化的二戰。潛艇的輸出基本由魚雷數量決定,所以德國潛艇塞的魚雷數不少,VII都能塞14條甚至16條,IX能塞22條,相比之下S級12條,T級16條,塞24條的那是美帝水下破2000的大魚。小艇塞那麼多魚雷,不塞到外殼裡難道還跟燃油食物搶空間?說白了就是想花小錢幹大事。

想好好幹事那得財大氣粗,像美帝的大魚跟著航母撿剩餘產量還能出近200艘,反觀德國出全力造潛艇,VII出700艘,IX出了195艘,XXI剛破100艘,真的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