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

有這麼一群人,沒有人比他們更懂得橋的美,他們的生命沿著橋在奔跑,從青澀的少年到兩鬢斑白的老人,他們永不停歇,無怨無悔,他們就是平凡而又偉大的架橋人。

"

有這麼一群人,沒有人比他們更懂得橋的美,他們的生命沿著橋在奔跑,從青澀的少年到兩鬢斑白的老人,他們永不停歇,無怨無悔,他們就是平凡而又偉大的架橋人。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田雲

田雲生於1948年,是土生土長的固原人,寧夏境內黃河上陸續建起的19座公路大橋,他參與修建了其中9座。揮灑汗水寫春秋,修橋鋪路為家鄉,在這條路上,他一走便是一生。

“1969年,我21歲,因國防建設需要大批工人,我符合部隊招工條件,就選上了。”田雲回憶道,招工後先乾的是“8781”工程,在銀川市賀蘭縣修了6個月的飛機場,後進入自治區公路工程局(現寧夏路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0月,開始修建寧夏第一座黃河公路大橋——葉盛黃河大橋。

"

有這麼一群人,沒有人比他們更懂得橋的美,他們的生命沿著橋在奔跑,從青澀的少年到兩鬢斑白的老人,他們永不停歇,無怨無悔,他們就是平凡而又偉大的架橋人。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田雲

田雲生於1948年,是土生土長的固原人,寧夏境內黃河上陸續建起的19座公路大橋,他參與修建了其中9座。揮灑汗水寫春秋,修橋鋪路為家鄉,在這條路上,他一走便是一生。

“1969年,我21歲,因國防建設需要大批工人,我符合部隊招工條件,就選上了。”田雲回憶道,招工後先乾的是“8781”工程,在銀川市賀蘭縣修了6個月的飛機場,後進入自治區公路工程局(現寧夏路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0月,開始修建寧夏第一座黃河公路大橋——葉盛黃河大橋。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修橋要先打樁,一個樁要往地下打二三十米,當時條件特別艱苦,沒啥設備,主要靠人力,最快半個月才打一個樁。”田雲說,周圍都是大荒灘,隨便找個地方挖個土窩,能吃飯、睡覺就行,外面一吹風,裡面就刮沙子。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修橋隊伍硬是憑著沖天的幹勁,歷時14個月把橋架起來,並順利竣工。這是寧夏第一座黃河公路橋,也是寧夏境內唯一一座雙曲拱橋。它的建成改變了寧夏幾千年來南北交通被黃河阻隔、有渡無橋的歷史。

"

有這麼一群人,沒有人比他們更懂得橋的美,他們的生命沿著橋在奔跑,從青澀的少年到兩鬢斑白的老人,他們永不停歇,無怨無悔,他們就是平凡而又偉大的架橋人。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田雲

田雲生於1948年,是土生土長的固原人,寧夏境內黃河上陸續建起的19座公路大橋,他參與修建了其中9座。揮灑汗水寫春秋,修橋鋪路為家鄉,在這條路上,他一走便是一生。

“1969年,我21歲,因國防建設需要大批工人,我符合部隊招工條件,就選上了。”田雲回憶道,招工後先乾的是“8781”工程,在銀川市賀蘭縣修了6個月的飛機場,後進入自治區公路工程局(現寧夏路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0月,開始修建寧夏第一座黃河公路大橋——葉盛黃河大橋。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修橋要先打樁,一個樁要往地下打二三十米,當時條件特別艱苦,沒啥設備,主要靠人力,最快半個月才打一個樁。”田雲說,周圍都是大荒灘,隨便找個地方挖個土窩,能吃飯、睡覺就行,外面一吹風,裡面就刮沙子。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修橋隊伍硬是憑著沖天的幹勁,歷時14個月把橋架起來,並順利竣工。這是寧夏第一座黃河公路橋,也是寧夏境內唯一一座雙曲拱橋。它的建成改變了寧夏幾千年來南北交通被黃河阻隔、有渡無橋的歷史。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葉盛黃河大橋建成後,田雲也到了適婚年齡。“工程結束後我請假回家,那時候我已經23歲了,家裡人開始給我張羅婚事。一直到 24歲時,通過媒人介紹,我認識了現在的妻子,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久後便結婚了。”田雲一生育有三子,“哪裡需要架橋修路我就在哪裡,那些年一直漂泊不定,三個孩子都是我妻子在照看,我的心裡滿是愧疚。”

上世紀70年代,田雲在修建蘭銀公路固原段工程中擔任領隊。“當時工程部在河川,由於工期緊、任務重,再加上交通不便,我很長一段時間都回不了家。”

也是在這段時間,田雲的母親查出患有嚴重的膽囊炎。“當時醫學不發達,我母親年近六旬,不敢貿然動手術,只得吃藥控制。”那段時間田雲的母親經常心口痛,而他身為負責人又走不開。自古忠孝兩難全,1978年6月,田雲的母親因病去世,正在加班加點修路的田雲連母親最後一面都沒能見到。“母親突然離世讓我措手不及,時至今日依然是我心中永遠的痛,揮之不去。”

處理好母親的身後事,帶著失去親人的悲痛,田雲再次踏上了築橋鑿路的征程,並於1982年遠赴延安參與修建吳旗大橋。

"

有這麼一群人,沒有人比他們更懂得橋的美,他們的生命沿著橋在奔跑,從青澀的少年到兩鬢斑白的老人,他們永不停歇,無怨無悔,他們就是平凡而又偉大的架橋人。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田雲

田雲生於1948年,是土生土長的固原人,寧夏境內黃河上陸續建起的19座公路大橋,他參與修建了其中9座。揮灑汗水寫春秋,修橋鋪路為家鄉,在這條路上,他一走便是一生。

“1969年,我21歲,因國防建設需要大批工人,我符合部隊招工條件,就選上了。”田雲回憶道,招工後先乾的是“8781”工程,在銀川市賀蘭縣修了6個月的飛機場,後進入自治區公路工程局(現寧夏路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0月,開始修建寧夏第一座黃河公路大橋——葉盛黃河大橋。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修橋要先打樁,一個樁要往地下打二三十米,當時條件特別艱苦,沒啥設備,主要靠人力,最快半個月才打一個樁。”田雲說,周圍都是大荒灘,隨便找個地方挖個土窩,能吃飯、睡覺就行,外面一吹風,裡面就刮沙子。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修橋隊伍硬是憑著沖天的幹勁,歷時14個月把橋架起來,並順利竣工。這是寧夏第一座黃河公路橋,也是寧夏境內唯一一座雙曲拱橋。它的建成改變了寧夏幾千年來南北交通被黃河阻隔、有渡無橋的歷史。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葉盛黃河大橋建成後,田雲也到了適婚年齡。“工程結束後我請假回家,那時候我已經23歲了,家裡人開始給我張羅婚事。一直到 24歲時,通過媒人介紹,我認識了現在的妻子,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久後便結婚了。”田雲一生育有三子,“哪裡需要架橋修路我就在哪裡,那些年一直漂泊不定,三個孩子都是我妻子在照看,我的心裡滿是愧疚。”

上世紀70年代,田雲在修建蘭銀公路固原段工程中擔任領隊。“當時工程部在河川,由於工期緊、任務重,再加上交通不便,我很長一段時間都回不了家。”

也是在這段時間,田雲的母親查出患有嚴重的膽囊炎。“當時醫學不發達,我母親年近六旬,不敢貿然動手術,只得吃藥控制。”那段時間田雲的母親經常心口痛,而他身為負責人又走不開。自古忠孝兩難全,1978年6月,田雲的母親因病去世,正在加班加點修路的田雲連母親最後一面都沒能見到。“母親突然離世讓我措手不及,時至今日依然是我心中永遠的痛,揮之不去。”

處理好母親的身後事,帶著失去親人的悲痛,田雲再次踏上了築橋鑿路的征程,並於1982年遠赴延安參與修建吳旗大橋。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後排左三為田雲

"

有這麼一群人,沒有人比他們更懂得橋的美,他們的生命沿著橋在奔跑,從青澀的少年到兩鬢斑白的老人,他們永不停歇,無怨無悔,他們就是平凡而又偉大的架橋人。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田雲

田雲生於1948年,是土生土長的固原人,寧夏境內黃河上陸續建起的19座公路大橋,他參與修建了其中9座。揮灑汗水寫春秋,修橋鋪路為家鄉,在這條路上,他一走便是一生。

“1969年,我21歲,因國防建設需要大批工人,我符合部隊招工條件,就選上了。”田雲回憶道,招工後先乾的是“8781”工程,在銀川市賀蘭縣修了6個月的飛機場,後進入自治區公路工程局(現寧夏路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0月,開始修建寧夏第一座黃河公路大橋——葉盛黃河大橋。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修橋要先打樁,一個樁要往地下打二三十米,當時條件特別艱苦,沒啥設備,主要靠人力,最快半個月才打一個樁。”田雲說,周圍都是大荒灘,隨便找個地方挖個土窩,能吃飯、睡覺就行,外面一吹風,裡面就刮沙子。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修橋隊伍硬是憑著沖天的幹勁,歷時14個月把橋架起來,並順利竣工。這是寧夏第一座黃河公路橋,也是寧夏境內唯一一座雙曲拱橋。它的建成改變了寧夏幾千年來南北交通被黃河阻隔、有渡無橋的歷史。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葉盛黃河大橋建成後,田雲也到了適婚年齡。“工程結束後我請假回家,那時候我已經23歲了,家裡人開始給我張羅婚事。一直到 24歲時,通過媒人介紹,我認識了現在的妻子,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久後便結婚了。”田雲一生育有三子,“哪裡需要架橋修路我就在哪裡,那些年一直漂泊不定,三個孩子都是我妻子在照看,我的心裡滿是愧疚。”

上世紀70年代,田雲在修建蘭銀公路固原段工程中擔任領隊。“當時工程部在河川,由於工期緊、任務重,再加上交通不便,我很長一段時間都回不了家。”

也是在這段時間,田雲的母親查出患有嚴重的膽囊炎。“當時醫學不發達,我母親年近六旬,不敢貿然動手術,只得吃藥控制。”那段時間田雲的母親經常心口痛,而他身為負責人又走不開。自古忠孝兩難全,1978年6月,田雲的母親因病去世,正在加班加點修路的田雲連母親最後一面都沒能見到。“母親突然離世讓我措手不及,時至今日依然是我心中永遠的痛,揮之不去。”

處理好母親的身後事,帶著失去親人的悲痛,田雲再次踏上了築橋鑿路的征程,並於1982年遠赴延安參與修建吳旗大橋。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後排左三為田雲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後排左四為田雲

1983年,田雲參與修建了位於中衛市中寧縣的中寧黃河公路大橋,這座橋於1986年竣工通車,是連接西北地區包蘭鐵路和公路,溝通銀川平原和寧夏六盤山區的一條重要樞紐。

從1986年到1996年,十年期間,田雲分別參與修建了寧夏境內的石嘴山黃河公路大橋、青銅峽黃河公路大橋、銀川黃河公路大橋和中衛黃河公路大橋。

"

有這麼一群人,沒有人比他們更懂得橋的美,他們的生命沿著橋在奔跑,從青澀的少年到兩鬢斑白的老人,他們永不停歇,無怨無悔,他們就是平凡而又偉大的架橋人。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田雲

田雲生於1948年,是土生土長的固原人,寧夏境內黃河上陸續建起的19座公路大橋,他參與修建了其中9座。揮灑汗水寫春秋,修橋鋪路為家鄉,在這條路上,他一走便是一生。

“1969年,我21歲,因國防建設需要大批工人,我符合部隊招工條件,就選上了。”田雲回憶道,招工後先乾的是“8781”工程,在銀川市賀蘭縣修了6個月的飛機場,後進入自治區公路工程局(現寧夏路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0月,開始修建寧夏第一座黃河公路大橋——葉盛黃河大橋。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修橋要先打樁,一個樁要往地下打二三十米,當時條件特別艱苦,沒啥設備,主要靠人力,最快半個月才打一個樁。”田雲說,周圍都是大荒灘,隨便找個地方挖個土窩,能吃飯、睡覺就行,外面一吹風,裡面就刮沙子。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修橋隊伍硬是憑著沖天的幹勁,歷時14個月把橋架起來,並順利竣工。這是寧夏第一座黃河公路橋,也是寧夏境內唯一一座雙曲拱橋。它的建成改變了寧夏幾千年來南北交通被黃河阻隔、有渡無橋的歷史。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葉盛黃河大橋建成後,田雲也到了適婚年齡。“工程結束後我請假回家,那時候我已經23歲了,家裡人開始給我張羅婚事。一直到 24歲時,通過媒人介紹,我認識了現在的妻子,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久後便結婚了。”田雲一生育有三子,“哪裡需要架橋修路我就在哪裡,那些年一直漂泊不定,三個孩子都是我妻子在照看,我的心裡滿是愧疚。”

上世紀70年代,田雲在修建蘭銀公路固原段工程中擔任領隊。“當時工程部在河川,由於工期緊、任務重,再加上交通不便,我很長一段時間都回不了家。”

也是在這段時間,田雲的母親查出患有嚴重的膽囊炎。“當時醫學不發達,我母親年近六旬,不敢貿然動手術,只得吃藥控制。”那段時間田雲的母親經常心口痛,而他身為負責人又走不開。自古忠孝兩難全,1978年6月,田雲的母親因病去世,正在加班加點修路的田雲連母親最後一面都沒能見到。“母親突然離世讓我措手不及,時至今日依然是我心中永遠的痛,揮之不去。”

處理好母親的身後事,帶著失去親人的悲痛,田雲再次踏上了築橋鑿路的征程,並於1982年遠赴延安參與修建吳旗大橋。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後排左三為田雲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後排左四為田雲

1983年,田雲參與修建了位於中衛市中寧縣的中寧黃河公路大橋,這座橋於1986年竣工通車,是連接西北地區包蘭鐵路和公路,溝通銀川平原和寧夏六盤山區的一條重要樞紐。

從1986年到1996年,十年期間,田雲分別參與修建了寧夏境內的石嘴山黃河公路大橋、青銅峽黃河公路大橋、銀川黃河公路大橋和中衛黃河公路大橋。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

有這麼一群人,沒有人比他們更懂得橋的美,他們的生命沿著橋在奔跑,從青澀的少年到兩鬢斑白的老人,他們永不停歇,無怨無悔,他們就是平凡而又偉大的架橋人。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田雲

田雲生於1948年,是土生土長的固原人,寧夏境內黃河上陸續建起的19座公路大橋,他參與修建了其中9座。揮灑汗水寫春秋,修橋鋪路為家鄉,在這條路上,他一走便是一生。

“1969年,我21歲,因國防建設需要大批工人,我符合部隊招工條件,就選上了。”田雲回憶道,招工後先乾的是“8781”工程,在銀川市賀蘭縣修了6個月的飛機場,後進入自治區公路工程局(現寧夏路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0月,開始修建寧夏第一座黃河公路大橋——葉盛黃河大橋。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修橋要先打樁,一個樁要往地下打二三十米,當時條件特別艱苦,沒啥設備,主要靠人力,最快半個月才打一個樁。”田雲說,周圍都是大荒灘,隨便找個地方挖個土窩,能吃飯、睡覺就行,外面一吹風,裡面就刮沙子。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修橋隊伍硬是憑著沖天的幹勁,歷時14個月把橋架起來,並順利竣工。這是寧夏第一座黃河公路橋,也是寧夏境內唯一一座雙曲拱橋。它的建成改變了寧夏幾千年來南北交通被黃河阻隔、有渡無橋的歷史。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葉盛黃河大橋建成後,田雲也到了適婚年齡。“工程結束後我請假回家,那時候我已經23歲了,家裡人開始給我張羅婚事。一直到 24歲時,通過媒人介紹,我認識了現在的妻子,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久後便結婚了。”田雲一生育有三子,“哪裡需要架橋修路我就在哪裡,那些年一直漂泊不定,三個孩子都是我妻子在照看,我的心裡滿是愧疚。”

上世紀70年代,田雲在修建蘭銀公路固原段工程中擔任領隊。“當時工程部在河川,由於工期緊、任務重,再加上交通不便,我很長一段時間都回不了家。”

也是在這段時間,田雲的母親查出患有嚴重的膽囊炎。“當時醫學不發達,我母親年近六旬,不敢貿然動手術,只得吃藥控制。”那段時間田雲的母親經常心口痛,而他身為負責人又走不開。自古忠孝兩難全,1978年6月,田雲的母親因病去世,正在加班加點修路的田雲連母親最後一面都沒能見到。“母親突然離世讓我措手不及,時至今日依然是我心中永遠的痛,揮之不去。”

處理好母親的身後事,帶著失去親人的悲痛,田雲再次踏上了築橋鑿路的征程,並於1982年遠赴延安參與修建吳旗大橋。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後排左三為田雲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後排左四為田雲

1983年,田雲參與修建了位於中衛市中寧縣的中寧黃河公路大橋,這座橋於1986年竣工通車,是連接西北地區包蘭鐵路和公路,溝通銀川平原和寧夏六盤山區的一條重要樞紐。

從1986年到1996年,十年期間,田雲分別參與修建了寧夏境內的石嘴山黃河公路大橋、青銅峽黃河公路大橋、銀川黃河公路大橋和中衛黃河公路大橋。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後排左四為田雲

2006年,田雲退休後被單位返聘,回去繼續修橋造路,直到2010年才徹底閒下來。腳沾泥土沉澱真情,作為老一輩的架橋人,田雲見證了黃河寧夏段橋樑從無到有的歷史。

"

有這麼一群人,沒有人比他們更懂得橋的美,他們的生命沿著橋在奔跑,從青澀的少年到兩鬢斑白的老人,他們永不停歇,無怨無悔,他們就是平凡而又偉大的架橋人。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田雲

田雲生於1948年,是土生土長的固原人,寧夏境內黃河上陸續建起的19座公路大橋,他參與修建了其中9座。揮灑汗水寫春秋,修橋鋪路為家鄉,在這條路上,他一走便是一生。

“1969年,我21歲,因國防建設需要大批工人,我符合部隊招工條件,就選上了。”田雲回憶道,招工後先乾的是“8781”工程,在銀川市賀蘭縣修了6個月的飛機場,後進入自治區公路工程局(現寧夏路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0月,開始修建寧夏第一座黃河公路大橋——葉盛黃河大橋。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修橋要先打樁,一個樁要往地下打二三十米,當時條件特別艱苦,沒啥設備,主要靠人力,最快半個月才打一個樁。”田雲說,周圍都是大荒灘,隨便找個地方挖個土窩,能吃飯、睡覺就行,外面一吹風,裡面就刮沙子。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修橋隊伍硬是憑著沖天的幹勁,歷時14個月把橋架起來,並順利竣工。這是寧夏第一座黃河公路橋,也是寧夏境內唯一一座雙曲拱橋。它的建成改變了寧夏幾千年來南北交通被黃河阻隔、有渡無橋的歷史。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葉盛黃河大橋建成後,田雲也到了適婚年齡。“工程結束後我請假回家,那時候我已經23歲了,家裡人開始給我張羅婚事。一直到 24歲時,通過媒人介紹,我認識了現在的妻子,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久後便結婚了。”田雲一生育有三子,“哪裡需要架橋修路我就在哪裡,那些年一直漂泊不定,三個孩子都是我妻子在照看,我的心裡滿是愧疚。”

上世紀70年代,田雲在修建蘭銀公路固原段工程中擔任領隊。“當時工程部在河川,由於工期緊、任務重,再加上交通不便,我很長一段時間都回不了家。”

也是在這段時間,田雲的母親查出患有嚴重的膽囊炎。“當時醫學不發達,我母親年近六旬,不敢貿然動手術,只得吃藥控制。”那段時間田雲的母親經常心口痛,而他身為負責人又走不開。自古忠孝兩難全,1978年6月,田雲的母親因病去世,正在加班加點修路的田雲連母親最後一面都沒能見到。“母親突然離世讓我措手不及,時至今日依然是我心中永遠的痛,揮之不去。”

處理好母親的身後事,帶著失去親人的悲痛,田雲再次踏上了築橋鑿路的征程,並於1982年遠赴延安參與修建吳旗大橋。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後排左三為田雲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後排左四為田雲

1983年,田雲參與修建了位於中衛市中寧縣的中寧黃河公路大橋,這座橋於1986年竣工通車,是連接西北地區包蘭鐵路和公路,溝通銀川平原和寧夏六盤山區的一條重要樞紐。

從1986年到1996年,十年期間,田雲分別參與修建了寧夏境內的石嘴山黃河公路大橋、青銅峽黃河公路大橋、銀川黃河公路大橋和中衛黃河公路大橋。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後排左四為田雲

2006年,田雲退休後被單位返聘,回去繼續修橋造路,直到2010年才徹底閒下來。腳沾泥土沉澱真情,作為老一輩的架橋人,田雲見證了黃河寧夏段橋樑從無到有的歷史。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

有這麼一群人,沒有人比他們更懂得橋的美,他們的生命沿著橋在奔跑,從青澀的少年到兩鬢斑白的老人,他們永不停歇,無怨無悔,他們就是平凡而又偉大的架橋人。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田雲

田雲生於1948年,是土生土長的固原人,寧夏境內黃河上陸續建起的19座公路大橋,他參與修建了其中9座。揮灑汗水寫春秋,修橋鋪路為家鄉,在這條路上,他一走便是一生。

“1969年,我21歲,因國防建設需要大批工人,我符合部隊招工條件,就選上了。”田雲回憶道,招工後先乾的是“8781”工程,在銀川市賀蘭縣修了6個月的飛機場,後進入自治區公路工程局(現寧夏路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0月,開始修建寧夏第一座黃河公路大橋——葉盛黃河大橋。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修橋要先打樁,一個樁要往地下打二三十米,當時條件特別艱苦,沒啥設備,主要靠人力,最快半個月才打一個樁。”田雲說,周圍都是大荒灘,隨便找個地方挖個土窩,能吃飯、睡覺就行,外面一吹風,裡面就刮沙子。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修橋隊伍硬是憑著沖天的幹勁,歷時14個月把橋架起來,並順利竣工。這是寧夏第一座黃河公路橋,也是寧夏境內唯一一座雙曲拱橋。它的建成改變了寧夏幾千年來南北交通被黃河阻隔、有渡無橋的歷史。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葉盛黃河大橋建成後,田雲也到了適婚年齡。“工程結束後我請假回家,那時候我已經23歲了,家裡人開始給我張羅婚事。一直到 24歲時,通過媒人介紹,我認識了現在的妻子,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久後便結婚了。”田雲一生育有三子,“哪裡需要架橋修路我就在哪裡,那些年一直漂泊不定,三個孩子都是我妻子在照看,我的心裡滿是愧疚。”

上世紀70年代,田雲在修建蘭銀公路固原段工程中擔任領隊。“當時工程部在河川,由於工期緊、任務重,再加上交通不便,我很長一段時間都回不了家。”

也是在這段時間,田雲的母親查出患有嚴重的膽囊炎。“當時醫學不發達,我母親年近六旬,不敢貿然動手術,只得吃藥控制。”那段時間田雲的母親經常心口痛,而他身為負責人又走不開。自古忠孝兩難全,1978年6月,田雲的母親因病去世,正在加班加點修路的田雲連母親最後一面都沒能見到。“母親突然離世讓我措手不及,時至今日依然是我心中永遠的痛,揮之不去。”

處理好母親的身後事,帶著失去親人的悲痛,田雲再次踏上了築橋鑿路的征程,並於1982年遠赴延安參與修建吳旗大橋。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後排左三為田雲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後排左四為田雲

1983年,田雲參與修建了位於中衛市中寧縣的中寧黃河公路大橋,這座橋於1986年竣工通車,是連接西北地區包蘭鐵路和公路,溝通銀川平原和寧夏六盤山區的一條重要樞紐。

從1986年到1996年,十年期間,田雲分別參與修建了寧夏境內的石嘴山黃河公路大橋、青銅峽黃河公路大橋、銀川黃河公路大橋和中衛黃河公路大橋。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後排左四為田雲

2006年,田雲退休後被單位返聘,回去繼續修橋造路,直到2010年才徹底閒下來。腳沾泥土沉澱真情,作為老一輩的架橋人,田雲見證了黃河寧夏段橋樑從無到有的歷史。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固原七旬老人大半生以橋為伴,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趕路莫忘修路人,過橋莫忘架橋人,如今寧夏境內四通八達,離不開各行各業默默付出的勞動者。如今,田雲已年逾七旬,回首過往,想起那些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歲月,看著自己參與奮鬥的成果遍佈家鄉,他自覺不辱使命,亦不負韶華。來源: 喬喬 固原大城小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