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服裝工業前景可期'

"
"
中國紡織服裝工業前景可期


"
中國紡織服裝工業前景可期


中國紡織服裝工業前景可期

近年來,江蘇海安引導傳統紡織產業提檔升級,鼓勵企業在產業集聚中培育新動能,催生海安紡織業由傳統產業、特色產業逐步發展成為優勢產業、強勢產業。圖為2019年3月20日,江蘇省海安高新區一絲綢企業車間內忙碌的工作場景。翟慧勇攝(人民視覺)

自1994年起,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便穩居世界第一。中國人有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了20多年的“帶頭大哥”,在中國國內生產的成本也不可避免地上漲。此時越南、印度等國家的成本優勢開始逐漸顯露。於是,就像30多年前中國承接來自“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一樣,如今全球紡織業又開啟了新一輪向南亞、東南亞地區的轉移。作為曾經對外開放的排頭兵,中國紡織產業會如何評估自己遇到的新變化,中國紡織產業又該如何找到新的發展路徑?本報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下稱“中紡聯”)。

後有追兵但追兵尚遠

東南亞紡織工業的崛起,曾讓許多人感到焦慮:中國紡織業會不會受到威脅?

對此,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華珊表示,當前,中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佔世界一半以上,紡織品服裝出口占全球1/3以上,有著全世界最完備的現代紡織製造和服務體系。“現階段,中國紡織工業在發展規模、供應鏈體系和國際競爭力等方面仍具有明顯優勢,尚未受到來自任何國家和地區的全方位威脅。”

華珊同時指出,我們仍需正視東南亞、南亞等國紡織工業正在快速發展的現實和趨勢。

“以越南為例,他們的紡織服裝工人每月工資約2000元人民幣,是中國同業工人的1/3左右;工業電價、水價平均僅為國內的一半;增值稅稅率僅為10%,且當地僱員達到一定數量後,所得稅還能享受免徵或減半優惠。”華珊表示,東南亞和南亞一些國家依託人工、原料、電價、稅率等成本優勢,在棉紡織、針織服裝加工等領域具有較好的國際競爭力,儘管其產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但仍與國內一些紡織企業形成了直接的競爭關係。

根據WTO數據,中國紡織品服裝國際市場出口份額雖然仍穩居世界第一,但從2016年開始有所下降,2017年的34.8%較2015年的37.9%下降了3.1個百分點。相比之下,印度、越南和孟加拉等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份額均有所上升。其中越南提升較快,2017年越南出口份額為4.6%,較2015年提高0.9個百分點;2010年—2017年間,越南出口紡織品服裝年均增速達17.4%,而同期中國年均增速僅為4.4%。

華珊認為,“雖然這些國家與中國在國際出口市場中處於競爭關係,但同時在產業鏈發展上也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係。”一方面,受到中國資源環境承載力有限、生產成本上升以及國內企業加快國際化發展需求等因素影響,近年來,一些中國企業在東南亞、南亞等地投資建設了一批紡紗、服裝加工生產基地,與國內上下游企業形成了產業鏈配套合作關係,“中國+東南亞”逐漸成中國紡織製造業的新國際佈局模式。另一方面,這些國家產業體系尚不完善,特別是化纖、染整、裝備等環節薄弱,需要從中國大量進口化纖、面輔料和紡織裝備,是拉動中國紡織品和紡機出口的重要增長力量。

整體上看,南亞、東南亞等國在國際市場所佔份額雖然增長較快,但與中國仍存在較大差距,即便作為世界紡織品服裝第二大出口國的印度,其2017年的出口份額也僅為4.7%,連中國34.8%的零頭都不到。而且,雖然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紡織生產中勞動密集環節發展較快,但技術和資金密集的高附加值環節仍然主要依靠中國,現階段對中國尚不能形成威脅。但現狀不等於趨勢,對於中國紡織工業來說,仍需正視日益嚴峻的國際競爭形勢。

科技+品牌兩手都要硬

更多發展中國家的湧入,讓中國企業想在紡織服裝製造加工環節獲取利潤變得更難。中國企業只有離開舒適區,向產業鏈上游和下游延伸,一面開發高新技術原料、高端裝備,一面打造時尚品牌、拓展銷售渠道。但很顯然這兩個附加值更高的領域都被髮達國家把持著,剛剛跳出中低端“紅海”的中國紡織業,一上岸就發現自己又要與發達國家“短兵相接”了。

在“前堵後追”的格局下,中國紡織企業是如何突圍的?華珊向記者分享了山東如意集團的故事。

如意集團目前已躍居中國紡織服裝500強企業榜首,躋身全球100大奢侈品牌公司,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棉紡、毛紡直至服裝品牌的完整的紡織服裝產業鏈。而如意發展的根基,就是堅持科技創新與海外併購。

如意集團旗下擁有18個國家的研發人員,每年在科技上的投入達到銷售額的5%,研發經費不低於每年3億元人民幣。在山東總部,如意又投資7億元建立7萬平方米的全球科技研發中心。據悉,這是目前全球紡織服裝領域最先進的研發中心。

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如意的產品附加值提升了35%,併成功研發出被紡織界命名為“如意紡”的高效紡紗技術,在西方發達國家申報了30多項專利。如今,“如意紡”的價格已達每平方米1萬元人民幣。如意生產的高級西裝,也已經達到了每套7萬元人民幣。憑藉核心技術及高科技產品,如意避開了國內中低檔產品的無序競爭,成功進入國際高檔面料俱樂部。

與此同時,如意也在積極實施海外品牌併購戰略。“其時尚版圖的構建思路是從以科技支撐的原料業務,向收購具備國際認知度的時尚品牌擴張,形成全產業鏈的生態串聯。”華珊說。

如意先後斥資約40億美元,將法國、英國、日本等地20多個奢侈時尚品牌收入囊中。其中尤以2017年收購美國著名面料製造商萊卡、2018年收購瑞士著名奢侈品牌BALLY轟動世界。

如意的發展歷程是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中國自主紡織服裝品牌的市場認可度穩步提升:李寧在巴黎時裝週、紐約時裝週大放異彩,成為潮牌的代名詞;波司登走出國門,老牌換新顏;安踏,中國設計中國造,同樣成為國產運動時尚的領頭羊……在2018年中國紡織服裝品牌價值50強榜單中,有9家企業品牌價值超過100億元。

在人力成本優勢減弱的情況下,中國紡織服裝品牌還能獲得較強的市場溢價能力,是多年來堅持科技創新的回報。中紡聯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已超1%,高新技術化纖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6%。大幅度科技投入,既緩解了生產上的成本壓力,也實現了設備上的進口替代。當前國產紡機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80%,部分產品已經可與國際先進水平同臺競爭。

共和國“老兵”續寫傳奇

3月2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2019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提出,中國未來將全面放開一般製造業。作為“一般製造業”中的重要子類,中國紡織服裝行業面對開放更多展現出的是自信。據中紡聯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紡織行業市場化程度較高,民營企業數量佔比達全行業的95%以上,經過多年轉型升級,已具有相當的環境適應能力和風險抵禦能力。

但自信的同時也要保持清醒,中紡聯產業經濟研究院告訴記者,中國紡織業的未來發展仍有可優化空間。

紡織行業中小企業居多,正處於衝刺建設紡織強國的關鍵時期,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加的今天,希望國家可以通過財稅措施精準支持科技創新、智能製造等重點領域。比如進一步提高研發試驗、廣告宣傳等費用的加計扣除比例,將技改投資、產品開發費用等納入抵扣範圍等。

同時,紡織行業是民生產業,全產業鏈可容納2000萬就業,中紡聯產業經濟研究院建議國家進一步出臺措施,適當降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稅收或社保負擔。比如對於在就業及納稅方面貢獻大的企業,可以根據企業實繳社保情況按比例進行稅收返還。

社會各界對紡織服裝行業的印象長期鎖定在“低端產業”上,這也是紡織行業揮之不去的一大困擾。有些商業銀行仍然將紡織行業列為“限制發展類”,還款期限非常短,投資類長貸基本無從獲取,很多紡織企業依然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紡織工業也舊貌換新顏。昨天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今天有了“科技、時尚、綠色”的新標籤。未來,在成長與“成長的煩惱”之間,在“大”與“強”的新舊動能轉換之間,中國紡織工業這位共和國的“老兵”還有很多新的故事可以書寫。(記者 韓維正)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4月05日 第10 版)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知識產權,中國紗線網儘量標註每篇文章的來源,若不願轉載或侵權,請通知我們刪除。

對於本期話題你有什麼看法?歡迎轉發、收藏、評論、點贊,點下大拇指關注我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