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代表中國文化的20大國粹,無一不是祖先的精粹!

國學 民族音樂 古琴 道教 易經 情濃勿語 2018-11-30


能代表中國文化的20大國粹,無一不是祖先的精粹!

1、《易經》

《易經》是我國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易經》最早是由伏羲創制(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伏羲所創的八卦稱之為“伏羲八卦”或“先天八卦”,以後,又有神農作《連山易》,軒轅黃帝作《歸藏易》,殷商末年出現了《周易》。

由此可見,《易經》這部哲學經典是由我們中華民族的三位偉大始祖伏羲、神農、軒轅黃帝共同開創完成的。《易經》至今已有5000年-10000年的歷史。到春秋時期,孔子為易經作《易傳》。

《易經》還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哲學著作,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對先秦諸子百家產生過巨大影響,而且對中國古代的哲學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根基,《易經》也是中國哲學的源頭。

能代表中國文化的20大國粹,無一不是祖先的精粹!

2、老子的《道德經》

老子,是中國古代春秋末期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或聃(因而人稱老聃),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人。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始祖,著有《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共81章。老子的《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老子的《道德經》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老子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老子的思想影響了後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展。

《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鉅著。老子的《道德經》雖僅五千言,卻包含著非常豐富深刻的哲學思想,也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是老子為中國、為全世界所奉獻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智慧財富。

能代表中國文化的20大國粹,無一不是祖先的精粹!

3、中醫

中醫是中國的傳統醫學,中醫一般是指中國以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中醫也稱為漢醫。“中醫學”之中包涵“中藥學”,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的傳說,因此,中藥源於距今7000年前的神農時代,中藥的鼻祖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神農。

中醫的理論基礎和源泉就是《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其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成為中國中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能代表中國文化的20大國粹,無一不是祖先的精粹!

4、中華衣裝(漢服或華服)

中華衣裝,也稱華夏衣冠,也就是“漢服”,是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連綿幾千年,華夏人民(漢族)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徵,這一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

自炎黃時代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代的規範制式,到了漢朝已全面完善並普及,漢人漢服由此得名。隨後各朝代的漢服雖有局部變動,但其主要特徵不變,均是以漢代為基本特徵。

漢服(華服)是非常美麗的服裝,最能體現漢族人儒雅內秀、神采俊逸、雍容華貴、美麗端莊的氣質。

能代表中國文化的20大國粹,無一不是祖先的精粹!

5、絲綢(種桑養蠶繅絲織綢技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了絲綢(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據記載,做出發明絲綢(養蠶繅絲織綢)這一偉大貢獻的,是軒轅黃帝的妻子嫘祖,她因此被後世尊為“先蠶”、“蠶神”、“蠶母娘娘”,愛稱為“嫘姑”、“絲姑”、“蠶姑”。

嫘祖“養天蟲以吐經綸,始衣裳而福萬民”,開啟了享譽中外的絲綢文明,澤被天下。韓國、朝鮮及東南亞國家都隆重祭祀嫘祖。西方國家認識中國是從認識絲綢開始的,因而最早稱中國為“賽里斯國”,即絲綢之國。

能代表中國文化的20大國粹,無一不是祖先的精粹!


6、茶葉的種植培育加工製作技術、茶葉的飲用和茶文化

茶,是中華民族的國飲。飲茶、種茶、製茶都起源於我國。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這說明,在距今7000年前的神農時代,中國就發現了茶葉,並且知道了茶葉具有神奇的藥用作用。

因此,神農被尊為茶葉鼻祖。茶葉,是最天然、最健康的飲料,也是最具有文化內涵的飲料。茶葉具有健康、天然、文化、文明以及時尚的非凡魅力,受到全世界人的喜愛。

能代表中國文化的20大國粹,無一不是祖先的精粹!

7、瓷器的製做技藝

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中國的瓷器製造技術傳到世界各國,對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國也博得了“世界瓷國”的光榮稱號。

能代表中國文化的20大國粹,無一不是祖先的精粹!

8、中國畫(國畫)

國畫,是中國漢族傳統繪畫形式。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這種畫種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

國畫是我國傳統繪畫(區別於“西洋畫”),其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它的精神內核是“筆墨”。

能代表中國文化的20大國粹,無一不是祖先的精粹!

9、書法

中國的文字(漢字)起源,歷史非常悠久。在距今約5000年前的軒轅黃帝時代,文字開始出現。傳說軒轅黃帝命令大臣倉頡造字,倉頡就發明創造了文字,被後人尊為文字始祖。

中國的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發展、為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的保存和傳承作出了不朽的功績。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的漢字,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瞭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

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周朝時的金文、石刻文,秦代的篆書,漢代的隸書,從東晉到唐朝的楷書、行書、草書,到了唐代,中國的書法藝術到達成熟,並且繁榮。

中國的書法有五種基本書體: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其中,楷書也叫真書、正書、正楷。楷書的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所以稱為楷書。中國的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書法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多的大書法家。其中,東晉時代的王羲之是中國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流傳千古,天下聞名。《蘭亭序》被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

能代表中國文化的20大國粹,無一不是祖先的精粹!

10、古琴、中國民族樂器、中國民族音樂

古琴,也稱:瑤琴、玉琴、七絃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代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餘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

琴的創制者有“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絃之琴”等說,可以看出,古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周文王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加弦一根,是為武弦。合稱文武七絃琴。

在中國古代,“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必修之藝。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於首位。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遊、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

春秋時,孔子酷愛彈琴;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千古佳話;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

古琴是最高雅的樂器。古琴十大名曲:廣陵散、高山流水、平沙落雁、酒狂、關山月、瀟湘水雲、陽關三疊、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幽蘭。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又名《春江花月夜》)、《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和《陽春白雪》。

能代表中國文化的20大國粹,無一不是祖先的精粹!

11、圍棋

圍棋是一種古老的智力遊戲,起源於中國,據記載是“五帝”之一的堯帝發明的。圍棋最早被稱為“弈”或“棋”。後來,有人根據下棋時黑白雙方總是互相攻擊,互相包圍的特點,稱“下棋”為“圍棋”。這樣,“圍棋”作為一個專用名詞就固定下來。

圍棋屬“中國古代四大藝術”(琴棋書畫)的“四藝”之一。南北朝時候,棋盤定型為現在的19道棋盤,並且出現了評定棋手水平的圍棋九品制。圍棋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知識階層修身養性的一項必修課目。唐代出現了棋待詔官職。圍棋在公元七世紀(中國唐朝)時傳入日本,很快就在日本流行開來。

圍棋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為“黑白世界”,規則十分簡單,卻擁有十分廣大的空間可以落子,使得圍棋變化多端,比中國象棋更為複雜。這就是圍棋的魅力所在。下一盤圍棋的時間沒有規定,快則五分鐘,慢則要幾天,多數時候下一盤棋需要一到二個小時。下圍棋對人腦的智力開發很有幫助,可增強一個人的計算能力、記憶力、創意能力、思想能力、判斷能力,也能提高人對注意力的控制能力。因此,圍棋是一種高級的智力遊戲。

能代表中國文化的20大國粹,無一不是祖先的精粹!

12、文房四寶

筆、墨、紙、硯這四種基本用具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人們通常把它們稱之為“文房四寶”。

在“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中,最出名的、最好的、質量最優的當屬:湖筆、徽墨、宣紙、端硯。

湖筆,產於浙江省湖州市,是毛筆中的佼佼者,以製作精良、品質優異而享譽海內外。

徽墨,產於安徽的徽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尤其是績溪縣,徽墨製造業極盛。徽墨是我國制墨技藝中的一朵奇葩。

宣紙的原產地是安徽省的涇縣(今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涇縣古時屬宣州管轄,所以,涇縣所產的紙稱之為“宣紙”。由於宣紙有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宣紙的聞名始於唐代,南唐後主李煜,曾親自監製的“澄心堂”紙,就是宣紙中的珍品,它“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於一時。”

端硯,產於廣東省肇慶市。廣東肇慶在唐代時設為端州,所以把出產於廣東肇慶的硯稱之為“端硯”。

中國的文房四寶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在中華文化的傳承、傳播、保存中,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能代表中國文化的20大國粹,無一不是祖先的精粹!

13、道教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也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產生於東漢時期。道教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道教的創立者為張道陵,原名張陵,是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第八世後代。張道陵創立了道教門派之一的“正一道”(即“天師道”),因此,張道陵也被尊稱為“張天師”,其後代世襲者也被稱為“張天師”。

道教奉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為教祖,尊稱老子為“太上老君”。道教將老子的《道德經》作為道教的理論指導思想。

能代表中國文化的20大國粹,無一不是祖先的精粹!

14、中國建築、中國園林、客家民居

能代表中國文化的20大國粹,無一不是祖先的精粹!

15、武術、太極拳、氣功

能代表中國文化的20大國粹,無一不是祖先的精粹!

16、崑劇

崑劇,又名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產生於元朝末年的江蘇崑山一帶。“崑山腔”屬明代四大聲腔之一。明代四大聲腔:崑山腔、弋陽腔、海鹽腔、餘姚腔。崑山腔(江蘇崑山)、弋陽腔(江西弋陽)、海鹽腔(浙江海鹽)、餘姚腔(浙江餘姚)。這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

崑劇是在中國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崑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崑劇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崑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結果,在我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崑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絃、琵琶等。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在語言上,該劇種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蘇州白話為主,北昆以大都韻白和京白為主。崑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能代表中國文化的20大國粹,無一不是祖先的精粹!

17、中國烹飪(中國菜)、中國節日飲食文化、筷子

中國烹飪(中國菜):中國各地區、各民族各種菜餚的總稱。具有歷史悠久、技術精湛、品類豐富、流派眾多、風格獨特的特點,是中國烹飪數千年發展的結晶,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中國八大菜系:粵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川菜、閩菜、魯菜。

中國節日飲食文化:春節吃餃子,元宵節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等。

能代表中國文化的20大國粹,無一不是祖先的精粹!

18、鍼灸

鍼灸: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

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薰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鍼灸理論、腧穴、鍼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漢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漢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

能代表中國文化的20大國粹,無一不是祖先的精粹!

19、對聯、燈謎、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是中國古代流傳的一種遊戲。夏曆的三月人們舉行祓禊儀式之後,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得即興賦詩並取杯飲酒。曲水流觴這種遊戲非常古老,有數千年的歷史。

晉代有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的流傳千古的書法作品“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記錄的就是在浙江紹興蘭亭一帶進行曲水流觴遊戲的過程。

能代表中國文化的20大國粹,無一不是祖先的精粹!

20、中國結、剪紙、刺繡、黎族織錦(黎錦)

剪紙:剪紙是中國民間傳統的手工藝術,在我國流傳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也稱為“窗花”。

在新春佳節時,中國百姓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節日的喜慶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剪紙(窗花),集裝飾性、藝術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能代表中國文化的20大國粹,無一不是祖先的精粹!

刺繡:刺繡是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術,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的歷史。刺繡織物主要是絲綢和絲線。蘇繡、湘繡、粵繡、蜀繡、汴繡、杭繡,合稱為“中國六大名繡”。

能代表中國文化的20大國粹,無一不是祖先的精粹!

黎族織錦(黎錦):黎族織錦,也稱為“黎錦”,是海南島黎族的民間織錦,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品,有著3000年悠久的歷史。黎錦在春秋時期就享有盛名,史書上稱為“吉貝布”。

“吉貝”在黎語中就是木棉的意思。海南島盛產木棉,心靈手巧的黎族祖先很早就發現了木棉的用處,就用木棉紡紗織布。黎錦是以棉線為主,麻線、絲線和金銀線為輔交織而成。

黎錦有紡、織、染、繡四大工藝,精細、輕軟、潔白、耐用,“黎錦光輝豔若雲”就是古人對黎族織錦工藝發出的由衷讚美,堪稱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紡織技術遠遠領先於中原漢族,後來棉花逐漸由海南島傳入中國南方,元朝時上海人黃道婆又將黎族的紡紗、織布等技術加以改進傳播到內地,迅速推動了長江下游棉紡業的發展,掀起了被海內外學者稱譽的持續數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織品取代麻織品成為生活必需品,黃道婆也成為中國紡織業的始祖。

能代表中國文化的20大國粹,無一不是祖先的精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