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這四句名言可以代表中國文化的中心思想

范仲淹 儒家 中庸 國學 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 2017-07-12

南懷瑾老師:這四句名言可以代表中國文化的中心思想

宋朝了不起的名儒范仲淹,在他《岳陽樓記》中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膾炙人口的名句,流傳萬古。後世青年,有人把這兩句作為讀書做人的目的,且以濟世救人為己任。就他的這兩句話而言,已經屬於“立言”的大事了。

大家都知道,范仲淹出將入相,不過宋代儒家的理學,可以說都是由他一手振興起來的,許多大儒,也是由他敬重培養成就的。他當年在西北鎮守邊疆,張載(橫渠)年輕時,去西北投軍。范仲淹看見他一表人才,相貌堂堂,對他說:你前來投軍,報效國家,這是對的;在我,有你這樣的青年來投效,我當然歡迎,不過報國的途徑很多,你有更好的前途,可以去努力,何必應募來當兵呢?張橫渠還是一腔熱血,慷慨激昂,說了一番道理。范仲淹說:年輕人先沉住氣,我送你一點路費、一本《中庸》,回去把這本書讀好以後,再來找我吧。張橫渠聽了他的話,就回去讀書,後來果然成為一代大儒。

張橫渠讀書成就以後,有四句名言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自宋代以來,為歷代讀書做學問的知識分子所備加尊奉的。其實張載這四句名言,與范仲淹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互相呼應,相得益彰。也可以說,他之所以讀書成就,成為名震一時的關西大儒,其中受范仲淹的影響,最為深遠。

《孟子與盡心篇》

----------

我們中國文化裡,宋代大儒張載——橫渠先生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名言已成為宋代以後,中國知識分子共同的目標。學者為這個目的而學,應該如此。

談到這位先生,是孔孟以後的儒家,宋明理學家中,影響力很大的一位。他年輕時等於是一個“太保”,意氣非常盛,身體棒,思想開拓,喜歡鬧事。後來范仲淹帶兵在陝西經營邊陲的時候,張橫渠才二十多歲,年紀很輕,奔往前線,要投軍參加作戰。

范仲淹見他一表人才,約他談話,勸他回去讀書,告訴他將來報效國家的機會很多,等到書讀好,慢慢再來,同時將一本《中庸》交給他。那時他應該已經讀過這本書了,可是范仲淹要他再讀,告訴他其中自有他的千秋事業,自有他的天地。張橫渠聽了范仲淹的話,回去再讀《中庸》,從此放下一切,專心求學問了,後來成為一代名儒。

宋代幾位大儒,事實上受范仲淹的影響都很大。范仲淹在前方,出將入相,以文人當統帥,他難道不希望培養好的軍事人才?但他一看張載這個人才不是將才,是對後世思想有貢獻的人,不能這樣埋沒,就馬上用這個教育方法培養他。果然後來影響了中國文化思想那麼大,尤其他所標榜的那四句話,非常深遠。

今天我們要談中國文化的中心思想,可以拿他這四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主。我們如果以這四句話來研究,學者又應該是為人;不止為自己求學,同時也為人求學。這個“人”擴而充之,為國家、為社會、為整個人類文化。

《論語別裁》

----------

既然研究中國文化,每一位同學你要有準備,做學問要準備淒涼寂寞一輩子,至少像我一樣的淒涼。不過你們看我現在很不淒涼,很舒服,其實我負擔很重啊,搞這個地方心理的負擔更痛苦。所以你準備寂寞淒涼,不想做官,不想出名,安貧樂道,才能做學問。

那麼,你第一個要學宋儒了,我常常引用,宋朝的大學問家張載(橫渠),宋朝有名的五大儒之一,陝西人。他年輕出來的時候,到西北去當兵,找誰呢?找范仲淹。范仲淹在西北做大元帥,在邊疆防守西夏很多年了,他是江蘇吳縣人,老元帥了。你看范仲淹守西北的詩:“將軍白髮征夫淚”,西北當時的敵人是大夏國。他守在那兒,多年沒有戰爭,是因為他在那裡。可是他的痛苦呢?“將軍白髮征夫淚”啊!

張橫渠來找他,范仲淹一看,你來幹什麼啊?他說我想當兵。范仲淹看了看說,過來,我倆談談。范仲淹也許賞識人才,所以他看張橫渠,年輕聰慧,是有前途的,何必來當兵呢?

那麼張橫渠問了:“那你要我幹什麼呢?”“去,回去讀書。”范仲淹就抽了一本《中庸》給他看,也許還送他兩個路費吧。張橫渠後來變成大儒,所以他的名言,你聽,讀書的目的,做個學者為了什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讀書,知識分子的目的是這個。尤其你們今天是國學院,研究中國文化全體的東西,應該是以這個精神來讀書的。

《國學與中國文化》

******

(從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入手)“走近南懷瑾先生”著作系列導讀---搜索: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xianyinLJnanhuaijin)或者私信

7月份內容:修行的目的是什麼?現代的領導人為什麼越來越重視禪修?如何做到截斷眾流?清靜境界與開悟的區別?呼吸法門的重點和誤區?如何是止息?7月份時間:7月9日、16日、23日、30日(每個週日晚8:00)

5月份內容:南懷瑾先生著述的特點與不同之處;眾多著述中最重要的兩本書;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什麼;心性修養與內聖外王之道;心性修養最重要的兩個方面;靜定修養的關鍵所在。

6月份內容:中國傳統文化的道統心法;靜定修養——對治現代人之病的良藥;靜定修養首先要認清“知”——眾妙之門;解讀《話說中庸》的重點。

******

本頭條號,及同名微信公眾平臺和新浪博客相關文章均為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整理首發,未經本平臺許可,其他頭條號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發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