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偕行讀《周易》

國學 易經 三字經 周文王 沈迪 2017-04-03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

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宋 · 葉採《暮春即事》

這首詩的意境優雅閒適,給了我們豐富的想象空間,就好比在我們的面前展開了一幅優美動人的畫卷。書房的寧靜,使得幾隻小鳥雀悠閒自在的漫步於書桌之上,零星的楊花隨風慢舞飄入硯池。坐在窗前的主人如老僧入定,全身心地沉浸在《周易》這部曠世奇書裡,絲毫沒有留意到外界的點滴變化,以及時間的飛快流逝。

詩人讀書時的那種專注而忘我的精神,恰恰是我們今天的人比較欠缺的。我們讀書,怎麼才可以讀出詩人葉採的那種境界呢?有一個辦法——與時偕行讀《周易》

“讀書”分為“朗讀”與“默讀”。這裡的“讀《周易》”和我們今天所謂的“讀經”不是一碼事。“讀經”就是“唸經”,也就是大聲的念出來。很顯然,詩人葉採不是“讀經”,否則早就把鳥雀嚇跑了。如果將“閒坐小窗讀周易”的“讀”解釋成“默讀”,那未免有點牽強,也不夠究竟。眾所皆知,《周易》是“讀懂中國文化第一書”,更是一部“令人終生受益的書”、一輩子都要讀的書。因此,不如將其解釋成“品讀”或者“咀嚼”更貼切一些。

最近,有不少朋友問:讀《周易》為何要“與時偕行”呢?“與時俱進”不是更好嗎?其實,“與時俱進”來源於“與時偕行”,這兩個詞的意思雖然相近,但又不完全一樣。“與時偕行”的深度和廣度是無與倫比的。

我們都知道,習近平主席在重要場合的演講,時常引經據典。2014628日,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週年的紀念大會上,習主席曾引用“與時偕行”。20151021日,習近平主席應邀訪問英國,在倫敦發表題為《共倡包容共促和平發展》的主旨演講。在演講的結尾部分,習主席再次引用“與時偕行”。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在不同的正式場合反覆引用這個詞,想必內涵非同凡響。

“與時偕行”出自《周易·易傳》,在《易傳》(又稱《十翼》)裡重複出現了三次,這對於惜墨如金的孔子而言,是非常罕見的。

①“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摘自《周易··文言》)

乾卦是64卦的第一卦,被讚譽為“天下第一卦”。

與時偕行讀《周易》

64卦是“六爻卦”,八卦是“三爻卦”。從卦象上看(見上圖),下卦是“乾卦”,上卦也是“乾卦”,故“終日乾乾”。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這句話是孔子用來解讀乾卦九三爻辭的。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這句爻辭出自中古聖人周文王的手筆,背景是文王終於擺脫七年的牢獄之災。可是,還沒有完全脫離險境,因為上有商紂王的猜忌,下有各路諸侯的關注。稍有不慎,則又會大難臨頭。

九三是“惕龍”,意思是說就算你是“龍”,但因為你處於九三的位置,你也得時刻保持警惕,“吾日三省吾身”,才不會給自己帶來災難。

九三是下卦之終(見上圖),就象一個人的事業將成而未成,如“龍”剛飛到半空,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此時,既不能憑藉已有的威望獲得尊重,又失去了立足保身之地。進,不能只顧向天上“飛”;退,又不能返回地面。這是非常尷尬的不上不下時期。因此,處在九三的時勢下,只可“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切不可盲目冒進。

②“損益盈虛,與時偕行。”(摘自《周易•損•彖》)

損卦是《周易》第41卦。“損卦”要和“益卦”一起讀,“損卦”是“損下益上”,而“益卦”則是“損上益下”。事物的減損增益、盈滿虧缺都要合“時宜”。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如果減損是出於誠信,合乎時宜,無過無不及,就是“損所當損”,這種“損”才可以取信於人。

天地自然都是“損益盈虛,與時偕行。”比如月亮,十五滿月,再向前發展就要虧缺。時令到了夏至,白天長,夜晚短,再向前發展就要減損白天的時間,增益晚上的時間。到了冬至,夜晚又長,白天又短,再向前發展,就要減夜增晝。伴隨時序而運行,是天地自然之道。損卦能應“時”損減,完全符合天地之道。

③“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摘自《周易•益•彖》)

益卦是《周易》第42卦。益卦“損上益下”,是有它的道理的。你要增益,必須要按照這個益的道理來走,我們不妨稱之為“益道”。益道必須“與時偕行”,要順著這個“時”,做一個合理的調整,才能順“時”而行。增益之道,要隨時序一起變化的。如果想受益,必須先自損。如果一味受益,必然會受損,所謂“自損者益,自益者缺”。

相對於國家來說,政府能減輕民眾的負擔,便是“損上益下”之舉。政府補益民眾,自然會得到民眾的擁護。老百姓有什麼需要,這個大環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政府都要很清楚。要針對老百姓的需求,要針對當前的情況,然後制定出一些有益於老百姓的政策,再好好去執行。這便是“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益卦”啟示我們,只有“損上益下”,最終才能互益互惠。這不僅是一種“為政之道”,更是一種“齊家之法”。父子之間怎麼樣去彼此增益?其實很簡單的。孩子小的時候,完全依賴父母。你看很多父母,他們再辛苦,也要全力以赴地培養子女。父母完全是自損,從小就教小孩認字,以便將來送孩子進好的大學。為什麼?父母自損到最後,他們就會獲益。怎麼獲益?孩子爭氣,然後整個家庭都被人家看得起。就算沒有物質上的改善,精神上也獲得很大的安慰。何況子女也是有良心的。子女看到父母這麼辛苦,還全力栽培他,有朝一日,有了一些成就後,他一定回過頭來照顧家裡面,雙方互惠,這個家庭必然就會美滿。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大凡增益的法則,均是伴隨時序一起前行。要配合時勢,隨時都要改變。但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你要有原則的應變,不可以憑自己高興而亂變,而要有所節制。上級能使下級得到更多的利益,下級自然會擁護上級,從而鞏固上下級的團結。各方均有增益,相得益彰。益卦與損卦一樣,也是一種天道運行的自然規律,也是伴隨時序的變化而運行。只要天道的時序不變,損益的規律也不變,有它的永恆性。損益有時,該“損”的時候要“損”,該“益”的時候要“益”。

綜上所述,“與時偕行”字面背後的意境極其深遠。何謂“與時偕行”呢?“與”,跟隨。這個字比較好理解,無須贅述。“時”,時位。為什麼要把“時”解讀成“時位”呢?時,時間;位,位置、空間。整部《周易》講的就是時間和空間的關係,二者是無法分割的。比如“世界”,世,時間;界,空間。

“時”是《周易》裡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涵蓋天時、四時、時勢。大自然的運行有它的時序,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時序的不同階段所形成的時勢就不同,時勢是隨時序而變化的。人要順應天時,就必須按照時勢經常調整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言行與時勢保持一致,即“順時應變”。在時勢面前,人類是渺小的。

古人甚至在政策法令上都要考慮天時。比如,春天是萬物復甦生長的季節,政令上就鼓勵種植繁殖,禁止捕獵。秋冬是肅殺的季節,則安排收割捕獵,征討處決,助成天地自然的肅殺之功。一個人即使罪大惡極,也得“秋後問斬”。

古人造字,幾乎每個字都有一定的文化內涵。比如“偕”,左邊是“人”,意思是說與什麼樣的人一起同行至關重要。右邊的上半部是“比”,指的是《周易》第8卦——比卦。“比”是“親比”的意思,“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與什麼樣的人親比呢?“偕”的右下部是“白”,不妨看作是太極圖的“白魚”。

與時偕行讀《周易》

太極圖的“黑白魚”啟示我們,社會上有“黑道”、“白道”之說。黑道即“黑社會”,做的都是見不得光的事;白道呢?即“人間正道”。走正道的人,一身正氣,浩氣長存。

“與時偕行”的“偕”字,強調的是“人”的重要性,只有跟對人,方能做對事。當我們與走正道的人攜手同行,才不會有後遺症。人處在複雜多變的社會時勢中,要識時務,隨時間、場合的變化而變化,不能墨守陳規,也只有這樣,人的行為才符合自然之道,才能趨吉避凶,近悅遠來。

從“與時偕行”四個字可以看出,“行”跟時間、空間、人物有關,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因此,“與時偕行”的意思是說,時、位、人都對了,才可以行動,否則就要停止。舉個例子,40年前的文化大革命期間,誰敢在公眾場合講《周易》?沒有人敢的,因為“時”不對。40年後的今天,“時”到了,就可以隨便講嗎?也不是的,還得看看場合對不對?面對的人群對不對?言外之意,我們說話、做事要懂得察言觀色,入鄉隨俗是必須的。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孔子說:“時也,命也。”這句話裡的“命”不是“宿命”,而是“使命”,是歷史使命的一種賦予。對個人來講,一步錯過,可能步步落後,甚至終身遺憾。對於國家來講,一步之差,可能國運衰敗。翻開近代史,19世紀的中國,維新派的“戊戌變法”本是救亡圖存的機會,卻流產於守舊派的強權之下。20世紀初,當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守舊派,也嘗試改革的時候,大清王朝早已喪失了“中興”的時機。同樣在19世紀,同樣是古老帝制的英國,已經大刀闊斧地完成了持續百年的工業革命。世界的大格局也因此從原來的中國——東方傳奇性的強國,轉變為英國稱霸全球的“日不落”帝國。落後就會捱打!100年前的中國,錯失良機,導致我們的國家積貧積弱,任人宰割。中國的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國人的“血淚史”,令人慘不忍睹。復興中華!時不我待!

結語】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讀《周易》”的立足點是“與時偕行”。無論是國學經典也好,傳統文化也罷,一旦無法與時偕行,那就是空談。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如果您喜愛本文,歡迎您持續關注“與時偕行讀《周易》”系列文章。

第一篇:“八卦”的啟迪

第二篇:人生六大關卡

第三篇:養生之道話“頤卦”

第四篇:讀經與讀書

第五篇:中國人的信仰——明母日餐

第六篇:蒙以養正《三字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