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嘯天 雲帆詩友會 今天

點擊藍字關注雲帆詩友會

"

周嘯天 雲帆詩友會 今天

點擊藍字關注雲帆詩友會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

周嘯天 雲帆詩友會 今天

點擊藍字關注雲帆詩友會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周嘯天詩話

155則完整收藏版

周嘯天,男,號欣託,1948年5月生於四川省渠縣。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中心研究員,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得主。著有《絕句詩史》《中國分體文學史(詩歌卷)》《歷代分類詩詞鑑賞》(十二種)《詩詞賞析七講》《詩詞創作十日談》《周嘯天談藝錄》《將進茶——周嘯天詩詞選》《周嘯天選集》等。所獲其他獎項有《詩刊》首屆詩詞獎第一名、中華詩詞學會第五屆華夏詩詞獎第一名、2015“詩詞中國”傑出貢獻獎。

"

周嘯天 雲帆詩友會 今天

點擊藍字關注雲帆詩友會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周嘯天詩話

155則完整收藏版

周嘯天,男,號欣託,1948年5月生於四川省渠縣。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中心研究員,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得主。著有《絕句詩史》《中國分體文學史(詩歌卷)》《歷代分類詩詞鑑賞》(十二種)《詩詞賞析七講》《詩詞創作十日談》《周嘯天談藝錄》《將進茶——周嘯天詩詞選》《周嘯天選集》等。所獲其他獎項有《詩刊》首屆詩詞獎第一名、中華詩詞學會第五屆華夏詩詞獎第一名、2015“詩詞中國”傑出貢獻獎。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1

一、廣義的詩教,不是教人做詩,而是教人做個詩性的人。詩教的鼻祖是孔子,《論語》中沒有一首孔子的詩。眼界高的人,往往不肯措手,不肯枉拋心力,止於想得到的好。然而孔子最是詩性之人。

二、詩教說到底是一種美育。它教人讀詩、愛詩、懂詩,而並不要人人都成為詩人。孔子說“小子何莫學乎詩”,而不說“小子何莫做乎詩”。孔子不做詩,孔門弟子也不做詩,但討論起詩歌來,都有很高的見地。他們是一群心智健康的人,是一群詩性的人。

三、馬克思說:“對於非音樂的耳,再美的音樂也是沒有用的。”而美育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具有一對音樂的耳,以及一雙慧眼。(閻肅詞:“借我一雙慧眼吧”。)換言之,就是培養其審美直覺的能力。

四、《禮記·經解》雲:“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何謂“溫柔敦厚”?一言以蔽之,近人情耳。故張問陶雲:“好詩不過近人情。”

五、在人一生的教育中,詩教的作用超過“思教”。馮小剛談電視劇拍攝理念,曰:有意義不如有意思。寫詩亦如之。所謂意義,即思想教育。所謂意思,即審美教育。此之謂“詩可以興”。審美教育,莫如詩教。

六、在我看來,《聲律啟蒙》的重要性不亞於《三字經》,更不用說《弟子規》。可以教兒童認識漢語之美,領略平仄思維與對仗思維的魅力,領略母語的魅力,從而由於熱愛母語而熱愛家鄉、民族和祖國。背得一段也好。

七、奧登說:“詩的功用無非是幫我們更能欣賞人生,反過來說,幫助我們承擔人生的痛苦。”普陀山的普濟寺有一塊匾額曰“與樂拔苦”,就像是這話的縮本。

八、詩使人以審美態度觀賞人生。鄭家詩婢一個問“胡為乎泥中”,一個答“薄言往訴,逢彼之怒”時,就消解了塗炭之苦。楊子榮見座山雕,答“天王蓋地虎”曰:“寶塔鎮河妖”,就化險為夷,作用相當於對詩,有遊戲的意味。

九、李後主之詞超越詞人一己之利害,把一切眾生傷逝的悲哀都寫出來,也就幫助眾生承擔了人生的痛苦。所以王國維說他:“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

一〇、只要是詩人,必有慈悲的一面。譚元春評曹操:“此老詩中有霸氣,而不必王;有菩薩氣,而不必佛。”“有菩薩氣,而不必佛。”也便是詩心深契佛心的一轉語。

一一、“歡愉之辭”可以幫助我們更能欣賞人生,“窮苦之言”則幫助我們承擔人生的痛苦,這是一塊金幣的兩面,缺一而不可。所以陶淵明說“欣慨交心”,弘一法師說“悲欣交集”,王蒙說“淚盡則喜”。

一二、“金剛怒目”與“菩薩低眉”,也是一塊金幣的兩面。所以,“詩可以怨”,其於佛心,雖不中亦不遠矣。

一三、詩詞學會要談詩詞,不可越俎代庖,忘了本等。將近來讀到的驚豔之作,與人分享,即善莫大焉。

一四、詩者,釋也。人秉七情,應物斯感,或為之苦惱,或為之困惑,或為之激動,或為之神往,“心有千千結”。須釋而放之,才能復歸寧靜,復歸圓融。故白居易曰:“洩導人情。”釋放即放下,放下即般若。以此觀之,詩心之深契佛心,非偶然矣。

一五、在通常情況下,詩心歸詩心,佛心歸佛心,無須混為一談。詩的立場是執著人生的,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而佛的態度是通向彼岸的,滿足人們的靈魂需要——風馬牛不相及。不過,唐詩高處往往通禪。或者說,詩心深處,往往契合佛心。

一六、有一種觀點認為,喜悅會影響詩的深度。王蒙說:“我二十二歲以前也是這樣想的。而我後來的經驗與修養是‘淚盡則喜’。喜是深刻,是過來人,是盔甲也是盾牌……請問,是‘為賦新詩強說愁’深刻,還是‘卻道天涼好個秋’深刻呢?是淚眼婆娑深刻呢,還是淡淡一笑深刻呢?”

一七、詩的方法,也通於禪。司空圖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禪宗則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嚴羽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

一八、詩才,是從閱讀中產生的。讀到什麼份上,才可能寫到什麼份上。讀到見了詩家三昧,不寫則已,寫必不落公共之言,下筆即有健語、勝語、妙語,而無稚語、弱語、平緩語。

一九、什麼是詩人?我有一個定義——凡用全身心去感受、琢磨人生而又有幾分語言天賦的人,便有詩人的資質。

二〇、一個詩人有兩個琢磨,一是琢磨生活,二是琢磨語言,兩個琢磨都到位時,寫出的東西“不擺了”。

二一、只琢磨語言,不咀嚼生活,會失之淺,(陸游曰:“紙上得來終覺淺”。)失之油滑。只琢磨生活,不推敲語言,會失之粗,所謂字詞句不到位。粗淺,非詩之至也。反之,是深細,是精深。

二二、作者一要妙悟,二要飽學,三要不端架子,四要不落俗套,五要文白兼善。天機清妙而學富五車者,偶爾為之,便成妙諦。

二三、我小時候看過一本蘇聯讀物,書名叫《我看見了什麼》。對這本書我只記得十來頁內容,卻非常喜歡這個書名。因為它符合我的一個寫作理念,就是:寫作能力、寫作水平是從看書中得來的,寫作水平取決於“我看見了什麼”。

二四、我有一句話,是依照孔子的一個句式造的一個句,就是“讀也,寫在其中矣”。這是我自己的一個人生體驗,就是人的寫作能力,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人的寫作能力是從閱讀中得來的。

二五、每個人都可以直接閱讀生活。但是每個人的生活經驗都不相同。你不能擁有別人的生活,那麼,通過閱讀,你能間接地獲得別人的生活經驗。所以閱讀是非常的重要,寫作能力是從閱讀中得來的。

二六、最好的語言,杜甫稱之“老”,老練、老成的“老”。就是說,它非常成熟,哪怕他說的就是白話,但是你就覺得無可挑剔,覺得這個話就要這樣說最好。要做到這一點,確實需要在“讀”的方面下很大功夫。

二七、熟讀成誦,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奏等都銘刻在腦海中,一輩子磨洗不掉,程千帆如是說。至於平仄、入聲、格律、語感等,也都不在話下。寫出想不到的好,無一例外,都是“循繩墨而不頗”之人,“隨心所欲不逾矩”。沒有一個人想大動干戈,去改良詩體。

二八、詩家劉夢芙自敘曰:“餘詩沾溉唐以下諸家,於漢魏兩晉未嘗用心,氣格未致高渾,辭句每患淺弱。”此真人不說假話。我素不能飲,亦為之浮一大白。

二九、一切藝術都含有幾分遊戲的意味,詩歌也是這樣的。由詩歌派生出的文字遊戲很多,如酒令、詩鐘、聯句、步韻等等,不一而足。在孔子的“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之後,還可以加一句“可以玩”。

三〇、人不能兩次在同一條河流中蹚過。田曉菲女士說:“不僅要牢記新詩的誕生是對舊體詩的抵制,還要記住新詩的出現改變了舊體詩的創作。”善哉斯言!

"

周嘯天 雲帆詩友會 今天

點擊藍字關注雲帆詩友會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周嘯天詩話

155則完整收藏版

周嘯天,男,號欣託,1948年5月生於四川省渠縣。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中心研究員,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得主。著有《絕句詩史》《中國分體文學史(詩歌卷)》《歷代分類詩詞鑑賞》(十二種)《詩詞賞析七講》《詩詞創作十日談》《周嘯天談藝錄》《將進茶——周嘯天詩詞選》《周嘯天選集》等。所獲其他獎項有《詩刊》首屆詩詞獎第一名、中華詩詞學會第五屆華夏詩詞獎第一名、2015“詩詞中國”傑出貢獻獎。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1

一、廣義的詩教,不是教人做詩,而是教人做個詩性的人。詩教的鼻祖是孔子,《論語》中沒有一首孔子的詩。眼界高的人,往往不肯措手,不肯枉拋心力,止於想得到的好。然而孔子最是詩性之人。

二、詩教說到底是一種美育。它教人讀詩、愛詩、懂詩,而並不要人人都成為詩人。孔子說“小子何莫學乎詩”,而不說“小子何莫做乎詩”。孔子不做詩,孔門弟子也不做詩,但討論起詩歌來,都有很高的見地。他們是一群心智健康的人,是一群詩性的人。

三、馬克思說:“對於非音樂的耳,再美的音樂也是沒有用的。”而美育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具有一對音樂的耳,以及一雙慧眼。(閻肅詞:“借我一雙慧眼吧”。)換言之,就是培養其審美直覺的能力。

四、《禮記·經解》雲:“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何謂“溫柔敦厚”?一言以蔽之,近人情耳。故張問陶雲:“好詩不過近人情。”

五、在人一生的教育中,詩教的作用超過“思教”。馮小剛談電視劇拍攝理念,曰:有意義不如有意思。寫詩亦如之。所謂意義,即思想教育。所謂意思,即審美教育。此之謂“詩可以興”。審美教育,莫如詩教。

六、在我看來,《聲律啟蒙》的重要性不亞於《三字經》,更不用說《弟子規》。可以教兒童認識漢語之美,領略平仄思維與對仗思維的魅力,領略母語的魅力,從而由於熱愛母語而熱愛家鄉、民族和祖國。背得一段也好。

七、奧登說:“詩的功用無非是幫我們更能欣賞人生,反過來說,幫助我們承擔人生的痛苦。”普陀山的普濟寺有一塊匾額曰“與樂拔苦”,就像是這話的縮本。

八、詩使人以審美態度觀賞人生。鄭家詩婢一個問“胡為乎泥中”,一個答“薄言往訴,逢彼之怒”時,就消解了塗炭之苦。楊子榮見座山雕,答“天王蓋地虎”曰:“寶塔鎮河妖”,就化險為夷,作用相當於對詩,有遊戲的意味。

九、李後主之詞超越詞人一己之利害,把一切眾生傷逝的悲哀都寫出來,也就幫助眾生承擔了人生的痛苦。所以王國維說他:“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

一〇、只要是詩人,必有慈悲的一面。譚元春評曹操:“此老詩中有霸氣,而不必王;有菩薩氣,而不必佛。”“有菩薩氣,而不必佛。”也便是詩心深契佛心的一轉語。

一一、“歡愉之辭”可以幫助我們更能欣賞人生,“窮苦之言”則幫助我們承擔人生的痛苦,這是一塊金幣的兩面,缺一而不可。所以陶淵明說“欣慨交心”,弘一法師說“悲欣交集”,王蒙說“淚盡則喜”。

一二、“金剛怒目”與“菩薩低眉”,也是一塊金幣的兩面。所以,“詩可以怨”,其於佛心,雖不中亦不遠矣。

一三、詩詞學會要談詩詞,不可越俎代庖,忘了本等。將近來讀到的驚豔之作,與人分享,即善莫大焉。

一四、詩者,釋也。人秉七情,應物斯感,或為之苦惱,或為之困惑,或為之激動,或為之神往,“心有千千結”。須釋而放之,才能復歸寧靜,復歸圓融。故白居易曰:“洩導人情。”釋放即放下,放下即般若。以此觀之,詩心之深契佛心,非偶然矣。

一五、在通常情況下,詩心歸詩心,佛心歸佛心,無須混為一談。詩的立場是執著人生的,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而佛的態度是通向彼岸的,滿足人們的靈魂需要——風馬牛不相及。不過,唐詩高處往往通禪。或者說,詩心深處,往往契合佛心。

一六、有一種觀點認為,喜悅會影響詩的深度。王蒙說:“我二十二歲以前也是這樣想的。而我後來的經驗與修養是‘淚盡則喜’。喜是深刻,是過來人,是盔甲也是盾牌……請問,是‘為賦新詩強說愁’深刻,還是‘卻道天涼好個秋’深刻呢?是淚眼婆娑深刻呢,還是淡淡一笑深刻呢?”

一七、詩的方法,也通於禪。司空圖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禪宗則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嚴羽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

一八、詩才,是從閱讀中產生的。讀到什麼份上,才可能寫到什麼份上。讀到見了詩家三昧,不寫則已,寫必不落公共之言,下筆即有健語、勝語、妙語,而無稚語、弱語、平緩語。

一九、什麼是詩人?我有一個定義——凡用全身心去感受、琢磨人生而又有幾分語言天賦的人,便有詩人的資質。

二〇、一個詩人有兩個琢磨,一是琢磨生活,二是琢磨語言,兩個琢磨都到位時,寫出的東西“不擺了”。

二一、只琢磨語言,不咀嚼生活,會失之淺,(陸游曰:“紙上得來終覺淺”。)失之油滑。只琢磨生活,不推敲語言,會失之粗,所謂字詞句不到位。粗淺,非詩之至也。反之,是深細,是精深。

二二、作者一要妙悟,二要飽學,三要不端架子,四要不落俗套,五要文白兼善。天機清妙而學富五車者,偶爾為之,便成妙諦。

二三、我小時候看過一本蘇聯讀物,書名叫《我看見了什麼》。對這本書我只記得十來頁內容,卻非常喜歡這個書名。因為它符合我的一個寫作理念,就是:寫作能力、寫作水平是從看書中得來的,寫作水平取決於“我看見了什麼”。

二四、我有一句話,是依照孔子的一個句式造的一個句,就是“讀也,寫在其中矣”。這是我自己的一個人生體驗,就是人的寫作能力,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人的寫作能力是從閱讀中得來的。

二五、每個人都可以直接閱讀生活。但是每個人的生活經驗都不相同。你不能擁有別人的生活,那麼,通過閱讀,你能間接地獲得別人的生活經驗。所以閱讀是非常的重要,寫作能力是從閱讀中得來的。

二六、最好的語言,杜甫稱之“老”,老練、老成的“老”。就是說,它非常成熟,哪怕他說的就是白話,但是你就覺得無可挑剔,覺得這個話就要這樣說最好。要做到這一點,確實需要在“讀”的方面下很大功夫。

二七、熟讀成誦,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奏等都銘刻在腦海中,一輩子磨洗不掉,程千帆如是說。至於平仄、入聲、格律、語感等,也都不在話下。寫出想不到的好,無一例外,都是“循繩墨而不頗”之人,“隨心所欲不逾矩”。沒有一個人想大動干戈,去改良詩體。

二八、詩家劉夢芙自敘曰:“餘詩沾溉唐以下諸家,於漢魏兩晉未嘗用心,氣格未致高渾,辭句每患淺弱。”此真人不說假話。我素不能飲,亦為之浮一大白。

二九、一切藝術都含有幾分遊戲的意味,詩歌也是這樣的。由詩歌派生出的文字遊戲很多,如酒令、詩鐘、聯句、步韻等等,不一而足。在孔子的“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之後,還可以加一句“可以玩”。

三〇、人不能兩次在同一條河流中蹚過。田曉菲女士說:“不僅要牢記新詩的誕生是對舊體詩的抵制,還要記住新詩的出現改變了舊體詩的創作。”善哉斯言!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2

三一、從來詩詞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創作,一種是組裝。詩詞在古代,有社會應用功能,聯句、唱酬、步韻是寫作習俗,而節日、聚會、離別、生日是寫作由頭。其間創作,唯天才能之;組裝,則比比皆是。

三二、創作須有感而發,有話可說,切忌找些話來說。找些話來說,是謂拼湊。

三三、初學宜做加法,追求應有盡有。學到一定程度,則要做減法,追求應無盡無。

三四、作品好不好,要看完成度高不高。完成度高的作品,做到了八個字:“應有盡有,應無盡無。”“麻雀雖小,肝膽俱全”,是應有盡有。“鳧脛雖短,續之則憂”,是應無俱無。

三五、題材不是問題,關鍵要看是不是你的“菜”。第一,是否真正有所觸動。第二,是否引起生動的聯想。第三,腹笥中有不有夠用的語彙。第四,語彙有不有意想不到的組裝。魯迅說:“從水管裡流出的都是水,從血管裡流出的都是血。”

三六、當代作者須強化創作意識——寫個人經歷,從自己跳出來;寫社會題材,把自己放進去。盡棄登臨聚會無關痛癢之作。

三七、每一首詩詞都應該成為一次美的發現。要新題,不要濫題。一本詩集,觀其題多一時登覽、又逢佳節、浮華交會、聞風慕悅、送往勞來、步韻奉和之類,則其詩可知。

三八、寫詩之樂在於發現。楊萬里詩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是蜻蜓發現了小荷,是楊萬里發現了蜻蜓的這個發現,是以妙到毫顛。

三九、讀詩之樂亦在發現。當我說楊萬里發現了蜻蜓的發現時,聽眾中有人說:“您發現了楊萬里的發現。”滿座為之粲然。詩友在一起,交流讀詩的發現,勝過交流自己的習作。

四〇、毛澤東說,朱自清不神氣,魯迅神氣。神氣之文,乃有閱讀快感。聶紺弩說:“完全不打油,作詩就是自討苦吃。”切勿小看口語,其快感來自不隔。

四一、詩詞是情緒釋放的產物,故始於興會。佛羅斯特雲:“詩始於喜悅,止於智慧。”所謂喜悅,即乘興而來,佛語謂之歡喜;所謂智慧,即興盡則止,佛語謂之般若。興會是創作慾望、創作動力,又稱靈感、興致、興趣。

四二、詩須緣事而發,否則為無病呻吟。然所緣之事,或不止一端,竟至百端交集。更有甚者,竟若無端。故李商隱詩云:“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四三、陳衍說:“東坡興趣佳,不論何題,必有一二佳句。”例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佳句永遠是和好心情作伴的。然而有人讀這首詩,卻問:“為什麼不是‘鵝先知’呢?”對於這樣掃興的人,真是無法可想。你只能告訴他:見鴨,未見鵝也!

四四、興會是駕馭語言的狀態,興到筆隨,事關詩之成敗。所以做詩怕掃興。宋詩人潘大臨九月九日遇風雨大作,剛有了一句“滿城風雨近重陽”,突然催債人敲門,頓時掃興,失去狀態,永遠地留下了一個殘句。

四五、郭沫若說,只有在最高潮時候的生命感是最夠味的。宋謀瑒曾感喟,有些人寫了一輩子詩詞,卻不知道詩味是什麼。周作人則說,沒有興會而做詩,就像沒有性慾而做愛。不幸的是,這種不在狀態的寫作,並不少見。

四六、詩要說公道話,痛癢切膚的話。不要說冤枉話、隔靴搔癢的話。有人寫四川地震曰:“老天底事生狼藉,霜月無光照蜀川。”這是災區父老的感受嗎?

四七、總在諷刺別人,絕不是第一流的詩人。須從諷刺自己做起,即魯迅所謂解剖自己。寫社會題材,把自己放進去。懷有恕道,你可以寫出第一流的諷刺詩。如果你做了官一樣地貪,你就沒有資格諷刺別人的貪;如果你當了官一樣地淫,你就沒有資格諷刺別人的淫。

四八、興會來自對新鮮事物的敏感。嚴羽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何以言之?因為空間開闊,思緒活躍,萬象新奇,提供詩材。

四九、“只有那種能向人們敘述新的、有意義的、有趣味的事情的人,只有那能夠看見許多別人覺察不到的東西的人才能夠作一個作家。”(巴烏斯托夫斯基(唐相國鄭綮自謂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還是這個道理。

五〇、我敬服巴烏斯托夫斯基的觀點,他說,對生活、對我們周圍一切的詩意的理解,是童年時代給我們的最偉大的饋贈。如果一個人在悠長而嚴肅的歲月中,沒有失去這個饋贈,那他就是詩人。

五一、李子詞有:“推太陽,滾太陽,有個神仙屎殼郎,天天干活忙。”(《長相思·擬兒歌》(“有個神仙屎殼郎”,妙得很!這又說明了,對兒歌懷有濃厚興趣的人,沒有失去童年饋贈的人,就是詩人。

五二、有出息的詩人,應設法到廣闊天地去,接觸新鮮事物,開拓題材,增加興趣。要寫就寫最夠味的感覺、最有把握的東西。寧肯寫得少些,但要寫得好些。切莫僅憑年年都有的那些個紀念日、喜慶事,閉門造詩,那樣做的結果,必然是“黑毛豬兒家家有”。

五三、未經提煉的眼前景,只是形象。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象徵物,就不僅是形象,而同時是意象。

五四、意象是詩歌形象,同時又是象徵符號,是一個筐,容量極大。李後主筆下的“春紅”是一個意象,不具體說哪一種花,一切的春花、一切已經消逝了的美好事物、一切過往的年華,都可以裝進去。

五五、王維《相思》二十字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首先就在於詩人給“相思”找到了一個絕妙的象徵物——“紅豆”。找到了這個意象,詩就成功了一半,所謂“斜陽芳草尋常物,解用即為絕妙詞”。

五六、選題一經確定,就要考慮語言材料,此之謂裁詞。李商隱的獺祭,從本質上講就是裁詞。詩的意象,也可以在裁詞的過程當中產生。可以由“紅豆”想到“相思”,也可以由“相思”想到“紅豆”。

五七、賦與比興何異?直說不直說也。毛澤東給陳毅的一封信,說“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也不盡然。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詩要用形象思維,有直說不直說之別。“紅軍不怕遠征難”,是直說;“三軍過後盡開顏”,還是直說。

五八、直說又稱直抒胸臆,如“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皆直說。故殷璠說:“適(高適)詩多胸臆語。”《皺水軒詞筌》雲,小詞以含蓄為佳,亦有作決絕語而妙者,如韋莊“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使無情棄,不能羞”之類是也。決絕語以外,沉痛語也可以直說。

五九、王國維說,有專作情語而絕妙者,如牛嶠之“須作一生拚,盡君今日歡”、顧夐之“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歐陽修(當為柳永)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美成之“許多煩惱,只為當時,一晌留情”,等等,求之古今人詞中,曾不多見。

六〇、古人作詩,對詩的開頭結尾是很講究的。開頭,好比穿衣服扣第一顆鈕釦,必須扣對。宋嚴羽說:“對句好可得,結句好難得,發句好尤難得。”(《滄浪詩話·詩法》(發句要好,須挾興會為之,要先聲奪人、要搶佔陣地。

"

周嘯天 雲帆詩友會 今天

點擊藍字關注雲帆詩友會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周嘯天詩話

155則完整收藏版

周嘯天,男,號欣託,1948年5月生於四川省渠縣。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中心研究員,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得主。著有《絕句詩史》《中國分體文學史(詩歌卷)》《歷代分類詩詞鑑賞》(十二種)《詩詞賞析七講》《詩詞創作十日談》《周嘯天談藝錄》《將進茶——周嘯天詩詞選》《周嘯天選集》等。所獲其他獎項有《詩刊》首屆詩詞獎第一名、中華詩詞學會第五屆華夏詩詞獎第一名、2015“詩詞中國”傑出貢獻獎。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1

一、廣義的詩教,不是教人做詩,而是教人做個詩性的人。詩教的鼻祖是孔子,《論語》中沒有一首孔子的詩。眼界高的人,往往不肯措手,不肯枉拋心力,止於想得到的好。然而孔子最是詩性之人。

二、詩教說到底是一種美育。它教人讀詩、愛詩、懂詩,而並不要人人都成為詩人。孔子說“小子何莫學乎詩”,而不說“小子何莫做乎詩”。孔子不做詩,孔門弟子也不做詩,但討論起詩歌來,都有很高的見地。他們是一群心智健康的人,是一群詩性的人。

三、馬克思說:“對於非音樂的耳,再美的音樂也是沒有用的。”而美育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具有一對音樂的耳,以及一雙慧眼。(閻肅詞:“借我一雙慧眼吧”。)換言之,就是培養其審美直覺的能力。

四、《禮記·經解》雲:“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何謂“溫柔敦厚”?一言以蔽之,近人情耳。故張問陶雲:“好詩不過近人情。”

五、在人一生的教育中,詩教的作用超過“思教”。馮小剛談電視劇拍攝理念,曰:有意義不如有意思。寫詩亦如之。所謂意義,即思想教育。所謂意思,即審美教育。此之謂“詩可以興”。審美教育,莫如詩教。

六、在我看來,《聲律啟蒙》的重要性不亞於《三字經》,更不用說《弟子規》。可以教兒童認識漢語之美,領略平仄思維與對仗思維的魅力,領略母語的魅力,從而由於熱愛母語而熱愛家鄉、民族和祖國。背得一段也好。

七、奧登說:“詩的功用無非是幫我們更能欣賞人生,反過來說,幫助我們承擔人生的痛苦。”普陀山的普濟寺有一塊匾額曰“與樂拔苦”,就像是這話的縮本。

八、詩使人以審美態度觀賞人生。鄭家詩婢一個問“胡為乎泥中”,一個答“薄言往訴,逢彼之怒”時,就消解了塗炭之苦。楊子榮見座山雕,答“天王蓋地虎”曰:“寶塔鎮河妖”,就化險為夷,作用相當於對詩,有遊戲的意味。

九、李後主之詞超越詞人一己之利害,把一切眾生傷逝的悲哀都寫出來,也就幫助眾生承擔了人生的痛苦。所以王國維說他:“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

一〇、只要是詩人,必有慈悲的一面。譚元春評曹操:“此老詩中有霸氣,而不必王;有菩薩氣,而不必佛。”“有菩薩氣,而不必佛。”也便是詩心深契佛心的一轉語。

一一、“歡愉之辭”可以幫助我們更能欣賞人生,“窮苦之言”則幫助我們承擔人生的痛苦,這是一塊金幣的兩面,缺一而不可。所以陶淵明說“欣慨交心”,弘一法師說“悲欣交集”,王蒙說“淚盡則喜”。

一二、“金剛怒目”與“菩薩低眉”,也是一塊金幣的兩面。所以,“詩可以怨”,其於佛心,雖不中亦不遠矣。

一三、詩詞學會要談詩詞,不可越俎代庖,忘了本等。將近來讀到的驚豔之作,與人分享,即善莫大焉。

一四、詩者,釋也。人秉七情,應物斯感,或為之苦惱,或為之困惑,或為之激動,或為之神往,“心有千千結”。須釋而放之,才能復歸寧靜,復歸圓融。故白居易曰:“洩導人情。”釋放即放下,放下即般若。以此觀之,詩心之深契佛心,非偶然矣。

一五、在通常情況下,詩心歸詩心,佛心歸佛心,無須混為一談。詩的立場是執著人生的,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而佛的態度是通向彼岸的,滿足人們的靈魂需要——風馬牛不相及。不過,唐詩高處往往通禪。或者說,詩心深處,往往契合佛心。

一六、有一種觀點認為,喜悅會影響詩的深度。王蒙說:“我二十二歲以前也是這樣想的。而我後來的經驗與修養是‘淚盡則喜’。喜是深刻,是過來人,是盔甲也是盾牌……請問,是‘為賦新詩強說愁’深刻,還是‘卻道天涼好個秋’深刻呢?是淚眼婆娑深刻呢,還是淡淡一笑深刻呢?”

一七、詩的方法,也通於禪。司空圖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禪宗則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嚴羽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

一八、詩才,是從閱讀中產生的。讀到什麼份上,才可能寫到什麼份上。讀到見了詩家三昧,不寫則已,寫必不落公共之言,下筆即有健語、勝語、妙語,而無稚語、弱語、平緩語。

一九、什麼是詩人?我有一個定義——凡用全身心去感受、琢磨人生而又有幾分語言天賦的人,便有詩人的資質。

二〇、一個詩人有兩個琢磨,一是琢磨生活,二是琢磨語言,兩個琢磨都到位時,寫出的東西“不擺了”。

二一、只琢磨語言,不咀嚼生活,會失之淺,(陸游曰:“紙上得來終覺淺”。)失之油滑。只琢磨生活,不推敲語言,會失之粗,所謂字詞句不到位。粗淺,非詩之至也。反之,是深細,是精深。

二二、作者一要妙悟,二要飽學,三要不端架子,四要不落俗套,五要文白兼善。天機清妙而學富五車者,偶爾為之,便成妙諦。

二三、我小時候看過一本蘇聯讀物,書名叫《我看見了什麼》。對這本書我只記得十來頁內容,卻非常喜歡這個書名。因為它符合我的一個寫作理念,就是:寫作能力、寫作水平是從看書中得來的,寫作水平取決於“我看見了什麼”。

二四、我有一句話,是依照孔子的一個句式造的一個句,就是“讀也,寫在其中矣”。這是我自己的一個人生體驗,就是人的寫作能力,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人的寫作能力是從閱讀中得來的。

二五、每個人都可以直接閱讀生活。但是每個人的生活經驗都不相同。你不能擁有別人的生活,那麼,通過閱讀,你能間接地獲得別人的生活經驗。所以閱讀是非常的重要,寫作能力是從閱讀中得來的。

二六、最好的語言,杜甫稱之“老”,老練、老成的“老”。就是說,它非常成熟,哪怕他說的就是白話,但是你就覺得無可挑剔,覺得這個話就要這樣說最好。要做到這一點,確實需要在“讀”的方面下很大功夫。

二七、熟讀成誦,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奏等都銘刻在腦海中,一輩子磨洗不掉,程千帆如是說。至於平仄、入聲、格律、語感等,也都不在話下。寫出想不到的好,無一例外,都是“循繩墨而不頗”之人,“隨心所欲不逾矩”。沒有一個人想大動干戈,去改良詩體。

二八、詩家劉夢芙自敘曰:“餘詩沾溉唐以下諸家,於漢魏兩晉未嘗用心,氣格未致高渾,辭句每患淺弱。”此真人不說假話。我素不能飲,亦為之浮一大白。

二九、一切藝術都含有幾分遊戲的意味,詩歌也是這樣的。由詩歌派生出的文字遊戲很多,如酒令、詩鐘、聯句、步韻等等,不一而足。在孔子的“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之後,還可以加一句“可以玩”。

三〇、人不能兩次在同一條河流中蹚過。田曉菲女士說:“不僅要牢記新詩的誕生是對舊體詩的抵制,還要記住新詩的出現改變了舊體詩的創作。”善哉斯言!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2

三一、從來詩詞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創作,一種是組裝。詩詞在古代,有社會應用功能,聯句、唱酬、步韻是寫作習俗,而節日、聚會、離別、生日是寫作由頭。其間創作,唯天才能之;組裝,則比比皆是。

三二、創作須有感而發,有話可說,切忌找些話來說。找些話來說,是謂拼湊。

三三、初學宜做加法,追求應有盡有。學到一定程度,則要做減法,追求應無盡無。

三四、作品好不好,要看完成度高不高。完成度高的作品,做到了八個字:“應有盡有,應無盡無。”“麻雀雖小,肝膽俱全”,是應有盡有。“鳧脛雖短,續之則憂”,是應無俱無。

三五、題材不是問題,關鍵要看是不是你的“菜”。第一,是否真正有所觸動。第二,是否引起生動的聯想。第三,腹笥中有不有夠用的語彙。第四,語彙有不有意想不到的組裝。魯迅說:“從水管裡流出的都是水,從血管裡流出的都是血。”

三六、當代作者須強化創作意識——寫個人經歷,從自己跳出來;寫社會題材,把自己放進去。盡棄登臨聚會無關痛癢之作。

三七、每一首詩詞都應該成為一次美的發現。要新題,不要濫題。一本詩集,觀其題多一時登覽、又逢佳節、浮華交會、聞風慕悅、送往勞來、步韻奉和之類,則其詩可知。

三八、寫詩之樂在於發現。楊萬里詩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是蜻蜓發現了小荷,是楊萬里發現了蜻蜓的這個發現,是以妙到毫顛。

三九、讀詩之樂亦在發現。當我說楊萬里發現了蜻蜓的發現時,聽眾中有人說:“您發現了楊萬里的發現。”滿座為之粲然。詩友在一起,交流讀詩的發現,勝過交流自己的習作。

四〇、毛澤東說,朱自清不神氣,魯迅神氣。神氣之文,乃有閱讀快感。聶紺弩說:“完全不打油,作詩就是自討苦吃。”切勿小看口語,其快感來自不隔。

四一、詩詞是情緒釋放的產物,故始於興會。佛羅斯特雲:“詩始於喜悅,止於智慧。”所謂喜悅,即乘興而來,佛語謂之歡喜;所謂智慧,即興盡則止,佛語謂之般若。興會是創作慾望、創作動力,又稱靈感、興致、興趣。

四二、詩須緣事而發,否則為無病呻吟。然所緣之事,或不止一端,竟至百端交集。更有甚者,竟若無端。故李商隱詩云:“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四三、陳衍說:“東坡興趣佳,不論何題,必有一二佳句。”例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佳句永遠是和好心情作伴的。然而有人讀這首詩,卻問:“為什麼不是‘鵝先知’呢?”對於這樣掃興的人,真是無法可想。你只能告訴他:見鴨,未見鵝也!

四四、興會是駕馭語言的狀態,興到筆隨,事關詩之成敗。所以做詩怕掃興。宋詩人潘大臨九月九日遇風雨大作,剛有了一句“滿城風雨近重陽”,突然催債人敲門,頓時掃興,失去狀態,永遠地留下了一個殘句。

四五、郭沫若說,只有在最高潮時候的生命感是最夠味的。宋謀瑒曾感喟,有些人寫了一輩子詩詞,卻不知道詩味是什麼。周作人則說,沒有興會而做詩,就像沒有性慾而做愛。不幸的是,這種不在狀態的寫作,並不少見。

四六、詩要說公道話,痛癢切膚的話。不要說冤枉話、隔靴搔癢的話。有人寫四川地震曰:“老天底事生狼藉,霜月無光照蜀川。”這是災區父老的感受嗎?

四七、總在諷刺別人,絕不是第一流的詩人。須從諷刺自己做起,即魯迅所謂解剖自己。寫社會題材,把自己放進去。懷有恕道,你可以寫出第一流的諷刺詩。如果你做了官一樣地貪,你就沒有資格諷刺別人的貪;如果你當了官一樣地淫,你就沒有資格諷刺別人的淫。

四八、興會來自對新鮮事物的敏感。嚴羽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何以言之?因為空間開闊,思緒活躍,萬象新奇,提供詩材。

四九、“只有那種能向人們敘述新的、有意義的、有趣味的事情的人,只有那能夠看見許多別人覺察不到的東西的人才能夠作一個作家。”(巴烏斯托夫斯基(唐相國鄭綮自謂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還是這個道理。

五〇、我敬服巴烏斯托夫斯基的觀點,他說,對生活、對我們周圍一切的詩意的理解,是童年時代給我們的最偉大的饋贈。如果一個人在悠長而嚴肅的歲月中,沒有失去這個饋贈,那他就是詩人。

五一、李子詞有:“推太陽,滾太陽,有個神仙屎殼郎,天天干活忙。”(《長相思·擬兒歌》(“有個神仙屎殼郎”,妙得很!這又說明了,對兒歌懷有濃厚興趣的人,沒有失去童年饋贈的人,就是詩人。

五二、有出息的詩人,應設法到廣闊天地去,接觸新鮮事物,開拓題材,增加興趣。要寫就寫最夠味的感覺、最有把握的東西。寧肯寫得少些,但要寫得好些。切莫僅憑年年都有的那些個紀念日、喜慶事,閉門造詩,那樣做的結果,必然是“黑毛豬兒家家有”。

五三、未經提煉的眼前景,只是形象。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象徵物,就不僅是形象,而同時是意象。

五四、意象是詩歌形象,同時又是象徵符號,是一個筐,容量極大。李後主筆下的“春紅”是一個意象,不具體說哪一種花,一切的春花、一切已經消逝了的美好事物、一切過往的年華,都可以裝進去。

五五、王維《相思》二十字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首先就在於詩人給“相思”找到了一個絕妙的象徵物——“紅豆”。找到了這個意象,詩就成功了一半,所謂“斜陽芳草尋常物,解用即為絕妙詞”。

五六、選題一經確定,就要考慮語言材料,此之謂裁詞。李商隱的獺祭,從本質上講就是裁詞。詩的意象,也可以在裁詞的過程當中產生。可以由“紅豆”想到“相思”,也可以由“相思”想到“紅豆”。

五七、賦與比興何異?直說不直說也。毛澤東給陳毅的一封信,說“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也不盡然。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詩要用形象思維,有直說不直說之別。“紅軍不怕遠征難”,是直說;“三軍過後盡開顏”,還是直說。

五八、直說又稱直抒胸臆,如“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皆直說。故殷璠說:“適(高適)詩多胸臆語。”《皺水軒詞筌》雲,小詞以含蓄為佳,亦有作決絕語而妙者,如韋莊“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使無情棄,不能羞”之類是也。決絕語以外,沉痛語也可以直說。

五九、王國維說,有專作情語而絕妙者,如牛嶠之“須作一生拚,盡君今日歡”、顧夐之“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歐陽修(當為柳永)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美成之“許多煩惱,只為當時,一晌留情”,等等,求之古今人詞中,曾不多見。

六〇、古人作詩,對詩的開頭結尾是很講究的。開頭,好比穿衣服扣第一顆鈕釦,必須扣對。宋嚴羽說:“對句好可得,結句好難得,發句好尤難得。”(《滄浪詩話·詩法》(發句要好,須挾興會為之,要先聲奪人、要搶佔陣地。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3

六一、我自己寫詩,對起句較用心,好比第一顆鈕釦必須扣對。或開門見山,或先聲奪人,或作大的籠罩,總要先佔地步,為全詩提神。

六二、當想象和聯想發生,詩思完成了從這一事物到那一事物的飛躍,則可以為詩,換言之,詩就可以成長了。接下來的事,便是語言的建構。

六三、意象是以小見大,意象是側面微挑。譬如“貂鼠袍”,當詩人想到它是一件戰利品,由賭場的勝負聯想到戰爭的勝負時,這時他就完成了由此物到彼物的飛翔,他就可以做詩了。剩下來的只是語言如何到位的問題。“將軍縱博場場勝”就是一語雙關,“賭得單于貂鼠袍”的“單于”就不是閒字。幾句話寫出了一個常勝將軍的風采。想象在這裡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六四、詩從何處做起?一是得了好句,可以做起。二是有了一個絕妙的意象,可以做起。三是浮想聯翩,有許多興奮點,可以做起。總之是從人無我有處做起。

六五、眾人圍繞一事,你一言我一語時,最是集思廣益,抵得浮想聯翩,詩家當留心於此。例如明明尋得舊凳,別人偏猜是尋小芳。詩就可以從這裡做起。

六六、浮想聯翩,即思路開闊,放得開。梁簡文帝曰:“文章且須放蕩。”其言是也。孟郊《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之妙,即在“放蕩”。或曰:“亦露寒儉之態”,不為無見。那是另一個問題。

六七、與“放蕩”相反的是“矜持”。林語堂批評歸有光文“矜持”,不如袁枚的放聲大哭,一字一淚。又批評侯朝宗將與李香君一段哀豔之情,寫成不足五百字的《李姬傳》,全將個人感傷隱伏起來,矜持至此,真氣煞人。詩更怕這個。

六八、詩中情景一定是摻和了詩人的想象的,詩人筆下的情景,不必是一個現實的生活場景,也就是一種“願景”吧。讀詩最重要的是體會詩人的那個興會和心境。

六九、從事寫作的人有一個誤區,就是寫不出來的時候就抓狂,自卑感就很強,這其實是一個誤區。寫不出來,應該怎麼辦呢?那就讀呀,“述而不作”呀。“讀也,寫在其中矣”,有一層意思就是:閱讀能夠獲得與寫作同等的快樂。

七〇、寫出好作品,是作家對社會所作的貢獻。大家都可以分享,可以拿來就是。閱讀和欣賞,其實是一種再創作,所以能獲得與寫作同等的快樂。

七一、傳播非常重要,特別是對那些好的作品的傳播。我造了這麼兩句話:“詩唯恐其不好也,不必出於己;好詩唯恐其不傳也,不必為己。”人間要好詩,詩唯恐其不好,不一定非要出在自己手裡。讀到一首好詩,應該像自己寫了一首好詩那樣歡欣鼓舞。而且唯恐它不傳,唯恐不能有更多的人知道,所以到處逢人說項斯。

七二、聞一多強調詩有建築美,就是說,詩的語言材料,最終要結構成一個完美的造型,句子與句子之間,甚至字與字之間,要產生凝聚力,或稱張力。

七三、一首完美的詩,其中的每一個字,都是摳不動的。聞一多還把寫詩比作下棋,高明的棋手,每下一個棋子,都具有唯一性。這就是說,每一首詩都應該成為一個完美的作品,無論新詩還是古體詩詞,否則,就會想說愛你不容易。

七四、詩詞寫作的過程,說穿了就是一個作者同自己商略語言的過程,就是玩味“推”字佳還是“敲”字佳的過程。——“敲”字搞定,一個意境成了。或如朱光潛說,“推”字佳(表明寺內無人),一個意境也成了。

七五、沒有脫離語言的思維(包括形象思維),也沒有脫離語言的意境。

七六、汪曾祺說,有人說這篇小說不錯,就是語言差點,這話是不能成立的。語言不好,這個小說肯定不好。同理,如果有人說這首詩的意境不錯,就是語言差點,也是不能成立的。

七七、當興會到來的時候,假如你覺得沒有一首詩足以表達此時此刻的心情,這說明你已經有了新意。一二詩句隨著詩思同時到來,古人稱之得句。最初的得句,往往就是詩中妙語、主題句。詩人往往據以定韻。

七八、詩要上口,要有勝語。有人不能背誦自己所作,不是記性的問題,是無勝語。勝語皆好記,出以口語更好記,如“三百六十灘,新安在天上”“全家都在風聲裡,九月衣裳未剪裁”“太白高高天尺五,寶刀明月共輝光”等等。如出文言,則要理解才好記,如“強作歡顏親漸覺,偏多醉語僕堪憎”“忽然破涕還成笑,豈有生才似此休”“能知有母真良友,若解分財已古人”“五度客經秋九月,一燈人坐古重陽”“墨到鄉書偏黯淡,燈於客思最分明”“千載後誰傳好句,十年來總淡名心”等等,以上所舉皆黃仲則詩。

七九、語言一怕東拉西扯,即無片言以據要;二怕火氣太重,即做作太過,其反面則是自然精純。

八〇、詩須有好句,小詩尤須立片言以據要。欲求句句皆妙,往往反而不妙。

八一、絕句尤須片言據要。黃仲則別老母詩:“搴幃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末句沉痛深至,力透紙背,詩家必爭此一句。其餘鋪墊,皆為此句而設。

八二、有人說:“造句乃詩之末務,練字更小,漢人至淵明皆不出此。康樂詩矜貴之極,遂有琢句。”此言大謬,“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非漢人之詩乎?“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有風自南,翼彼新苗”,非陶公之詩乎?豈不造句、練字耶,只是得來不覺耳。

八三、以琢不琢為分水嶺,詩句大抵分為兩種,一曰清詞,一曰麗句。清詞就是單純質樸口語化的不琢之句,麗句則是密緻華麗書面化的追琢之句。

八四、清詞是一種天籟,沒有太多的加工,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麗句則是錘鍊、追琢、推敲、意匠經營的結果。古人工琢句者,往往未及成篇,已播人口,如“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曉來山鳥閒,雨過杏花稀”等等。杜甫曰:“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我們應取這種態度。

八五、妙語有兩種,一種是書語,一種是口語。口語多清詞,書語多麗句。好的作者有一種語言上的瀟灑氣派,能在兩間來去自如,東坡詩、易安詞就是如此。

八六、現成詞藻亦有妙用。拙作雲:“嫦娥乃肯作空姐,為我青天碧海行。”以“青天碧海”代夜空。鍾振振雲:“人在乾元清氣上,三千尺下是銀河。”以“乾元清氣”代高處。假如沒有這樣的借代,還會如此迷人嗎?

八七、純用清詞,如素面朝天,須底子好。純用麗句,如濃妝豔抹,固可以藏拙,弄不好則適得其反。

八八、作詩者欲成大器,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條是天機清妙,或謂“多於情”;一條是學識淵博,或謂“深於詩”。天機清妙者,不學而能。學識淵博者,肚裡有貨,因看到份上,而寫到份上。是之謂錦心繡口。

八九、黃庭堅說:“自作語最難。”所謂“自作語”,當指原創而能流行之語。古人書中,以先秦諸子為多,先秦諸子以《莊子》為多,先秦以下,以《史記》為多。那都是語言的天才。一般人只能從書語和口語中多所汲取。

九〇、寫詩如做報告,第一等是深入淺出,第二等是深入深出,第三等是淺入淺出,第四等是淺入深出,即以艱深文淺陋。

"

周嘯天 雲帆詩友會 今天

點擊藍字關注雲帆詩友會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周嘯天詩話

155則完整收藏版

周嘯天,男,號欣託,1948年5月生於四川省渠縣。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中心研究員,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得主。著有《絕句詩史》《中國分體文學史(詩歌卷)》《歷代分類詩詞鑑賞》(十二種)《詩詞賞析七講》《詩詞創作十日談》《周嘯天談藝錄》《將進茶——周嘯天詩詞選》《周嘯天選集》等。所獲其他獎項有《詩刊》首屆詩詞獎第一名、中華詩詞學會第五屆華夏詩詞獎第一名、2015“詩詞中國”傑出貢獻獎。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1

一、廣義的詩教,不是教人做詩,而是教人做個詩性的人。詩教的鼻祖是孔子,《論語》中沒有一首孔子的詩。眼界高的人,往往不肯措手,不肯枉拋心力,止於想得到的好。然而孔子最是詩性之人。

二、詩教說到底是一種美育。它教人讀詩、愛詩、懂詩,而並不要人人都成為詩人。孔子說“小子何莫學乎詩”,而不說“小子何莫做乎詩”。孔子不做詩,孔門弟子也不做詩,但討論起詩歌來,都有很高的見地。他們是一群心智健康的人,是一群詩性的人。

三、馬克思說:“對於非音樂的耳,再美的音樂也是沒有用的。”而美育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具有一對音樂的耳,以及一雙慧眼。(閻肅詞:“借我一雙慧眼吧”。)換言之,就是培養其審美直覺的能力。

四、《禮記·經解》雲:“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何謂“溫柔敦厚”?一言以蔽之,近人情耳。故張問陶雲:“好詩不過近人情。”

五、在人一生的教育中,詩教的作用超過“思教”。馮小剛談電視劇拍攝理念,曰:有意義不如有意思。寫詩亦如之。所謂意義,即思想教育。所謂意思,即審美教育。此之謂“詩可以興”。審美教育,莫如詩教。

六、在我看來,《聲律啟蒙》的重要性不亞於《三字經》,更不用說《弟子規》。可以教兒童認識漢語之美,領略平仄思維與對仗思維的魅力,領略母語的魅力,從而由於熱愛母語而熱愛家鄉、民族和祖國。背得一段也好。

七、奧登說:“詩的功用無非是幫我們更能欣賞人生,反過來說,幫助我們承擔人生的痛苦。”普陀山的普濟寺有一塊匾額曰“與樂拔苦”,就像是這話的縮本。

八、詩使人以審美態度觀賞人生。鄭家詩婢一個問“胡為乎泥中”,一個答“薄言往訴,逢彼之怒”時,就消解了塗炭之苦。楊子榮見座山雕,答“天王蓋地虎”曰:“寶塔鎮河妖”,就化險為夷,作用相當於對詩,有遊戲的意味。

九、李後主之詞超越詞人一己之利害,把一切眾生傷逝的悲哀都寫出來,也就幫助眾生承擔了人生的痛苦。所以王國維說他:“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

一〇、只要是詩人,必有慈悲的一面。譚元春評曹操:“此老詩中有霸氣,而不必王;有菩薩氣,而不必佛。”“有菩薩氣,而不必佛。”也便是詩心深契佛心的一轉語。

一一、“歡愉之辭”可以幫助我們更能欣賞人生,“窮苦之言”則幫助我們承擔人生的痛苦,這是一塊金幣的兩面,缺一而不可。所以陶淵明說“欣慨交心”,弘一法師說“悲欣交集”,王蒙說“淚盡則喜”。

一二、“金剛怒目”與“菩薩低眉”,也是一塊金幣的兩面。所以,“詩可以怨”,其於佛心,雖不中亦不遠矣。

一三、詩詞學會要談詩詞,不可越俎代庖,忘了本等。將近來讀到的驚豔之作,與人分享,即善莫大焉。

一四、詩者,釋也。人秉七情,應物斯感,或為之苦惱,或為之困惑,或為之激動,或為之神往,“心有千千結”。須釋而放之,才能復歸寧靜,復歸圓融。故白居易曰:“洩導人情。”釋放即放下,放下即般若。以此觀之,詩心之深契佛心,非偶然矣。

一五、在通常情況下,詩心歸詩心,佛心歸佛心,無須混為一談。詩的立場是執著人生的,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而佛的態度是通向彼岸的,滿足人們的靈魂需要——風馬牛不相及。不過,唐詩高處往往通禪。或者說,詩心深處,往往契合佛心。

一六、有一種觀點認為,喜悅會影響詩的深度。王蒙說:“我二十二歲以前也是這樣想的。而我後來的經驗與修養是‘淚盡則喜’。喜是深刻,是過來人,是盔甲也是盾牌……請問,是‘為賦新詩強說愁’深刻,還是‘卻道天涼好個秋’深刻呢?是淚眼婆娑深刻呢,還是淡淡一笑深刻呢?”

一七、詩的方法,也通於禪。司空圖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禪宗則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嚴羽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

一八、詩才,是從閱讀中產生的。讀到什麼份上,才可能寫到什麼份上。讀到見了詩家三昧,不寫則已,寫必不落公共之言,下筆即有健語、勝語、妙語,而無稚語、弱語、平緩語。

一九、什麼是詩人?我有一個定義——凡用全身心去感受、琢磨人生而又有幾分語言天賦的人,便有詩人的資質。

二〇、一個詩人有兩個琢磨,一是琢磨生活,二是琢磨語言,兩個琢磨都到位時,寫出的東西“不擺了”。

二一、只琢磨語言,不咀嚼生活,會失之淺,(陸游曰:“紙上得來終覺淺”。)失之油滑。只琢磨生活,不推敲語言,會失之粗,所謂字詞句不到位。粗淺,非詩之至也。反之,是深細,是精深。

二二、作者一要妙悟,二要飽學,三要不端架子,四要不落俗套,五要文白兼善。天機清妙而學富五車者,偶爾為之,便成妙諦。

二三、我小時候看過一本蘇聯讀物,書名叫《我看見了什麼》。對這本書我只記得十來頁內容,卻非常喜歡這個書名。因為它符合我的一個寫作理念,就是:寫作能力、寫作水平是從看書中得來的,寫作水平取決於“我看見了什麼”。

二四、我有一句話,是依照孔子的一個句式造的一個句,就是“讀也,寫在其中矣”。這是我自己的一個人生體驗,就是人的寫作能力,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人的寫作能力是從閱讀中得來的。

二五、每個人都可以直接閱讀生活。但是每個人的生活經驗都不相同。你不能擁有別人的生活,那麼,通過閱讀,你能間接地獲得別人的生活經驗。所以閱讀是非常的重要,寫作能力是從閱讀中得來的。

二六、最好的語言,杜甫稱之“老”,老練、老成的“老”。就是說,它非常成熟,哪怕他說的就是白話,但是你就覺得無可挑剔,覺得這個話就要這樣說最好。要做到這一點,確實需要在“讀”的方面下很大功夫。

二七、熟讀成誦,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奏等都銘刻在腦海中,一輩子磨洗不掉,程千帆如是說。至於平仄、入聲、格律、語感等,也都不在話下。寫出想不到的好,無一例外,都是“循繩墨而不頗”之人,“隨心所欲不逾矩”。沒有一個人想大動干戈,去改良詩體。

二八、詩家劉夢芙自敘曰:“餘詩沾溉唐以下諸家,於漢魏兩晉未嘗用心,氣格未致高渾,辭句每患淺弱。”此真人不說假話。我素不能飲,亦為之浮一大白。

二九、一切藝術都含有幾分遊戲的意味,詩歌也是這樣的。由詩歌派生出的文字遊戲很多,如酒令、詩鐘、聯句、步韻等等,不一而足。在孔子的“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之後,還可以加一句“可以玩”。

三〇、人不能兩次在同一條河流中蹚過。田曉菲女士說:“不僅要牢記新詩的誕生是對舊體詩的抵制,還要記住新詩的出現改變了舊體詩的創作。”善哉斯言!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2

三一、從來詩詞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創作,一種是組裝。詩詞在古代,有社會應用功能,聯句、唱酬、步韻是寫作習俗,而節日、聚會、離別、生日是寫作由頭。其間創作,唯天才能之;組裝,則比比皆是。

三二、創作須有感而發,有話可說,切忌找些話來說。找些話來說,是謂拼湊。

三三、初學宜做加法,追求應有盡有。學到一定程度,則要做減法,追求應無盡無。

三四、作品好不好,要看完成度高不高。完成度高的作品,做到了八個字:“應有盡有,應無盡無。”“麻雀雖小,肝膽俱全”,是應有盡有。“鳧脛雖短,續之則憂”,是應無俱無。

三五、題材不是問題,關鍵要看是不是你的“菜”。第一,是否真正有所觸動。第二,是否引起生動的聯想。第三,腹笥中有不有夠用的語彙。第四,語彙有不有意想不到的組裝。魯迅說:“從水管裡流出的都是水,從血管裡流出的都是血。”

三六、當代作者須強化創作意識——寫個人經歷,從自己跳出來;寫社會題材,把自己放進去。盡棄登臨聚會無關痛癢之作。

三七、每一首詩詞都應該成為一次美的發現。要新題,不要濫題。一本詩集,觀其題多一時登覽、又逢佳節、浮華交會、聞風慕悅、送往勞來、步韻奉和之類,則其詩可知。

三八、寫詩之樂在於發現。楊萬里詩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是蜻蜓發現了小荷,是楊萬里發現了蜻蜓的這個發現,是以妙到毫顛。

三九、讀詩之樂亦在發現。當我說楊萬里發現了蜻蜓的發現時,聽眾中有人說:“您發現了楊萬里的發現。”滿座為之粲然。詩友在一起,交流讀詩的發現,勝過交流自己的習作。

四〇、毛澤東說,朱自清不神氣,魯迅神氣。神氣之文,乃有閱讀快感。聶紺弩說:“完全不打油,作詩就是自討苦吃。”切勿小看口語,其快感來自不隔。

四一、詩詞是情緒釋放的產物,故始於興會。佛羅斯特雲:“詩始於喜悅,止於智慧。”所謂喜悅,即乘興而來,佛語謂之歡喜;所謂智慧,即興盡則止,佛語謂之般若。興會是創作慾望、創作動力,又稱靈感、興致、興趣。

四二、詩須緣事而發,否則為無病呻吟。然所緣之事,或不止一端,竟至百端交集。更有甚者,竟若無端。故李商隱詩云:“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四三、陳衍說:“東坡興趣佳,不論何題,必有一二佳句。”例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佳句永遠是和好心情作伴的。然而有人讀這首詩,卻問:“為什麼不是‘鵝先知’呢?”對於這樣掃興的人,真是無法可想。你只能告訴他:見鴨,未見鵝也!

四四、興會是駕馭語言的狀態,興到筆隨,事關詩之成敗。所以做詩怕掃興。宋詩人潘大臨九月九日遇風雨大作,剛有了一句“滿城風雨近重陽”,突然催債人敲門,頓時掃興,失去狀態,永遠地留下了一個殘句。

四五、郭沫若說,只有在最高潮時候的生命感是最夠味的。宋謀瑒曾感喟,有些人寫了一輩子詩詞,卻不知道詩味是什麼。周作人則說,沒有興會而做詩,就像沒有性慾而做愛。不幸的是,這種不在狀態的寫作,並不少見。

四六、詩要說公道話,痛癢切膚的話。不要說冤枉話、隔靴搔癢的話。有人寫四川地震曰:“老天底事生狼藉,霜月無光照蜀川。”這是災區父老的感受嗎?

四七、總在諷刺別人,絕不是第一流的詩人。須從諷刺自己做起,即魯迅所謂解剖自己。寫社會題材,把自己放進去。懷有恕道,你可以寫出第一流的諷刺詩。如果你做了官一樣地貪,你就沒有資格諷刺別人的貪;如果你當了官一樣地淫,你就沒有資格諷刺別人的淫。

四八、興會來自對新鮮事物的敏感。嚴羽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何以言之?因為空間開闊,思緒活躍,萬象新奇,提供詩材。

四九、“只有那種能向人們敘述新的、有意義的、有趣味的事情的人,只有那能夠看見許多別人覺察不到的東西的人才能夠作一個作家。”(巴烏斯托夫斯基(唐相國鄭綮自謂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還是這個道理。

五〇、我敬服巴烏斯托夫斯基的觀點,他說,對生活、對我們周圍一切的詩意的理解,是童年時代給我們的最偉大的饋贈。如果一個人在悠長而嚴肅的歲月中,沒有失去這個饋贈,那他就是詩人。

五一、李子詞有:“推太陽,滾太陽,有個神仙屎殼郎,天天干活忙。”(《長相思·擬兒歌》(“有個神仙屎殼郎”,妙得很!這又說明了,對兒歌懷有濃厚興趣的人,沒有失去童年饋贈的人,就是詩人。

五二、有出息的詩人,應設法到廣闊天地去,接觸新鮮事物,開拓題材,增加興趣。要寫就寫最夠味的感覺、最有把握的東西。寧肯寫得少些,但要寫得好些。切莫僅憑年年都有的那些個紀念日、喜慶事,閉門造詩,那樣做的結果,必然是“黑毛豬兒家家有”。

五三、未經提煉的眼前景,只是形象。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象徵物,就不僅是形象,而同時是意象。

五四、意象是詩歌形象,同時又是象徵符號,是一個筐,容量極大。李後主筆下的“春紅”是一個意象,不具體說哪一種花,一切的春花、一切已經消逝了的美好事物、一切過往的年華,都可以裝進去。

五五、王維《相思》二十字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首先就在於詩人給“相思”找到了一個絕妙的象徵物——“紅豆”。找到了這個意象,詩就成功了一半,所謂“斜陽芳草尋常物,解用即為絕妙詞”。

五六、選題一經確定,就要考慮語言材料,此之謂裁詞。李商隱的獺祭,從本質上講就是裁詞。詩的意象,也可以在裁詞的過程當中產生。可以由“紅豆”想到“相思”,也可以由“相思”想到“紅豆”。

五七、賦與比興何異?直說不直說也。毛澤東給陳毅的一封信,說“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也不盡然。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詩要用形象思維,有直說不直說之別。“紅軍不怕遠征難”,是直說;“三軍過後盡開顏”,還是直說。

五八、直說又稱直抒胸臆,如“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皆直說。故殷璠說:“適(高適)詩多胸臆語。”《皺水軒詞筌》雲,小詞以含蓄為佳,亦有作決絕語而妙者,如韋莊“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使無情棄,不能羞”之類是也。決絕語以外,沉痛語也可以直說。

五九、王國維說,有專作情語而絕妙者,如牛嶠之“須作一生拚,盡君今日歡”、顧夐之“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歐陽修(當為柳永)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美成之“許多煩惱,只為當時,一晌留情”,等等,求之古今人詞中,曾不多見。

六〇、古人作詩,對詩的開頭結尾是很講究的。開頭,好比穿衣服扣第一顆鈕釦,必須扣對。宋嚴羽說:“對句好可得,結句好難得,發句好尤難得。”(《滄浪詩話·詩法》(發句要好,須挾興會為之,要先聲奪人、要搶佔陣地。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3

六一、我自己寫詩,對起句較用心,好比第一顆鈕釦必須扣對。或開門見山,或先聲奪人,或作大的籠罩,總要先佔地步,為全詩提神。

六二、當想象和聯想發生,詩思完成了從這一事物到那一事物的飛躍,則可以為詩,換言之,詩就可以成長了。接下來的事,便是語言的建構。

六三、意象是以小見大,意象是側面微挑。譬如“貂鼠袍”,當詩人想到它是一件戰利品,由賭場的勝負聯想到戰爭的勝負時,這時他就完成了由此物到彼物的飛翔,他就可以做詩了。剩下來的只是語言如何到位的問題。“將軍縱博場場勝”就是一語雙關,“賭得單于貂鼠袍”的“單于”就不是閒字。幾句話寫出了一個常勝將軍的風采。想象在這裡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六四、詩從何處做起?一是得了好句,可以做起。二是有了一個絕妙的意象,可以做起。三是浮想聯翩,有許多興奮點,可以做起。總之是從人無我有處做起。

六五、眾人圍繞一事,你一言我一語時,最是集思廣益,抵得浮想聯翩,詩家當留心於此。例如明明尋得舊凳,別人偏猜是尋小芳。詩就可以從這裡做起。

六六、浮想聯翩,即思路開闊,放得開。梁簡文帝曰:“文章且須放蕩。”其言是也。孟郊《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之妙,即在“放蕩”。或曰:“亦露寒儉之態”,不為無見。那是另一個問題。

六七、與“放蕩”相反的是“矜持”。林語堂批評歸有光文“矜持”,不如袁枚的放聲大哭,一字一淚。又批評侯朝宗將與李香君一段哀豔之情,寫成不足五百字的《李姬傳》,全將個人感傷隱伏起來,矜持至此,真氣煞人。詩更怕這個。

六八、詩中情景一定是摻和了詩人的想象的,詩人筆下的情景,不必是一個現實的生活場景,也就是一種“願景”吧。讀詩最重要的是體會詩人的那個興會和心境。

六九、從事寫作的人有一個誤區,就是寫不出來的時候就抓狂,自卑感就很強,這其實是一個誤區。寫不出來,應該怎麼辦呢?那就讀呀,“述而不作”呀。“讀也,寫在其中矣”,有一層意思就是:閱讀能夠獲得與寫作同等的快樂。

七〇、寫出好作品,是作家對社會所作的貢獻。大家都可以分享,可以拿來就是。閱讀和欣賞,其實是一種再創作,所以能獲得與寫作同等的快樂。

七一、傳播非常重要,特別是對那些好的作品的傳播。我造了這麼兩句話:“詩唯恐其不好也,不必出於己;好詩唯恐其不傳也,不必為己。”人間要好詩,詩唯恐其不好,不一定非要出在自己手裡。讀到一首好詩,應該像自己寫了一首好詩那樣歡欣鼓舞。而且唯恐它不傳,唯恐不能有更多的人知道,所以到處逢人說項斯。

七二、聞一多強調詩有建築美,就是說,詩的語言材料,最終要結構成一個完美的造型,句子與句子之間,甚至字與字之間,要產生凝聚力,或稱張力。

七三、一首完美的詩,其中的每一個字,都是摳不動的。聞一多還把寫詩比作下棋,高明的棋手,每下一個棋子,都具有唯一性。這就是說,每一首詩都應該成為一個完美的作品,無論新詩還是古體詩詞,否則,就會想說愛你不容易。

七四、詩詞寫作的過程,說穿了就是一個作者同自己商略語言的過程,就是玩味“推”字佳還是“敲”字佳的過程。——“敲”字搞定,一個意境成了。或如朱光潛說,“推”字佳(表明寺內無人),一個意境也成了。

七五、沒有脫離語言的思維(包括形象思維),也沒有脫離語言的意境。

七六、汪曾祺說,有人說這篇小說不錯,就是語言差點,這話是不能成立的。語言不好,這個小說肯定不好。同理,如果有人說這首詩的意境不錯,就是語言差點,也是不能成立的。

七七、當興會到來的時候,假如你覺得沒有一首詩足以表達此時此刻的心情,這說明你已經有了新意。一二詩句隨著詩思同時到來,古人稱之得句。最初的得句,往往就是詩中妙語、主題句。詩人往往據以定韻。

七八、詩要上口,要有勝語。有人不能背誦自己所作,不是記性的問題,是無勝語。勝語皆好記,出以口語更好記,如“三百六十灘,新安在天上”“全家都在風聲裡,九月衣裳未剪裁”“太白高高天尺五,寶刀明月共輝光”等等。如出文言,則要理解才好記,如“強作歡顏親漸覺,偏多醉語僕堪憎”“忽然破涕還成笑,豈有生才似此休”“能知有母真良友,若解分財已古人”“五度客經秋九月,一燈人坐古重陽”“墨到鄉書偏黯淡,燈於客思最分明”“千載後誰傳好句,十年來總淡名心”等等,以上所舉皆黃仲則詩。

七九、語言一怕東拉西扯,即無片言以據要;二怕火氣太重,即做作太過,其反面則是自然精純。

八〇、詩須有好句,小詩尤須立片言以據要。欲求句句皆妙,往往反而不妙。

八一、絕句尤須片言據要。黃仲則別老母詩:“搴幃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末句沉痛深至,力透紙背,詩家必爭此一句。其餘鋪墊,皆為此句而設。

八二、有人說:“造句乃詩之末務,練字更小,漢人至淵明皆不出此。康樂詩矜貴之極,遂有琢句。”此言大謬,“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非漢人之詩乎?“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有風自南,翼彼新苗”,非陶公之詩乎?豈不造句、練字耶,只是得來不覺耳。

八三、以琢不琢為分水嶺,詩句大抵分為兩種,一曰清詞,一曰麗句。清詞就是單純質樸口語化的不琢之句,麗句則是密緻華麗書面化的追琢之句。

八四、清詞是一種天籟,沒有太多的加工,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麗句則是錘鍊、追琢、推敲、意匠經營的結果。古人工琢句者,往往未及成篇,已播人口,如“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曉來山鳥閒,雨過杏花稀”等等。杜甫曰:“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我們應取這種態度。

八五、妙語有兩種,一種是書語,一種是口語。口語多清詞,書語多麗句。好的作者有一種語言上的瀟灑氣派,能在兩間來去自如,東坡詩、易安詞就是如此。

八六、現成詞藻亦有妙用。拙作雲:“嫦娥乃肯作空姐,為我青天碧海行。”以“青天碧海”代夜空。鍾振振雲:“人在乾元清氣上,三千尺下是銀河。”以“乾元清氣”代高處。假如沒有這樣的借代,還會如此迷人嗎?

八七、純用清詞,如素面朝天,須底子好。純用麗句,如濃妝豔抹,固可以藏拙,弄不好則適得其反。

八八、作詩者欲成大器,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條是天機清妙,或謂“多於情”;一條是學識淵博,或謂“深於詩”。天機清妙者,不學而能。學識淵博者,肚裡有貨,因看到份上,而寫到份上。是之謂錦心繡口。

八九、黃庭堅說:“自作語最難。”所謂“自作語”,當指原創而能流行之語。古人書中,以先秦諸子為多,先秦諸子以《莊子》為多,先秦以下,以《史記》為多。那都是語言的天才。一般人只能從書語和口語中多所汲取。

九〇、寫詩如做報告,第一等是深入淺出,第二等是深入深出,第三等是淺入淺出,第四等是淺入深出,即以艱深文淺陋。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4

九一、詩詞最忌公共之言,反之,最喜獨到語、未經人道語。哪怕有一句獨到語也好,如:“肅立碑前思痛哭,幾人無愧對英靈?”(張榕)下句發人所未發,令人低迴不已。

九二、“凡佳章中必有獨得之句,佳句中必有獨得之字;惟在首在腰在足,則不必同。”(《藝概·詩概》(這就是說,好詩必有想不到的好句,好句必有想不到的好字。

九三、有一種討巧的辦法是反用名句,如“秋老天低葉亂飛,黃花依舊比人肥。”(聶紺弩(下句從李清照“人比黃花瘦”化出,有反諷的效果。

九四、詩可以從好句做起,可以從意象做起,可以從構思做起,可以從興奮點(痛點)做起。總之,是從人無我有處做起。

九五、作者有幾種情況,一種叫寫來了,一種叫沒有寫來,一種叫撞上了,一種叫改得出來。或有一間未達,如踢足球,球在門邊滾來滾去,只差臨門一腳,改詩即須補這一腳。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此之謂也。

九六、習慣、重複是詩歌的大敵,因為會導致感覺的遲鈍。今人寫得絕類唐詩,就不如讀唐詩;今人寫得絕類宋詞,就不如讀宋詞;今人寫得絕類清詩清詞,就不如讀清人詩詞。難道不是這樣嗎?

九七、習慣是詩歌的大敵,陌生化則會帶來刺激,帶來驚喜,造成新的意義。

九八、袁枚說,凡人作詩,一題到手,必有一種供給應付之語,老生常談,不召自來。若作家,必如謝絕泛交,盡行麾去,然後心精獨運,自出新裁。及其成後,又必渾成精當,無斧鑿痕,方稱合作。其言是也。

九九、林從龍說:“四字成語,放在三四五六字處,殊覺活潑,此乃造句之一法,在對句中尤顯,‘才如天馬行空慣,筆似蜻蜓點水輕’。”原來七言句的節奏是上四下三,一個成語用在那個地方,扯作兩半,熟詞生用,即有陌生化的感覺。拙作有:“自從心照不宣處,直到意猶未盡時。”

一〇〇、“日閒奏賦長楊罷”(王安石)。把“長楊賦”三音詞拆用,殊覺神完語健,亦是陌生化的效果。與成語用在七言之三四五六處,異曲同工。

一〇一、將有同一關鍵詞的兩個成語並作一句,會萌發新的意味,吾嘗試之:“天人千手妙回春”“恩怨些些一笑泯”“人往高處走,高處不勝寒”“文章須放蕩,拘忌傷真美”“馴虎捋須易,放虎歸山難”等等,此須平時練習積累。

一〇二、套話陌生化,亦可出新。殷遙雲:“莫將和氏淚,滴著老萊衣。”上句扣下第,下句扣歸省。沈德潛評:“真到極處,去風雅不遠。‘和氏淚’‘老萊衣’本屬套語,合用之只見其妙,有真性情流於筆墨之先也。”

一〇三、打牌最怕遇到高手,而高手呢,最怕不按規矩出牌。散宜生詩、李子詞就不按規矩出牌。天機清妙,所謂下筆如有神者。

一〇四、前人創造的語言,也應該為我所用,才能超越前人。黃庭堅說,杜詩韓文“無一字無來歷”,賀鑄自謂“筆端驅使李商隱、溫庭筠奔命不暇”,從積極的角度去理解,就是讀書多,古人的許多好處他都拿下了。

一〇五、關鍵不在“無一字無來歷”,而在凡有來歷,務必精彩。不但書語如此,口語也如此。元稹所謂“憐渠直道當時語”,“當時語”並非自作語。以拙作《鄧稼先歌》為例,“放炮仗”語出錢三強,“不蒸饅頭爭口氣”出自俗諺,“人生做一大事已”隱括陶行知“人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皆有“來歷”,並非“自作”,取其有味。

一〇六、衡量一個現代人會不會寫舊詩,要看他會不會寫近體詩;如果不會寫近體詩,直是不當寫作詩詞,連古體詩也寫不好的。

一〇七、“桃花才骨朵,人心已亂開”(張新泉),雖不合律,自是佳句。可見,平仄不是硬道理。又如“街把人擠扁,人把街拉長”(張人俐),形容小鎮集市,亦佳句。

一〇八、調聲從本質上講,就是平仄的思維。簡單說,詩句的出現,是以兩個音節為單位,平仄相間、周而復始,“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沈約)。

一〇九、習慣平仄思維的人,一個詩句形成的時候,平仄基本就調好了。即使沒有完全調好,搗鼓搗鼓,騰挪一下,也就好了。“烽火城西百尺樓”不能作“城西百尺烽火樓”,“直到門前溪水流”不能作“溪水直流到門前”。這就是平仄思維的結果。

一一〇、協調平仄不出騰挪、奪換二法。“烽火城西百尺樓”“春色滿園關不住”是騰挪,“分曹射覆蠟燈(換蠟炬)紅”“迎來春色(換春天)滿人間”是奪換。

一一一、清人吳喬說:“古人視詩甚高,視韻甚輕。”不必把韻部看得那樣神聖。合併調整的事,不是不可以做。卻不必大動干戈,把入聲字這個根本性的、很敏感的東西拿掉。正如學習文言文,詞彙儘可吐故納新,卻不必將文言虛字這個標誌性的、很敏感的東西拿掉一樣。其理由不是別的,是由於有經典文本汗牛充棟的存在。

一一二、對用韻和平仄特別在意的人,不可與談詩詞。正如對筆順特別執著的人,不可與談書法一樣。律是為他設的。李白、岑參、李賀少律詩,老杜多拗句,問其所以然者何,其必曰:“律豈為我設耶!”至若以詩律衡駢體,必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為不通,“敢竭鄙誠,恭疏短引”為妄作。

一一三、有寬格律,有嚴格律。有活格律,有死格律。有真格律,有假格律。美聽之道,存乎一心。

一一四、江河奔流,大浪淘沙。要寫就寫銜接傳統的詩詞,要寫就寫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詩詞。以刊物相倡導,自是一種誘惑。有志者不必為了發表而有所苟從也。

一一五、我是這樣想的:如果現實空間乏味,也不要緊。要麼營造一個虛擬的空間,像李商隱《夜雨寄北》那樣;要麼找回一個歷史的空間,像杜牧《赤壁》那樣。

一一六、詩之無趣,是因為想象力的貧弱。想象力貧弱的人,即與創作無緣。

一一七、寫詩不可黏著事實,在事實層面上兜圈子。故蘇東坡說:“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滕偉明夜宿竹海,事實索然無味,只因中夜客房又添數人,忽發奇想曰:“此中大似舊聊齋……中夜有客破壁來。”這才是詩。

一一八、想象不怕離奇。關鍵在於,一個離奇反常乃至荒謬的設計,要給它一個前提,使之變得合理,併產生奇趣,故古人有“反常合道”之說。

一一九、“柳絮飛來片片紅”,多麼荒誕的詩句,然而,給它一個前提——“夕陽返照桃花塢”,則化腐朽為神奇,是多麼的有趣。據說,這是金農的傑作。

一二〇、為什麼要填詞?請給我以理由。或曰:清真是這樣寫的,白石是這樣寫的,玉田是這樣寫的。夫子哂之。或曰:因為有一個曲調管著。夫子喟然嘆曰:吾與汝也!

一二一、歌詞須有好句。所謂好句,並非精心雕琢之句,而是聽眾一聽不忘之句,如“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我愛你愛著你,就像老鼠愛大米”,聽眾一聽不忘,歌詞就達到了目的。

"

周嘯天 雲帆詩友會 今天

點擊藍字關注雲帆詩友會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周嘯天詩話

155則完整收藏版

周嘯天,男,號欣託,1948年5月生於四川省渠縣。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中心研究員,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得主。著有《絕句詩史》《中國分體文學史(詩歌卷)》《歷代分類詩詞鑑賞》(十二種)《詩詞賞析七講》《詩詞創作十日談》《周嘯天談藝錄》《將進茶——周嘯天詩詞選》《周嘯天選集》等。所獲其他獎項有《詩刊》首屆詩詞獎第一名、中華詩詞學會第五屆華夏詩詞獎第一名、2015“詩詞中國”傑出貢獻獎。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1

一、廣義的詩教,不是教人做詩,而是教人做個詩性的人。詩教的鼻祖是孔子,《論語》中沒有一首孔子的詩。眼界高的人,往往不肯措手,不肯枉拋心力,止於想得到的好。然而孔子最是詩性之人。

二、詩教說到底是一種美育。它教人讀詩、愛詩、懂詩,而並不要人人都成為詩人。孔子說“小子何莫學乎詩”,而不說“小子何莫做乎詩”。孔子不做詩,孔門弟子也不做詩,但討論起詩歌來,都有很高的見地。他們是一群心智健康的人,是一群詩性的人。

三、馬克思說:“對於非音樂的耳,再美的音樂也是沒有用的。”而美育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具有一對音樂的耳,以及一雙慧眼。(閻肅詞:“借我一雙慧眼吧”。)換言之,就是培養其審美直覺的能力。

四、《禮記·經解》雲:“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何謂“溫柔敦厚”?一言以蔽之,近人情耳。故張問陶雲:“好詩不過近人情。”

五、在人一生的教育中,詩教的作用超過“思教”。馮小剛談電視劇拍攝理念,曰:有意義不如有意思。寫詩亦如之。所謂意義,即思想教育。所謂意思,即審美教育。此之謂“詩可以興”。審美教育,莫如詩教。

六、在我看來,《聲律啟蒙》的重要性不亞於《三字經》,更不用說《弟子規》。可以教兒童認識漢語之美,領略平仄思維與對仗思維的魅力,領略母語的魅力,從而由於熱愛母語而熱愛家鄉、民族和祖國。背得一段也好。

七、奧登說:“詩的功用無非是幫我們更能欣賞人生,反過來說,幫助我們承擔人生的痛苦。”普陀山的普濟寺有一塊匾額曰“與樂拔苦”,就像是這話的縮本。

八、詩使人以審美態度觀賞人生。鄭家詩婢一個問“胡為乎泥中”,一個答“薄言往訴,逢彼之怒”時,就消解了塗炭之苦。楊子榮見座山雕,答“天王蓋地虎”曰:“寶塔鎮河妖”,就化險為夷,作用相當於對詩,有遊戲的意味。

九、李後主之詞超越詞人一己之利害,把一切眾生傷逝的悲哀都寫出來,也就幫助眾生承擔了人生的痛苦。所以王國維說他:“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

一〇、只要是詩人,必有慈悲的一面。譚元春評曹操:“此老詩中有霸氣,而不必王;有菩薩氣,而不必佛。”“有菩薩氣,而不必佛。”也便是詩心深契佛心的一轉語。

一一、“歡愉之辭”可以幫助我們更能欣賞人生,“窮苦之言”則幫助我們承擔人生的痛苦,這是一塊金幣的兩面,缺一而不可。所以陶淵明說“欣慨交心”,弘一法師說“悲欣交集”,王蒙說“淚盡則喜”。

一二、“金剛怒目”與“菩薩低眉”,也是一塊金幣的兩面。所以,“詩可以怨”,其於佛心,雖不中亦不遠矣。

一三、詩詞學會要談詩詞,不可越俎代庖,忘了本等。將近來讀到的驚豔之作,與人分享,即善莫大焉。

一四、詩者,釋也。人秉七情,應物斯感,或為之苦惱,或為之困惑,或為之激動,或為之神往,“心有千千結”。須釋而放之,才能復歸寧靜,復歸圓融。故白居易曰:“洩導人情。”釋放即放下,放下即般若。以此觀之,詩心之深契佛心,非偶然矣。

一五、在通常情況下,詩心歸詩心,佛心歸佛心,無須混為一談。詩的立場是執著人生的,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而佛的態度是通向彼岸的,滿足人們的靈魂需要——風馬牛不相及。不過,唐詩高處往往通禪。或者說,詩心深處,往往契合佛心。

一六、有一種觀點認為,喜悅會影響詩的深度。王蒙說:“我二十二歲以前也是這樣想的。而我後來的經驗與修養是‘淚盡則喜’。喜是深刻,是過來人,是盔甲也是盾牌……請問,是‘為賦新詩強說愁’深刻,還是‘卻道天涼好個秋’深刻呢?是淚眼婆娑深刻呢,還是淡淡一笑深刻呢?”

一七、詩的方法,也通於禪。司空圖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禪宗則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嚴羽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

一八、詩才,是從閱讀中產生的。讀到什麼份上,才可能寫到什麼份上。讀到見了詩家三昧,不寫則已,寫必不落公共之言,下筆即有健語、勝語、妙語,而無稚語、弱語、平緩語。

一九、什麼是詩人?我有一個定義——凡用全身心去感受、琢磨人生而又有幾分語言天賦的人,便有詩人的資質。

二〇、一個詩人有兩個琢磨,一是琢磨生活,二是琢磨語言,兩個琢磨都到位時,寫出的東西“不擺了”。

二一、只琢磨語言,不咀嚼生活,會失之淺,(陸游曰:“紙上得來終覺淺”。)失之油滑。只琢磨生活,不推敲語言,會失之粗,所謂字詞句不到位。粗淺,非詩之至也。反之,是深細,是精深。

二二、作者一要妙悟,二要飽學,三要不端架子,四要不落俗套,五要文白兼善。天機清妙而學富五車者,偶爾為之,便成妙諦。

二三、我小時候看過一本蘇聯讀物,書名叫《我看見了什麼》。對這本書我只記得十來頁內容,卻非常喜歡這個書名。因為它符合我的一個寫作理念,就是:寫作能力、寫作水平是從看書中得來的,寫作水平取決於“我看見了什麼”。

二四、我有一句話,是依照孔子的一個句式造的一個句,就是“讀也,寫在其中矣”。這是我自己的一個人生體驗,就是人的寫作能力,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人的寫作能力是從閱讀中得來的。

二五、每個人都可以直接閱讀生活。但是每個人的生活經驗都不相同。你不能擁有別人的生活,那麼,通過閱讀,你能間接地獲得別人的生活經驗。所以閱讀是非常的重要,寫作能力是從閱讀中得來的。

二六、最好的語言,杜甫稱之“老”,老練、老成的“老”。就是說,它非常成熟,哪怕他說的就是白話,但是你就覺得無可挑剔,覺得這個話就要這樣說最好。要做到這一點,確實需要在“讀”的方面下很大功夫。

二七、熟讀成誦,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奏等都銘刻在腦海中,一輩子磨洗不掉,程千帆如是說。至於平仄、入聲、格律、語感等,也都不在話下。寫出想不到的好,無一例外,都是“循繩墨而不頗”之人,“隨心所欲不逾矩”。沒有一個人想大動干戈,去改良詩體。

二八、詩家劉夢芙自敘曰:“餘詩沾溉唐以下諸家,於漢魏兩晉未嘗用心,氣格未致高渾,辭句每患淺弱。”此真人不說假話。我素不能飲,亦為之浮一大白。

二九、一切藝術都含有幾分遊戲的意味,詩歌也是這樣的。由詩歌派生出的文字遊戲很多,如酒令、詩鐘、聯句、步韻等等,不一而足。在孔子的“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之後,還可以加一句“可以玩”。

三〇、人不能兩次在同一條河流中蹚過。田曉菲女士說:“不僅要牢記新詩的誕生是對舊體詩的抵制,還要記住新詩的出現改變了舊體詩的創作。”善哉斯言!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2

三一、從來詩詞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創作,一種是組裝。詩詞在古代,有社會應用功能,聯句、唱酬、步韻是寫作習俗,而節日、聚會、離別、生日是寫作由頭。其間創作,唯天才能之;組裝,則比比皆是。

三二、創作須有感而發,有話可說,切忌找些話來說。找些話來說,是謂拼湊。

三三、初學宜做加法,追求應有盡有。學到一定程度,則要做減法,追求應無盡無。

三四、作品好不好,要看完成度高不高。完成度高的作品,做到了八個字:“應有盡有,應無盡無。”“麻雀雖小,肝膽俱全”,是應有盡有。“鳧脛雖短,續之則憂”,是應無俱無。

三五、題材不是問題,關鍵要看是不是你的“菜”。第一,是否真正有所觸動。第二,是否引起生動的聯想。第三,腹笥中有不有夠用的語彙。第四,語彙有不有意想不到的組裝。魯迅說:“從水管裡流出的都是水,從血管裡流出的都是血。”

三六、當代作者須強化創作意識——寫個人經歷,從自己跳出來;寫社會題材,把自己放進去。盡棄登臨聚會無關痛癢之作。

三七、每一首詩詞都應該成為一次美的發現。要新題,不要濫題。一本詩集,觀其題多一時登覽、又逢佳節、浮華交會、聞風慕悅、送往勞來、步韻奉和之類,則其詩可知。

三八、寫詩之樂在於發現。楊萬里詩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是蜻蜓發現了小荷,是楊萬里發現了蜻蜓的這個發現,是以妙到毫顛。

三九、讀詩之樂亦在發現。當我說楊萬里發現了蜻蜓的發現時,聽眾中有人說:“您發現了楊萬里的發現。”滿座為之粲然。詩友在一起,交流讀詩的發現,勝過交流自己的習作。

四〇、毛澤東說,朱自清不神氣,魯迅神氣。神氣之文,乃有閱讀快感。聶紺弩說:“完全不打油,作詩就是自討苦吃。”切勿小看口語,其快感來自不隔。

四一、詩詞是情緒釋放的產物,故始於興會。佛羅斯特雲:“詩始於喜悅,止於智慧。”所謂喜悅,即乘興而來,佛語謂之歡喜;所謂智慧,即興盡則止,佛語謂之般若。興會是創作慾望、創作動力,又稱靈感、興致、興趣。

四二、詩須緣事而發,否則為無病呻吟。然所緣之事,或不止一端,竟至百端交集。更有甚者,竟若無端。故李商隱詩云:“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四三、陳衍說:“東坡興趣佳,不論何題,必有一二佳句。”例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佳句永遠是和好心情作伴的。然而有人讀這首詩,卻問:“為什麼不是‘鵝先知’呢?”對於這樣掃興的人,真是無法可想。你只能告訴他:見鴨,未見鵝也!

四四、興會是駕馭語言的狀態,興到筆隨,事關詩之成敗。所以做詩怕掃興。宋詩人潘大臨九月九日遇風雨大作,剛有了一句“滿城風雨近重陽”,突然催債人敲門,頓時掃興,失去狀態,永遠地留下了一個殘句。

四五、郭沫若說,只有在最高潮時候的生命感是最夠味的。宋謀瑒曾感喟,有些人寫了一輩子詩詞,卻不知道詩味是什麼。周作人則說,沒有興會而做詩,就像沒有性慾而做愛。不幸的是,這種不在狀態的寫作,並不少見。

四六、詩要說公道話,痛癢切膚的話。不要說冤枉話、隔靴搔癢的話。有人寫四川地震曰:“老天底事生狼藉,霜月無光照蜀川。”這是災區父老的感受嗎?

四七、總在諷刺別人,絕不是第一流的詩人。須從諷刺自己做起,即魯迅所謂解剖自己。寫社會題材,把自己放進去。懷有恕道,你可以寫出第一流的諷刺詩。如果你做了官一樣地貪,你就沒有資格諷刺別人的貪;如果你當了官一樣地淫,你就沒有資格諷刺別人的淫。

四八、興會來自對新鮮事物的敏感。嚴羽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何以言之?因為空間開闊,思緒活躍,萬象新奇,提供詩材。

四九、“只有那種能向人們敘述新的、有意義的、有趣味的事情的人,只有那能夠看見許多別人覺察不到的東西的人才能夠作一個作家。”(巴烏斯托夫斯基(唐相國鄭綮自謂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還是這個道理。

五〇、我敬服巴烏斯托夫斯基的觀點,他說,對生活、對我們周圍一切的詩意的理解,是童年時代給我們的最偉大的饋贈。如果一個人在悠長而嚴肅的歲月中,沒有失去這個饋贈,那他就是詩人。

五一、李子詞有:“推太陽,滾太陽,有個神仙屎殼郎,天天干活忙。”(《長相思·擬兒歌》(“有個神仙屎殼郎”,妙得很!這又說明了,對兒歌懷有濃厚興趣的人,沒有失去童年饋贈的人,就是詩人。

五二、有出息的詩人,應設法到廣闊天地去,接觸新鮮事物,開拓題材,增加興趣。要寫就寫最夠味的感覺、最有把握的東西。寧肯寫得少些,但要寫得好些。切莫僅憑年年都有的那些個紀念日、喜慶事,閉門造詩,那樣做的結果,必然是“黑毛豬兒家家有”。

五三、未經提煉的眼前景,只是形象。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象徵物,就不僅是形象,而同時是意象。

五四、意象是詩歌形象,同時又是象徵符號,是一個筐,容量極大。李後主筆下的“春紅”是一個意象,不具體說哪一種花,一切的春花、一切已經消逝了的美好事物、一切過往的年華,都可以裝進去。

五五、王維《相思》二十字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首先就在於詩人給“相思”找到了一個絕妙的象徵物——“紅豆”。找到了這個意象,詩就成功了一半,所謂“斜陽芳草尋常物,解用即為絕妙詞”。

五六、選題一經確定,就要考慮語言材料,此之謂裁詞。李商隱的獺祭,從本質上講就是裁詞。詩的意象,也可以在裁詞的過程當中產生。可以由“紅豆”想到“相思”,也可以由“相思”想到“紅豆”。

五七、賦與比興何異?直說不直說也。毛澤東給陳毅的一封信,說“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也不盡然。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詩要用形象思維,有直說不直說之別。“紅軍不怕遠征難”,是直說;“三軍過後盡開顏”,還是直說。

五八、直說又稱直抒胸臆,如“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皆直說。故殷璠說:“適(高適)詩多胸臆語。”《皺水軒詞筌》雲,小詞以含蓄為佳,亦有作決絕語而妙者,如韋莊“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使無情棄,不能羞”之類是也。決絕語以外,沉痛語也可以直說。

五九、王國維說,有專作情語而絕妙者,如牛嶠之“須作一生拚,盡君今日歡”、顧夐之“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歐陽修(當為柳永)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美成之“許多煩惱,只為當時,一晌留情”,等等,求之古今人詞中,曾不多見。

六〇、古人作詩,對詩的開頭結尾是很講究的。開頭,好比穿衣服扣第一顆鈕釦,必須扣對。宋嚴羽說:“對句好可得,結句好難得,發句好尤難得。”(《滄浪詩話·詩法》(發句要好,須挾興會為之,要先聲奪人、要搶佔陣地。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3

六一、我自己寫詩,對起句較用心,好比第一顆鈕釦必須扣對。或開門見山,或先聲奪人,或作大的籠罩,總要先佔地步,為全詩提神。

六二、當想象和聯想發生,詩思完成了從這一事物到那一事物的飛躍,則可以為詩,換言之,詩就可以成長了。接下來的事,便是語言的建構。

六三、意象是以小見大,意象是側面微挑。譬如“貂鼠袍”,當詩人想到它是一件戰利品,由賭場的勝負聯想到戰爭的勝負時,這時他就完成了由此物到彼物的飛翔,他就可以做詩了。剩下來的只是語言如何到位的問題。“將軍縱博場場勝”就是一語雙關,“賭得單于貂鼠袍”的“單于”就不是閒字。幾句話寫出了一個常勝將軍的風采。想象在這裡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六四、詩從何處做起?一是得了好句,可以做起。二是有了一個絕妙的意象,可以做起。三是浮想聯翩,有許多興奮點,可以做起。總之是從人無我有處做起。

六五、眾人圍繞一事,你一言我一語時,最是集思廣益,抵得浮想聯翩,詩家當留心於此。例如明明尋得舊凳,別人偏猜是尋小芳。詩就可以從這裡做起。

六六、浮想聯翩,即思路開闊,放得開。梁簡文帝曰:“文章且須放蕩。”其言是也。孟郊《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之妙,即在“放蕩”。或曰:“亦露寒儉之態”,不為無見。那是另一個問題。

六七、與“放蕩”相反的是“矜持”。林語堂批評歸有光文“矜持”,不如袁枚的放聲大哭,一字一淚。又批評侯朝宗將與李香君一段哀豔之情,寫成不足五百字的《李姬傳》,全將個人感傷隱伏起來,矜持至此,真氣煞人。詩更怕這個。

六八、詩中情景一定是摻和了詩人的想象的,詩人筆下的情景,不必是一個現實的生活場景,也就是一種“願景”吧。讀詩最重要的是體會詩人的那個興會和心境。

六九、從事寫作的人有一個誤區,就是寫不出來的時候就抓狂,自卑感就很強,這其實是一個誤區。寫不出來,應該怎麼辦呢?那就讀呀,“述而不作”呀。“讀也,寫在其中矣”,有一層意思就是:閱讀能夠獲得與寫作同等的快樂。

七〇、寫出好作品,是作家對社會所作的貢獻。大家都可以分享,可以拿來就是。閱讀和欣賞,其實是一種再創作,所以能獲得與寫作同等的快樂。

七一、傳播非常重要,特別是對那些好的作品的傳播。我造了這麼兩句話:“詩唯恐其不好也,不必出於己;好詩唯恐其不傳也,不必為己。”人間要好詩,詩唯恐其不好,不一定非要出在自己手裡。讀到一首好詩,應該像自己寫了一首好詩那樣歡欣鼓舞。而且唯恐它不傳,唯恐不能有更多的人知道,所以到處逢人說項斯。

七二、聞一多強調詩有建築美,就是說,詩的語言材料,最終要結構成一個完美的造型,句子與句子之間,甚至字與字之間,要產生凝聚力,或稱張力。

七三、一首完美的詩,其中的每一個字,都是摳不動的。聞一多還把寫詩比作下棋,高明的棋手,每下一個棋子,都具有唯一性。這就是說,每一首詩都應該成為一個完美的作品,無論新詩還是古體詩詞,否則,就會想說愛你不容易。

七四、詩詞寫作的過程,說穿了就是一個作者同自己商略語言的過程,就是玩味“推”字佳還是“敲”字佳的過程。——“敲”字搞定,一個意境成了。或如朱光潛說,“推”字佳(表明寺內無人),一個意境也成了。

七五、沒有脫離語言的思維(包括形象思維),也沒有脫離語言的意境。

七六、汪曾祺說,有人說這篇小說不錯,就是語言差點,這話是不能成立的。語言不好,這個小說肯定不好。同理,如果有人說這首詩的意境不錯,就是語言差點,也是不能成立的。

七七、當興會到來的時候,假如你覺得沒有一首詩足以表達此時此刻的心情,這說明你已經有了新意。一二詩句隨著詩思同時到來,古人稱之得句。最初的得句,往往就是詩中妙語、主題句。詩人往往據以定韻。

七八、詩要上口,要有勝語。有人不能背誦自己所作,不是記性的問題,是無勝語。勝語皆好記,出以口語更好記,如“三百六十灘,新安在天上”“全家都在風聲裡,九月衣裳未剪裁”“太白高高天尺五,寶刀明月共輝光”等等。如出文言,則要理解才好記,如“強作歡顏親漸覺,偏多醉語僕堪憎”“忽然破涕還成笑,豈有生才似此休”“能知有母真良友,若解分財已古人”“五度客經秋九月,一燈人坐古重陽”“墨到鄉書偏黯淡,燈於客思最分明”“千載後誰傳好句,十年來總淡名心”等等,以上所舉皆黃仲則詩。

七九、語言一怕東拉西扯,即無片言以據要;二怕火氣太重,即做作太過,其反面則是自然精純。

八〇、詩須有好句,小詩尤須立片言以據要。欲求句句皆妙,往往反而不妙。

八一、絕句尤須片言據要。黃仲則別老母詩:“搴幃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末句沉痛深至,力透紙背,詩家必爭此一句。其餘鋪墊,皆為此句而設。

八二、有人說:“造句乃詩之末務,練字更小,漢人至淵明皆不出此。康樂詩矜貴之極,遂有琢句。”此言大謬,“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非漢人之詩乎?“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有風自南,翼彼新苗”,非陶公之詩乎?豈不造句、練字耶,只是得來不覺耳。

八三、以琢不琢為分水嶺,詩句大抵分為兩種,一曰清詞,一曰麗句。清詞就是單純質樸口語化的不琢之句,麗句則是密緻華麗書面化的追琢之句。

八四、清詞是一種天籟,沒有太多的加工,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麗句則是錘鍊、追琢、推敲、意匠經營的結果。古人工琢句者,往往未及成篇,已播人口,如“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曉來山鳥閒,雨過杏花稀”等等。杜甫曰:“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我們應取這種態度。

八五、妙語有兩種,一種是書語,一種是口語。口語多清詞,書語多麗句。好的作者有一種語言上的瀟灑氣派,能在兩間來去自如,東坡詩、易安詞就是如此。

八六、現成詞藻亦有妙用。拙作雲:“嫦娥乃肯作空姐,為我青天碧海行。”以“青天碧海”代夜空。鍾振振雲:“人在乾元清氣上,三千尺下是銀河。”以“乾元清氣”代高處。假如沒有這樣的借代,還會如此迷人嗎?

八七、純用清詞,如素面朝天,須底子好。純用麗句,如濃妝豔抹,固可以藏拙,弄不好則適得其反。

八八、作詩者欲成大器,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條是天機清妙,或謂“多於情”;一條是學識淵博,或謂“深於詩”。天機清妙者,不學而能。學識淵博者,肚裡有貨,因看到份上,而寫到份上。是之謂錦心繡口。

八九、黃庭堅說:“自作語最難。”所謂“自作語”,當指原創而能流行之語。古人書中,以先秦諸子為多,先秦諸子以《莊子》為多,先秦以下,以《史記》為多。那都是語言的天才。一般人只能從書語和口語中多所汲取。

九〇、寫詩如做報告,第一等是深入淺出,第二等是深入深出,第三等是淺入淺出,第四等是淺入深出,即以艱深文淺陋。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4

九一、詩詞最忌公共之言,反之,最喜獨到語、未經人道語。哪怕有一句獨到語也好,如:“肅立碑前思痛哭,幾人無愧對英靈?”(張榕)下句發人所未發,令人低迴不已。

九二、“凡佳章中必有獨得之句,佳句中必有獨得之字;惟在首在腰在足,則不必同。”(《藝概·詩概》(這就是說,好詩必有想不到的好句,好句必有想不到的好字。

九三、有一種討巧的辦法是反用名句,如“秋老天低葉亂飛,黃花依舊比人肥。”(聶紺弩(下句從李清照“人比黃花瘦”化出,有反諷的效果。

九四、詩可以從好句做起,可以從意象做起,可以從構思做起,可以從興奮點(痛點)做起。總之,是從人無我有處做起。

九五、作者有幾種情況,一種叫寫來了,一種叫沒有寫來,一種叫撞上了,一種叫改得出來。或有一間未達,如踢足球,球在門邊滾來滾去,只差臨門一腳,改詩即須補這一腳。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此之謂也。

九六、習慣、重複是詩歌的大敵,因為會導致感覺的遲鈍。今人寫得絕類唐詩,就不如讀唐詩;今人寫得絕類宋詞,就不如讀宋詞;今人寫得絕類清詩清詞,就不如讀清人詩詞。難道不是這樣嗎?

九七、習慣是詩歌的大敵,陌生化則會帶來刺激,帶來驚喜,造成新的意義。

九八、袁枚說,凡人作詩,一題到手,必有一種供給應付之語,老生常談,不召自來。若作家,必如謝絕泛交,盡行麾去,然後心精獨運,自出新裁。及其成後,又必渾成精當,無斧鑿痕,方稱合作。其言是也。

九九、林從龍說:“四字成語,放在三四五六字處,殊覺活潑,此乃造句之一法,在對句中尤顯,‘才如天馬行空慣,筆似蜻蜓點水輕’。”原來七言句的節奏是上四下三,一個成語用在那個地方,扯作兩半,熟詞生用,即有陌生化的感覺。拙作有:“自從心照不宣處,直到意猶未盡時。”

一〇〇、“日閒奏賦長楊罷”(王安石)。把“長楊賦”三音詞拆用,殊覺神完語健,亦是陌生化的效果。與成語用在七言之三四五六處,異曲同工。

一〇一、將有同一關鍵詞的兩個成語並作一句,會萌發新的意味,吾嘗試之:“天人千手妙回春”“恩怨些些一笑泯”“人往高處走,高處不勝寒”“文章須放蕩,拘忌傷真美”“馴虎捋須易,放虎歸山難”等等,此須平時練習積累。

一〇二、套話陌生化,亦可出新。殷遙雲:“莫將和氏淚,滴著老萊衣。”上句扣下第,下句扣歸省。沈德潛評:“真到極處,去風雅不遠。‘和氏淚’‘老萊衣’本屬套語,合用之只見其妙,有真性情流於筆墨之先也。”

一〇三、打牌最怕遇到高手,而高手呢,最怕不按規矩出牌。散宜生詩、李子詞就不按規矩出牌。天機清妙,所謂下筆如有神者。

一〇四、前人創造的語言,也應該為我所用,才能超越前人。黃庭堅說,杜詩韓文“無一字無來歷”,賀鑄自謂“筆端驅使李商隱、溫庭筠奔命不暇”,從積極的角度去理解,就是讀書多,古人的許多好處他都拿下了。

一〇五、關鍵不在“無一字無來歷”,而在凡有來歷,務必精彩。不但書語如此,口語也如此。元稹所謂“憐渠直道當時語”,“當時語”並非自作語。以拙作《鄧稼先歌》為例,“放炮仗”語出錢三強,“不蒸饅頭爭口氣”出自俗諺,“人生做一大事已”隱括陶行知“人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皆有“來歷”,並非“自作”,取其有味。

一〇六、衡量一個現代人會不會寫舊詩,要看他會不會寫近體詩;如果不會寫近體詩,直是不當寫作詩詞,連古體詩也寫不好的。

一〇七、“桃花才骨朵,人心已亂開”(張新泉),雖不合律,自是佳句。可見,平仄不是硬道理。又如“街把人擠扁,人把街拉長”(張人俐),形容小鎮集市,亦佳句。

一〇八、調聲從本質上講,就是平仄的思維。簡單說,詩句的出現,是以兩個音節為單位,平仄相間、周而復始,“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沈約)。

一〇九、習慣平仄思維的人,一個詩句形成的時候,平仄基本就調好了。即使沒有完全調好,搗鼓搗鼓,騰挪一下,也就好了。“烽火城西百尺樓”不能作“城西百尺烽火樓”,“直到門前溪水流”不能作“溪水直流到門前”。這就是平仄思維的結果。

一一〇、協調平仄不出騰挪、奪換二法。“烽火城西百尺樓”“春色滿園關不住”是騰挪,“分曹射覆蠟燈(換蠟炬)紅”“迎來春色(換春天)滿人間”是奪換。

一一一、清人吳喬說:“古人視詩甚高,視韻甚輕。”不必把韻部看得那樣神聖。合併調整的事,不是不可以做。卻不必大動干戈,把入聲字這個根本性的、很敏感的東西拿掉。正如學習文言文,詞彙儘可吐故納新,卻不必將文言虛字這個標誌性的、很敏感的東西拿掉一樣。其理由不是別的,是由於有經典文本汗牛充棟的存在。

一一二、對用韻和平仄特別在意的人,不可與談詩詞。正如對筆順特別執著的人,不可與談書法一樣。律是為他設的。李白、岑參、李賀少律詩,老杜多拗句,問其所以然者何,其必曰:“律豈為我設耶!”至若以詩律衡駢體,必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為不通,“敢竭鄙誠,恭疏短引”為妄作。

一一三、有寬格律,有嚴格律。有活格律,有死格律。有真格律,有假格律。美聽之道,存乎一心。

一一四、江河奔流,大浪淘沙。要寫就寫銜接傳統的詩詞,要寫就寫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詩詞。以刊物相倡導,自是一種誘惑。有志者不必為了發表而有所苟從也。

一一五、我是這樣想的:如果現實空間乏味,也不要緊。要麼營造一個虛擬的空間,像李商隱《夜雨寄北》那樣;要麼找回一個歷史的空間,像杜牧《赤壁》那樣。

一一六、詩之無趣,是因為想象力的貧弱。想象力貧弱的人,即與創作無緣。

一一七、寫詩不可黏著事實,在事實層面上兜圈子。故蘇東坡說:“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滕偉明夜宿竹海,事實索然無味,只因中夜客房又添數人,忽發奇想曰:“此中大似舊聊齋……中夜有客破壁來。”這才是詩。

一一八、想象不怕離奇。關鍵在於,一個離奇反常乃至荒謬的設計,要給它一個前提,使之變得合理,併產生奇趣,故古人有“反常合道”之說。

一一九、“柳絮飛來片片紅”,多麼荒誕的詩句,然而,給它一個前提——“夕陽返照桃花塢”,則化腐朽為神奇,是多麼的有趣。據說,這是金農的傑作。

一二〇、為什麼要填詞?請給我以理由。或曰:清真是這樣寫的,白石是這樣寫的,玉田是這樣寫的。夫子哂之。或曰:因為有一個曲調管著。夫子喟然嘆曰:吾與汝也!

一二一、歌詞須有好句。所謂好句,並非精心雕琢之句,而是聽眾一聽不忘之句,如“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我愛你愛著你,就像老鼠愛大米”,聽眾一聽不忘,歌詞就達到了目的。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5

一二二、填詞的不二法門是:後找詞牌。先得好句,所謂“立片言以據要,乃一篇之警策”(陸機)。這也往往會成為作品的生長點。比如在川大懷人,我先將附近的九眼橋、合江亭作成一個對子:“亭合雙江成錦水,橋分九眼到斜暉”,一看是《浣溪沙》的句子。再上下展開,足成一詞。

一二三、有人請教詞體特徵,夏敬觀說:“風正一帆懸”是詩,“懸一帆風正”是詞。而領字的產生,無非歌唱的需要。李煜是在詞中運用領字第一人,柳永是將領字大量運用於慢詞的第一人,是以其詞可歌。

一二四、慢詞的訣竅是,以領字為關紐,它使句群保持著一氣貫注到押韻處的語氣。柳永、辛棄疾詞都將這一點發揮到了極致,以辛為例:“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一二五、李子詞雲:“有風吹過芭蕉樹,風吹過,那道山樑。某年某日露為霜,木梓走墟場。某年某日天無雨,瓦燈下,安放婚床。”(《風入松》)這兩遍“風吹過”、兩遍“某年某日”,充滿了歌詞的神韻。你說它是創調嗎,它正傳統。你說它傳統嗎,它又和流行歌曲接軌,翻出夢窗手心,一首詞復活了一個詞調。

一二六、故詞有寫來看的和寫來唱的兩種,究以後一種為好。

一二七、魯迅的“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的說法,原是過情語,不能較真,豈能較真。不過魯迅又何嘗把話說死,他接著還有話:“此後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要是能夠翻出如來掌心呢,言外之意還是清楚的。

一二八、五四運動以後,曾經有一段時間,人們認為詩詞、乃至漢字已走到盡頭。又有一段時間,人們認為毛澤東詩詞就是傳統詩詞最後的輝煌。事實證明,這其實是低估了漢字與詩詞的生命力,也低估了後人對漢字、對詩詞接受的程度及駕馭之能力。

一二九、有人是不承認新詩的,有人認為漢語詩歌就只能像唐詩宋詞那樣。我想,這隻會限制他的成就。新詩重視原創的精神和陌生化的手法,是值得舊詩作者借鑑的。

一三〇、應該重新審視和梳理詩詞語言的審美,時人李子說,如今樓頂不容易上去,“登樓”和思鄉懷人已經扯不到一塊;“貂裘”,沒幾個詩人花得起這錢,還侵犯動物福利;“唾壺”早已更新換代了,擊之不大衛生,此類情趣理當揚棄,代之以新的審美因子。

一三一、新詩比舊詩更重原創性,從內容到形式,任何模擬都無所遁形。而詩詞寫作,在藝術上有太多慣例、模式、套話、現成思路和“創造性模仿”。

一三二、杜甫示宗武詩:“汝啼吾手戰,吾笑汝身長。”純用口語,十字百端交集,曲盡天倫,曲盡人情。非佳句而何。張人俐寫集市:“街把人擠扁,人把街拉長”,風趣亦如之。

一三三、七言句較五言句表現力更豐富,鑄單句可,鑄複句更佳。七字句的好處是貼近口語,不足是一覽無餘。楊萬里鑄句以活法,“語未了便轉”,如“時有微涼不是風”,一句中有兩分句,一個四字句加一個三字句,就不那麼一覽無餘,比較耐人尋味。

一三四、有舉輕若重,有舉重若輕,到底哪一樣好呢,周恩來說:還是舉重若輕好。詩亦如之。宛老悼亡雲:“妥靈祭罷兒孫哭,從此人間一見難。”都永別了,卻只說“一見難”,重事輕說,淺貌深衷,沉痛深至,即含蓄。

一三五、詩的結構,起承轉合,本質上是一種內在韻律。郭沫若說:“內在韻律便是‘情緒的自然消漲’……這種韻律非常微妙,不曾達到詩的堂奧的人簡直不會懂。這便說它是‘音樂的精神’也可以,但是不能說它便是音樂。”

一三六、在唐詩中,尤其是唐人絕句中,唱嘆之音是不絕於耳的,而且由內在韻律固化為一種寫作模式。簡言之就是一句唱,一句接,“承接之間,開與合相關,反與正相依,正與逆相應,一呼一吸,宮商自諧”(楊載)。一呼一吸,乃自然的、生理的節律,這正是內在韻律的很好的描述。

一三七、胡應麟《詩藪》開篇即雲:“絕句之構,獨主風神。”這個“風神”,就是“風調”。這個“風”,並非可意會不可言傳,它就是風詩的“風”、風人的“風”。質言之,即民歌也。“風神”“風調”非他,民歌之神髓也。明王世懋雲:“絕句源出於《樂府》,貴有風人之致,其聲可歌,其趣在有意無意之間。”此言得之。

一三八、古人說,有詩人之詩,有學人之詩。區別在於:詩人之詩出乎其性,學人之詩出乎其學。

一三九、原來絕句短小,著不得學問力氣,故文人學士,較之婦人女子,並無優勢,而民間作者,往往天機清妙,復接地氣,故措語天真,有文人學士不能道其隻字者。

一四〇、寫作的最高追求是傳世。好詩的重要屬性是可傳。若能被人口口相傳,像李白《靜夜思》杜甫《絕句》,要說它不好,便是妄議。若讀過一遍,不想讀第二遍,要說它好,便是瞎吹。

一四一、“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樓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北宋理學家邵雍作也。流沙河羨之慾死,雲:“我若能有一首——一句也好,流傳到千年後,便做阿鼻地獄之鬼,也要縱聲歡笑,笑活轉來,再笑,直到又笑死去。”此可為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

一四二、運用通感,是詩的訣竅之一。為什麼要通感?因為詩拒絕遲鈍。而通感成立的依據,乃在於世界萬物之間是普遍聯繫的。

一四三、為什麼強調空間感?我的回答是,時間藝術需要找補。畫不像詩那樣意味深長,詩不像畫那樣一目瞭然。然而,詩畫在一定條件下也能相互轉化。比方說,一個詩人的興趣偏於空間顯現,他的詩就會呈現出畫意。這就是詩的找補。

一四四、公共題材必須發人所未發。比如同學會,是很多人都寫的題材。江油丁稚鴻筆下的“同窗聚會無高下,盡是呼名叫字人”,突然觸著,把別人熟視無睹的、而又確是同學會的一個重要特點寫出來了,所以為佳。

一四五、還不能說當代詩詞已經超越唐宋。只有一點是絕對超越,大大超越,那就是作品的數量,可能是一個天文數字。但大家心知肚明,數量是不解決問題的。

一四六、有兩種好法,有一種叫想得到的好,有一種叫想不到的好。想得到的好,是錦上添花,說到底還是重複。想不到的好,才是翻出手心,才是雪中送炭,才能增值。我以為,當代詩詞作者都應該追求想不到的好。

一四七、想得到的好即一般的好,你寫得出,我也寫得出。詩寫得一般的好,並不困難,打開任何一本詩刊,你所看到的,大多是想得到的好。如果有一首詩突然讓人跳起來,大為雀躍,那麼,這首詩一定是寫出了想不到的好。

一四八、寫詩,尤其編詩,不能貪多務得,因為全部的詩是分母,想不到的好才是分子,分母越大,所得分數越低,分子越大,所得分數越高。所以編集只有一字訣:刪。

一四九、代表作是人無我有之作,歎為觀止之作,必有想不到的好。

一五〇、如果一本詩集,從頭到尾,所有的詩都停留在想得到的好,沒有一首想不到的好。我就要在這本書上蓋上一個章,文曰“不藏書”。“不藏書”是舒蕪發明的名詞。

一五一、我認為評價一個詩人,要看他最好的詩寫到多好。好比跳高,要以跳得最高的一次記錄成績。

一五二、代表作是一提到詩人,就會被想起的作品。如提到李白就會想起《蜀道難》,提到杜甫就會想起“三吏”“三別”,提到岑參就會想起《白雪歌》,提到白居易就會想到《長恨歌》,等等。有些詩人沒有代表作。提到詩人,想不起作品,這是很吃虧的。

一五三、巴蜀詩人劉君惠指出:一切趨時應景之作,或賡韻酬答,累牘連篇;或感濡沫而發頌聲,或儼華纓而參曲宴,雖雕繪滿眼,乃以言餂人,無採風之義,不在遒人之職。至於浮華交會,聞風慕悅,噓枯吹生,因緣攀附,以行卷為贄敬,比詩歌於商品。皆所不取。這樣詩歌主張對於當代詩詞,可以糾偏,可以補弊,令人心悅而誠服。

一五四、書寫當下,並非狹隘地美刺見事,而是須有當代的思想意識。胸次寬者平臺大,取材廣者命意新。既知大俗之雅,敢題糕字;復知大雅之俗,不作送往勞來。餘謂當代詩詞必與既往割席者,正在於此。

一五五、對於當代詩詞,我主張三條,一曰書寫當下,二曰銜接傳統,三曰詩風獨到。有了書寫當下、銜接傳統這兩條,允稱小好;加上詩風獨到這一條,堪稱大好。

"

周嘯天 雲帆詩友會 今天

點擊藍字關注雲帆詩友會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周嘯天詩話

155則完整收藏版

周嘯天,男,號欣託,1948年5月生於四川省渠縣。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中心研究員,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得主。著有《絕句詩史》《中國分體文學史(詩歌卷)》《歷代分類詩詞鑑賞》(十二種)《詩詞賞析七講》《詩詞創作十日談》《周嘯天談藝錄》《將進茶——周嘯天詩詞選》《周嘯天選集》等。所獲其他獎項有《詩刊》首屆詩詞獎第一名、中華詩詞學會第五屆華夏詩詞獎第一名、2015“詩詞中國”傑出貢獻獎。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1

一、廣義的詩教,不是教人做詩,而是教人做個詩性的人。詩教的鼻祖是孔子,《論語》中沒有一首孔子的詩。眼界高的人,往往不肯措手,不肯枉拋心力,止於想得到的好。然而孔子最是詩性之人。

二、詩教說到底是一種美育。它教人讀詩、愛詩、懂詩,而並不要人人都成為詩人。孔子說“小子何莫學乎詩”,而不說“小子何莫做乎詩”。孔子不做詩,孔門弟子也不做詩,但討論起詩歌來,都有很高的見地。他們是一群心智健康的人,是一群詩性的人。

三、馬克思說:“對於非音樂的耳,再美的音樂也是沒有用的。”而美育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具有一對音樂的耳,以及一雙慧眼。(閻肅詞:“借我一雙慧眼吧”。)換言之,就是培養其審美直覺的能力。

四、《禮記·經解》雲:“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何謂“溫柔敦厚”?一言以蔽之,近人情耳。故張問陶雲:“好詩不過近人情。”

五、在人一生的教育中,詩教的作用超過“思教”。馮小剛談電視劇拍攝理念,曰:有意義不如有意思。寫詩亦如之。所謂意義,即思想教育。所謂意思,即審美教育。此之謂“詩可以興”。審美教育,莫如詩教。

六、在我看來,《聲律啟蒙》的重要性不亞於《三字經》,更不用說《弟子規》。可以教兒童認識漢語之美,領略平仄思維與對仗思維的魅力,領略母語的魅力,從而由於熱愛母語而熱愛家鄉、民族和祖國。背得一段也好。

七、奧登說:“詩的功用無非是幫我們更能欣賞人生,反過來說,幫助我們承擔人生的痛苦。”普陀山的普濟寺有一塊匾額曰“與樂拔苦”,就像是這話的縮本。

八、詩使人以審美態度觀賞人生。鄭家詩婢一個問“胡為乎泥中”,一個答“薄言往訴,逢彼之怒”時,就消解了塗炭之苦。楊子榮見座山雕,答“天王蓋地虎”曰:“寶塔鎮河妖”,就化險為夷,作用相當於對詩,有遊戲的意味。

九、李後主之詞超越詞人一己之利害,把一切眾生傷逝的悲哀都寫出來,也就幫助眾生承擔了人生的痛苦。所以王國維說他:“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

一〇、只要是詩人,必有慈悲的一面。譚元春評曹操:“此老詩中有霸氣,而不必王;有菩薩氣,而不必佛。”“有菩薩氣,而不必佛。”也便是詩心深契佛心的一轉語。

一一、“歡愉之辭”可以幫助我們更能欣賞人生,“窮苦之言”則幫助我們承擔人生的痛苦,這是一塊金幣的兩面,缺一而不可。所以陶淵明說“欣慨交心”,弘一法師說“悲欣交集”,王蒙說“淚盡則喜”。

一二、“金剛怒目”與“菩薩低眉”,也是一塊金幣的兩面。所以,“詩可以怨”,其於佛心,雖不中亦不遠矣。

一三、詩詞學會要談詩詞,不可越俎代庖,忘了本等。將近來讀到的驚豔之作,與人分享,即善莫大焉。

一四、詩者,釋也。人秉七情,應物斯感,或為之苦惱,或為之困惑,或為之激動,或為之神往,“心有千千結”。須釋而放之,才能復歸寧靜,復歸圓融。故白居易曰:“洩導人情。”釋放即放下,放下即般若。以此觀之,詩心之深契佛心,非偶然矣。

一五、在通常情況下,詩心歸詩心,佛心歸佛心,無須混為一談。詩的立場是執著人生的,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而佛的態度是通向彼岸的,滿足人們的靈魂需要——風馬牛不相及。不過,唐詩高處往往通禪。或者說,詩心深處,往往契合佛心。

一六、有一種觀點認為,喜悅會影響詩的深度。王蒙說:“我二十二歲以前也是這樣想的。而我後來的經驗與修養是‘淚盡則喜’。喜是深刻,是過來人,是盔甲也是盾牌……請問,是‘為賦新詩強說愁’深刻,還是‘卻道天涼好個秋’深刻呢?是淚眼婆娑深刻呢,還是淡淡一笑深刻呢?”

一七、詩的方法,也通於禪。司空圖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禪宗則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嚴羽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

一八、詩才,是從閱讀中產生的。讀到什麼份上,才可能寫到什麼份上。讀到見了詩家三昧,不寫則已,寫必不落公共之言,下筆即有健語、勝語、妙語,而無稚語、弱語、平緩語。

一九、什麼是詩人?我有一個定義——凡用全身心去感受、琢磨人生而又有幾分語言天賦的人,便有詩人的資質。

二〇、一個詩人有兩個琢磨,一是琢磨生活,二是琢磨語言,兩個琢磨都到位時,寫出的東西“不擺了”。

二一、只琢磨語言,不咀嚼生活,會失之淺,(陸游曰:“紙上得來終覺淺”。)失之油滑。只琢磨生活,不推敲語言,會失之粗,所謂字詞句不到位。粗淺,非詩之至也。反之,是深細,是精深。

二二、作者一要妙悟,二要飽學,三要不端架子,四要不落俗套,五要文白兼善。天機清妙而學富五車者,偶爾為之,便成妙諦。

二三、我小時候看過一本蘇聯讀物,書名叫《我看見了什麼》。對這本書我只記得十來頁內容,卻非常喜歡這個書名。因為它符合我的一個寫作理念,就是:寫作能力、寫作水平是從看書中得來的,寫作水平取決於“我看見了什麼”。

二四、我有一句話,是依照孔子的一個句式造的一個句,就是“讀也,寫在其中矣”。這是我自己的一個人生體驗,就是人的寫作能力,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人的寫作能力是從閱讀中得來的。

二五、每個人都可以直接閱讀生活。但是每個人的生活經驗都不相同。你不能擁有別人的生活,那麼,通過閱讀,你能間接地獲得別人的生活經驗。所以閱讀是非常的重要,寫作能力是從閱讀中得來的。

二六、最好的語言,杜甫稱之“老”,老練、老成的“老”。就是說,它非常成熟,哪怕他說的就是白話,但是你就覺得無可挑剔,覺得這個話就要這樣說最好。要做到這一點,確實需要在“讀”的方面下很大功夫。

二七、熟讀成誦,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奏等都銘刻在腦海中,一輩子磨洗不掉,程千帆如是說。至於平仄、入聲、格律、語感等,也都不在話下。寫出想不到的好,無一例外,都是“循繩墨而不頗”之人,“隨心所欲不逾矩”。沒有一個人想大動干戈,去改良詩體。

二八、詩家劉夢芙自敘曰:“餘詩沾溉唐以下諸家,於漢魏兩晉未嘗用心,氣格未致高渾,辭句每患淺弱。”此真人不說假話。我素不能飲,亦為之浮一大白。

二九、一切藝術都含有幾分遊戲的意味,詩歌也是這樣的。由詩歌派生出的文字遊戲很多,如酒令、詩鐘、聯句、步韻等等,不一而足。在孔子的“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之後,還可以加一句“可以玩”。

三〇、人不能兩次在同一條河流中蹚過。田曉菲女士說:“不僅要牢記新詩的誕生是對舊體詩的抵制,還要記住新詩的出現改變了舊體詩的創作。”善哉斯言!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2

三一、從來詩詞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創作,一種是組裝。詩詞在古代,有社會應用功能,聯句、唱酬、步韻是寫作習俗,而節日、聚會、離別、生日是寫作由頭。其間創作,唯天才能之;組裝,則比比皆是。

三二、創作須有感而發,有話可說,切忌找些話來說。找些話來說,是謂拼湊。

三三、初學宜做加法,追求應有盡有。學到一定程度,則要做減法,追求應無盡無。

三四、作品好不好,要看完成度高不高。完成度高的作品,做到了八個字:“應有盡有,應無盡無。”“麻雀雖小,肝膽俱全”,是應有盡有。“鳧脛雖短,續之則憂”,是應無俱無。

三五、題材不是問題,關鍵要看是不是你的“菜”。第一,是否真正有所觸動。第二,是否引起生動的聯想。第三,腹笥中有不有夠用的語彙。第四,語彙有不有意想不到的組裝。魯迅說:“從水管裡流出的都是水,從血管裡流出的都是血。”

三六、當代作者須強化創作意識——寫個人經歷,從自己跳出來;寫社會題材,把自己放進去。盡棄登臨聚會無關痛癢之作。

三七、每一首詩詞都應該成為一次美的發現。要新題,不要濫題。一本詩集,觀其題多一時登覽、又逢佳節、浮華交會、聞風慕悅、送往勞來、步韻奉和之類,則其詩可知。

三八、寫詩之樂在於發現。楊萬里詩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是蜻蜓發現了小荷,是楊萬里發現了蜻蜓的這個發現,是以妙到毫顛。

三九、讀詩之樂亦在發現。當我說楊萬里發現了蜻蜓的發現時,聽眾中有人說:“您發現了楊萬里的發現。”滿座為之粲然。詩友在一起,交流讀詩的發現,勝過交流自己的習作。

四〇、毛澤東說,朱自清不神氣,魯迅神氣。神氣之文,乃有閱讀快感。聶紺弩說:“完全不打油,作詩就是自討苦吃。”切勿小看口語,其快感來自不隔。

四一、詩詞是情緒釋放的產物,故始於興會。佛羅斯特雲:“詩始於喜悅,止於智慧。”所謂喜悅,即乘興而來,佛語謂之歡喜;所謂智慧,即興盡則止,佛語謂之般若。興會是創作慾望、創作動力,又稱靈感、興致、興趣。

四二、詩須緣事而發,否則為無病呻吟。然所緣之事,或不止一端,竟至百端交集。更有甚者,竟若無端。故李商隱詩云:“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四三、陳衍說:“東坡興趣佳,不論何題,必有一二佳句。”例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佳句永遠是和好心情作伴的。然而有人讀這首詩,卻問:“為什麼不是‘鵝先知’呢?”對於這樣掃興的人,真是無法可想。你只能告訴他:見鴨,未見鵝也!

四四、興會是駕馭語言的狀態,興到筆隨,事關詩之成敗。所以做詩怕掃興。宋詩人潘大臨九月九日遇風雨大作,剛有了一句“滿城風雨近重陽”,突然催債人敲門,頓時掃興,失去狀態,永遠地留下了一個殘句。

四五、郭沫若說,只有在最高潮時候的生命感是最夠味的。宋謀瑒曾感喟,有些人寫了一輩子詩詞,卻不知道詩味是什麼。周作人則說,沒有興會而做詩,就像沒有性慾而做愛。不幸的是,這種不在狀態的寫作,並不少見。

四六、詩要說公道話,痛癢切膚的話。不要說冤枉話、隔靴搔癢的話。有人寫四川地震曰:“老天底事生狼藉,霜月無光照蜀川。”這是災區父老的感受嗎?

四七、總在諷刺別人,絕不是第一流的詩人。須從諷刺自己做起,即魯迅所謂解剖自己。寫社會題材,把自己放進去。懷有恕道,你可以寫出第一流的諷刺詩。如果你做了官一樣地貪,你就沒有資格諷刺別人的貪;如果你當了官一樣地淫,你就沒有資格諷刺別人的淫。

四八、興會來自對新鮮事物的敏感。嚴羽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何以言之?因為空間開闊,思緒活躍,萬象新奇,提供詩材。

四九、“只有那種能向人們敘述新的、有意義的、有趣味的事情的人,只有那能夠看見許多別人覺察不到的東西的人才能夠作一個作家。”(巴烏斯托夫斯基(唐相國鄭綮自謂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還是這個道理。

五〇、我敬服巴烏斯托夫斯基的觀點,他說,對生活、對我們周圍一切的詩意的理解,是童年時代給我們的最偉大的饋贈。如果一個人在悠長而嚴肅的歲月中,沒有失去這個饋贈,那他就是詩人。

五一、李子詞有:“推太陽,滾太陽,有個神仙屎殼郎,天天干活忙。”(《長相思·擬兒歌》(“有個神仙屎殼郎”,妙得很!這又說明了,對兒歌懷有濃厚興趣的人,沒有失去童年饋贈的人,就是詩人。

五二、有出息的詩人,應設法到廣闊天地去,接觸新鮮事物,開拓題材,增加興趣。要寫就寫最夠味的感覺、最有把握的東西。寧肯寫得少些,但要寫得好些。切莫僅憑年年都有的那些個紀念日、喜慶事,閉門造詩,那樣做的結果,必然是“黑毛豬兒家家有”。

五三、未經提煉的眼前景,只是形象。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象徵物,就不僅是形象,而同時是意象。

五四、意象是詩歌形象,同時又是象徵符號,是一個筐,容量極大。李後主筆下的“春紅”是一個意象,不具體說哪一種花,一切的春花、一切已經消逝了的美好事物、一切過往的年華,都可以裝進去。

五五、王維《相思》二十字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首先就在於詩人給“相思”找到了一個絕妙的象徵物——“紅豆”。找到了這個意象,詩就成功了一半,所謂“斜陽芳草尋常物,解用即為絕妙詞”。

五六、選題一經確定,就要考慮語言材料,此之謂裁詞。李商隱的獺祭,從本質上講就是裁詞。詩的意象,也可以在裁詞的過程當中產生。可以由“紅豆”想到“相思”,也可以由“相思”想到“紅豆”。

五七、賦與比興何異?直說不直說也。毛澤東給陳毅的一封信,說“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也不盡然。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詩要用形象思維,有直說不直說之別。“紅軍不怕遠征難”,是直說;“三軍過後盡開顏”,還是直說。

五八、直說又稱直抒胸臆,如“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皆直說。故殷璠說:“適(高適)詩多胸臆語。”《皺水軒詞筌》雲,小詞以含蓄為佳,亦有作決絕語而妙者,如韋莊“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使無情棄,不能羞”之類是也。決絕語以外,沉痛語也可以直說。

五九、王國維說,有專作情語而絕妙者,如牛嶠之“須作一生拚,盡君今日歡”、顧夐之“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歐陽修(當為柳永)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美成之“許多煩惱,只為當時,一晌留情”,等等,求之古今人詞中,曾不多見。

六〇、古人作詩,對詩的開頭結尾是很講究的。開頭,好比穿衣服扣第一顆鈕釦,必須扣對。宋嚴羽說:“對句好可得,結句好難得,發句好尤難得。”(《滄浪詩話·詩法》(發句要好,須挾興會為之,要先聲奪人、要搶佔陣地。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3

六一、我自己寫詩,對起句較用心,好比第一顆鈕釦必須扣對。或開門見山,或先聲奪人,或作大的籠罩,總要先佔地步,為全詩提神。

六二、當想象和聯想發生,詩思完成了從這一事物到那一事物的飛躍,則可以為詩,換言之,詩就可以成長了。接下來的事,便是語言的建構。

六三、意象是以小見大,意象是側面微挑。譬如“貂鼠袍”,當詩人想到它是一件戰利品,由賭場的勝負聯想到戰爭的勝負時,這時他就完成了由此物到彼物的飛翔,他就可以做詩了。剩下來的只是語言如何到位的問題。“將軍縱博場場勝”就是一語雙關,“賭得單于貂鼠袍”的“單于”就不是閒字。幾句話寫出了一個常勝將軍的風采。想象在這裡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六四、詩從何處做起?一是得了好句,可以做起。二是有了一個絕妙的意象,可以做起。三是浮想聯翩,有許多興奮點,可以做起。總之是從人無我有處做起。

六五、眾人圍繞一事,你一言我一語時,最是集思廣益,抵得浮想聯翩,詩家當留心於此。例如明明尋得舊凳,別人偏猜是尋小芳。詩就可以從這裡做起。

六六、浮想聯翩,即思路開闊,放得開。梁簡文帝曰:“文章且須放蕩。”其言是也。孟郊《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之妙,即在“放蕩”。或曰:“亦露寒儉之態”,不為無見。那是另一個問題。

六七、與“放蕩”相反的是“矜持”。林語堂批評歸有光文“矜持”,不如袁枚的放聲大哭,一字一淚。又批評侯朝宗將與李香君一段哀豔之情,寫成不足五百字的《李姬傳》,全將個人感傷隱伏起來,矜持至此,真氣煞人。詩更怕這個。

六八、詩中情景一定是摻和了詩人的想象的,詩人筆下的情景,不必是一個現實的生活場景,也就是一種“願景”吧。讀詩最重要的是體會詩人的那個興會和心境。

六九、從事寫作的人有一個誤區,就是寫不出來的時候就抓狂,自卑感就很強,這其實是一個誤區。寫不出來,應該怎麼辦呢?那就讀呀,“述而不作”呀。“讀也,寫在其中矣”,有一層意思就是:閱讀能夠獲得與寫作同等的快樂。

七〇、寫出好作品,是作家對社會所作的貢獻。大家都可以分享,可以拿來就是。閱讀和欣賞,其實是一種再創作,所以能獲得與寫作同等的快樂。

七一、傳播非常重要,特別是對那些好的作品的傳播。我造了這麼兩句話:“詩唯恐其不好也,不必出於己;好詩唯恐其不傳也,不必為己。”人間要好詩,詩唯恐其不好,不一定非要出在自己手裡。讀到一首好詩,應該像自己寫了一首好詩那樣歡欣鼓舞。而且唯恐它不傳,唯恐不能有更多的人知道,所以到處逢人說項斯。

七二、聞一多強調詩有建築美,就是說,詩的語言材料,最終要結構成一個完美的造型,句子與句子之間,甚至字與字之間,要產生凝聚力,或稱張力。

七三、一首完美的詩,其中的每一個字,都是摳不動的。聞一多還把寫詩比作下棋,高明的棋手,每下一個棋子,都具有唯一性。這就是說,每一首詩都應該成為一個完美的作品,無論新詩還是古體詩詞,否則,就會想說愛你不容易。

七四、詩詞寫作的過程,說穿了就是一個作者同自己商略語言的過程,就是玩味“推”字佳還是“敲”字佳的過程。——“敲”字搞定,一個意境成了。或如朱光潛說,“推”字佳(表明寺內無人),一個意境也成了。

七五、沒有脫離語言的思維(包括形象思維),也沒有脫離語言的意境。

七六、汪曾祺說,有人說這篇小說不錯,就是語言差點,這話是不能成立的。語言不好,這個小說肯定不好。同理,如果有人說這首詩的意境不錯,就是語言差點,也是不能成立的。

七七、當興會到來的時候,假如你覺得沒有一首詩足以表達此時此刻的心情,這說明你已經有了新意。一二詩句隨著詩思同時到來,古人稱之得句。最初的得句,往往就是詩中妙語、主題句。詩人往往據以定韻。

七八、詩要上口,要有勝語。有人不能背誦自己所作,不是記性的問題,是無勝語。勝語皆好記,出以口語更好記,如“三百六十灘,新安在天上”“全家都在風聲裡,九月衣裳未剪裁”“太白高高天尺五,寶刀明月共輝光”等等。如出文言,則要理解才好記,如“強作歡顏親漸覺,偏多醉語僕堪憎”“忽然破涕還成笑,豈有生才似此休”“能知有母真良友,若解分財已古人”“五度客經秋九月,一燈人坐古重陽”“墨到鄉書偏黯淡,燈於客思最分明”“千載後誰傳好句,十年來總淡名心”等等,以上所舉皆黃仲則詩。

七九、語言一怕東拉西扯,即無片言以據要;二怕火氣太重,即做作太過,其反面則是自然精純。

八〇、詩須有好句,小詩尤須立片言以據要。欲求句句皆妙,往往反而不妙。

八一、絕句尤須片言據要。黃仲則別老母詩:“搴幃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末句沉痛深至,力透紙背,詩家必爭此一句。其餘鋪墊,皆為此句而設。

八二、有人說:“造句乃詩之末務,練字更小,漢人至淵明皆不出此。康樂詩矜貴之極,遂有琢句。”此言大謬,“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非漢人之詩乎?“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有風自南,翼彼新苗”,非陶公之詩乎?豈不造句、練字耶,只是得來不覺耳。

八三、以琢不琢為分水嶺,詩句大抵分為兩種,一曰清詞,一曰麗句。清詞就是單純質樸口語化的不琢之句,麗句則是密緻華麗書面化的追琢之句。

八四、清詞是一種天籟,沒有太多的加工,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麗句則是錘鍊、追琢、推敲、意匠經營的結果。古人工琢句者,往往未及成篇,已播人口,如“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曉來山鳥閒,雨過杏花稀”等等。杜甫曰:“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我們應取這種態度。

八五、妙語有兩種,一種是書語,一種是口語。口語多清詞,書語多麗句。好的作者有一種語言上的瀟灑氣派,能在兩間來去自如,東坡詩、易安詞就是如此。

八六、現成詞藻亦有妙用。拙作雲:“嫦娥乃肯作空姐,為我青天碧海行。”以“青天碧海”代夜空。鍾振振雲:“人在乾元清氣上,三千尺下是銀河。”以“乾元清氣”代高處。假如沒有這樣的借代,還會如此迷人嗎?

八七、純用清詞,如素面朝天,須底子好。純用麗句,如濃妝豔抹,固可以藏拙,弄不好則適得其反。

八八、作詩者欲成大器,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條是天機清妙,或謂“多於情”;一條是學識淵博,或謂“深於詩”。天機清妙者,不學而能。學識淵博者,肚裡有貨,因看到份上,而寫到份上。是之謂錦心繡口。

八九、黃庭堅說:“自作語最難。”所謂“自作語”,當指原創而能流行之語。古人書中,以先秦諸子為多,先秦諸子以《莊子》為多,先秦以下,以《史記》為多。那都是語言的天才。一般人只能從書語和口語中多所汲取。

九〇、寫詩如做報告,第一等是深入淺出,第二等是深入深出,第三等是淺入淺出,第四等是淺入深出,即以艱深文淺陋。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4

九一、詩詞最忌公共之言,反之,最喜獨到語、未經人道語。哪怕有一句獨到語也好,如:“肅立碑前思痛哭,幾人無愧對英靈?”(張榕)下句發人所未發,令人低迴不已。

九二、“凡佳章中必有獨得之句,佳句中必有獨得之字;惟在首在腰在足,則不必同。”(《藝概·詩概》(這就是說,好詩必有想不到的好句,好句必有想不到的好字。

九三、有一種討巧的辦法是反用名句,如“秋老天低葉亂飛,黃花依舊比人肥。”(聶紺弩(下句從李清照“人比黃花瘦”化出,有反諷的效果。

九四、詩可以從好句做起,可以從意象做起,可以從構思做起,可以從興奮點(痛點)做起。總之,是從人無我有處做起。

九五、作者有幾種情況,一種叫寫來了,一種叫沒有寫來,一種叫撞上了,一種叫改得出來。或有一間未達,如踢足球,球在門邊滾來滾去,只差臨門一腳,改詩即須補這一腳。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此之謂也。

九六、習慣、重複是詩歌的大敵,因為會導致感覺的遲鈍。今人寫得絕類唐詩,就不如讀唐詩;今人寫得絕類宋詞,就不如讀宋詞;今人寫得絕類清詩清詞,就不如讀清人詩詞。難道不是這樣嗎?

九七、習慣是詩歌的大敵,陌生化則會帶來刺激,帶來驚喜,造成新的意義。

九八、袁枚說,凡人作詩,一題到手,必有一種供給應付之語,老生常談,不召自來。若作家,必如謝絕泛交,盡行麾去,然後心精獨運,自出新裁。及其成後,又必渾成精當,無斧鑿痕,方稱合作。其言是也。

九九、林從龍說:“四字成語,放在三四五六字處,殊覺活潑,此乃造句之一法,在對句中尤顯,‘才如天馬行空慣,筆似蜻蜓點水輕’。”原來七言句的節奏是上四下三,一個成語用在那個地方,扯作兩半,熟詞生用,即有陌生化的感覺。拙作有:“自從心照不宣處,直到意猶未盡時。”

一〇〇、“日閒奏賦長楊罷”(王安石)。把“長楊賦”三音詞拆用,殊覺神完語健,亦是陌生化的效果。與成語用在七言之三四五六處,異曲同工。

一〇一、將有同一關鍵詞的兩個成語並作一句,會萌發新的意味,吾嘗試之:“天人千手妙回春”“恩怨些些一笑泯”“人往高處走,高處不勝寒”“文章須放蕩,拘忌傷真美”“馴虎捋須易,放虎歸山難”等等,此須平時練習積累。

一〇二、套話陌生化,亦可出新。殷遙雲:“莫將和氏淚,滴著老萊衣。”上句扣下第,下句扣歸省。沈德潛評:“真到極處,去風雅不遠。‘和氏淚’‘老萊衣’本屬套語,合用之只見其妙,有真性情流於筆墨之先也。”

一〇三、打牌最怕遇到高手,而高手呢,最怕不按規矩出牌。散宜生詩、李子詞就不按規矩出牌。天機清妙,所謂下筆如有神者。

一〇四、前人創造的語言,也應該為我所用,才能超越前人。黃庭堅說,杜詩韓文“無一字無來歷”,賀鑄自謂“筆端驅使李商隱、溫庭筠奔命不暇”,從積極的角度去理解,就是讀書多,古人的許多好處他都拿下了。

一〇五、關鍵不在“無一字無來歷”,而在凡有來歷,務必精彩。不但書語如此,口語也如此。元稹所謂“憐渠直道當時語”,“當時語”並非自作語。以拙作《鄧稼先歌》為例,“放炮仗”語出錢三強,“不蒸饅頭爭口氣”出自俗諺,“人生做一大事已”隱括陶行知“人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皆有“來歷”,並非“自作”,取其有味。

一〇六、衡量一個現代人會不會寫舊詩,要看他會不會寫近體詩;如果不會寫近體詩,直是不當寫作詩詞,連古體詩也寫不好的。

一〇七、“桃花才骨朵,人心已亂開”(張新泉),雖不合律,自是佳句。可見,平仄不是硬道理。又如“街把人擠扁,人把街拉長”(張人俐),形容小鎮集市,亦佳句。

一〇八、調聲從本質上講,就是平仄的思維。簡單說,詩句的出現,是以兩個音節為單位,平仄相間、周而復始,“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沈約)。

一〇九、習慣平仄思維的人,一個詩句形成的時候,平仄基本就調好了。即使沒有完全調好,搗鼓搗鼓,騰挪一下,也就好了。“烽火城西百尺樓”不能作“城西百尺烽火樓”,“直到門前溪水流”不能作“溪水直流到門前”。這就是平仄思維的結果。

一一〇、協調平仄不出騰挪、奪換二法。“烽火城西百尺樓”“春色滿園關不住”是騰挪,“分曹射覆蠟燈(換蠟炬)紅”“迎來春色(換春天)滿人間”是奪換。

一一一、清人吳喬說:“古人視詩甚高,視韻甚輕。”不必把韻部看得那樣神聖。合併調整的事,不是不可以做。卻不必大動干戈,把入聲字這個根本性的、很敏感的東西拿掉。正如學習文言文,詞彙儘可吐故納新,卻不必將文言虛字這個標誌性的、很敏感的東西拿掉一樣。其理由不是別的,是由於有經典文本汗牛充棟的存在。

一一二、對用韻和平仄特別在意的人,不可與談詩詞。正如對筆順特別執著的人,不可與談書法一樣。律是為他設的。李白、岑參、李賀少律詩,老杜多拗句,問其所以然者何,其必曰:“律豈為我設耶!”至若以詩律衡駢體,必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為不通,“敢竭鄙誠,恭疏短引”為妄作。

一一三、有寬格律,有嚴格律。有活格律,有死格律。有真格律,有假格律。美聽之道,存乎一心。

一一四、江河奔流,大浪淘沙。要寫就寫銜接傳統的詩詞,要寫就寫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詩詞。以刊物相倡導,自是一種誘惑。有志者不必為了發表而有所苟從也。

一一五、我是這樣想的:如果現實空間乏味,也不要緊。要麼營造一個虛擬的空間,像李商隱《夜雨寄北》那樣;要麼找回一個歷史的空間,像杜牧《赤壁》那樣。

一一六、詩之無趣,是因為想象力的貧弱。想象力貧弱的人,即與創作無緣。

一一七、寫詩不可黏著事實,在事實層面上兜圈子。故蘇東坡說:“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滕偉明夜宿竹海,事實索然無味,只因中夜客房又添數人,忽發奇想曰:“此中大似舊聊齋……中夜有客破壁來。”這才是詩。

一一八、想象不怕離奇。關鍵在於,一個離奇反常乃至荒謬的設計,要給它一個前提,使之變得合理,併產生奇趣,故古人有“反常合道”之說。

一一九、“柳絮飛來片片紅”,多麼荒誕的詩句,然而,給它一個前提——“夕陽返照桃花塢”,則化腐朽為神奇,是多麼的有趣。據說,這是金農的傑作。

一二〇、為什麼要填詞?請給我以理由。或曰:清真是這樣寫的,白石是這樣寫的,玉田是這樣寫的。夫子哂之。或曰:因為有一個曲調管著。夫子喟然嘆曰:吾與汝也!

一二一、歌詞須有好句。所謂好句,並非精心雕琢之句,而是聽眾一聽不忘之句,如“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我愛你愛著你,就像老鼠愛大米”,聽眾一聽不忘,歌詞就達到了目的。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5

一二二、填詞的不二法門是:後找詞牌。先得好句,所謂“立片言以據要,乃一篇之警策”(陸機)。這也往往會成為作品的生長點。比如在川大懷人,我先將附近的九眼橋、合江亭作成一個對子:“亭合雙江成錦水,橋分九眼到斜暉”,一看是《浣溪沙》的句子。再上下展開,足成一詞。

一二三、有人請教詞體特徵,夏敬觀說:“風正一帆懸”是詩,“懸一帆風正”是詞。而領字的產生,無非歌唱的需要。李煜是在詞中運用領字第一人,柳永是將領字大量運用於慢詞的第一人,是以其詞可歌。

一二四、慢詞的訣竅是,以領字為關紐,它使句群保持著一氣貫注到押韻處的語氣。柳永、辛棄疾詞都將這一點發揮到了極致,以辛為例:“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一二五、李子詞雲:“有風吹過芭蕉樹,風吹過,那道山樑。某年某日露為霜,木梓走墟場。某年某日天無雨,瓦燈下,安放婚床。”(《風入松》)這兩遍“風吹過”、兩遍“某年某日”,充滿了歌詞的神韻。你說它是創調嗎,它正傳統。你說它傳統嗎,它又和流行歌曲接軌,翻出夢窗手心,一首詞復活了一個詞調。

一二六、故詞有寫來看的和寫來唱的兩種,究以後一種為好。

一二七、魯迅的“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的說法,原是過情語,不能較真,豈能較真。不過魯迅又何嘗把話說死,他接著還有話:“此後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要是能夠翻出如來掌心呢,言外之意還是清楚的。

一二八、五四運動以後,曾經有一段時間,人們認為詩詞、乃至漢字已走到盡頭。又有一段時間,人們認為毛澤東詩詞就是傳統詩詞最後的輝煌。事實證明,這其實是低估了漢字與詩詞的生命力,也低估了後人對漢字、對詩詞接受的程度及駕馭之能力。

一二九、有人是不承認新詩的,有人認為漢語詩歌就只能像唐詩宋詞那樣。我想,這隻會限制他的成就。新詩重視原創的精神和陌生化的手法,是值得舊詩作者借鑑的。

一三〇、應該重新審視和梳理詩詞語言的審美,時人李子說,如今樓頂不容易上去,“登樓”和思鄉懷人已經扯不到一塊;“貂裘”,沒幾個詩人花得起這錢,還侵犯動物福利;“唾壺”早已更新換代了,擊之不大衛生,此類情趣理當揚棄,代之以新的審美因子。

一三一、新詩比舊詩更重原創性,從內容到形式,任何模擬都無所遁形。而詩詞寫作,在藝術上有太多慣例、模式、套話、現成思路和“創造性模仿”。

一三二、杜甫示宗武詩:“汝啼吾手戰,吾笑汝身長。”純用口語,十字百端交集,曲盡天倫,曲盡人情。非佳句而何。張人俐寫集市:“街把人擠扁,人把街拉長”,風趣亦如之。

一三三、七言句較五言句表現力更豐富,鑄單句可,鑄複句更佳。七字句的好處是貼近口語,不足是一覽無餘。楊萬里鑄句以活法,“語未了便轉”,如“時有微涼不是風”,一句中有兩分句,一個四字句加一個三字句,就不那麼一覽無餘,比較耐人尋味。

一三四、有舉輕若重,有舉重若輕,到底哪一樣好呢,周恩來說:還是舉重若輕好。詩亦如之。宛老悼亡雲:“妥靈祭罷兒孫哭,從此人間一見難。”都永別了,卻只說“一見難”,重事輕說,淺貌深衷,沉痛深至,即含蓄。

一三五、詩的結構,起承轉合,本質上是一種內在韻律。郭沫若說:“內在韻律便是‘情緒的自然消漲’……這種韻律非常微妙,不曾達到詩的堂奧的人簡直不會懂。這便說它是‘音樂的精神’也可以,但是不能說它便是音樂。”

一三六、在唐詩中,尤其是唐人絕句中,唱嘆之音是不絕於耳的,而且由內在韻律固化為一種寫作模式。簡言之就是一句唱,一句接,“承接之間,開與合相關,反與正相依,正與逆相應,一呼一吸,宮商自諧”(楊載)。一呼一吸,乃自然的、生理的節律,這正是內在韻律的很好的描述。

一三七、胡應麟《詩藪》開篇即雲:“絕句之構,獨主風神。”這個“風神”,就是“風調”。這個“風”,並非可意會不可言傳,它就是風詩的“風”、風人的“風”。質言之,即民歌也。“風神”“風調”非他,民歌之神髓也。明王世懋雲:“絕句源出於《樂府》,貴有風人之致,其聲可歌,其趣在有意無意之間。”此言得之。

一三八、古人說,有詩人之詩,有學人之詩。區別在於:詩人之詩出乎其性,學人之詩出乎其學。

一三九、原來絕句短小,著不得學問力氣,故文人學士,較之婦人女子,並無優勢,而民間作者,往往天機清妙,復接地氣,故措語天真,有文人學士不能道其隻字者。

一四〇、寫作的最高追求是傳世。好詩的重要屬性是可傳。若能被人口口相傳,像李白《靜夜思》杜甫《絕句》,要說它不好,便是妄議。若讀過一遍,不想讀第二遍,要說它好,便是瞎吹。

一四一、“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樓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北宋理學家邵雍作也。流沙河羨之慾死,雲:“我若能有一首——一句也好,流傳到千年後,便做阿鼻地獄之鬼,也要縱聲歡笑,笑活轉來,再笑,直到又笑死去。”此可為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

一四二、運用通感,是詩的訣竅之一。為什麼要通感?因為詩拒絕遲鈍。而通感成立的依據,乃在於世界萬物之間是普遍聯繫的。

一四三、為什麼強調空間感?我的回答是,時間藝術需要找補。畫不像詩那樣意味深長,詩不像畫那樣一目瞭然。然而,詩畫在一定條件下也能相互轉化。比方說,一個詩人的興趣偏於空間顯現,他的詩就會呈現出畫意。這就是詩的找補。

一四四、公共題材必須發人所未發。比如同學會,是很多人都寫的題材。江油丁稚鴻筆下的“同窗聚會無高下,盡是呼名叫字人”,突然觸著,把別人熟視無睹的、而又確是同學會的一個重要特點寫出來了,所以為佳。

一四五、還不能說當代詩詞已經超越唐宋。只有一點是絕對超越,大大超越,那就是作品的數量,可能是一個天文數字。但大家心知肚明,數量是不解決問題的。

一四六、有兩種好法,有一種叫想得到的好,有一種叫想不到的好。想得到的好,是錦上添花,說到底還是重複。想不到的好,才是翻出手心,才是雪中送炭,才能增值。我以為,當代詩詞作者都應該追求想不到的好。

一四七、想得到的好即一般的好,你寫得出,我也寫得出。詩寫得一般的好,並不困難,打開任何一本詩刊,你所看到的,大多是想得到的好。如果有一首詩突然讓人跳起來,大為雀躍,那麼,這首詩一定是寫出了想不到的好。

一四八、寫詩,尤其編詩,不能貪多務得,因為全部的詩是分母,想不到的好才是分子,分母越大,所得分數越低,分子越大,所得分數越高。所以編集只有一字訣:刪。

一四九、代表作是人無我有之作,歎為觀止之作,必有想不到的好。

一五〇、如果一本詩集,從頭到尾,所有的詩都停留在想得到的好,沒有一首想不到的好。我就要在這本書上蓋上一個章,文曰“不藏書”。“不藏書”是舒蕪發明的名詞。

一五一、我認為評價一個詩人,要看他最好的詩寫到多好。好比跳高,要以跳得最高的一次記錄成績。

一五二、代表作是一提到詩人,就會被想起的作品。如提到李白就會想起《蜀道難》,提到杜甫就會想起“三吏”“三別”,提到岑參就會想起《白雪歌》,提到白居易就會想到《長恨歌》,等等。有些詩人沒有代表作。提到詩人,想不起作品,這是很吃虧的。

一五三、巴蜀詩人劉君惠指出:一切趨時應景之作,或賡韻酬答,累牘連篇;或感濡沫而發頌聲,或儼華纓而參曲宴,雖雕繪滿眼,乃以言餂人,無採風之義,不在遒人之職。至於浮華交會,聞風慕悅,噓枯吹生,因緣攀附,以行卷為贄敬,比詩歌於商品。皆所不取。這樣詩歌主張對於當代詩詞,可以糾偏,可以補弊,令人心悅而誠服。

一五四、書寫當下,並非狹隘地美刺見事,而是須有當代的思想意識。胸次寬者平臺大,取材廣者命意新。既知大俗之雅,敢題糕字;復知大雅之俗,不作送往勞來。餘謂當代詩詞必與既往割席者,正在於此。

一五五、對於當代詩詞,我主張三條,一曰書寫當下,二曰銜接傳統,三曰詩風獨到。有了書寫當下、銜接傳統這兩條,允稱小好;加上詩風獨到這一條,堪稱大好。

轉發:周嘯天詩話一五五則完整收藏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