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憶裡的小時候,有《木蘭詩》《江南可採蓮》的詩詞歌賦;有“哪吒鬧海”“夸父追日”的神話故事;還有《三國演義》《西遊記》的四大名著小畫書。閱讀,已經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腦海裡,我的人生中。而我作為一名中學生,連接了過去與未來,我們的閱讀任務,就是弘揚我們的古典文學,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

"

記憶裡的小時候,有《木蘭詩》《江南可採蓮》的詩詞歌賦;有“哪吒鬧海”“夸父追日”的神話故事;還有《三國演義》《西遊記》的四大名著小畫書。閱讀,已經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腦海裡,我的人生中。而我作為一名中學生,連接了過去與未來,我們的閱讀任務,就是弘揚我們的古典文學,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

雛鳳清鳴正當時

閱讀古典文學要做到“博學強識”。博學,就是廣泛地學習;強識,就是熟練地記憶。我們的國學典籍可謂汗牛充棟,其中的藝術描寫又往往美不勝收、各有特色。比如,關於月亮的描寫,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月出皎兮”的詩句,此後兩千年間,月亮一直出現在古典詩詞中:唐代詩人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他們的月亮有著濃濃的思鄉之情;宋代詞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他們的月亮有著淡淡的內心愁緒;而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 昔昔都成玦”,月亮又飽含著對妻子的哀悼和愧疚……

同樣的月亮,在不同的文人筆下,意境情感完全不同。想要感受這些不同的美,就求我們在閱讀國學經典的時候,視野要開闊,積累要全面。

"

記憶裡的小時候,有《木蘭詩》《江南可採蓮》的詩詞歌賦;有“哪吒鬧海”“夸父追日”的神話故事;還有《三國演義》《西遊記》的四大名著小畫書。閱讀,已經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腦海裡,我的人生中。而我作為一名中學生,連接了過去與未來,我們的閱讀任務,就是弘揚我們的古典文學,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

雛鳳清鳴正當時

閱讀古典文學要做到“博學強識”。博學,就是廣泛地學習;強識,就是熟練地記憶。我們的國學典籍可謂汗牛充棟,其中的藝術描寫又往往美不勝收、各有特色。比如,關於月亮的描寫,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月出皎兮”的詩句,此後兩千年間,月亮一直出現在古典詩詞中:唐代詩人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他們的月亮有著濃濃的思鄉之情;宋代詞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他們的月亮有著淡淡的內心愁緒;而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 昔昔都成玦”,月亮又飽含著對妻子的哀悼和愧疚……

同樣的月亮,在不同的文人筆下,意境情感完全不同。想要感受這些不同的美,就求我們在閱讀國學經典的時候,視野要開闊,積累要全面。

雛鳳清鳴正當時

只有儘可能廣泛又紮實地瞭解和掌握這些古典經籍,才能真正深入體會和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弘揚和發展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文學歷程。

閱讀也要做到“觸景生情”。觸景,是指善於發現眼前景色的美;生情,是指善於聯繫已經掌握的古典文化。學習古典文學不僅要會背誦,還應該學會體會和聯想,能夠將書本上的文字變成自己的感悟和素養。

有一年,我跟著爸爸媽媽去草原旅遊,看到風吹過草地,心底油然升起“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感慨;還有一次在海邊,看到海鷗、夕陽,我頓時明白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境,有了“原來如此”的體會。這就是觸景生情。觸景生情不僅能夠加深我們對已經學過的古文知識的消化吸收,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藝術作品。比如在看《大魚海棠》這部電影的時候,我能夠看得懂大魚、鯤、鵬、湫的含義,因為我會背莊子的《逍遙遊》。當然,我不太明白“海棠”的意思,說明相關的知識還很欠缺,需要繼續學習。

“雛鳳清鳴”學習古典文化。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傳承,傳統的優秀文化也需要注入新鮮血液。所謂“雛鳳清於老鳳聲”,我們中學生就是“雛鳳”,我們正處在學習的最佳時期,我們的成長不僅需要學習傳統的古典文化,還應該努力去創作新的優秀的文化作品。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學經典才會生生不息,一直流傳下去。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我們這個時代也有自己的“一代之文學”。而在將來,它們也會成為人們爭相誦讀的“經典”。

"

記憶裡的小時候,有《木蘭詩》《江南可採蓮》的詩詞歌賦;有“哪吒鬧海”“夸父追日”的神話故事;還有《三國演義》《西遊記》的四大名著小畫書。閱讀,已經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腦海裡,我的人生中。而我作為一名中學生,連接了過去與未來,我們的閱讀任務,就是弘揚我們的古典文學,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

雛鳳清鳴正當時

閱讀古典文學要做到“博學強識”。博學,就是廣泛地學習;強識,就是熟練地記憶。我們的國學典籍可謂汗牛充棟,其中的藝術描寫又往往美不勝收、各有特色。比如,關於月亮的描寫,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月出皎兮”的詩句,此後兩千年間,月亮一直出現在古典詩詞中:唐代詩人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他們的月亮有著濃濃的思鄉之情;宋代詞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他們的月亮有著淡淡的內心愁緒;而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 昔昔都成玦”,月亮又飽含著對妻子的哀悼和愧疚……

同樣的月亮,在不同的文人筆下,意境情感完全不同。想要感受這些不同的美,就求我們在閱讀國學經典的時候,視野要開闊,積累要全面。

雛鳳清鳴正當時

只有儘可能廣泛又紮實地瞭解和掌握這些古典經籍,才能真正深入體會和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弘揚和發展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文學歷程。

閱讀也要做到“觸景生情”。觸景,是指善於發現眼前景色的美;生情,是指善於聯繫已經掌握的古典文化。學習古典文學不僅要會背誦,還應該學會體會和聯想,能夠將書本上的文字變成自己的感悟和素養。

有一年,我跟著爸爸媽媽去草原旅遊,看到風吹過草地,心底油然升起“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感慨;還有一次在海邊,看到海鷗、夕陽,我頓時明白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境,有了“原來如此”的體會。這就是觸景生情。觸景生情不僅能夠加深我們對已經學過的古文知識的消化吸收,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藝術作品。比如在看《大魚海棠》這部電影的時候,我能夠看得懂大魚、鯤、鵬、湫的含義,因為我會背莊子的《逍遙遊》。當然,我不太明白“海棠”的意思,說明相關的知識還很欠缺,需要繼續學習。

“雛鳳清鳴”學習古典文化。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傳承,傳統的優秀文化也需要注入新鮮血液。所謂“雛鳳清於老鳳聲”,我們中學生就是“雛鳳”,我們正處在學習的最佳時期,我們的成長不僅需要學習傳統的古典文化,還應該努力去創作新的優秀的文化作品。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學經典才會生生不息,一直流傳下去。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我們這個時代也有自己的“一代之文學”。而在將來,它們也會成為人們爭相誦讀的“經典”。

雛鳳清鳴正當時

試想,在若干年後,孩子們背誦經典時,或許其中就有我們的作品,那該多麼驕傲。當然,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在現階段,只有積累更多的文化知識,學以致用,才有將來成為大師的可能。

學習經典,傳承經典,創造經典,只有這樣,國學經典才能得到真正的傳承,我們的文化知識水平和人生修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傳統文化,廣泛閱讀古典典籍,我將會繼續展開閱讀的翅膀,穿越古今,跨越時空,去觸碰人類智慧中最優秀的結晶,去感悟人生,完善自我,雛鳳清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