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義與利,乃千古一辨

國學 孟子 管仲 鮑叔牙 葉權鋒 葉權鋒 2017-11-03

孟子生活在戰亂紛繁的時代,在大多數人追名逐利的時候,他始終堅守著君子的“氣節”,並號召人們“捨生取義”。《孟子·告子上》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生舍而取義者也”。在戰國利慾薰心的時代環境中,孟子為了人倫正義,保有不受時代環境影響的氣節,使得“君子氣節”成為由古至今備受推崇的高尚品德。

朋友相交,如果交於義,那麼兩人一定同修同德。但是如果只是以利害相交,那麼結果必定不會圓滿,更有甚者還有可能以怨恨而終。因為這種不穩固的“朋友”之情難以經受住風吹雨打,無利可圖時自然形同陌路。

孟子:義與利,乃千古一辨

正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真正的友情,向來都不是依靠財產、權勢、利益獲得的,因為真正的朋友之間,從來不會在乎金錢利益的得失,知己之情,一個“義”字足矣。

管仲和鮑叔牙交情深厚,兩人幼年常常一起結伴出行,遊山玩水。管仲年輕的時候,家裡很貧窮,還要奉養自己年邁的母親。鮑叔牙知道了這件事,便主動去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因為那是管仲沒有多少財產,所以投資的本錢幾乎全是鮑叔牙拿出來的。可是,當生意盈利之後,管仲卻先用與鮑叔牙一起掙的錢還了一些自己之前欠的債,而到了最終兩家分紅的時候,鮑叔牙又主動分給了他一半的紅利,管仲沒有推辭也接受了。管仲的這些做法令鮑叔牙的僕人看了非常不平,可是鮑叔牙非但沒有流露出一絲對管仲的不滿之意,反而嚴厲地教訓了自己的僕人一番。後來管仲入伍隨軍出征,多次在戰場上臨陣脫逃,便有許多人出來嘲諷管仲貪生怕死,這是鮑叔牙又出面極力為管仲逃跑的行為辯解。

孟子:義與利,乃千古一辨

當觀眾和鮑叔牙步入政壇以後,鮑叔牙輔佐的是公子小白,而管仲輔佐的則是公子糾。最終公子糾爭位失敗,公子小白取得了齊國的王位,也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齊桓公。齊桓公得到王位之後要殺輔佐公子糾的管仲。鮑叔牙知道後一再請求齊桓公不要殺管仲,稱管仲才是真正的王佐之才,自己不能勝任國相一位,並甘願作為管仲的下屬。管仲與鮑叔牙的情誼被千古傳唱,正是因為他們絲毫不計較利害得失,所以才被歷代稱頌。

孟子:義與利,乃千古一辨

利益之交,交情勝不過利益至上,這種關係,常常利窮則人散;道義之交,卻是相交相識自憑本心,全然不摻染一絲厲害的雜質,這才是最為可貴的舍利取義的君子之情。

本文摘自王穎《每天一堂國學應用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