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道經 第一章 眾妙之門 無為清淨

國學 老子 宇宙 陳鼓應 獅子狗狗嘟嚕嚕 2017-04-03

正文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道,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名,就不是永恆不變的“名”。無,是天地的開端。有,是萬物根之源。所以,常從,“無”眾觀察天地的奧妙;常從,“有”中尋找萬物的蹤跡。有與無,只不過是同一來源的不同名稱罷了。有和無都是幽昧深遠的,它們是一切變化的總門。

解析(處事之“道”)

這是《道德經》的第一章。本章開篇名義:"道可道,非常道。”初步揭示了“道”的真正內涵。

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老子是第一個把道作為一種哲學範疇提出加以闡釋、論證的思想家。道作為老子哲學的核心,貫穿其思想體系始終。關於對老子道的認識和詮釋,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道是精神性的本體,是脫離物質實體而獨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張老子道論是客觀唯心主義。一般認為道是宇宙本源以及萬物運行的規律。陳鼓應在《老子譯註及評介》一書中用楊興順的觀點,將道的基本特點歸納為:一、道是物的自然法則,它排斥一切神和“天志”。二、道,永遠存在,它是永存的物質世界的自然性。道在時間與空間上都是無限的。三、道是萬物的本質,他通過自己的屬性(德)而顯現,沒有萬物,道就不存在。四、作為本質來說,道是世界物質基礎“氣”,及其變化自然法則的統一。五、道是物質世界中不可破滅的必然性,萬物都從屬道的法則。道摧毀一切妨害自己的事物。六、道的基本法則是:萬物與一切現象,處於經常的運動變化中,在變化的過程中,萬物與一切現象都轉化為自身的對立物。七、萬物與一切現象,都處於相互聯繫的狀態中,這種聯繫通過統一的道而完成。八、抱著我們感官所不能感知的,但邏輯思維中,它是可以認識的,由是觀之,道在天地未生成之前就存在於浩瀚的宇宙中,當天地生成之後,道就在萬事萬物中發揮著自身的作用,貫穿萬物生長,生成,發展消亡的始終,作為一種自然規律客觀的存在著。《道德經》-道經 第一章 眾妙之門 無為清淨

老子青牛圖

一提起道,我們不免會在頭腦中想象它的模樣,然而我們的想象往往帶有很大的侷限性和主觀性,真正的道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是客觀存在,但有看不見,摸不著,正所謂“大道無形”我們憑主觀的想象創造出道的樣子,不是真正的道,只能稱得上名。“名”這個概念也是不能用語言和文字來描述形容的,語言文字的侷限性比想象的侷限性更大。如果用語言文字來描述道,只能與道背道而馳。既然不能用語言文字來描述道,那麼如何才能認識道呢?語言文字的侷限性以及道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又通過抽象的概念,既“無”和“有”兩個名一窺到的真正面目。所謂“無”是指天地還沒有生成之前的混沌狀態,說明天地是從無中生有來的。左為,所謂“有”,就是存在的意思,代表一種正在孕育萬物的狀態,是萬物的生母,既萬物是從中孕育生產出來的。

所以我們可以將道理解為一種無的狀態男,一種有的能力,它的本原是無,卻可以生出天地萬物。正因如此,我們可以採取無的態度去體認道的玄妙。道的原始是空無,我們要體認大道,就必須拋去所有的雜念,將自己恢復到毫無思想的嬰兒時期,達到一種完全虛無的境界,就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體悟道的奧妙和玄機。無和有是我們必須要把握的兩個概念,他們是打開“眾妙之門”的鑰匙,只有通過他們,我們才能領悟道的實質。

所為“常無”就是一種永恆的無,或叫“大無”;與此相對應,“常有”就是一種永恆的有,也叫“大有”。我們可以通過這種忘卻自我一切的常無,體悟到天地初生時的“妙”;通過這種包容不但處於妙齡,而且是純真,純潔的象徵,這裡用在道中,可以理解為天地的本始。徼的本義為邊界,這裡引申為開端,端倪的意思。在這裡,不論是常無還是常有,都只是對宇宙大道中得某一狀態的描述,還停留在概念的這一層面上,都是名。常無在前而常有在後,所以概念的“相名”也就不同了,但它們都是由大道生出來的,都是對大道的發展和變化,統稱為“玄”。玄意味深奧而不可理解,不可測知。“大道無形”,變化多端,變化來變化去,就構成了天地萬物的“眾妙”,既老子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回過頭來看原文,我們不難發現,文中著重講了這樣幾個概念:道的概念、名的概念、無和有的概念、妙和徼的概念、玄的概念。這些概念統稱為“名”,借用老子的一句話“名可名,非常名”來說,這些概念並沒有真正的揭示出道德真正內涵,這是因為“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言語和文字都無法揭示出道的真義。小編個人覺得 道生活在我們身邊 道無形無名 行走即是道 吃飯即是道 我們應當順道而行 即可安享天年!

《道德經》-道經 第一章 眾妙之門 無為清淨

孔子問道老子(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