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君子不立危牆” 為之於其無有,治之於其未亂

國學 老子 網易有道 政治 一把金鑰匙 2017-03-31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

其脆也,易泮也;其微也,易散也。

為之於其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作於累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

民之從事也,恆於其幾成而敗之。故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

是以聖人慾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老子》第64章

老子《道德經》|“君子不立危牆” 為之於其無有,治之於其未亂

  1. 事物在安定的時候容易控制把握它,在事情沒有出現徵兆的時候容易圖謀它。在事物還沒有出現萌芽的時候更容易控制。慾望在剛剛出現的時候容易控制。人需要安靜的狀態來調節自己的心態。事物剛剛萌生還脆弱的時候容易被破壞,事物在微小的時候容易被散掉。有先知的人,用智慧預為防止可能發生的問題,使社會能夠得到長久的安定。所以,一個有道的領導者處理事務,如果決策完善,則功德無量,所造成的影響不止一個地區,不止幾十年。有時候好的政策可使社會安定幾百年之久,其中的道理,都是在這個地方。《朱子家訓》第四句“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未雨綢繆,在表面的文字上來講,還沒有下雨,就得先將我們的房屋、門窗都得補好,看看有什麼漏的,不要等下了雨我們補漏就遲了。這句話是告訴我們要及早做好準備的意思,古人講的“凡事豫則立”,要想把事情做成功,必須預先做好準備。“毋臨渴而掘井”也是這樣,不要到口渴了你才去挖井,那已經來不及了,要預先挖好,你渴的時候才有井水可以用。不能夠遇到事情再臨時抱佛腳,人有遠見,能夠事事提早一步想,這個人是有智慧的,他的事業、學業都能夠成功,做人也能夠做得成功。而我們現在可以說都是生活在安定的日子裡,但是也要“未雨而綢繆”,那是什麼?古人講的居安思危。現在雖然是安樂,但是你要知道,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往往可能會遇到挫折,可能遇到困境。那我們現在在安逸的時候,有沒有想到困境的時候如何?人生我們有多少福分,可以說就像銀行裡面的存款一樣,你要是不斷的去使用,它就愈用愈少,聰明的人在用的時候,他會想到要不斷的往存款帳戶裡面加錢,使得我們的存款一直都保持豐足,就不至於到口渴了就沒有水喝。所以人在安逸的時候應該多修福,人有福,無論在什麼困境當中,他都能夠絕處逢生,所謂是化險為夷。修福就是要多幫助人,使得我們的福分增加。試想想我們幫助人的時候,人家對我們就生起感恩的心,這分感恩的心就帶有能量,就給我們在我們的福分的銀行帳戶裡頭加錢。

  2. 在事情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把握它,在事情還沒有混亂的時候管理它。要有對事情還沒出現苗頭的時候進行干預的能力,這是人生的歷練中產生的智慧。“為之於其無有也”,真正做事業的人,在開始還沒有一點影子的時候,已經把基礎打好了,這就是高明的人在處事。多年以後,發展到某個階段,這裡已經有預先的準備,起了大作用,收到大功效,政治上則可以使天下不亂。“治之於未亂”,有道的領導者或者大政治家在天下未亂的時候,已經把亂的根源先平掉了。社會上有人犯罪,把犯罪的人捕獲,繩之以法,不錯,執法的人很有功勞。但是,真正的大功勞是使人根本不會犯法,這就是法治的道理,出於道家的精神。所以“立法”的目的,能使民眾不會犯法,那就是天下之大法;等到人犯了法再去懲罰,已經是下策,不是上策了。上乘道是“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可是如何做到呢?其中就有大學問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