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鬆齡兵敗被殺,除日本干預外,還有十大原因'

"
"
郭鬆齡兵敗被殺,除日本干預外,還有十大原因

1925年冬11月,郭鬆齡反奉。在灤州開完會議後,指揮大軍直指奉天。起初形勢一片大好,短短几日就逾錦州、抵新民,前鋒達到了白旗堡。大局似乎已定,張作霖都做好了下野開溜的準備了,緊急運送細軟財物到日本站了。

然而,情勢在日本人決定干預後發生了轉變。張作霖以割讓海城、蓋平、復縣、金州四縣與日本為條件,換取日本關東軍答應以保護日僑為名,在南滿鐵道兩側二十華里內,不準郭軍進有一兵一卒,違者武力繳械的承諾。

張作霖一方遂將日本的這一承諾昭告了郭鬆齡部,郭部聽聞日本人干預,內部將領內心動搖,兵心也開始渙散。再加上保張作霖的軍隊開始猛烈反擊,尤其是黑龍江騎兵旅的加入,對郭軍形成了內外夾攻的態勢。在諸多因素的作用下,轟轟烈烈的郭鬆齡反奉遂以失敗告終。

不過,回過頭來分析,郭鬆齡反奉之所以失敗,除了日本干預導致局勢突變外,其最終的失敗也離不開他自身的十個原因,下面我就試著對此分析一下。

第一個原因是用人不善。為了防止日本關東軍干預,前期他就拍了殷汝耕去大連,讓他與日本關東軍商談一切。不過,這次商談並沒有什麼結果,殷汝耕便滯留在大連不回,理由是要等東京來的日本要人,彼此再商談一次。這時,親日的楊宇霆開始懇求關東軍幫助。因此,殷汝耕事實上到最後也沒有取得關東軍表明的正式態度,他為了應付了事,還是給郭鬆齡打了一個電報,告訴他自己已經搞定,關東軍答應不干涉東北軍事和行政。這顯然導致了郭鬆齡對局勢的判斷,甚至在兵敗之後,他還幻想著日本人不會干涉,想取道大連逃跑。

"
郭鬆齡兵敗被殺,除日本干預外,還有十大原因

1925年冬11月,郭鬆齡反奉。在灤州開完會議後,指揮大軍直指奉天。起初形勢一片大好,短短几日就逾錦州、抵新民,前鋒達到了白旗堡。大局似乎已定,張作霖都做好了下野開溜的準備了,緊急運送細軟財物到日本站了。

然而,情勢在日本人決定干預後發生了轉變。張作霖以割讓海城、蓋平、復縣、金州四縣與日本為條件,換取日本關東軍答應以保護日僑為名,在南滿鐵道兩側二十華里內,不準郭軍進有一兵一卒,違者武力繳械的承諾。

張作霖一方遂將日本的這一承諾昭告了郭鬆齡部,郭部聽聞日本人干預,內部將領內心動搖,兵心也開始渙散。再加上保張作霖的軍隊開始猛烈反擊,尤其是黑龍江騎兵旅的加入,對郭軍形成了內外夾攻的態勢。在諸多因素的作用下,轟轟烈烈的郭鬆齡反奉遂以失敗告終。

不過,回過頭來分析,郭鬆齡反奉之所以失敗,除了日本干預導致局勢突變外,其最終的失敗也離不開他自身的十個原因,下面我就試著對此分析一下。

第一個原因是用人不善。為了防止日本關東軍干預,前期他就拍了殷汝耕去大連,讓他與日本關東軍商談一切。不過,這次商談並沒有什麼結果,殷汝耕便滯留在大連不回,理由是要等東京來的日本要人,彼此再商談一次。這時,親日的楊宇霆開始懇求關東軍幫助。因此,殷汝耕事實上到最後也沒有取得關東軍表明的正式態度,他為了應付了事,還是給郭鬆齡打了一個電報,告訴他自己已經搞定,關東軍答應不干涉東北軍事和行政。這顯然導致了郭鬆齡對局勢的判斷,甚至在兵敗之後,他還幻想著日本人不會干涉,想取道大連逃跑。

郭鬆齡兵敗被殺,除日本干預外,還有十大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槍殺姜登選。在奉系將領中“五虎將”,姜登選的品行最好,和藹可親,能與士兵共甘苦的將領,在軍中威望極高,甚至一度張作霖有讓姜登選取代郭鬆齡的想法。結果,在灤州開會時,姜登選剛好路過,郭鬆齡勸其合作反奉,但其不從,郭鬆齡就隨便找了個理由把他給槍殺了。這一做法引來很多部下的不滿,他們私下裡都說,鬼子(郭鬆齡外號)究竟做出鬼子事來,令人寒心。

第三個原因是調度不當。在灤州調整部隊的指揮官時,將原來的炮兵司令鄒正華調到了總司令部當參議。雖然這樣做,是在表示對炮兵團的重視,但鄒振華是可以說是炮兵的靈魂,將其調離一線,使得炮兵的作戰能力大為削弱,以至於後來在巨流河作戰時,炮彈都不上信管,成了啞炮。如此水平,不敗才怪。

第四個原因是貽誤時機。郭鬆齡原本的計劃是使用奇兵,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方式,打張作霖一個措手不及。結果,因為消息走漏,這一方案就泡湯了。於是,他就採用公開進攻,但在時機上卻錯過了最好的機會。一方面,偷襲不成,讓張作霖有了防備,另一方面在錦州耽擱的時間太長,沒有及時東進,又給了張作霖充裕的準備時間。

第五個原因是郭鬆齡不注重騎兵。在決定反奉後,由於輕視騎兵,郭鬆齡並沒有將駐在三河縣的騎兵第八旅扣留,導致這支騎兵後來加入了張作霖的一方。根據後來人的分析,如果郭鬆齡能善用這支騎兵,令其加急東進,先入奉天接收,張作霖的東軍絕無抵抗之力,張作霖唯有下野的份。

第六個原因是拒收闞朝璽。闞朝璽是奉系中實力強勁之人,當他看到郭鬆齡反奉,也有了二心,雖然張作霖讓他火速增援,但他卻暗中派人與郭鬆齡聯繫,不但別郭鬆齡拒絕了,還被郭鬆齡部襲擊遭到重創。郭鬆齡拒絕闞朝璽的理由是,闞是張作霖一手提拔的人,是張作霖的老人,不可信。但有時候,戰爭的勝負往往就在於能否巧妙利用這種關係。如果郭鬆齡當時沒有拒絕闞的話,令其有昌圖或開原越過鐵路,向瀋陽推進,或許也不至於會失敗。

"
郭鬆齡兵敗被殺,除日本干預外,還有十大原因

1925年冬11月,郭鬆齡反奉。在灤州開完會議後,指揮大軍直指奉天。起初形勢一片大好,短短几日就逾錦州、抵新民,前鋒達到了白旗堡。大局似乎已定,張作霖都做好了下野開溜的準備了,緊急運送細軟財物到日本站了。

然而,情勢在日本人決定干預後發生了轉變。張作霖以割讓海城、蓋平、復縣、金州四縣與日本為條件,換取日本關東軍答應以保護日僑為名,在南滿鐵道兩側二十華里內,不準郭軍進有一兵一卒,違者武力繳械的承諾。

張作霖一方遂將日本的這一承諾昭告了郭鬆齡部,郭部聽聞日本人干預,內部將領內心動搖,兵心也開始渙散。再加上保張作霖的軍隊開始猛烈反擊,尤其是黑龍江騎兵旅的加入,對郭軍形成了內外夾攻的態勢。在諸多因素的作用下,轟轟烈烈的郭鬆齡反奉遂以失敗告終。

不過,回過頭來分析,郭鬆齡反奉之所以失敗,除了日本干預導致局勢突變外,其最終的失敗也離不開他自身的十個原因,下面我就試著對此分析一下。

第一個原因是用人不善。為了防止日本關東軍干預,前期他就拍了殷汝耕去大連,讓他與日本關東軍商談一切。不過,這次商談並沒有什麼結果,殷汝耕便滯留在大連不回,理由是要等東京來的日本要人,彼此再商談一次。這時,親日的楊宇霆開始懇求關東軍幫助。因此,殷汝耕事實上到最後也沒有取得關東軍表明的正式態度,他為了應付了事,還是給郭鬆齡打了一個電報,告訴他自己已經搞定,關東軍答應不干涉東北軍事和行政。這顯然導致了郭鬆齡對局勢的判斷,甚至在兵敗之後,他還幻想著日本人不會干涉,想取道大連逃跑。

郭鬆齡兵敗被殺,除日本干預外,還有十大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槍殺姜登選。在奉系將領中“五虎將”,姜登選的品行最好,和藹可親,能與士兵共甘苦的將領,在軍中威望極高,甚至一度張作霖有讓姜登選取代郭鬆齡的想法。結果,在灤州開會時,姜登選剛好路過,郭鬆齡勸其合作反奉,但其不從,郭鬆齡就隨便找了個理由把他給槍殺了。這一做法引來很多部下的不滿,他們私下裡都說,鬼子(郭鬆齡外號)究竟做出鬼子事來,令人寒心。

第三個原因是調度不當。在灤州調整部隊的指揮官時,將原來的炮兵司令鄒正華調到了總司令部當參議。雖然這樣做,是在表示對炮兵團的重視,但鄒振華是可以說是炮兵的靈魂,將其調離一線,使得炮兵的作戰能力大為削弱,以至於後來在巨流河作戰時,炮彈都不上信管,成了啞炮。如此水平,不敗才怪。

第四個原因是貽誤時機。郭鬆齡原本的計劃是使用奇兵,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方式,打張作霖一個措手不及。結果,因為消息走漏,這一方案就泡湯了。於是,他就採用公開進攻,但在時機上卻錯過了最好的機會。一方面,偷襲不成,讓張作霖有了防備,另一方面在錦州耽擱的時間太長,沒有及時東進,又給了張作霖充裕的準備時間。

第五個原因是郭鬆齡不注重騎兵。在決定反奉後,由於輕視騎兵,郭鬆齡並沒有將駐在三河縣的騎兵第八旅扣留,導致這支騎兵後來加入了張作霖的一方。根據後來人的分析,如果郭鬆齡能善用這支騎兵,令其加急東進,先入奉天接收,張作霖的東軍絕無抵抗之力,張作霖唯有下野的份。

第六個原因是拒收闞朝璽。闞朝璽是奉系中實力強勁之人,當他看到郭鬆齡反奉,也有了二心,雖然張作霖讓他火速增援,但他卻暗中派人與郭鬆齡聯繫,不但別郭鬆齡拒絕了,還被郭鬆齡部襲擊遭到重創。郭鬆齡拒絕闞朝璽的理由是,闞是張作霖一手提拔的人,是張作霖的老人,不可信。但有時候,戰爭的勝負往往就在於能否巧妙利用這種關係。如果郭鬆齡當時沒有拒絕闞的話,令其有昌圖或開原越過鐵路,向瀋陽推進,或許也不至於會失敗。

郭鬆齡兵敗被殺,除日本干預外,還有十大原因

第七個原因是拒見張學良。當郭鬆齡在灤州召集兵馬時,張學良曾由葫蘆島乘東北軍艦至北戴河,邀請郭鬆齡前來見面,解決眼下的一些問題。然而,郭鬆齡拒絕了張學良的邀請,這就讓這次的反奉舉動在道義上或者說合法性上令人生疑了。畢竟,當初通電全國時,是以張學良的名義,而且郭鬆齡也一再跟下屬說,這次是“清君側”,為的是扶植張學良。結果,自己卻拒絕了張學良的相邀。

第八個原因是兵力佈置不當。郭鬆齡在巨流河的軍力佈置,分三個方面。以劉偉的軍隊為正面;霽雲所部為右翼,在京奉路一路向南至大民屯;範浦江的部隊為左翼,沿著鐵路向北,至公主屯。這樣的佈局,便只能攻擊沈陽正面。假設當時能調動一個旅,偷偷繞過南滿鐵路,襲擊沈陽的東面,或許張作霖就沒有什麼抵抗力了。

第九個原因是白旗堡突然遭到吳俊升的襲擊,此時,郭鬆齡本該給予敵人回擊,一方面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另一方面也以攻為守,伺機對敵人給予打擊。然而,郭鬆齡沒有這麼做,他按兵不動,白白浪費了大好的時機,結果造成了後面的被動局面。

第十個原因是離心離德。在巨流河激戰兩個晝夜後,還是毫無進展,本來就應該另有所圖,保存實力再戰。可郭鬆齡卻將責任都推給了下面的將領,說什麼“以我具有優越兵力,竟不能擊退東軍,這是諸位多抱觀望之所致”,還說什麼“大家如此做作,我可一走了之。軍隊由劉偉軍長統帶”。大戰面前,最高統帥不是將責任自己背,反而都推給了部下,然後還說出一走了之的喪氣話,豈有不敗的道理。再加上,自從反奉以後,郭鬆齡一改往日的態度,對部下呵斥謾罵,令人不堪,如此自然離心離德。

說到底,郭鬆齡之敗,是敗於自己。他雖然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但卻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點,而這些缺點正是導致他失敗的關鍵因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