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路在何方?


國企改革,路在何方?


國企改革,路在何方?


作者:西澤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李平正


本文主要試圖回答以下三個問題。文章中的國企主要指競爭性領域的國企,這也是理論界爭論的焦點。


1、國有企業搞不搞的好?

2、國企改革為什麼不能取得突破?

3、如何管資本,打造中國的淡馬錫?

國企改革可以說是中國經濟改革中最難的環節,幾乎伴隨了中國改革的全過程。歷時最長,推出的改革方案最多。從早期的“擴大企業自主權”到“承包制”到後面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可以說什麼藥方都試過了,就是不見效。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就表示:“由於國企改革長期沒有取得突破,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看,中國改革的大關還沒有過。”國企改革似乎走進了死衚衕,出路何在?

一、競爭性領域的國企到底能不能搞好?

這個問題在中國經濟學界一直有爭議。有人說,搞不好。比如張維迎教授就明確表示:國有企業是搞不好的,國有資產管理是沒用的,市場競爭將使國企民營化。同時為了論證國有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導致的效率低下問題。中國經濟學界又流行著著名經濟學家弗裡德曼的理論:“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既講節約,又講效果;花自己的錢,辦別人的事,只講節約,不講效果;花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只講效果,不講節約;花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既不講效果,又不講節約。”國有企業就是花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怎麼能夠搞好呢?

但這些理論能不能說明國有企業是搞不好的,顯然是不能。因為反對者隨時可以拿出列證,國有企業在很多國家都存在,像法國雷諾、德國大眾都是國有企業,但它們經營的很好,完全是市場化的,效率並不比私企差。我國也有一些經營的很好的國企,比如茅臺、格力。並且現代大型的上市公司很多都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職業經理人制度。也就是你說的花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但它們成功了。說國有企業是搞不好的,顯然與現實不符。

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有的搞得好,有的搞不好。國企如此,私企也如此。如果把這個問題放大即投資100家,1000家企業就會發現這是一個概率問題,即企業倒閉率。投資100家,1000家企業,肯定有些企業成功,有些企業倒閉,有些成為龍頭企業。但哪些企業會成功,哪些企業會倒閉,哪些會成為龍頭企業,在投資初期的時候是沒有人能夠知道的。

早期國有企業的經營狀況有人形容是,三分之一明虧,三分之一暗虧,三分之一贏利。這種情況被認為出現了嚴重問題,國有企業大面積虧損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於是有了前總理朱鎔基的三年扭虧為盈,抓大放小改革。但在我看來,這種情況根本就沒有問題,是完全正常的。即使沒有政策性負擔,沒有歷史遺留問題,國企也會大量倒閉,只是概率低一點。企業本來就有盈利有虧損。難道政府投資1000家企業,每家都盈利,每家都做大做強,這樣就沒有問題了?這樣國企改革就成功了?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在自由競爭的情況下,投資1000家企業1000家都盈利顯然是不可能的。只有通過人為強制性的扭曲市場,人為製造不公平才能實現。這樣顯然與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的規則相距甚遠,既違背了公平,又損害了效率,也不利於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所以國企改革的目標不應該是所有國企都盈利,都做大做強,而應該是順應市場機制有生有死,去弱留強。

企業的實質——風險投資

回到我上面舉的那個例子(這有助於我們看到問題的實質):假如政府現在拿出1000億,投資成立1000家新國有企業。這些企業全部可以投資在符合比較優勢的行業。這些新國企沒有政策性負擔,沒有歷史遺留問題,政企政資也是分開的,跟私企平等競爭了吧。試問有多少個能在市場競爭中生存?

現在可以談國企改革,談公司治理了。可無論你怎麼改革,怎麼治理,部分企業的倒閉破產都是不可避免的,能成為龍頭企業的更是寥寥無幾,沒有任何辦法可以讓這1000家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都盈利。並且在我看來這種情況根本就無法改革,因為每家企業所處的行業,所面對的競爭對手,企業管理層都不一樣,市場環境也在不斷髮展、變化,沒有統一的模式,改革就無從下手。

首先,作為所有者的國家是無法自己經營企業的,必須委託廠長經理來經營,也就是說政府扮演的是企業出資人,投資者的角色。既然是投資,那麼就有成功也有失敗。也即我說的有的國企搞得好,有的搞不好的原因。這跟市場上的風險投資商,天使投資人性質是一樣的,二者都面臨企業的競爭倒閉風險。成功了賺錢,失敗了賠錢。私人投資主要考慮的是資本回報率,我們政府投資國企的目的是什麼呢?掌控國民經濟命脈,關於國計民生的關鍵行業。說簡單一點就是掌控關鍵行業的龍頭企業。問題是像這樣的龍頭企業都是百裡挑一、千里挑一的企業。也就是說政府投資100家企業按市場化運作才有1家能成為政府理想中的龍頭企業。也就是說完全市場化的國企運作方式成本太高,意味著大量國企的倒閉。這就是國企的現實,也是國企不能實現市場化運營的原因。

、如何管資本,打造中國的“淡馬錫”?

前面我已經論證了,企業的實質是風險投資,有成功,也有失敗。那麼怎麼提高國有資本投資的成功率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如何管資本,推進混合所有制,打造中國的“淡馬錫”?

首先,管資本的前提是資本與企業分離,國有資本能夠正常流動,國有資本能夠不斷優化投資組合。國有資本能夠從低效率的虧損企業流向高效率的盈利企業,而不是保護,補貼現有的國企。

下面我以著名手機制造商“諾基亞”為例來詳細說明管資本與管企業之間的區別。諾基亞曾經是手機業的霸主,全世界最優秀的手機制造商之一。但在短短几年,卻迅速衰弱,從手機市場的巨無霸輪為手機市場的小玩家。最大的原因在於蘋果,谷歌的崛起。這兩個手機市場門外漢的突然殺入,改變了遊戲規則,使“諾基亞”迅速輪為一家三流企業。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在市場競爭下一個企業是成功還是失敗,不僅取決於企業本身,還取決於它的競爭對手。而競爭對手是你無法左右的,你甚至都不知道競爭對手會從那裡冒出來。正如諾基亞前CEO奧利拉說的:“我們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

從這個角度看對企業而言改革是沒用的,改革只是改變企業本身,卻不能改變它的競爭對手。如果企業可以通過改革搞好,就沒有企業會倒閉了。事實也正是如此,這些年來國企之所以能做大做強,很大程度靠的是行政壟斷────也就是限制,消滅競爭對手。我不能把自己變好,但我能把你變差,這也是一種取勝之道。

管資本VS管企業

如果管資本的話就是看到諾基亞走下坡路了,就把諾基亞的股票賣出,去投資另一家手機制造商比如蘋果、華為,這樣就可以了。很簡單也很有效。但如果管企業的話,則意味著要把“諾基亞”搞好(這裡對好的定義是:能不能成為龍頭企業,有沒有核心競爭力)。這個問題就難了,這意味著打敗蘋果。手機市場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目前競爭尤其慘烈。諾基亞沒有把自己搞好,微軟也沒有把諾基亞搞好。由此可見,對政府而言管企業是行不通的。不要說搞好所有的國企,有時候搞好一家國企都是非常困難的。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國有資本最好的管理運營模式就是錦上添花,投資在市場競爭中成功的龍頭企業。當然政府投資的龍頭企業也有虧損,倒閉的可能,但只要再對新崛起的龍頭企業在參股、控股就行了。政府派人進入董事會參與企業決策,企業分紅納入財政預算。這樣就對關鍵的行業有了一定的控制力,並且最大程度的維護了市場公平競爭的規則,如此一來企業的效率、競爭力,壟斷問題,政企、政資分開都迎刃而解,水到渠成。只有這樣才能讓政府成為乾乾淨淨的出資人。這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最佳實現形式,此時政府依然是大企業的大股東。

三、這些年的國企改革為什麼不能取得突破?

原因很簡單,市場經濟下沒有永遠的企業生存之道。這些年的國企改革一直在試圖尋找一種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於是有了早期的“一股就靈”,“一包就靈”,“一信託就靈”。實際上沒有一樣是“靈”的,也不可能“靈”,這些方案全部以失敗而告終。在市場競爭下,一個企業是成功還是失敗,不僅取決於企業本身,還取決於它的競爭對手。從這個角度看,什麼承包制,股份制,現代企業制度,信託責任,強化管理監督,通通都是沒用的。這些方案沒有一個能保證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盈利。由於市場競爭的不確定性,除了行政壟斷,沒有任何辦法能保證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一直盈利。

產權學派VS競爭學派

產權不是國有企業的關鍵,市場競爭才是國有企業的關鍵。但市場競爭的結果就是優勝劣汰,這是無論怎樣改革都改變不了的。

剝離國有企業的政策性負擔,推進政企政資分開,只是讓國企公平的參與市場競爭,並不能保證國企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勝利,這一點林毅夫教授也是承認的。所以林毅夫教授的觀點就是:剝離國企的政策性負擔,聘用優秀的職業經理人,然後讓國企和私企在市場上公平競爭,通過競爭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並根據企業經營的好壞,對職業經理人的經營業績進行考核。職業經理人不行就換,換後還是不行,那國企該倒閉就讓它倒閉,因為沒有政策性負擔的私企也會倒閉。林毅夫教授這種觀點完全就是用納稅人的錢進行風險投資的思路。

綜上所述,我認為國企改革最好的方式就是管資本,就是把現有的沒有競爭力的國企賣出,去投資那些在市場競爭中成功的龍頭企業。國有資本一退一進的過程,將是國有資本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過程。

國企改革,路在何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