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家庭教育、沒有學識底氣的家長們,出路在何方?'

家庭教育 不完美媽媽 文化 經濟 魯迅 平涼家長之家 2019-09-16
"

同學求助:我有個同學,家裡境況特別不好的那種,爹媽都沒正式工作,到處打零工,經濟上特別困難。可是吧,他卻比我們這些家庭經濟狀況相當好的同學更牛逼,從隨便哪個學習用具到身上所有穿的戴的,無一不是名牌。當然,人家爹孃願意當祖宗供著是人家的事,可這小子分明就是個拎不清的,整天頤指氣使拿鼻孔看人,搞得誰都是他家小奴婢似的,弄得同學關係特別緊張。我們幾個都懶得理他,可他自我感覺良好到總覺得我們怕他,時不時找機會跟我們尋釁挑事兒,也是醉了,為什麼如今有這麼多這麼多“窮孩子”正在變成人見人憎的“熊孩子”?他爹媽是咋樣的奇葩腦回路才能把孩子養成這德性啊?

答:你這一問,實在具有魯迅式振聾發聵的力道與尖銳,是個好問題,我很樂意解答。從表面上看,越來越多的“窮孩子”正在變成“熊孩子”的原因,是這些孩子的爹媽們素質較低、不懂教育等原因導致,再細分的話,一是家庭教育價值觀兩極分化,要麼一切向“錢”看,要麼覺得愛“錢”可恥;二是家庭教育目標兩極分化,要麼分數至上,要麼讀書無用;三是家庭教育手段兩極分化,要麼武力鎮壓,要麼過度溺愛。但實質上,這只是人人可見的表面原因,真正內里根源,一在於東西方經濟與文化之時代洪流或同化或席捲過程中導致的價值觀混亂,二在於我們國家發展速度極快與某些國民自我成長速度快慢導致的生活目標錯亂,三在於當下生活所侷限的小範圍人際圈中錯誤的所謂主流榜樣與真正正確的未流榜樣導致的生活方式憒亂。

話說回來,這些拒絕自我成長或自我成長速度跟不上時代的、無知無覺卻正在被時代洪流席捲將將吞沒的家長,他們為什麼願意成為時代洪流的槍手“以愛為名”戕害荼毒自己的孩子呢?為什麼“好心好意”傾全家之力將好好的孩子養成“熊孩子”呢?

"

同學求助:我有個同學,家裡境況特別不好的那種,爹媽都沒正式工作,到處打零工,經濟上特別困難。可是吧,他卻比我們這些家庭經濟狀況相當好的同學更牛逼,從隨便哪個學習用具到身上所有穿的戴的,無一不是名牌。當然,人家爹孃願意當祖宗供著是人家的事,可這小子分明就是個拎不清的,整天頤指氣使拿鼻孔看人,搞得誰都是他家小奴婢似的,弄得同學關係特別緊張。我們幾個都懶得理他,可他自我感覺良好到總覺得我們怕他,時不時找機會跟我們尋釁挑事兒,也是醉了,為什麼如今有這麼多這麼多“窮孩子”正在變成人見人憎的“熊孩子”?他爹媽是咋樣的奇葩腦回路才能把孩子養成這德性啊?

答:你這一問,實在具有魯迅式振聾發聵的力道與尖銳,是個好問題,我很樂意解答。從表面上看,越來越多的“窮孩子”正在變成“熊孩子”的原因,是這些孩子的爹媽們素質較低、不懂教育等原因導致,再細分的話,一是家庭教育價值觀兩極分化,要麼一切向“錢”看,要麼覺得愛“錢”可恥;二是家庭教育目標兩極分化,要麼分數至上,要麼讀書無用;三是家庭教育手段兩極分化,要麼武力鎮壓,要麼過度溺愛。但實質上,這只是人人可見的表面原因,真正內里根源,一在於東西方經濟與文化之時代洪流或同化或席捲過程中導致的價值觀混亂,二在於我們國家發展速度極快與某些國民自我成長速度快慢導致的生活目標錯亂,三在於當下生活所侷限的小範圍人際圈中錯誤的所謂主流榜樣與真正正確的未流榜樣導致的生活方式憒亂。

話說回來,這些拒絕自我成長或自我成長速度跟不上時代的、無知無覺卻正在被時代洪流席捲將將吞沒的家長,他們為什麼願意成為時代洪流的槍手“以愛為名”戕害荼毒自己的孩子呢?為什麼“好心好意”傾全家之力將好好的孩子養成“熊孩子”呢?

不懂家庭教育、沒有學識底氣的家長們,出路在何方?

1、家庭教育價值觀兩極分化:一切向“錢”VS愛“錢”可恥

為什麼不少“窮孩子”正在變成“熊孩子”?位居第一的癥結便在於家庭教育價值觀的嚴重兩極分化,家長以身作則、以心相印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與一言一行給孩子灌輸了兩個極端矛盾的價值觀念:當鼓勵或激勵孩子好好努力的時候,家長們的主導觀念是“錢是萬能的,所以一切都要向錢看”;當囊中羞澀拿不出、付不起孩子的高端消費時,便會批評教育孩子要明白“錢是萬惡之源,所以愛錢是可恥。”

是的,一個“家”字,一個“冢”字,早已經將家庭倫理、親子關係闡釋的明明白白——家是生命誕生與成長的源頭,冢是生命枯萎與消亡的終點。而家庭教育價值觀便是決定家之所以成為“家”、家之所以成為“冢”的那隻神奇之手。

第一、“傷在心裡”的隱性後果是什麼?

健病倒了,一米八三的大個兒,沒有任何徵兆地,突然就萎靡了,像秋風裡支離在枝頭的葉子,悽惶,枯乾,生命的跡象顯見的是去了。

健一向表現的達觀,天大的事也是哈哈一笑,過就過了。他的心胸之豁然,常使我們這些整天價期期吭吭為瑣事煩憂的朋友自慚形穢。

診斷。先是西醫,在一家知名的大醫院,做了所有檢查項目,心電圖、透視、血象、肝功……甚至包括CT,檢查結果顯示:一切正常。再是中醫,黑憷憷的湯湯水水往下灌,可是,顯見的,健在迅速地枯乾,越來越像牆上的植物標本。

實在是求告無門了,我們帶健去拜訪青一大師。青一大師精佛法通人理曉醫道。健原本一百六十斤的體重,此刻卻像是一片薄薄的葉子,輕飄飄無聲無息落在桔黃色的蒲團上。

一聲更加空蕩蕩的“阿彌陀佛”,青一大師含笑起身,示意我們跟來。

大師停在寺院後山的一棵斷樹前,道,“傷在心裡。”

我們不明所以,困惑地望著大師。

“三十年前的一個黃昏,一個小沙彌貪玩,把一枚石子射到到一棵樹上。那石子有半個雞蛋大,大半還露在樹外面。小沙彌好奇心起,決定要看看這石子和這棵樹。每天做完晚課,小沙彌都會來看看。小沙彌一天天長大了,樹也一天天長大了,那枚石子一點一點地被包進樹杆裡面。小沙彌成了主持,小樹成了廕庇半山的大樹。一年前的一個清晨,有小沙彌驚慌地跑來告訴主持,說後山那棵“神樹”斷了。主持不信,那麼龐大的一棵樹,怎麼能說斷就斷呢?到的後山,三人合抱的那棵大樹,樹杆處赫然斷成了兩截。無緣無故的,怎麼就會斷了呢?主持近前查看,斷裂處靠近樹心的地方,隱隱約約有一圓裝物。主持恍然大悟,原來,那枚石子就是樹的傷,那傷,一層一層深深地被裹在樹心裡。原來,三十年前的那一枚小石子,是樹心裡的傷哪。若是表皮傷,怕是早都癒合了?可樹心傷了,轟然倒地是遲早的事。”大師微微的嘆。

第二、“傷在心裡”背後是什麼道理?

健的心裡,有怎樣的傷?

十歲時,帶唯一的妹妹上街玩兒。天熱,健饞那冰冰涼的冰棍兒。健安頓了妹妹在馬路對面等,他跑過去買冰棍。冰棍在手,健興高采烈往妹妹的方向跑。妹妹也樂,興高采烈向哥哥的方向跑。一輛車飛馳而過,健的童年從此就濺在鮮紅的血色裡了。

十四歲,健在鄉下的奶奶家過暑假。健跟小夥伴們鑽到山裡去採野果子,一整天沒見人影。奶奶心慌意亂到處找尋,失足跌下山,從此白色石膏裹斷了健少年的夢。

二十八歲,健攜了雙親帶了嬌兒愛妻,一家人開開心心去旅遊,行至沱橋,禍從天降,橋斷了。父死母亡,妻兒失蹤,活不見了,死不見屍。

今年,健剛剛三十歲。三十歲生日的這天,健突然興起,獨酌獨醉。一覺醒來的時候,健的肌肉開始萎縮,人莫名其妙的就乾枯了,無法進食,無法運動,無法流淚,無法微笑——兩年前家人剛剛出事,我們一直擔心健會出事兒。可是,我們看到的健,依然談笑風生,陽光燦爛。兩年過去了,死了的,失蹤的,早已在土裡化作了灰。健明明一直都好好兒的,沒有任何徵兆的,活生生的人卻突然就枯成了標本。

“樹心傷了,轟然倒地是遲早的事!”原來,談笑風生的健,心傷深種。

原來,表皮傷了,會很快痊癒,無非是留下些難看的疤痕,卻不致命。而心傷了,卻是無藥可醫的——真的無藥可醫嗎?

其實不!父母慾望少一點、心氣平一點,不硬生生把好好一個“家”弄成“冢”,讓家成為一片溫柔的海子,成為一塊肥沃的土地,家庭內的每一個成員包括孩子都能夠自在盛開,都能夠滋養生息,很難嗎?

"

同學求助:我有個同學,家裡境況特別不好的那種,爹媽都沒正式工作,到處打零工,經濟上特別困難。可是吧,他卻比我們這些家庭經濟狀況相當好的同學更牛逼,從隨便哪個學習用具到身上所有穿的戴的,無一不是名牌。當然,人家爹孃願意當祖宗供著是人家的事,可這小子分明就是個拎不清的,整天頤指氣使拿鼻孔看人,搞得誰都是他家小奴婢似的,弄得同學關係特別緊張。我們幾個都懶得理他,可他自我感覺良好到總覺得我們怕他,時不時找機會跟我們尋釁挑事兒,也是醉了,為什麼如今有這麼多這麼多“窮孩子”正在變成人見人憎的“熊孩子”?他爹媽是咋樣的奇葩腦回路才能把孩子養成這德性啊?

答:你這一問,實在具有魯迅式振聾發聵的力道與尖銳,是個好問題,我很樂意解答。從表面上看,越來越多的“窮孩子”正在變成“熊孩子”的原因,是這些孩子的爹媽們素質較低、不懂教育等原因導致,再細分的話,一是家庭教育價值觀兩極分化,要麼一切向“錢”看,要麼覺得愛“錢”可恥;二是家庭教育目標兩極分化,要麼分數至上,要麼讀書無用;三是家庭教育手段兩極分化,要麼武力鎮壓,要麼過度溺愛。但實質上,這只是人人可見的表面原因,真正內里根源,一在於東西方經濟與文化之時代洪流或同化或席捲過程中導致的價值觀混亂,二在於我們國家發展速度極快與某些國民自我成長速度快慢導致的生活目標錯亂,三在於當下生活所侷限的小範圍人際圈中錯誤的所謂主流榜樣與真正正確的未流榜樣導致的生活方式憒亂。

話說回來,這些拒絕自我成長或自我成長速度跟不上時代的、無知無覺卻正在被時代洪流席捲將將吞沒的家長,他們為什麼願意成為時代洪流的槍手“以愛為名”戕害荼毒自己的孩子呢?為什麼“好心好意”傾全家之力將好好的孩子養成“熊孩子”呢?

不懂家庭教育、沒有學識底氣的家長們,出路在何方?

1、家庭教育價值觀兩極分化:一切向“錢”VS愛“錢”可恥

為什麼不少“窮孩子”正在變成“熊孩子”?位居第一的癥結便在於家庭教育價值觀的嚴重兩極分化,家長以身作則、以心相印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與一言一行給孩子灌輸了兩個極端矛盾的價值觀念:當鼓勵或激勵孩子好好努力的時候,家長們的主導觀念是“錢是萬能的,所以一切都要向錢看”;當囊中羞澀拿不出、付不起孩子的高端消費時,便會批評教育孩子要明白“錢是萬惡之源,所以愛錢是可恥。”

是的,一個“家”字,一個“冢”字,早已經將家庭倫理、親子關係闡釋的明明白白——家是生命誕生與成長的源頭,冢是生命枯萎與消亡的終點。而家庭教育價值觀便是決定家之所以成為“家”、家之所以成為“冢”的那隻神奇之手。

第一、“傷在心裡”的隱性後果是什麼?

健病倒了,一米八三的大個兒,沒有任何徵兆地,突然就萎靡了,像秋風裡支離在枝頭的葉子,悽惶,枯乾,生命的跡象顯見的是去了。

健一向表現的達觀,天大的事也是哈哈一笑,過就過了。他的心胸之豁然,常使我們這些整天價期期吭吭為瑣事煩憂的朋友自慚形穢。

診斷。先是西醫,在一家知名的大醫院,做了所有檢查項目,心電圖、透視、血象、肝功……甚至包括CT,檢查結果顯示:一切正常。再是中醫,黑憷憷的湯湯水水往下灌,可是,顯見的,健在迅速地枯乾,越來越像牆上的植物標本。

實在是求告無門了,我們帶健去拜訪青一大師。青一大師精佛法通人理曉醫道。健原本一百六十斤的體重,此刻卻像是一片薄薄的葉子,輕飄飄無聲無息落在桔黃色的蒲團上。

一聲更加空蕩蕩的“阿彌陀佛”,青一大師含笑起身,示意我們跟來。

大師停在寺院後山的一棵斷樹前,道,“傷在心裡。”

我們不明所以,困惑地望著大師。

“三十年前的一個黃昏,一個小沙彌貪玩,把一枚石子射到到一棵樹上。那石子有半個雞蛋大,大半還露在樹外面。小沙彌好奇心起,決定要看看這石子和這棵樹。每天做完晚課,小沙彌都會來看看。小沙彌一天天長大了,樹也一天天長大了,那枚石子一點一點地被包進樹杆裡面。小沙彌成了主持,小樹成了廕庇半山的大樹。一年前的一個清晨,有小沙彌驚慌地跑來告訴主持,說後山那棵“神樹”斷了。主持不信,那麼龐大的一棵樹,怎麼能說斷就斷呢?到的後山,三人合抱的那棵大樹,樹杆處赫然斷成了兩截。無緣無故的,怎麼就會斷了呢?主持近前查看,斷裂處靠近樹心的地方,隱隱約約有一圓裝物。主持恍然大悟,原來,那枚石子就是樹的傷,那傷,一層一層深深地被裹在樹心裡。原來,三十年前的那一枚小石子,是樹心裡的傷哪。若是表皮傷,怕是早都癒合了?可樹心傷了,轟然倒地是遲早的事。”大師微微的嘆。

第二、“傷在心裡”背後是什麼道理?

健的心裡,有怎樣的傷?

十歲時,帶唯一的妹妹上街玩兒。天熱,健饞那冰冰涼的冰棍兒。健安頓了妹妹在馬路對面等,他跑過去買冰棍。冰棍在手,健興高采烈往妹妹的方向跑。妹妹也樂,興高采烈向哥哥的方向跑。一輛車飛馳而過,健的童年從此就濺在鮮紅的血色裡了。

十四歲,健在鄉下的奶奶家過暑假。健跟小夥伴們鑽到山裡去採野果子,一整天沒見人影。奶奶心慌意亂到處找尋,失足跌下山,從此白色石膏裹斷了健少年的夢。

二十八歲,健攜了雙親帶了嬌兒愛妻,一家人開開心心去旅遊,行至沱橋,禍從天降,橋斷了。父死母亡,妻兒失蹤,活不見了,死不見屍。

今年,健剛剛三十歲。三十歲生日的這天,健突然興起,獨酌獨醉。一覺醒來的時候,健的肌肉開始萎縮,人莫名其妙的就乾枯了,無法進食,無法運動,無法流淚,無法微笑——兩年前家人剛剛出事,我們一直擔心健會出事兒。可是,我們看到的健,依然談笑風生,陽光燦爛。兩年過去了,死了的,失蹤的,早已在土裡化作了灰。健明明一直都好好兒的,沒有任何徵兆的,活生生的人卻突然就枯成了標本。

“樹心傷了,轟然倒地是遲早的事!”原來,談笑風生的健,心傷深種。

原來,表皮傷了,會很快痊癒,無非是留下些難看的疤痕,卻不致命。而心傷了,卻是無藥可醫的——真的無藥可醫嗎?

其實不!父母慾望少一點、心氣平一點,不硬生生把好好一個“家”弄成“冢”,讓家成為一片溫柔的海子,成為一塊肥沃的土地,家庭內的每一個成員包括孩子都能夠自在盛開,都能夠滋養生息,很難嗎?

不懂家庭教育、沒有學識底氣的家長們,出路在何方?

2、家庭教育目標兩極分化:分數至上OR讀書無用

為什麼不少“窮孩子”正在變成“熊孩子”?位居第二的癥結便在於家庭教育目標的嚴重兩極分化,要麼分數至上,要麼讀書無用。

第一,讀書真的無用嗎?

以我自己的體驗,讀書甚至都不是為了掙錢——如今這社會多好啊,掙錢機會多到滿大街散落無人撿。

讀書,終究不過是讓自己離動物狀態越來越遠,讓自己哪怕身體活在塵埃裡可心靈依舊能夠開出鮮花來!

書讀得很多很多、人活得很美很美的名人,在我的心目中莫於過林清玄。而我的身邊很近處,也有這麼一個人——哪怕是家門前少少的幾棵樹籠簇而成的小小林子,在她那裡都能美出萬千儀態,美成萬千世界!

花世界裡芳豔萬千,卻沒有哪一種能比得上她的小樹林。

小樹林原本不叫小樹林,小樹林原本有個很俗且濫的名字叫做森林公園。因了那個槐花一樣綿綿甜甜柔柔軟軟小女子,小城裡許多人都不把森林公園叫森林公園了,就叫小樹林,溫馨而情真,像大雪天窩進手裡熱騰騰的桐花手爐,有孃親的味道,有幸福的味道。

“窮人莫聽富人哄,桐子花開要下種。”桐花開時,槐花也就開了。桐花是殷勤體貼的侍者,熱情而不失優雅地,將她、將我一路導引,向槐花開處行——說行有點誇張,槐花千樹的風景離她實在很近,一個拐彎再下三五臺階即到。省繁就簡地說,桐花北向開,在她前窗外;槐花南向開,在她後窗外。瞧,命與命就這麼明晃晃昭示不同,她當初入住時候小區簡素,如同整個縣城都還不曾育養出大規模高標準的風雅和美麗。她入住不久,桐花和櫻花就次第結伴來落戶,它們與她一樣一年一個模樣,青蔥徐來,豔色初綻。她指間墨筆與南向而開的槐林一起由微涼而至豐腴,曲徑通幽清月高掛,槐香如水人兒如畫。一季一季殷殷切切體驗,一篇一篇綿綿暖暖記下,她是那樣細膩敏感而情深的女子,一朵凋落新痕,一縷薄涼秋風,一角流紋雪花,一次平常遇見,都能將漸漸安靜下來的夜空、城市和她的墨筆煥然一新。

她寫道,“去年在小樹林裡一直吹笛子的白髮老伯,好幾天都沒見。他曾坐過的那方石凳顯得空落,思忖著經歷了一個寒冬怕是再也見不著了吧,於是惆悵啊惆悵。忽一日,看到他又坐在那裡吹笛了,且吹的音符連成了串兒,一顆心,竟莫名的驚喜。”

她寫道,“那一天,我撐著傘,高姨撐著傘,有春雨,三三兩兩地落,我們在小樹林相遇。我倆手牽手在公園的小徑上走了兩個來回,她指著一樹一樹的花叫我看,要我拍這一樹那一朵,不厭其煩。高姨大我30歲,高姨老了,天不涼,她卻戴著口罩。我倆站在一棵大桃樹下看花落,花瓣像雪片,輕輕地飄,落下幾瓣,停了,又落下幾瓣。高姨跟我說她出生的地方,說她博學的父母,說父輩和她的被時局改變的命運。她一點都不激動,像是在說別人的故事。臨別,高姨與我約,第二天風雨無阻、不見不散,快活的像個孩子。我突然發現,桃花落的時候亦從容而優雅,所謂傷感,只不過文人騷客的杜撰。”

“上等人安心於道,中等人安心於事,下等人安心於名利物慾。”她就是那種清淺活、安心道的上等女子。而我不是,我是個面兒上軟和骨子裡烈焰的,這樣那樣諸多事體總想要個圓滿,圓滿這東西是頭頂堪堪懸的利劍,一不小心就會落下來,就會有人鮮血淋漓遍體鱗傷,不是旁人,就是自己。傷著自己孰堪忍,傷著旁人呢?自己或旁人、忍或不忍都是烈火滾油煎——卻習慣了每有問候來時候,都會說很好呀很好呀,然後佐以生動的笑和明豔的歡喜證明那好。她卻溫溫軟軟將我看穿,她張開臂膀張開懷抱溫溫柔柔向我,“知道你不好,不想笑就不笑。”

槐花是無數顆亮晶晶的星星明亮了整個小城,坑坑窪窪溝溝峁峁到處都是繞繞纏纏繞繞的甜香,一絲一絲是鄉愁柔軟,一縷一縷是米酒芬芳。千樹的槐花有多少?生命的遇見有多少?開了又謝、謝了又開,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去去來來次第迭替,又有多少人在生命裡留下痕跡?春來的花開,聚時的痴纏,多麼囂張的繁豔,多麼刻骨的銘記,終是會淡去,而唯一能溫暖生命、明媚情緒的,只是某個瞬間某個最平常的瑣碎,比如柔柔暖暖那一句的鏗鏘,比如溫溫軟軟那一眼的看穿。槐花已謝去兩個季節了,可那看穿和那鏗鏘如同鄉愁裡炊煙,任流離顛沛卻永遠不散不淡,永遠生動新鮮。

第二,分數至上,對一個幼小生命的傷害有多大?

不少家長給孩子樹立的教育目標是這樣的:只要你能考出高分數,想要啥、想做啥爸媽都滿足你!而這種極端功利化的教育目標在孩子心裡投射的意思是什麼呢?“你活著的目標就是高分數,考不了高分數你還活著幹嘛?”——分數至上,否定的是孩子的生命本身!

還有不少家長給孩子樹立的教育是這樣的:在學校混活著識幾個字,會寫自個名字、能認得錢就行了,就趕緊出去打工,早出去早掙錢!這種只看眼前頭一寸的、極其短視的教育目標在孩子心裡投射的意思是什麼呢?“人活著就是為了掙錢,讀書不讀書的,有個狗屁用?”

是的,讀書終究不過是讓自己離動物狀態越來越遠,讓自己哪怕身體活在塵埃裡可心靈依舊能夠開出鮮花來——而這,跟錢多錢少沒有一毛錢關係。有些人富可敵國,可是那一顆心啊整日裡如在油鍋。有些人一天三頓清粥小菜,可是那一顆心啊整日裡花開香遠,正如同我。

我讀的書不算多,但我卻是幸運的,我的心有桐花爛漫為引,有槐花芬芳為冢。當然,也有那看穿,淡了眉間新愁;有那鏗鏘,愈了骨底舊痕。我終究由中等而上等,我學會了慢下腳步在桐花的粉豔裡柔軟,學會了抽出身來在槐花的清甜裡安暖,學會了不愁腸未來不糾葛過往——過往,兩個字,多少滄桑。人們說放下便是心安,心安即是歸處。是的呢,眼面前,一朵朵一嘟嘟繁花千樹將季節與心事剔透;遙望處,碧波里泛舟是誰家少年,藍天上風箏正堪堪回頭。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微雨的午後,蜷縮成貓咪的樣子,在她花花草草清鮮明媚的文字裡淺眠;夢裡烈焰在清水中一遍一遍,是洗了又洗的棉布,不汙不垢,如花千樹。

是的,垂髫童子也罷,耄耋老人也罷,只要肯讀書,任何時候都不算晚,任何時候皆可學而得之。教養則不同,教養這東西教不出來,任你舌綻蓮花縱橫捭闔哪怕可以把人說死、把國說亡,可是你做的卻是另一套——如何給孩子說出個“心無內傷”明媚燦爛的好教養?那麼,完全不懂家庭教育、德性品行也欠了火候的家長索性就什麼也不說了罷,什麼也不說,只時時處處默默多陪,多陪著孩子在一起,便已經是仁慈與寬恕了,是與孩子一起努力向好的最佳途徑。

"

同學求助:我有個同學,家裡境況特別不好的那種,爹媽都沒正式工作,到處打零工,經濟上特別困難。可是吧,他卻比我們這些家庭經濟狀況相當好的同學更牛逼,從隨便哪個學習用具到身上所有穿的戴的,無一不是名牌。當然,人家爹孃願意當祖宗供著是人家的事,可這小子分明就是個拎不清的,整天頤指氣使拿鼻孔看人,搞得誰都是他家小奴婢似的,弄得同學關係特別緊張。我們幾個都懶得理他,可他自我感覺良好到總覺得我們怕他,時不時找機會跟我們尋釁挑事兒,也是醉了,為什麼如今有這麼多這麼多“窮孩子”正在變成人見人憎的“熊孩子”?他爹媽是咋樣的奇葩腦回路才能把孩子養成這德性啊?

答:你這一問,實在具有魯迅式振聾發聵的力道與尖銳,是個好問題,我很樂意解答。從表面上看,越來越多的“窮孩子”正在變成“熊孩子”的原因,是這些孩子的爹媽們素質較低、不懂教育等原因導致,再細分的話,一是家庭教育價值觀兩極分化,要麼一切向“錢”看,要麼覺得愛“錢”可恥;二是家庭教育目標兩極分化,要麼分數至上,要麼讀書無用;三是家庭教育手段兩極分化,要麼武力鎮壓,要麼過度溺愛。但實質上,這只是人人可見的表面原因,真正內里根源,一在於東西方經濟與文化之時代洪流或同化或席捲過程中導致的價值觀混亂,二在於我們國家發展速度極快與某些國民自我成長速度快慢導致的生活目標錯亂,三在於當下生活所侷限的小範圍人際圈中錯誤的所謂主流榜樣與真正正確的未流榜樣導致的生活方式憒亂。

話說回來,這些拒絕自我成長或自我成長速度跟不上時代的、無知無覺卻正在被時代洪流席捲將將吞沒的家長,他們為什麼願意成為時代洪流的槍手“以愛為名”戕害荼毒自己的孩子呢?為什麼“好心好意”傾全家之力將好好的孩子養成“熊孩子”呢?

不懂家庭教育、沒有學識底氣的家長們,出路在何方?

1、家庭教育價值觀兩極分化:一切向“錢”VS愛“錢”可恥

為什麼不少“窮孩子”正在變成“熊孩子”?位居第一的癥結便在於家庭教育價值觀的嚴重兩極分化,家長以身作則、以心相印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與一言一行給孩子灌輸了兩個極端矛盾的價值觀念:當鼓勵或激勵孩子好好努力的時候,家長們的主導觀念是“錢是萬能的,所以一切都要向錢看”;當囊中羞澀拿不出、付不起孩子的高端消費時,便會批評教育孩子要明白“錢是萬惡之源,所以愛錢是可恥。”

是的,一個“家”字,一個“冢”字,早已經將家庭倫理、親子關係闡釋的明明白白——家是生命誕生與成長的源頭,冢是生命枯萎與消亡的終點。而家庭教育價值觀便是決定家之所以成為“家”、家之所以成為“冢”的那隻神奇之手。

第一、“傷在心裡”的隱性後果是什麼?

健病倒了,一米八三的大個兒,沒有任何徵兆地,突然就萎靡了,像秋風裡支離在枝頭的葉子,悽惶,枯乾,生命的跡象顯見的是去了。

健一向表現的達觀,天大的事也是哈哈一笑,過就過了。他的心胸之豁然,常使我們這些整天價期期吭吭為瑣事煩憂的朋友自慚形穢。

診斷。先是西醫,在一家知名的大醫院,做了所有檢查項目,心電圖、透視、血象、肝功……甚至包括CT,檢查結果顯示:一切正常。再是中醫,黑憷憷的湯湯水水往下灌,可是,顯見的,健在迅速地枯乾,越來越像牆上的植物標本。

實在是求告無門了,我們帶健去拜訪青一大師。青一大師精佛法通人理曉醫道。健原本一百六十斤的體重,此刻卻像是一片薄薄的葉子,輕飄飄無聲無息落在桔黃色的蒲團上。

一聲更加空蕩蕩的“阿彌陀佛”,青一大師含笑起身,示意我們跟來。

大師停在寺院後山的一棵斷樹前,道,“傷在心裡。”

我們不明所以,困惑地望著大師。

“三十年前的一個黃昏,一個小沙彌貪玩,把一枚石子射到到一棵樹上。那石子有半個雞蛋大,大半還露在樹外面。小沙彌好奇心起,決定要看看這石子和這棵樹。每天做完晚課,小沙彌都會來看看。小沙彌一天天長大了,樹也一天天長大了,那枚石子一點一點地被包進樹杆裡面。小沙彌成了主持,小樹成了廕庇半山的大樹。一年前的一個清晨,有小沙彌驚慌地跑來告訴主持,說後山那棵“神樹”斷了。主持不信,那麼龐大的一棵樹,怎麼能說斷就斷呢?到的後山,三人合抱的那棵大樹,樹杆處赫然斷成了兩截。無緣無故的,怎麼就會斷了呢?主持近前查看,斷裂處靠近樹心的地方,隱隱約約有一圓裝物。主持恍然大悟,原來,那枚石子就是樹的傷,那傷,一層一層深深地被裹在樹心裡。原來,三十年前的那一枚小石子,是樹心裡的傷哪。若是表皮傷,怕是早都癒合了?可樹心傷了,轟然倒地是遲早的事。”大師微微的嘆。

第二、“傷在心裡”背後是什麼道理?

健的心裡,有怎樣的傷?

十歲時,帶唯一的妹妹上街玩兒。天熱,健饞那冰冰涼的冰棍兒。健安頓了妹妹在馬路對面等,他跑過去買冰棍。冰棍在手,健興高采烈往妹妹的方向跑。妹妹也樂,興高采烈向哥哥的方向跑。一輛車飛馳而過,健的童年從此就濺在鮮紅的血色裡了。

十四歲,健在鄉下的奶奶家過暑假。健跟小夥伴們鑽到山裡去採野果子,一整天沒見人影。奶奶心慌意亂到處找尋,失足跌下山,從此白色石膏裹斷了健少年的夢。

二十八歲,健攜了雙親帶了嬌兒愛妻,一家人開開心心去旅遊,行至沱橋,禍從天降,橋斷了。父死母亡,妻兒失蹤,活不見了,死不見屍。

今年,健剛剛三十歲。三十歲生日的這天,健突然興起,獨酌獨醉。一覺醒來的時候,健的肌肉開始萎縮,人莫名其妙的就乾枯了,無法進食,無法運動,無法流淚,無法微笑——兩年前家人剛剛出事,我們一直擔心健會出事兒。可是,我們看到的健,依然談笑風生,陽光燦爛。兩年過去了,死了的,失蹤的,早已在土裡化作了灰。健明明一直都好好兒的,沒有任何徵兆的,活生生的人卻突然就枯成了標本。

“樹心傷了,轟然倒地是遲早的事!”原來,談笑風生的健,心傷深種。

原來,表皮傷了,會很快痊癒,無非是留下些難看的疤痕,卻不致命。而心傷了,卻是無藥可醫的——真的無藥可醫嗎?

其實不!父母慾望少一點、心氣平一點,不硬生生把好好一個“家”弄成“冢”,讓家成為一片溫柔的海子,成為一塊肥沃的土地,家庭內的每一個成員包括孩子都能夠自在盛開,都能夠滋養生息,很難嗎?

不懂家庭教育、沒有學識底氣的家長們,出路在何方?

2、家庭教育目標兩極分化:分數至上OR讀書無用

為什麼不少“窮孩子”正在變成“熊孩子”?位居第二的癥結便在於家庭教育目標的嚴重兩極分化,要麼分數至上,要麼讀書無用。

第一,讀書真的無用嗎?

以我自己的體驗,讀書甚至都不是為了掙錢——如今這社會多好啊,掙錢機會多到滿大街散落無人撿。

讀書,終究不過是讓自己離動物狀態越來越遠,讓自己哪怕身體活在塵埃裡可心靈依舊能夠開出鮮花來!

書讀得很多很多、人活得很美很美的名人,在我的心目中莫於過林清玄。而我的身邊很近處,也有這麼一個人——哪怕是家門前少少的幾棵樹籠簇而成的小小林子,在她那裡都能美出萬千儀態,美成萬千世界!

花世界裡芳豔萬千,卻沒有哪一種能比得上她的小樹林。

小樹林原本不叫小樹林,小樹林原本有個很俗且濫的名字叫做森林公園。因了那個槐花一樣綿綿甜甜柔柔軟軟小女子,小城裡許多人都不把森林公園叫森林公園了,就叫小樹林,溫馨而情真,像大雪天窩進手裡熱騰騰的桐花手爐,有孃親的味道,有幸福的味道。

“窮人莫聽富人哄,桐子花開要下種。”桐花開時,槐花也就開了。桐花是殷勤體貼的侍者,熱情而不失優雅地,將她、將我一路導引,向槐花開處行——說行有點誇張,槐花千樹的風景離她實在很近,一個拐彎再下三五臺階即到。省繁就簡地說,桐花北向開,在她前窗外;槐花南向開,在她後窗外。瞧,命與命就這麼明晃晃昭示不同,她當初入住時候小區簡素,如同整個縣城都還不曾育養出大規模高標準的風雅和美麗。她入住不久,桐花和櫻花就次第結伴來落戶,它們與她一樣一年一個模樣,青蔥徐來,豔色初綻。她指間墨筆與南向而開的槐林一起由微涼而至豐腴,曲徑通幽清月高掛,槐香如水人兒如畫。一季一季殷殷切切體驗,一篇一篇綿綿暖暖記下,她是那樣細膩敏感而情深的女子,一朵凋落新痕,一縷薄涼秋風,一角流紋雪花,一次平常遇見,都能將漸漸安靜下來的夜空、城市和她的墨筆煥然一新。

她寫道,“去年在小樹林裡一直吹笛子的白髮老伯,好幾天都沒見。他曾坐過的那方石凳顯得空落,思忖著經歷了一個寒冬怕是再也見不著了吧,於是惆悵啊惆悵。忽一日,看到他又坐在那裡吹笛了,且吹的音符連成了串兒,一顆心,竟莫名的驚喜。”

她寫道,“那一天,我撐著傘,高姨撐著傘,有春雨,三三兩兩地落,我們在小樹林相遇。我倆手牽手在公園的小徑上走了兩個來回,她指著一樹一樹的花叫我看,要我拍這一樹那一朵,不厭其煩。高姨大我30歲,高姨老了,天不涼,她卻戴著口罩。我倆站在一棵大桃樹下看花落,花瓣像雪片,輕輕地飄,落下幾瓣,停了,又落下幾瓣。高姨跟我說她出生的地方,說她博學的父母,說父輩和她的被時局改變的命運。她一點都不激動,像是在說別人的故事。臨別,高姨與我約,第二天風雨無阻、不見不散,快活的像個孩子。我突然發現,桃花落的時候亦從容而優雅,所謂傷感,只不過文人騷客的杜撰。”

“上等人安心於道,中等人安心於事,下等人安心於名利物慾。”她就是那種清淺活、安心道的上等女子。而我不是,我是個面兒上軟和骨子裡烈焰的,這樣那樣諸多事體總想要個圓滿,圓滿這東西是頭頂堪堪懸的利劍,一不小心就會落下來,就會有人鮮血淋漓遍體鱗傷,不是旁人,就是自己。傷著自己孰堪忍,傷著旁人呢?自己或旁人、忍或不忍都是烈火滾油煎——卻習慣了每有問候來時候,都會說很好呀很好呀,然後佐以生動的笑和明豔的歡喜證明那好。她卻溫溫軟軟將我看穿,她張開臂膀張開懷抱溫溫柔柔向我,“知道你不好,不想笑就不笑。”

槐花是無數顆亮晶晶的星星明亮了整個小城,坑坑窪窪溝溝峁峁到處都是繞繞纏纏繞繞的甜香,一絲一絲是鄉愁柔軟,一縷一縷是米酒芬芳。千樹的槐花有多少?生命的遇見有多少?開了又謝、謝了又開,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去去來來次第迭替,又有多少人在生命裡留下痕跡?春來的花開,聚時的痴纏,多麼囂張的繁豔,多麼刻骨的銘記,終是會淡去,而唯一能溫暖生命、明媚情緒的,只是某個瞬間某個最平常的瑣碎,比如柔柔暖暖那一句的鏗鏘,比如溫溫軟軟那一眼的看穿。槐花已謝去兩個季節了,可那看穿和那鏗鏘如同鄉愁裡炊煙,任流離顛沛卻永遠不散不淡,永遠生動新鮮。

第二,分數至上,對一個幼小生命的傷害有多大?

不少家長給孩子樹立的教育目標是這樣的:只要你能考出高分數,想要啥、想做啥爸媽都滿足你!而這種極端功利化的教育目標在孩子心裡投射的意思是什麼呢?“你活著的目標就是高分數,考不了高分數你還活著幹嘛?”——分數至上,否定的是孩子的生命本身!

還有不少家長給孩子樹立的教育是這樣的:在學校混活著識幾個字,會寫自個名字、能認得錢就行了,就趕緊出去打工,早出去早掙錢!這種只看眼前頭一寸的、極其短視的教育目標在孩子心裡投射的意思是什麼呢?“人活著就是為了掙錢,讀書不讀書的,有個狗屁用?”

是的,讀書終究不過是讓自己離動物狀態越來越遠,讓自己哪怕身體活在塵埃裡可心靈依舊能夠開出鮮花來——而這,跟錢多錢少沒有一毛錢關係。有些人富可敵國,可是那一顆心啊整日裡如在油鍋。有些人一天三頓清粥小菜,可是那一顆心啊整日裡花開香遠,正如同我。

我讀的書不算多,但我卻是幸運的,我的心有桐花爛漫為引,有槐花芬芳為冢。當然,也有那看穿,淡了眉間新愁;有那鏗鏘,愈了骨底舊痕。我終究由中等而上等,我學會了慢下腳步在桐花的粉豔裡柔軟,學會了抽出身來在槐花的清甜裡安暖,學會了不愁腸未來不糾葛過往——過往,兩個字,多少滄桑。人們說放下便是心安,心安即是歸處。是的呢,眼面前,一朵朵一嘟嘟繁花千樹將季節與心事剔透;遙望處,碧波里泛舟是誰家少年,藍天上風箏正堪堪回頭。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微雨的午後,蜷縮成貓咪的樣子,在她花花草草清鮮明媚的文字裡淺眠;夢裡烈焰在清水中一遍一遍,是洗了又洗的棉布,不汙不垢,如花千樹。

是的,垂髫童子也罷,耄耋老人也罷,只要肯讀書,任何時候都不算晚,任何時候皆可學而得之。教養則不同,教養這東西教不出來,任你舌綻蓮花縱橫捭闔哪怕可以把人說死、把國說亡,可是你做的卻是另一套——如何給孩子說出個“心無內傷”明媚燦爛的好教養?那麼,完全不懂家庭教育、德性品行也欠了火候的家長索性就什麼也不說了罷,什麼也不說,只時時處處默默多陪,多陪著孩子在一起,便已經是仁慈與寬恕了,是與孩子一起努力向好的最佳途徑。

不懂家庭教育、沒有學識底氣的家長們,出路在何方?

3、家庭教育手段兩極分化:武力鎮壓PK過度溺愛

為什麼不少“窮孩子”正在變成“熊孩子”?位居第三的癥結便在於家庭教育手段的嚴重兩極分化,要麼武力鎮壓,要麼過度溺愛。

第一,武力鎮壓或過度控制的孩子,會被“傷在心裡”

這是剛下班路上遇到的,一個小男孩有七八歲的樣子,跟爺爺一起在路上走,不知什麼原因突然就大發雷霆,對爺爺連踢帶打,把爺爺手裡提著的所有東西都給摔到地上,還滿地打滾兒,甚至拿自己的頭去撞地,爺爺嚇壞了,急忙去抱他拉他,結果呢,他居然掄起拳頭就捶到了爺爺眼睛上……七八歲的男孩子,力氣不小了吧?這麼猛的一拳照準了過去,眼睛會瞎掉的好不好?類似的、同質的場景和情景,家長們不陌生吧?說不準自己個身邊時時發生著呢,只不過暫時還沒造成太慘烈的後果罷了。

更慘烈的、血淋淋的,這些年發生的還少嗎?

達州13歲男孩持刀將母親殺害,然後若無其事上學去了。為什麼?據袁夏事後交待,是怨恨母親對他控制過於嚴格,他只想喘口氣。袁夏天生就是個殺人凶手嗎?警方後來的通報中稱:在袁夏的父親、親戚和鄰居眼裡,他是個對人有禮貌、經常幫爺爺奶奶幹活的好孩子,家裡還貼了不少曾經獲得的獎狀呢。但是,沒有人能想到這麼個乖孩子,居然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親生母親。

大大小小事無鉅細,父母親對孩子控制的太久太多太嚴,孩子心裡積累了太多負面情緒無法排遣,又沒有專業的機構可以求助,沒有可靠的親友可以排解,最終只能自己“動手解決”——為什麼選擇這樣冷血和變態的方式解決呢?不是孩子太壞太狠太沒人味,是因為他不會別的什麼方式啊!是因為他從小到大的一切都是父母包辦的,他自己肩膀上雖然也長了個腦袋,可那腦袋的唯一功用是考取高分數讓父母高興,那腦袋除此之外再什麼也不會,不會像高智能生物、像人一樣進行思考,那腦袋一受刺激就只剩下原始的動物本能了。鳥類的築巢不需要受教育,它天然地就懂得選擇和安放築巢材料;人從遠古遺傳下來的動物本能之一就是遇到危險拿起武器……對那13歲、17歲的少年而言,他們的動物腦模式一啟動,手邊的刀子或者斧頭就成了天然的選擇。

第二,過度溺愛的孩子,也一樣會被“傷在心裡”

過度控制或武力鎮壓的家庭教育手段確實很不對勁,可是“過度溺愛”的家庭教育手段就是合適的嗎?

過度溺愛式的家庭教育,是因為父母沒把孩子當一個孩子養,而是把孩子當一隻小動物養——養動物的標準模式可不就是給吃給喝給穿卻不允許他思想自由、靈魂自由麼?

是的,過度溺愛的孩子,也一樣會被“傷在心裡”,正如同此刻,如同被狂風與暴雨突然襲擊的莊稼、果樹以及這個世界上的一切!

突來的狂風不只把整個樓都撕扯的嗚嗚動彈,還遮天大手般剎那就拽來了黑壓壓濃雲,然後裂帛聲起無垠天際無垠黑棉兜兜嚓一聲又被撕破口子,暴雨碎銀錁子似的唰啦啦從那口子裡傾下來,窗玻璃、車頂子、挑角簷、馬路和馬路上狼狽亂竄的腦袋,噼裡啪啦聲聲兒清脆……真要命啊,這清脆!目所不能及處,那些成熟了卻還未收的莊稼、掛了沉甸甸果實的果園、俏生生亭亭立的玉米、燦爛明黃中蓄滿了深枝心事的菊田……一毀就是十幾、幾十個鄉村城鎮。城裡人哀悼這暴雨的方式,是瘋狂刷微信圈,一張一張又一張照片是洶湧潮頭丁丁點點的細碎浪花很快會被更洶湧更澎湃的照片淹沒——就如同那些生於窮家卻豪侈於名牌、揮霍於無度、懵懂於世事的“窮孩子”。

完了、全完了!果園裡斷葉殘葉,莊稼地狼藉一片……狼藉的何止莊稼與果園——就如同無數中國式窮媽媽和窮爸爸以及被他們武力鎮壓或過度溺愛的“窮孩子”!

"

同學求助:我有個同學,家裡境況特別不好的那種,爹媽都沒正式工作,到處打零工,經濟上特別困難。可是吧,他卻比我們這些家庭經濟狀況相當好的同學更牛逼,從隨便哪個學習用具到身上所有穿的戴的,無一不是名牌。當然,人家爹孃願意當祖宗供著是人家的事,可這小子分明就是個拎不清的,整天頤指氣使拿鼻孔看人,搞得誰都是他家小奴婢似的,弄得同學關係特別緊張。我們幾個都懶得理他,可他自我感覺良好到總覺得我們怕他,時不時找機會跟我們尋釁挑事兒,也是醉了,為什麼如今有這麼多這麼多“窮孩子”正在變成人見人憎的“熊孩子”?他爹媽是咋樣的奇葩腦回路才能把孩子養成這德性啊?

答:你這一問,實在具有魯迅式振聾發聵的力道與尖銳,是個好問題,我很樂意解答。從表面上看,越來越多的“窮孩子”正在變成“熊孩子”的原因,是這些孩子的爹媽們素質較低、不懂教育等原因導致,再細分的話,一是家庭教育價值觀兩極分化,要麼一切向“錢”看,要麼覺得愛“錢”可恥;二是家庭教育目標兩極分化,要麼分數至上,要麼讀書無用;三是家庭教育手段兩極分化,要麼武力鎮壓,要麼過度溺愛。但實質上,這只是人人可見的表面原因,真正內里根源,一在於東西方經濟與文化之時代洪流或同化或席捲過程中導致的價值觀混亂,二在於我們國家發展速度極快與某些國民自我成長速度快慢導致的生活目標錯亂,三在於當下生活所侷限的小範圍人際圈中錯誤的所謂主流榜樣與真正正確的未流榜樣導致的生活方式憒亂。

話說回來,這些拒絕自我成長或自我成長速度跟不上時代的、無知無覺卻正在被時代洪流席捲將將吞沒的家長,他們為什麼願意成為時代洪流的槍手“以愛為名”戕害荼毒自己的孩子呢?為什麼“好心好意”傾全家之力將好好的孩子養成“熊孩子”呢?

不懂家庭教育、沒有學識底氣的家長們,出路在何方?

1、家庭教育價值觀兩極分化:一切向“錢”VS愛“錢”可恥

為什麼不少“窮孩子”正在變成“熊孩子”?位居第一的癥結便在於家庭教育價值觀的嚴重兩極分化,家長以身作則、以心相印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與一言一行給孩子灌輸了兩個極端矛盾的價值觀念:當鼓勵或激勵孩子好好努力的時候,家長們的主導觀念是“錢是萬能的,所以一切都要向錢看”;當囊中羞澀拿不出、付不起孩子的高端消費時,便會批評教育孩子要明白“錢是萬惡之源,所以愛錢是可恥。”

是的,一個“家”字,一個“冢”字,早已經將家庭倫理、親子關係闡釋的明明白白——家是生命誕生與成長的源頭,冢是生命枯萎與消亡的終點。而家庭教育價值觀便是決定家之所以成為“家”、家之所以成為“冢”的那隻神奇之手。

第一、“傷在心裡”的隱性後果是什麼?

健病倒了,一米八三的大個兒,沒有任何徵兆地,突然就萎靡了,像秋風裡支離在枝頭的葉子,悽惶,枯乾,生命的跡象顯見的是去了。

健一向表現的達觀,天大的事也是哈哈一笑,過就過了。他的心胸之豁然,常使我們這些整天價期期吭吭為瑣事煩憂的朋友自慚形穢。

診斷。先是西醫,在一家知名的大醫院,做了所有檢查項目,心電圖、透視、血象、肝功……甚至包括CT,檢查結果顯示:一切正常。再是中醫,黑憷憷的湯湯水水往下灌,可是,顯見的,健在迅速地枯乾,越來越像牆上的植物標本。

實在是求告無門了,我們帶健去拜訪青一大師。青一大師精佛法通人理曉醫道。健原本一百六十斤的體重,此刻卻像是一片薄薄的葉子,輕飄飄無聲無息落在桔黃色的蒲團上。

一聲更加空蕩蕩的“阿彌陀佛”,青一大師含笑起身,示意我們跟來。

大師停在寺院後山的一棵斷樹前,道,“傷在心裡。”

我們不明所以,困惑地望著大師。

“三十年前的一個黃昏,一個小沙彌貪玩,把一枚石子射到到一棵樹上。那石子有半個雞蛋大,大半還露在樹外面。小沙彌好奇心起,決定要看看這石子和這棵樹。每天做完晚課,小沙彌都會來看看。小沙彌一天天長大了,樹也一天天長大了,那枚石子一點一點地被包進樹杆裡面。小沙彌成了主持,小樹成了廕庇半山的大樹。一年前的一個清晨,有小沙彌驚慌地跑來告訴主持,說後山那棵“神樹”斷了。主持不信,那麼龐大的一棵樹,怎麼能說斷就斷呢?到的後山,三人合抱的那棵大樹,樹杆處赫然斷成了兩截。無緣無故的,怎麼就會斷了呢?主持近前查看,斷裂處靠近樹心的地方,隱隱約約有一圓裝物。主持恍然大悟,原來,那枚石子就是樹的傷,那傷,一層一層深深地被裹在樹心裡。原來,三十年前的那一枚小石子,是樹心裡的傷哪。若是表皮傷,怕是早都癒合了?可樹心傷了,轟然倒地是遲早的事。”大師微微的嘆。

第二、“傷在心裡”背後是什麼道理?

健的心裡,有怎樣的傷?

十歲時,帶唯一的妹妹上街玩兒。天熱,健饞那冰冰涼的冰棍兒。健安頓了妹妹在馬路對面等,他跑過去買冰棍。冰棍在手,健興高采烈往妹妹的方向跑。妹妹也樂,興高采烈向哥哥的方向跑。一輛車飛馳而過,健的童年從此就濺在鮮紅的血色裡了。

十四歲,健在鄉下的奶奶家過暑假。健跟小夥伴們鑽到山裡去採野果子,一整天沒見人影。奶奶心慌意亂到處找尋,失足跌下山,從此白色石膏裹斷了健少年的夢。

二十八歲,健攜了雙親帶了嬌兒愛妻,一家人開開心心去旅遊,行至沱橋,禍從天降,橋斷了。父死母亡,妻兒失蹤,活不見了,死不見屍。

今年,健剛剛三十歲。三十歲生日的這天,健突然興起,獨酌獨醉。一覺醒來的時候,健的肌肉開始萎縮,人莫名其妙的就乾枯了,無法進食,無法運動,無法流淚,無法微笑——兩年前家人剛剛出事,我們一直擔心健會出事兒。可是,我們看到的健,依然談笑風生,陽光燦爛。兩年過去了,死了的,失蹤的,早已在土裡化作了灰。健明明一直都好好兒的,沒有任何徵兆的,活生生的人卻突然就枯成了標本。

“樹心傷了,轟然倒地是遲早的事!”原來,談笑風生的健,心傷深種。

原來,表皮傷了,會很快痊癒,無非是留下些難看的疤痕,卻不致命。而心傷了,卻是無藥可醫的——真的無藥可醫嗎?

其實不!父母慾望少一點、心氣平一點,不硬生生把好好一個“家”弄成“冢”,讓家成為一片溫柔的海子,成為一塊肥沃的土地,家庭內的每一個成員包括孩子都能夠自在盛開,都能夠滋養生息,很難嗎?

不懂家庭教育、沒有學識底氣的家長們,出路在何方?

2、家庭教育目標兩極分化:分數至上OR讀書無用

為什麼不少“窮孩子”正在變成“熊孩子”?位居第二的癥結便在於家庭教育目標的嚴重兩極分化,要麼分數至上,要麼讀書無用。

第一,讀書真的無用嗎?

以我自己的體驗,讀書甚至都不是為了掙錢——如今這社會多好啊,掙錢機會多到滿大街散落無人撿。

讀書,終究不過是讓自己離動物狀態越來越遠,讓自己哪怕身體活在塵埃裡可心靈依舊能夠開出鮮花來!

書讀得很多很多、人活得很美很美的名人,在我的心目中莫於過林清玄。而我的身邊很近處,也有這麼一個人——哪怕是家門前少少的幾棵樹籠簇而成的小小林子,在她那裡都能美出萬千儀態,美成萬千世界!

花世界裡芳豔萬千,卻沒有哪一種能比得上她的小樹林。

小樹林原本不叫小樹林,小樹林原本有個很俗且濫的名字叫做森林公園。因了那個槐花一樣綿綿甜甜柔柔軟軟小女子,小城裡許多人都不把森林公園叫森林公園了,就叫小樹林,溫馨而情真,像大雪天窩進手裡熱騰騰的桐花手爐,有孃親的味道,有幸福的味道。

“窮人莫聽富人哄,桐子花開要下種。”桐花開時,槐花也就開了。桐花是殷勤體貼的侍者,熱情而不失優雅地,將她、將我一路導引,向槐花開處行——說行有點誇張,槐花千樹的風景離她實在很近,一個拐彎再下三五臺階即到。省繁就簡地說,桐花北向開,在她前窗外;槐花南向開,在她後窗外。瞧,命與命就這麼明晃晃昭示不同,她當初入住時候小區簡素,如同整個縣城都還不曾育養出大規模高標準的風雅和美麗。她入住不久,桐花和櫻花就次第結伴來落戶,它們與她一樣一年一個模樣,青蔥徐來,豔色初綻。她指間墨筆與南向而開的槐林一起由微涼而至豐腴,曲徑通幽清月高掛,槐香如水人兒如畫。一季一季殷殷切切體驗,一篇一篇綿綿暖暖記下,她是那樣細膩敏感而情深的女子,一朵凋落新痕,一縷薄涼秋風,一角流紋雪花,一次平常遇見,都能將漸漸安靜下來的夜空、城市和她的墨筆煥然一新。

她寫道,“去年在小樹林裡一直吹笛子的白髮老伯,好幾天都沒見。他曾坐過的那方石凳顯得空落,思忖著經歷了一個寒冬怕是再也見不著了吧,於是惆悵啊惆悵。忽一日,看到他又坐在那裡吹笛了,且吹的音符連成了串兒,一顆心,竟莫名的驚喜。”

她寫道,“那一天,我撐著傘,高姨撐著傘,有春雨,三三兩兩地落,我們在小樹林相遇。我倆手牽手在公園的小徑上走了兩個來回,她指著一樹一樹的花叫我看,要我拍這一樹那一朵,不厭其煩。高姨大我30歲,高姨老了,天不涼,她卻戴著口罩。我倆站在一棵大桃樹下看花落,花瓣像雪片,輕輕地飄,落下幾瓣,停了,又落下幾瓣。高姨跟我說她出生的地方,說她博學的父母,說父輩和她的被時局改變的命運。她一點都不激動,像是在說別人的故事。臨別,高姨與我約,第二天風雨無阻、不見不散,快活的像個孩子。我突然發現,桃花落的時候亦從容而優雅,所謂傷感,只不過文人騷客的杜撰。”

“上等人安心於道,中等人安心於事,下等人安心於名利物慾。”她就是那種清淺活、安心道的上等女子。而我不是,我是個面兒上軟和骨子裡烈焰的,這樣那樣諸多事體總想要個圓滿,圓滿這東西是頭頂堪堪懸的利劍,一不小心就會落下來,就會有人鮮血淋漓遍體鱗傷,不是旁人,就是自己。傷著自己孰堪忍,傷著旁人呢?自己或旁人、忍或不忍都是烈火滾油煎——卻習慣了每有問候來時候,都會說很好呀很好呀,然後佐以生動的笑和明豔的歡喜證明那好。她卻溫溫軟軟將我看穿,她張開臂膀張開懷抱溫溫柔柔向我,“知道你不好,不想笑就不笑。”

槐花是無數顆亮晶晶的星星明亮了整個小城,坑坑窪窪溝溝峁峁到處都是繞繞纏纏繞繞的甜香,一絲一絲是鄉愁柔軟,一縷一縷是米酒芬芳。千樹的槐花有多少?生命的遇見有多少?開了又謝、謝了又開,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去去來來次第迭替,又有多少人在生命裡留下痕跡?春來的花開,聚時的痴纏,多麼囂張的繁豔,多麼刻骨的銘記,終是會淡去,而唯一能溫暖生命、明媚情緒的,只是某個瞬間某個最平常的瑣碎,比如柔柔暖暖那一句的鏗鏘,比如溫溫軟軟那一眼的看穿。槐花已謝去兩個季節了,可那看穿和那鏗鏘如同鄉愁裡炊煙,任流離顛沛卻永遠不散不淡,永遠生動新鮮。

第二,分數至上,對一個幼小生命的傷害有多大?

不少家長給孩子樹立的教育目標是這樣的:只要你能考出高分數,想要啥、想做啥爸媽都滿足你!而這種極端功利化的教育目標在孩子心裡投射的意思是什麼呢?“你活著的目標就是高分數,考不了高分數你還活著幹嘛?”——分數至上,否定的是孩子的生命本身!

還有不少家長給孩子樹立的教育是這樣的:在學校混活著識幾個字,會寫自個名字、能認得錢就行了,就趕緊出去打工,早出去早掙錢!這種只看眼前頭一寸的、極其短視的教育目標在孩子心裡投射的意思是什麼呢?“人活著就是為了掙錢,讀書不讀書的,有個狗屁用?”

是的,讀書終究不過是讓自己離動物狀態越來越遠,讓自己哪怕身體活在塵埃裡可心靈依舊能夠開出鮮花來——而這,跟錢多錢少沒有一毛錢關係。有些人富可敵國,可是那一顆心啊整日裡如在油鍋。有些人一天三頓清粥小菜,可是那一顆心啊整日裡花開香遠,正如同我。

我讀的書不算多,但我卻是幸運的,我的心有桐花爛漫為引,有槐花芬芳為冢。當然,也有那看穿,淡了眉間新愁;有那鏗鏘,愈了骨底舊痕。我終究由中等而上等,我學會了慢下腳步在桐花的粉豔裡柔軟,學會了抽出身來在槐花的清甜裡安暖,學會了不愁腸未來不糾葛過往——過往,兩個字,多少滄桑。人們說放下便是心安,心安即是歸處。是的呢,眼面前,一朵朵一嘟嘟繁花千樹將季節與心事剔透;遙望處,碧波里泛舟是誰家少年,藍天上風箏正堪堪回頭。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微雨的午後,蜷縮成貓咪的樣子,在她花花草草清鮮明媚的文字裡淺眠;夢裡烈焰在清水中一遍一遍,是洗了又洗的棉布,不汙不垢,如花千樹。

是的,垂髫童子也罷,耄耋老人也罷,只要肯讀書,任何時候都不算晚,任何時候皆可學而得之。教養則不同,教養這東西教不出來,任你舌綻蓮花縱橫捭闔哪怕可以把人說死、把國說亡,可是你做的卻是另一套——如何給孩子說出個“心無內傷”明媚燦爛的好教養?那麼,完全不懂家庭教育、德性品行也欠了火候的家長索性就什麼也不說了罷,什麼也不說,只時時處處默默多陪,多陪著孩子在一起,便已經是仁慈與寬恕了,是與孩子一起努力向好的最佳途徑。

不懂家庭教育、沒有學識底氣的家長們,出路在何方?

3、家庭教育手段兩極分化:武力鎮壓PK過度溺愛

為什麼不少“窮孩子”正在變成“熊孩子”?位居第三的癥結便在於家庭教育手段的嚴重兩極分化,要麼武力鎮壓,要麼過度溺愛。

第一,武力鎮壓或過度控制的孩子,會被“傷在心裡”

這是剛下班路上遇到的,一個小男孩有七八歲的樣子,跟爺爺一起在路上走,不知什麼原因突然就大發雷霆,對爺爺連踢帶打,把爺爺手裡提著的所有東西都給摔到地上,還滿地打滾兒,甚至拿自己的頭去撞地,爺爺嚇壞了,急忙去抱他拉他,結果呢,他居然掄起拳頭就捶到了爺爺眼睛上……七八歲的男孩子,力氣不小了吧?這麼猛的一拳照準了過去,眼睛會瞎掉的好不好?類似的、同質的場景和情景,家長們不陌生吧?說不準自己個身邊時時發生著呢,只不過暫時還沒造成太慘烈的後果罷了。

更慘烈的、血淋淋的,這些年發生的還少嗎?

達州13歲男孩持刀將母親殺害,然後若無其事上學去了。為什麼?據袁夏事後交待,是怨恨母親對他控制過於嚴格,他只想喘口氣。袁夏天生就是個殺人凶手嗎?警方後來的通報中稱:在袁夏的父親、親戚和鄰居眼裡,他是個對人有禮貌、經常幫爺爺奶奶幹活的好孩子,家裡還貼了不少曾經獲得的獎狀呢。但是,沒有人能想到這麼個乖孩子,居然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親生母親。

大大小小事無鉅細,父母親對孩子控制的太久太多太嚴,孩子心裡積累了太多負面情緒無法排遣,又沒有專業的機構可以求助,沒有可靠的親友可以排解,最終只能自己“動手解決”——為什麼選擇這樣冷血和變態的方式解決呢?不是孩子太壞太狠太沒人味,是因為他不會別的什麼方式啊!是因為他從小到大的一切都是父母包辦的,他自己肩膀上雖然也長了個腦袋,可那腦袋的唯一功用是考取高分數讓父母高興,那腦袋除此之外再什麼也不會,不會像高智能生物、像人一樣進行思考,那腦袋一受刺激就只剩下原始的動物本能了。鳥類的築巢不需要受教育,它天然地就懂得選擇和安放築巢材料;人從遠古遺傳下來的動物本能之一就是遇到危險拿起武器……對那13歲、17歲的少年而言,他們的動物腦模式一啟動,手邊的刀子或者斧頭就成了天然的選擇。

第二,過度溺愛的孩子,也一樣會被“傷在心裡”

過度控制或武力鎮壓的家庭教育手段確實很不對勁,可是“過度溺愛”的家庭教育手段就是合適的嗎?

過度溺愛式的家庭教育,是因為父母沒把孩子當一個孩子養,而是把孩子當一隻小動物養——養動物的標準模式可不就是給吃給喝給穿卻不允許他思想自由、靈魂自由麼?

是的,過度溺愛的孩子,也一樣會被“傷在心裡”,正如同此刻,如同被狂風與暴雨突然襲擊的莊稼、果樹以及這個世界上的一切!

突來的狂風不只把整個樓都撕扯的嗚嗚動彈,還遮天大手般剎那就拽來了黑壓壓濃雲,然後裂帛聲起無垠天際無垠黑棉兜兜嚓一聲又被撕破口子,暴雨碎銀錁子似的唰啦啦從那口子裡傾下來,窗玻璃、車頂子、挑角簷、馬路和馬路上狼狽亂竄的腦袋,噼裡啪啦聲聲兒清脆……真要命啊,這清脆!目所不能及處,那些成熟了卻還未收的莊稼、掛了沉甸甸果實的果園、俏生生亭亭立的玉米、燦爛明黃中蓄滿了深枝心事的菊田……一毀就是十幾、幾十個鄉村城鎮。城裡人哀悼這暴雨的方式,是瘋狂刷微信圈,一張一張又一張照片是洶湧潮頭丁丁點點的細碎浪花很快會被更洶湧更澎湃的照片淹沒——就如同那些生於窮家卻豪侈於名牌、揮霍於無度、懵懂於世事的“窮孩子”。

完了、全完了!果園裡斷葉殘葉,莊稼地狼藉一片……狼藉的何止莊稼與果園——就如同無數中國式窮媽媽和窮爸爸以及被他們武力鎮壓或過度溺愛的“窮孩子”!

不懂家庭教育、沒有學識底氣的家長們,出路在何方?

4、“窮爸窮媽”成為“好爸好媽”,途徑和標準是什麼呢?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共同構成一切人類教育的三大核心支柱,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基礎的、支撐性的作用,這誰都知道。可是,對於窮媽媽窮爸爸而言,好的家庭教育又意味著什麼呢?簡單說只有兩個字:本色!窮點沒什麼,有多大肚兒端多大碗,別搞什麼傾全家之力供孩子“吃香的喝辣的”之類即可。

一個孩子的優秀,跟家庭經濟狀況有關,但不是絕對相關。家長不能夠以正確的行動、正確的思想、正確的方法教育和引導孩子,不能夠從點點滴滴小事中教會孩子欣賞真善美、遠離假醜惡,必然導致了窮爸爸也罷窮爸爸也罷都不能夠成為好爸爸,窮媽媽也罷富媽媽也罷都不能夠成為好媽媽。那麼,好爸爸或者好媽媽的標準是什麼呢?

一是能夠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處幫助孩子提升動手能力,幫助孩子獲得更強的獨立能力和適應生活的能力,為愛的分離做好預備教育。

二是隨時留意孩子的情緒發展。幫助孩子實現情緒表達的暢通無阻,教會孩子習得從情緒低谷中走出來的能力,使孩子可以相對長久的保持愉快滿足的情緒狀態。

三是與學校緊密配合全方位促進孩子的心理髮展。家長最好少打點麻將、少混狐朋狗友什麼的,妥當安排生命中點點滴滴一去不復返的寶貴時間,時時處處以身作則,培養並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四是學會與孩子分享生活。學會與孩子分享自己生活與工作中的真實的喜怒哀樂,也學會不挑剔、不嚴苛笑眯眯分享孩子學習和生活中真實的喜怒哀樂。

五是學會不用嘴巴多用耳朵。傾聽是家庭教育中功效最了不起“神藥”,但傾聽操作起來確實不需要什麼神祕的、高大上的法門,只需要將身體向孩子所在方向傾斜,簡單明的了用體態語言和表情語言表示出對孩子所言所語非常感興趣的樣子就可以了——家長甚至不需要做出多麼科學合理、多麼高端大氣的回覆,只要保持了那個認真專注的身體狀態和表情狀態,哪怕只是再簡單不過的嗯嗯啊啊,就足以讓孩子願意跟家長傾訴任何事情。

六是保持情緒穩定,最好再有點幽默感。如果家長自控情緒的能力確實過差,幽默的底氣或能力也不足,那麼就經常面帶微笑吧——面對孩子時候常常面帶微笑,這是世間所有窮爸爸窮媽媽能夠給予孩子萬金不換的、最貴最麗的禮物。

小結:不懂家庭教育、沒有學識底氣的家長們,出路在何方?

但凡父母,不管貧窮、富有、聰明、愚鈍,卻都願傾其所有為兒女。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傾其所有的這個“傾”字!傾是什麼意思?“用盡!”即把所有的一切全都拿出來。假如家長所有的一切是一塊肉,一塊最好的精肉,你拿它喂兔子,兔子不肯吃,你便各種強勢強迫、誘導誘脅非得讓兔子吃,兔子急了還咬人呢;假如家長所有的全部是一把草,一把最嫩的草,你拿它喂貓,貓圖個好玩撥弄一二再不肯動,你便各種強勢強迫、誘導誘脅非得讓貓吃,貓被逼急了當然得露出尖爪狠狠撓你——孩子可不就是這兔子這貓?家長傾其所有的給,孩子卻不領情;不領情倒也罷了,關鍵還拉仇恨,好端端的骨肉,卻弄得相看兩相厭,實在是得不償失。

不懂家庭教育、沒有學識底氣的家長們,出路在何方?

兔子不能是貓,貓也不能是兔子,它們各有各的天性與習性,對它們最好的愛便是尊重!不懂家庭教育、沒有學識底氣的家長們,不要逼貓兒吃嫩草,不要逼兔子吃精肉,不要以自己的意志過度控制或過度干涉孩子的生命與成長,儘量多點時間陪一陪孩子,陪著孩子的時候儘量少用嘴巴多用耳朵,才是對生命個體最虔誠的呵護,才是不懂家庭教育、沒有學識底氣的父母教出優秀孩子唯一的出路。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大語文教學探索及傳統經典閱讀推廣。

原創版權: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plqiyun)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