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繼文:潛墨寫作無聲詩

國畫 美術 文學 藝術 三遠堂文化 三遠堂文化 2017-08-31

潛墨寫作無聲詩

文/李然

吾詔花鳥畫家高繼文先生,自號茆園、白山、南樓,生於1930年,橋東溪雅人氏,堂號三溪草堂。晚生識之廿餘載,過從甚密,常得提撕,尊之為長輩高師。彼亦待我甚厚,相契於心,引以為忘年之交、不請之友也。

高繼文:潛墨寫作無聲詩

今建博客日誌,有意綜匯高師資料,以饗網友。翻檢鄉賢述著,慕沂老之《高繼文畫集·序》文,情辭深切,贈詩尤雅,相知相惜,理固然也。金耀兄之《畫筆暢寫田園詩—高繼文國畫簡論》,行家評點,論述精準,畫藝備述焉。復覽昔時敝作《成熟、自信和亮麗》文,猶感辭難達,意未盡也。特於茲簡介其平生經歷之逸事,略陳與之交往之情誼,聊表一知半解之感悟,以示敬意而已矣。

高繼文:潛墨寫作無聲詩

高師生長於吾詔母親河畔——溪雅村,這裡地處東溪入海口,是明清時代詔安人“走北船”出發點,也是最早為吾詔引進書畫藝術種子上岸地。高家亦商亦農,家境殷實富裕,村上有良田數畝,城中有“合茂”商行,衣食無憂,子弟自有習書學畫條件。他“稟賦聰慧,悟性亦高”(許慕沂老語),自幼酷愛繪畫,初由《芥子園畫譜》入手,受諸多前輩畫家薰陶,刻苦自學,“童子功”甚為紮實。八十年代而我負笈榕城,福建師大教師蒲鴻猷先生嘗問訊於我:“小時候有個叫高繼文同學玩伴,繪畫天賦極高,同儕無人可及。而今安在哉?”彼時,我尚不知高繼文何許人也。

高繼文:潛墨寫作無聲詩

初見高師於三溪草堂,時見東溪之綠波盪漾,流水淙淙,堂前之秋菊金黃,滿院飄香。如此質樸幽雅之所必為高人所居也。寒暄過後,熱茶几巡,晚生笑問主人說:“昔有張旭枕江流悟書道之說,賢師傍東溪聽流水有效伯高得墨韻之意乎?而草堂之號抑有追慕工部魂魄之念耶?”高師正襟危坐,答曰:“‘聽天由命仍須勵志,流水高山共證知音’此乃民國名士黃仰文、徐華國為聽流山房所撰聯語也。吾甘居鄉野,枯坐陋室草堂,學詩習畫,修心養性,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而已矣。豈敢與張伯高、杜少陵相提並論耶?”意悲而遠,辭正而高,顯見其心態志向。正所謂“草堂坐擁有高士,詩畫盡涵鄉野風” 是也。

高繼文:潛墨寫作無聲詩

高師1948年詔安中學畢業,參加教師入伍培訓,經過思想改造後,成為一名新中國人民教師。本想安心杏壇,教書育人,服務社會,但隨後驟變政治風浪,很快摧毀其現實與夢想。1958年在清理階級隊伍運動中,他即因家庭成份問題被清除回家。那年,他廿八歲,正是風華正茂,施展拳腳之時也。

高繼文:潛墨寫作無聲詩

窮途末路之際,高師創辦了“藝風書畫社”,從“以畫為娛”變成“以畫為業”,他和同仁們苦心經營,既做廣告設計,又兼賣字鬻畫,以一技之長贏得區區小利,在落魄困頓之時,聊補無米之炊,使一家老小暫無飢寒之虞。此可是畫家之宿命耶?

高繼文:潛墨寫作無聲詩

“藝風”開設於縣城中山路,與吾邑碩儒林仲姚先生寓所“武館”近在咫尺。時清幽之“武館”常有文事雅集,高師亦常在此過從,與林仲姚,林楠父子,沈士超,許慕沂諸賢品茗談禪,評書論畫,詩唱酬和。回首前塵,高師尚能隨口吟哦舊作諸多篇什。如《七律·送慕沂兄赴汀洋》:“悲歡離合總由天,遊戲人間學謫仙,痛飲狂歌滄浪室,暢談共贊虎魚筵。故人轉眼將揮別,餞友題詩亦黯然,計算明年逢此日,重溫舊夢更纏綿。”又如《七絕·遊八仙山》:“迷茫大地有奇蹤,毓秀群仙在此中,訪道尋幽玄事渺,山靈感應古今同。”再如《七絕·詠梅》:“一樹梅花萬個圈,寫來香裡墨團團,橫斜突見枝如鐵,鬥雪衝寒意未闌。”引以為得意之作者有《七絕·詠太湖石》:“荒階默默幾多年,我自痴頑花自妍。堪笑名花多薄命,殘英落盡我依然。”《五絕·幽居》:“秋蟲鳴暮色,雞上樹巔眠。地僻塵緣少,幽居又一年。”這些詩篇非披索枯腸苦吟而來,而是真情實感之流露。題署於畫作,更有詩畫合壁,耐人尋味之妙也。

高繼文:潛墨寫作無聲詩

“文革”期間,風雨飄搖,“藝風”被誣為“五類分子”避風港,屢遭衝擊,終致解散。茫茫大地,,容身何所?他失落惆悵 ,鬱郁在懷,卻又不得不為“稻粱謀”以養家餬口。他選擇畫床、油漆為業,以務實謀生手段,奔走於四鄉六裡,浪跡於湖海之間。此情此景於其《七律·玄鍾城紀遊》可見一斑,詩曰:“湖海飄蓬又一秋,玄鍾覓食得優遊。心隨滄海難平靜,身願閒鷗任去留。破廟殘城無限意,夕陽衰草有餘愁。漁歌晚唱煙波裡,浪打鐘門百丈湫。”

高繼文:潛墨寫作無聲詩

高師在其自述中曾稱,“長期蟄居鄉曲無緣出遊,惟日與閒花野草、雞鴨蟲魚相親,久而生情,縱筆點染以自娛,以至忘憂。此即為日後工寫蔬果蟲魚之原因也。”晚生閱法國人丹納《藝術哲學》,悉環境物候為影響藝術家及精神產品之重要因素也。亦即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者,均可由高師身上得以佐證。高師常年生活於水鄉漁村,阡陌縱橫,田疇清潤,農舍掩映,鳥語花香,目既往返,心亦吐納,處處有丹青入畫題材,時時有觸發靈感信息。迴歸自然,道法自然,使他擺脫心為形役之蹇促,恪守寧靜致遠之心態,神領意造,隨意命筆,求神氣於形似之外,取生意於形似之中,抒發情景契合之愉悅,書寫心靈世界之天真,率意而寫,極富天趣,不類人為,是為活筆。到上世紀90年代,高師作品已臻於成熟,逾見神采矣。他以其酣暢淋漓之筆墨,察識萬物之情趣,清新脫俗之格調,給世人呈現了大量無聲勝有聲之田園詩篇。黃庭堅《次韻子瞻,子由題憩寂圖》雲:“李侯有句不肯吐,潛墨寫作無聲詩。”誠為高師之寫照也。

高繼文:潛墨寫作無聲詩

“屋角小天地,種得大南瓜。”(高師題畫句)高師畫果蔬魚蟲得心應手,繪烏山玄鍾別具一格。胸中裝滿家鄉名物,筆下皆為風光景緻。他歷來主張“非熟悉者,不畫;非鍾情者,不繪。”極力推崇自然天真,仼憑靈性之光映照,探尋事物活潑變化之微妙。誠如其《自題潑墨山水詩》所云:“淋漓水墨雲煙起,萬壑千巖在箇中,畫道相承求拓展,天然肌理意無窮”。廈大美術教授洪惠鎮初讀高師畫作,深為其鄉土氣息與天然意趣所感染,視高師為獨樹一幟之藝林奇材,對吾詔頓生響往之情。並題詩存志:“不寫嬌花媚世人,畫師懷抱老農心,平生只在鄉間住,筆底雞鵝最有神。”

高繼文:潛墨寫作無聲詩

在眾多題材之中,我尤喜高師所畫魚圖也。高師家有養魚之勞,甚得垂釣之趣,且有烹魚之功。“紙上勝盤中,盡日看不足。”(陳燕瓊老題贈詩)蓋因其能得魚之天性,知魚之樂乎?而高師魚圖題款,信手拈來,常有妙諦神悟之語。如“安知魚之樂也”,“不可食無魚”、“復遊於赤壁之下”、“我所欲者。” 魚之理趣 情調形之於墨,語出名典,引人遐思;如“殘荷留待護游魚”,“村居客到無佳味,自養塘魚煮番茄”,“君羨鯰魚美,垂杆深夜裡,荻花瑟瑟秋,醉後留滋味。”“園蔬首數東京白,海味鹹誇鳳尾蝦。歲暮風光描不盡,折枝獨愛雪中花。”魚之鮮活生猛躍然紙上,原汁原味,令人垂涎。而署“自然的啟示”之畫作者,構思巧妙,寓意深刻,貴乎神解,其味無窮,境界因題款而昇華矣。江水沐兄嘗於高家享用賢師親煮之“赤鬃頭熬排骨白菜調菊花”私房大菜, 近又作《餐英記趣》,再現其境,甚有餘味焉。而我雖無忝列其座之口福,但家中餐室所懸掛高師之《土蝨不減烏耳鰻》魚圖,畫境生動,畫意蘊籍,日日三餐與我相伴,使我每有燕瓊老之“紙上勝盤中” 之感慨,並時時提醒自已勿染重富輕貧、親官賤民之俗氣,不減道德操守之本色矣!

高繼文:潛墨寫作無聲詩

高師1980年獲平反重返杏壇,先於深橋中學任美術教員,1986年始因城關中學許如鬆校長力薦,調城中專任美術班國畫老師,退休後一直延聘到2005年。城中廿年,高師嘔心瀝血,誨人不倦,桑榆向晚,孜孜樹人,深受學生愛戴和廣泛好評。他愛生如子,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善於因勢利導,因材施教,為吾詔書畫之鄉薪火相傳培養大量後繼人才。善莫大焉!我嘗問道:“高師出名徒,弟子三千可有青出於藍者也?”高師欣然,如數家珍列舉旅外如林永潮、林浩湖、吳建福、沈益群、方廣智、江順才、陳龍溪、田文魚、楊志勇者,在詔如林木炎、林建楠、江慧恆、林養生、沈瑞生者,親炙女弟子嚴逸芳、徐少娟、吳洪雪、沈淑卿者,皆為其得意門生、可望有大成者也。

高繼文:潛墨寫作無聲詩

得意洋洋之時高師爽朗會意而笑道:“多乎哉!多乎哉!”其幸福自豪之感溢於言表也。每逄時年八節,旅外學生返鄉,必同來探望高師,致敬謝恩,其樂也融融。師生相見,難免互切互磋,興之所致必來筆會。鋪紙研墨,弟子誠服其勞,焚香端茶,媚媚女弟更是殷勤有加。但見年屆耄耋之高師,精神矍鑠,激情四射,揮毫潑墨,瀟灑自如,技進乎道,遊刃有餘,斐然成章,觀者莫不為之傾倒。此豈非高師人生大快之時耶?原廈大美術學院院長魏傳義教授觀高師當眾現場作畫後,“此乃閩南當今畫壇一絕也。”其題詞又云:“來自生活中,心源一脈通,畫到天真處,方奪造化功。”信哉!

師表才情堪敬仰,古稀不愧煥神容。恰逢高師傘壽之慶,晚生並此申祝之:海屋籌添,天保九如!

本文稿初擬於去年高師壽慶前夕,承蒙高師垂愛,復為《高繼文畫集》代跋。

高繼文:潛墨寫作無聲詩

高繼文曾用名茆園、南樓、白山,畫室名三溪草堂,1930年出生,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人。詔安職專退休教師,詔安書畫院名譽院長,名錄《當代書畫篆刻家辭典》,出版有《高繼文畫集》。1991年由福建美協主辦赴上海朵雲軒舉辦聯展。1998年應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之邀隨詔安書畫代表團赴臺灣舉辦書畫展。1998年在廈門文心閣舉辦個展。2008年入選中國國家畫院藝術交流中心《翰墨精品集》。2011年作品應邀參加文化部主辦第三屆中國詩歌節(海風和唱)詩畫作品展。2012年《國畫家》、《書畫研究》等刊物專題介紹其作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