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22年,這位溧陽老木匠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

""北漂22年,這位溧陽老木匠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

年輕時,陳鎖芳就是溧陽上黃一帶小有名氣的“水作”(指會造船的木匠)。年逾不惑,他背井離鄉開始“北漂”,在故宮當了19年木匠。回到故鄉,他依然捨不得丟下這門手藝,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天都沒有休息”:天目湖牌坊、長蕩湖遊船、溧城鎮同仁堂藥店門頭都是出自他手。他還做了1000多根柺杖,送給街坊鄰里以及上黃、埭頭、後六和溧城等鄉鎮敬老院的老人。

到底在故宮當過木匠,陳鎖芳一見到記者,嘴裡就蹦出一個皇帝的名字:“明朝的朱由校知道嗎?他可能不是一個稱職的君主,卻是一個天才木匠。”這一次的採訪,他就從這個木匠皇帝的一個小創意說起……

年逾七旬的老木匠

每天和木頭打9個小時交道

“朱由校提出了一個創意,木凳裡面得加24根榫子,讓一個宮廷木匠去做。木匠苦思冥想而不得,到皇帝那兒請罪。朱由校不僅赦免了他,還詳細解釋了自己的構思。木匠豁然開朗。”陳鎖芳拿起一張硃紅色的小板凳:“諾,這張小木凳子裡就有24根榫子。”

陳鎖芳解釋,在小板凳的製作過程中,不用一滴膠水、一顆釘子,都是靠組裝而成。這就是“開榫打卯”的古法,雖然頗費工夫,但在他看來,這個契合程度是任何螺絲和鐵釘都比不了的。

"北漂22年,這位溧陽老木匠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

年輕時,陳鎖芳就是溧陽上黃一帶小有名氣的“水作”(指會造船的木匠)。年逾不惑,他背井離鄉開始“北漂”,在故宮當了19年木匠。回到故鄉,他依然捨不得丟下這門手藝,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天都沒有休息”:天目湖牌坊、長蕩湖遊船、溧城鎮同仁堂藥店門頭都是出自他手。他還做了1000多根柺杖,送給街坊鄰里以及上黃、埭頭、後六和溧城等鄉鎮敬老院的老人。

到底在故宮當過木匠,陳鎖芳一見到記者,嘴裡就蹦出一個皇帝的名字:“明朝的朱由校知道嗎?他可能不是一個稱職的君主,卻是一個天才木匠。”這一次的採訪,他就從這個木匠皇帝的一個小創意說起……

年逾七旬的老木匠

每天和木頭打9個小時交道

“朱由校提出了一個創意,木凳裡面得加24根榫子,讓一個宮廷木匠去做。木匠苦思冥想而不得,到皇帝那兒請罪。朱由校不僅赦免了他,還詳細解釋了自己的構思。木匠豁然開朗。”陳鎖芳拿起一張硃紅色的小板凳:“諾,這張小木凳子裡就有24根榫子。”

陳鎖芳解釋,在小板凳的製作過程中,不用一滴膠水、一顆釘子,都是靠組裝而成。這就是“開榫打卯”的古法,雖然頗費工夫,但在他看來,這個契合程度是任何螺絲和鐵釘都比不了的。

北漂22年,這位溧陽老木匠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

陳鎖芳每天至少和木頭打9個小時交道

“遵循木質纖維的特點制定最恰當的榫卯,這是古代中國建築、傢俱及其他木製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不僅製作小板凳,陳鎖芳年輕時跟著爺爺、父親做八仙桌、雕花床,都是用的這個老手藝。

陳鎖芳帶著記者參觀自己的工作室:古色古香的長廊、雕龍刻鳳的廊簷、雕有八條龍的太師椅,院子裡比較開闊,裡頭有一座已經成型的寶塔。嘴裡向記者介紹,他又忍不住走到寶塔旁邊,著削、磨、反覆測量……小心地開榫打卯,將一些部件組裝在一起。“我每天最少和木頭打9個小時的交道。”陳鎖芳說。

年輕時就會造船

是鄉間有名的“水作”

1943年,陳鎖芳出生在上黃鎮新家莊村,爺爺和父親都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農具木匠師傅。17歲時,他就秉承家傳學做木匠,不久就成了當地公社農具廠響噹噹的能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陳鎖芳勤學苦練,熱愛鑽研,不僅會做農具,還會打傢俱、造船。會做簡單的傢俱、農具,在木匠這一行裡被稱作“小木”,會造房子就叫“高料”,會造船則是大師傅級別的“水作”了。

"北漂22年,這位溧陽老木匠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

年輕時,陳鎖芳就是溧陽上黃一帶小有名氣的“水作”(指會造船的木匠)。年逾不惑,他背井離鄉開始“北漂”,在故宮當了19年木匠。回到故鄉,他依然捨不得丟下這門手藝,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天都沒有休息”:天目湖牌坊、長蕩湖遊船、溧城鎮同仁堂藥店門頭都是出自他手。他還做了1000多根柺杖,送給街坊鄰里以及上黃、埭頭、後六和溧城等鄉鎮敬老院的老人。

到底在故宮當過木匠,陳鎖芳一見到記者,嘴裡就蹦出一個皇帝的名字:“明朝的朱由校知道嗎?他可能不是一個稱職的君主,卻是一個天才木匠。”這一次的採訪,他就從這個木匠皇帝的一個小創意說起……

年逾七旬的老木匠

每天和木頭打9個小時交道

“朱由校提出了一個創意,木凳裡面得加24根榫子,讓一個宮廷木匠去做。木匠苦思冥想而不得,到皇帝那兒請罪。朱由校不僅赦免了他,還詳細解釋了自己的構思。木匠豁然開朗。”陳鎖芳拿起一張硃紅色的小板凳:“諾,這張小木凳子裡就有24根榫子。”

陳鎖芳解釋,在小板凳的製作過程中,不用一滴膠水、一顆釘子,都是靠組裝而成。這就是“開榫打卯”的古法,雖然頗費工夫,但在他看來,這個契合程度是任何螺絲和鐵釘都比不了的。

北漂22年,這位溧陽老木匠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

陳鎖芳每天至少和木頭打9個小時交道

“遵循木質纖維的特點制定最恰當的榫卯,這是古代中國建築、傢俱及其他木製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不僅製作小板凳,陳鎖芳年輕時跟著爺爺、父親做八仙桌、雕花床,都是用的這個老手藝。

陳鎖芳帶著記者參觀自己的工作室:古色古香的長廊、雕龍刻鳳的廊簷、雕有八條龍的太師椅,院子裡比較開闊,裡頭有一座已經成型的寶塔。嘴裡向記者介紹,他又忍不住走到寶塔旁邊,著削、磨、反覆測量……小心地開榫打卯,將一些部件組裝在一起。“我每天最少和木頭打9個小時的交道。”陳鎖芳說。

年輕時就會造船

是鄉間有名的“水作”

1943年,陳鎖芳出生在上黃鎮新家莊村,爺爺和父親都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農具木匠師傅。17歲時,他就秉承家傳學做木匠,不久就成了當地公社農具廠響噹噹的能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陳鎖芳勤學苦練,熱愛鑽研,不僅會做農具,還會打傢俱、造船。會做簡單的傢俱、農具,在木匠這一行裡被稱作“小木”,會造房子就叫“高料”,會造船則是大師傅級別的“水作”了。

北漂22年,這位溧陽老木匠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

陳鎖芳在建造寶塔

“如果說爺爺和父親是‘小木’,我就算是‘水作’,那時上黃一帶,水作的個數一隻手就能數過來。”陳鎖芳自豪地說。他又比劃著說,做一艘船的難度有多大,“一艘5噸的船,多寬、多長、算載重還要留一點富裕,這個‘下料’的過程,就會難住很多木匠。”1963年、1964年在上黃農具廠,陳鎖芳建造了兩艘5噸10米長的木船。

漸漸地,他對古典傢俱和建築也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並試著模仿“老古董”製作一些木器。

22年北漂生涯

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雕刻

說起自己的第二段人生經歷時,陳鎖芳又提到了朱由校,“如果不是去北京闖蕩,我這個農村的‘水作’,不一定知道朱由校。他的故事,都是我在故宮當木匠的時候聽來的。”

1986年,上黃公社農具廠關門,43歲的陳鎖芳決定到北京闖一闖,當起了“北漂”。剛到北京,陳鎖芳在一家古典傢俱廠做了3個月的木匠,由於業績突出被提拔為副廠長。隨後,他又跳槽至一家專業從事古建築維修的公司——北京城建集團。

“我能做一些北京木匠都做不好的活兒。”陳鎖芳略帶得意地告訴記者,北京的天氣乾燥,傢俱容易出現裂縫,要把傢俱做得好看又耐用,這相當考驗木匠的技藝。不到兩年,一起出來闖蕩的人裡只有他在北京站穩了腳跟。

陳鎖芳覺得,自己在北京的日子異常充實,起初只是為了謀生,後來卻對古代傳統工藝越來越著迷。1989年,他得知故宮招聘維修古建築雕刻的木工,便前往一試,北京木匠行業的精英們也都蜂擁而至。憑藉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安裝經驗,陳鎖芳脫穎而出,成為了為數不多的錄用者。

在故宮工作期間,他仔細研究明、清兩朝建築中的雕刻藝術,將木匠活兒做到極致。在北京,除了故宮,北海公園的船隻、三元立交橋等都有陳鎖芳參與制作和維修的足跡。

因為技術好,陳鎖芳退休後還被留用,2008年,在他北漂整整22年後,才回到故鄉上黃。

做了1000多根柺杖

送給有需要的老人

陳鎖芳走到屋子外頭,撥弄著地上的幾個木頭樁子:“你別看這些樁子不成樣子,這對我來說可都是寶貝,我打拐杖都是就地取材。”

原來,回鄉後的一天,陳鎖芳的表弟顏鎖福,拄著用拖把柄做的柺杖來看望他。陳鎖芳發現,那根“柺杖”既不順手,又太難看。當時他就想,憑自己的手藝,完全能做出好看又實用的柺杖,送給有需要的人。於是,他到周邊或者上山尋找一些木頭,細心打磨做成柺杖,並在杖柄上刻上“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吉祥文字。

這麼多年來,他已經制作了1000多根柺杖,送給埭頭敬老院、後六敬老院、上黃敬老院、本村及溧城鎮的部分高齡老人。記者看到,這種柺杖利用了木材天然的彎曲度,外觀質樸,拿著十分順手。

"北漂22年,這位溧陽老木匠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

年輕時,陳鎖芳就是溧陽上黃一帶小有名氣的“水作”(指會造船的木匠)。年逾不惑,他背井離鄉開始“北漂”,在故宮當了19年木匠。回到故鄉,他依然捨不得丟下這門手藝,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天都沒有休息”:天目湖牌坊、長蕩湖遊船、溧城鎮同仁堂藥店門頭都是出自他手。他還做了1000多根柺杖,送給街坊鄰里以及上黃、埭頭、後六和溧城等鄉鎮敬老院的老人。

到底在故宮當過木匠,陳鎖芳一見到記者,嘴裡就蹦出一個皇帝的名字:“明朝的朱由校知道嗎?他可能不是一個稱職的君主,卻是一個天才木匠。”這一次的採訪,他就從這個木匠皇帝的一個小創意說起……

年逾七旬的老木匠

每天和木頭打9個小時交道

“朱由校提出了一個創意,木凳裡面得加24根榫子,讓一個宮廷木匠去做。木匠苦思冥想而不得,到皇帝那兒請罪。朱由校不僅赦免了他,還詳細解釋了自己的構思。木匠豁然開朗。”陳鎖芳拿起一張硃紅色的小板凳:“諾,這張小木凳子裡就有24根榫子。”

陳鎖芳解釋,在小板凳的製作過程中,不用一滴膠水、一顆釘子,都是靠組裝而成。這就是“開榫打卯”的古法,雖然頗費工夫,但在他看來,這個契合程度是任何螺絲和鐵釘都比不了的。

北漂22年,這位溧陽老木匠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

陳鎖芳每天至少和木頭打9個小時交道

“遵循木質纖維的特點制定最恰當的榫卯,這是古代中國建築、傢俱及其他木製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不僅製作小板凳,陳鎖芳年輕時跟著爺爺、父親做八仙桌、雕花床,都是用的這個老手藝。

陳鎖芳帶著記者參觀自己的工作室:古色古香的長廊、雕龍刻鳳的廊簷、雕有八條龍的太師椅,院子裡比較開闊,裡頭有一座已經成型的寶塔。嘴裡向記者介紹,他又忍不住走到寶塔旁邊,著削、磨、反覆測量……小心地開榫打卯,將一些部件組裝在一起。“我每天最少和木頭打9個小時的交道。”陳鎖芳說。

年輕時就會造船

是鄉間有名的“水作”

1943年,陳鎖芳出生在上黃鎮新家莊村,爺爺和父親都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農具木匠師傅。17歲時,他就秉承家傳學做木匠,不久就成了當地公社農具廠響噹噹的能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陳鎖芳勤學苦練,熱愛鑽研,不僅會做農具,還會打傢俱、造船。會做簡單的傢俱、農具,在木匠這一行裡被稱作“小木”,會造房子就叫“高料”,會造船則是大師傅級別的“水作”了。

北漂22年,這位溧陽老木匠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

陳鎖芳在建造寶塔

“如果說爺爺和父親是‘小木’,我就算是‘水作’,那時上黃一帶,水作的個數一隻手就能數過來。”陳鎖芳自豪地說。他又比劃著說,做一艘船的難度有多大,“一艘5噸的船,多寬、多長、算載重還要留一點富裕,這個‘下料’的過程,就會難住很多木匠。”1963年、1964年在上黃農具廠,陳鎖芳建造了兩艘5噸10米長的木船。

漸漸地,他對古典傢俱和建築也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並試著模仿“老古董”製作一些木器。

22年北漂生涯

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雕刻

說起自己的第二段人生經歷時,陳鎖芳又提到了朱由校,“如果不是去北京闖蕩,我這個農村的‘水作’,不一定知道朱由校。他的故事,都是我在故宮當木匠的時候聽來的。”

1986年,上黃公社農具廠關門,43歲的陳鎖芳決定到北京闖一闖,當起了“北漂”。剛到北京,陳鎖芳在一家古典傢俱廠做了3個月的木匠,由於業績突出被提拔為副廠長。隨後,他又跳槽至一家專業從事古建築維修的公司——北京城建集團。

“我能做一些北京木匠都做不好的活兒。”陳鎖芳略帶得意地告訴記者,北京的天氣乾燥,傢俱容易出現裂縫,要把傢俱做得好看又耐用,這相當考驗木匠的技藝。不到兩年,一起出來闖蕩的人裡只有他在北京站穩了腳跟。

陳鎖芳覺得,自己在北京的日子異常充實,起初只是為了謀生,後來卻對古代傳統工藝越來越著迷。1989年,他得知故宮招聘維修古建築雕刻的木工,便前往一試,北京木匠行業的精英們也都蜂擁而至。憑藉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安裝經驗,陳鎖芳脫穎而出,成為了為數不多的錄用者。

在故宮工作期間,他仔細研究明、清兩朝建築中的雕刻藝術,將木匠活兒做到極致。在北京,除了故宮,北海公園的船隻、三元立交橋等都有陳鎖芳參與制作和維修的足跡。

因為技術好,陳鎖芳退休後還被留用,2008年,在他北漂整整22年後,才回到故鄉上黃。

做了1000多根柺杖

送給有需要的老人

陳鎖芳走到屋子外頭,撥弄著地上的幾個木頭樁子:“你別看這些樁子不成樣子,這對我來說可都是寶貝,我打拐杖都是就地取材。”

原來,回鄉後的一天,陳鎖芳的表弟顏鎖福,拄著用拖把柄做的柺杖來看望他。陳鎖芳發現,那根“柺杖”既不順手,又太難看。當時他就想,憑自己的手藝,完全能做出好看又實用的柺杖,送給有需要的人。於是,他到周邊或者上山尋找一些木頭,細心打磨做成柺杖,並在杖柄上刻上“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吉祥文字。

這麼多年來,他已經制作了1000多根柺杖,送給埭頭敬老院、後六敬老院、上黃敬老院、本村及溧城鎮的部分高齡老人。記者看到,這種柺杖利用了木材天然的彎曲度,外觀質樸,拿著十分順手。

北漂22年,這位溧陽老木匠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

陳鎖芳刻的木製花紋

回鄉後,陳鎖芳還受人之託,不計成本地製作了天目湖牌坊、溧城鎮同仁堂醫藥公司門頭、帝豪大酒店門頭、夏陵村四角亭、吳家村文化長廊等一系列作品。“製作這些門頭、亭子,其實賺不了多少錢,但我不能丟了這門老手藝。每天和木頭打交道,聞著木頭的清香與芬芳,這對我來說是最浪漫的事情!”說到這裡,陳鎖芳爽朗地笑了起來。

這時,一位村民找上門來,問陳鎖芳有沒有時間幫自己維修下家裡的木門。“有空,待會兒就來!”他不假思索地應道。

來源:常州晚報

"北漂22年,這位溧陽老木匠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

年輕時,陳鎖芳就是溧陽上黃一帶小有名氣的“水作”(指會造船的木匠)。年逾不惑,他背井離鄉開始“北漂”,在故宮當了19年木匠。回到故鄉,他依然捨不得丟下這門手藝,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天都沒有休息”:天目湖牌坊、長蕩湖遊船、溧城鎮同仁堂藥店門頭都是出自他手。他還做了1000多根柺杖,送給街坊鄰里以及上黃、埭頭、後六和溧城等鄉鎮敬老院的老人。

到底在故宮當過木匠,陳鎖芳一見到記者,嘴裡就蹦出一個皇帝的名字:“明朝的朱由校知道嗎?他可能不是一個稱職的君主,卻是一個天才木匠。”這一次的採訪,他就從這個木匠皇帝的一個小創意說起……

年逾七旬的老木匠

每天和木頭打9個小時交道

“朱由校提出了一個創意,木凳裡面得加24根榫子,讓一個宮廷木匠去做。木匠苦思冥想而不得,到皇帝那兒請罪。朱由校不僅赦免了他,還詳細解釋了自己的構思。木匠豁然開朗。”陳鎖芳拿起一張硃紅色的小板凳:“諾,這張小木凳子裡就有24根榫子。”

陳鎖芳解釋,在小板凳的製作過程中,不用一滴膠水、一顆釘子,都是靠組裝而成。這就是“開榫打卯”的古法,雖然頗費工夫,但在他看來,這個契合程度是任何螺絲和鐵釘都比不了的。

北漂22年,這位溧陽老木匠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

陳鎖芳每天至少和木頭打9個小時交道

“遵循木質纖維的特點制定最恰當的榫卯,這是古代中國建築、傢俱及其他木製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不僅製作小板凳,陳鎖芳年輕時跟著爺爺、父親做八仙桌、雕花床,都是用的這個老手藝。

陳鎖芳帶著記者參觀自己的工作室:古色古香的長廊、雕龍刻鳳的廊簷、雕有八條龍的太師椅,院子裡比較開闊,裡頭有一座已經成型的寶塔。嘴裡向記者介紹,他又忍不住走到寶塔旁邊,著削、磨、反覆測量……小心地開榫打卯,將一些部件組裝在一起。“我每天最少和木頭打9個小時的交道。”陳鎖芳說。

年輕時就會造船

是鄉間有名的“水作”

1943年,陳鎖芳出生在上黃鎮新家莊村,爺爺和父親都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農具木匠師傅。17歲時,他就秉承家傳學做木匠,不久就成了當地公社農具廠響噹噹的能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陳鎖芳勤學苦練,熱愛鑽研,不僅會做農具,還會打傢俱、造船。會做簡單的傢俱、農具,在木匠這一行裡被稱作“小木”,會造房子就叫“高料”,會造船則是大師傅級別的“水作”了。

北漂22年,這位溧陽老木匠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

陳鎖芳在建造寶塔

“如果說爺爺和父親是‘小木’,我就算是‘水作’,那時上黃一帶,水作的個數一隻手就能數過來。”陳鎖芳自豪地說。他又比劃著說,做一艘船的難度有多大,“一艘5噸的船,多寬、多長、算載重還要留一點富裕,這個‘下料’的過程,就會難住很多木匠。”1963年、1964年在上黃農具廠,陳鎖芳建造了兩艘5噸10米長的木船。

漸漸地,他對古典傢俱和建築也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並試著模仿“老古董”製作一些木器。

22年北漂生涯

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雕刻

說起自己的第二段人生經歷時,陳鎖芳又提到了朱由校,“如果不是去北京闖蕩,我這個農村的‘水作’,不一定知道朱由校。他的故事,都是我在故宮當木匠的時候聽來的。”

1986年,上黃公社農具廠關門,43歲的陳鎖芳決定到北京闖一闖,當起了“北漂”。剛到北京,陳鎖芳在一家古典傢俱廠做了3個月的木匠,由於業績突出被提拔為副廠長。隨後,他又跳槽至一家專業從事古建築維修的公司——北京城建集團。

“我能做一些北京木匠都做不好的活兒。”陳鎖芳略帶得意地告訴記者,北京的天氣乾燥,傢俱容易出現裂縫,要把傢俱做得好看又耐用,這相當考驗木匠的技藝。不到兩年,一起出來闖蕩的人裡只有他在北京站穩了腳跟。

陳鎖芳覺得,自己在北京的日子異常充實,起初只是為了謀生,後來卻對古代傳統工藝越來越著迷。1989年,他得知故宮招聘維修古建築雕刻的木工,便前往一試,北京木匠行業的精英們也都蜂擁而至。憑藉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安裝經驗,陳鎖芳脫穎而出,成為了為數不多的錄用者。

在故宮工作期間,他仔細研究明、清兩朝建築中的雕刻藝術,將木匠活兒做到極致。在北京,除了故宮,北海公園的船隻、三元立交橋等都有陳鎖芳參與制作和維修的足跡。

因為技術好,陳鎖芳退休後還被留用,2008年,在他北漂整整22年後,才回到故鄉上黃。

做了1000多根柺杖

送給有需要的老人

陳鎖芳走到屋子外頭,撥弄著地上的幾個木頭樁子:“你別看這些樁子不成樣子,這對我來說可都是寶貝,我打拐杖都是就地取材。”

原來,回鄉後的一天,陳鎖芳的表弟顏鎖福,拄著用拖把柄做的柺杖來看望他。陳鎖芳發現,那根“柺杖”既不順手,又太難看。當時他就想,憑自己的手藝,完全能做出好看又實用的柺杖,送給有需要的人。於是,他到周邊或者上山尋找一些木頭,細心打磨做成柺杖,並在杖柄上刻上“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吉祥文字。

這麼多年來,他已經制作了1000多根柺杖,送給埭頭敬老院、後六敬老院、上黃敬老院、本村及溧城鎮的部分高齡老人。記者看到,這種柺杖利用了木材天然的彎曲度,外觀質樸,拿著十分順手。

北漂22年,這位溧陽老木匠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

陳鎖芳刻的木製花紋

回鄉後,陳鎖芳還受人之託,不計成本地製作了天目湖牌坊、溧城鎮同仁堂醫藥公司門頭、帝豪大酒店門頭、夏陵村四角亭、吳家村文化長廊等一系列作品。“製作這些門頭、亭子,其實賺不了多少錢,但我不能丟了這門老手藝。每天和木頭打交道,聞著木頭的清香與芬芳,這對我來說是最浪漫的事情!”說到這裡,陳鎖芳爽朗地笑了起來。

這時,一位村民找上門來,問陳鎖芳有沒有時間幫自己維修下家裡的木門。“有空,待會兒就來!”他不假思索地應道。

來源:常州晚報

北漂22年,這位溧陽老木匠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

✍️ 編輯 / 劉佳

聯繫 / 18906146555(微信 / czly0049)

運維/ 小掌櫃之家

溧陽資訊

一手掌握

"北漂22年,這位溧陽老木匠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

年輕時,陳鎖芳就是溧陽上黃一帶小有名氣的“水作”(指會造船的木匠)。年逾不惑,他背井離鄉開始“北漂”,在故宮當了19年木匠。回到故鄉,他依然捨不得丟下這門手藝,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天都沒有休息”:天目湖牌坊、長蕩湖遊船、溧城鎮同仁堂藥店門頭都是出自他手。他還做了1000多根柺杖,送給街坊鄰里以及上黃、埭頭、後六和溧城等鄉鎮敬老院的老人。

到底在故宮當過木匠,陳鎖芳一見到記者,嘴裡就蹦出一個皇帝的名字:“明朝的朱由校知道嗎?他可能不是一個稱職的君主,卻是一個天才木匠。”這一次的採訪,他就從這個木匠皇帝的一個小創意說起……

年逾七旬的老木匠

每天和木頭打9個小時交道

“朱由校提出了一個創意,木凳裡面得加24根榫子,讓一個宮廷木匠去做。木匠苦思冥想而不得,到皇帝那兒請罪。朱由校不僅赦免了他,還詳細解釋了自己的構思。木匠豁然開朗。”陳鎖芳拿起一張硃紅色的小板凳:“諾,這張小木凳子裡就有24根榫子。”

陳鎖芳解釋,在小板凳的製作過程中,不用一滴膠水、一顆釘子,都是靠組裝而成。這就是“開榫打卯”的古法,雖然頗費工夫,但在他看來,這個契合程度是任何螺絲和鐵釘都比不了的。

北漂22年,這位溧陽老木匠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

陳鎖芳每天至少和木頭打9個小時交道

“遵循木質纖維的特點制定最恰當的榫卯,這是古代中國建築、傢俱及其他木製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不僅製作小板凳,陳鎖芳年輕時跟著爺爺、父親做八仙桌、雕花床,都是用的這個老手藝。

陳鎖芳帶著記者參觀自己的工作室:古色古香的長廊、雕龍刻鳳的廊簷、雕有八條龍的太師椅,院子裡比較開闊,裡頭有一座已經成型的寶塔。嘴裡向記者介紹,他又忍不住走到寶塔旁邊,著削、磨、反覆測量……小心地開榫打卯,將一些部件組裝在一起。“我每天最少和木頭打9個小時的交道。”陳鎖芳說。

年輕時就會造船

是鄉間有名的“水作”

1943年,陳鎖芳出生在上黃鎮新家莊村,爺爺和父親都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農具木匠師傅。17歲時,他就秉承家傳學做木匠,不久就成了當地公社農具廠響噹噹的能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陳鎖芳勤學苦練,熱愛鑽研,不僅會做農具,還會打傢俱、造船。會做簡單的傢俱、農具,在木匠這一行裡被稱作“小木”,會造房子就叫“高料”,會造船則是大師傅級別的“水作”了。

北漂22年,這位溧陽老木匠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

陳鎖芳在建造寶塔

“如果說爺爺和父親是‘小木’,我就算是‘水作’,那時上黃一帶,水作的個數一隻手就能數過來。”陳鎖芳自豪地說。他又比劃著說,做一艘船的難度有多大,“一艘5噸的船,多寬、多長、算載重還要留一點富裕,這個‘下料’的過程,就會難住很多木匠。”1963年、1964年在上黃農具廠,陳鎖芳建造了兩艘5噸10米長的木船。

漸漸地,他對古典傢俱和建築也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並試著模仿“老古董”製作一些木器。

22年北漂生涯

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雕刻

說起自己的第二段人生經歷時,陳鎖芳又提到了朱由校,“如果不是去北京闖蕩,我這個農村的‘水作’,不一定知道朱由校。他的故事,都是我在故宮當木匠的時候聽來的。”

1986年,上黃公社農具廠關門,43歲的陳鎖芳決定到北京闖一闖,當起了“北漂”。剛到北京,陳鎖芳在一家古典傢俱廠做了3個月的木匠,由於業績突出被提拔為副廠長。隨後,他又跳槽至一家專業從事古建築維修的公司——北京城建集團。

“我能做一些北京木匠都做不好的活兒。”陳鎖芳略帶得意地告訴記者,北京的天氣乾燥,傢俱容易出現裂縫,要把傢俱做得好看又耐用,這相當考驗木匠的技藝。不到兩年,一起出來闖蕩的人裡只有他在北京站穩了腳跟。

陳鎖芳覺得,自己在北京的日子異常充實,起初只是為了謀生,後來卻對古代傳統工藝越來越著迷。1989年,他得知故宮招聘維修古建築雕刻的木工,便前往一試,北京木匠行業的精英們也都蜂擁而至。憑藉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安裝經驗,陳鎖芳脫穎而出,成為了為數不多的錄用者。

在故宮工作期間,他仔細研究明、清兩朝建築中的雕刻藝術,將木匠活兒做到極致。在北京,除了故宮,北海公園的船隻、三元立交橋等都有陳鎖芳參與制作和維修的足跡。

因為技術好,陳鎖芳退休後還被留用,2008年,在他北漂整整22年後,才回到故鄉上黃。

做了1000多根柺杖

送給有需要的老人

陳鎖芳走到屋子外頭,撥弄著地上的幾個木頭樁子:“你別看這些樁子不成樣子,這對我來說可都是寶貝,我打拐杖都是就地取材。”

原來,回鄉後的一天,陳鎖芳的表弟顏鎖福,拄著用拖把柄做的柺杖來看望他。陳鎖芳發現,那根“柺杖”既不順手,又太難看。當時他就想,憑自己的手藝,完全能做出好看又實用的柺杖,送給有需要的人。於是,他到周邊或者上山尋找一些木頭,細心打磨做成柺杖,並在杖柄上刻上“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吉祥文字。

這麼多年來,他已經制作了1000多根柺杖,送給埭頭敬老院、後六敬老院、上黃敬老院、本村及溧城鎮的部分高齡老人。記者看到,這種柺杖利用了木材天然的彎曲度,外觀質樸,拿著十分順手。

北漂22年,這位溧陽老木匠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

陳鎖芳刻的木製花紋

回鄉後,陳鎖芳還受人之託,不計成本地製作了天目湖牌坊、溧城鎮同仁堂醫藥公司門頭、帝豪大酒店門頭、夏陵村四角亭、吳家村文化長廊等一系列作品。“製作這些門頭、亭子,其實賺不了多少錢,但我不能丟了這門老手藝。每天和木頭打交道,聞著木頭的清香與芬芳,這對我來說是最浪漫的事情!”說到這裡,陳鎖芳爽朗地笑了起來。

這時,一位村民找上門來,問陳鎖芳有沒有時間幫自己維修下家裡的木門。“有空,待會兒就來!”他不假思索地應道。

來源:常州晚報

北漂22年,這位溧陽老木匠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

✍️ 編輯 / 劉佳

聯繫 / 18906146555(微信 / czly0049)

運維/ 小掌櫃之家

溧陽資訊

一手掌握

北漂22年,這位溧陽老木匠在故宮修了19年古建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