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名醫|長海醫院創傷骨科副主任蘇佳燦:“背”著病人趟過險急河流

海軍軍醫大學長海醫院創傷骨科副主任蘇佳燦

【編者按】

30年的銀蛇獎,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傑出的首席科學家、學科帶頭人、著名教授,有的人還轉型為管理者,成為高校校長、各大醫院的院長、各級政府部門的當家人……銀蛇獎成為他們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臺階。作為銀蛇獎發起單位之一,《文匯報》App開設“滬上名醫”專欄,選登銀蛇獎得主的精彩故事、奮鬥人生。

救死扶傷的醫生、傳道受業解惑的師者、勇攀科研高峰的教授,長海醫院骨科醫生蘇佳燦幾乎將每一個角色都完美詮釋了。

31歲破格晉升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38歲晉升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蘇佳燦長期以創傷骨科為專業特色,在骨質疏鬆基礎與臨床研究、軍民融合醫學裝備與生物材料研發及轉化、嚴重複雜四肢骨折、骨不連診治等方面有極高造詣。

從醫近20年,蘇佳燦取得了諸多成就:率先在國內開展多項新技術新療法,併成為在生物材料運用於骨科疾病治療方面有獨到造詣的骨科專家。他主攻的戰創傷救治和相關器材研製成績斐然,骨質疏鬆基礎研究與藥物研發碩果累累。

醫工結合的複合型人才

1994年,蘇佳燦從福建南安僑光中學考入第二軍醫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從本科、碩士到博士,十年磨一劍,實現了做一名人民軍醫的光榮夢想。本科畢業時蘇佳燦以綜合成績第一名的成績被保送讀研,他選擇了創傷骨科專業,師從我國著名的創傷骨科專家張春才教授,主攻戰創傷救治和相關器材研製,成績斐然,研究成果獲十項專利,用精湛的技藝為無數毀損傷患者保住了肢體。

在蘇佳燦看來,創傷骨科的許多研究可以實現平戰相結合,戰時服務戰場、平時造福百姓。在臨床中,蘇佳燦發現,修復骨折病人骨缺損的生物材料,都是昂貴的進口材料,他迫切希望可以做最適合中國人用的、我們自主研發的生物植骨材料。

於是,在2008年,時年31歲,剛剛被破格晉升為長海醫院骨科副教授的蘇佳燦,決定繼續深造,師從國內著名材料學專家華東理工大學劉昌勝院長讀博士後,研發適合中國國情的生物植骨材料。

從1999年讀研究生開始,蘇佳燦一直是交叉學科理念的推崇者。當時,骨科領域生物力學研究剛剛興起,通過閱讀大量文獻,蘇佳燦選擇了骨科生物力學研究,並主動找到同濟大學生命科學院,參加他們的研究生課程學習,從1999年到2004年,蘇佳燦在同濟大學旁聽了5年的生物力學課程,接觸了許多生物力學的前沿知識,並且有機會跟隨丁祖泉院長學習。其博士論文《人體骨骼數字模型仿真學》被評為當年全國學術專著評比一等獎。

中國不缺好醫生,最缺乏的是既懂醫學又懂工程技術的複合型人才,蘇佳燦就是“醫工結合”的典範。而每一次挑戰新的領域,學霸出身的蘇佳燦總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從2008年進入生物材料領域,經過多年的努力與積澱,如今蘇佳燦的科研團隊已是國內醫用材料領域嶄露頭角的生力軍,作為第一申請人承擔包括國自然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等20餘項科研項目近3000萬元。

除了是臨床醫生和科研骨幹,蘇佳燦還是軍醫大學的教授和研究生導師。蘇佳燦熱愛教學和三尺講臺。

為了將學生難以理解的複雜的醫學知識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蘇佳燦打破常規,創立了“起、承、轉、合”的課堂教學法,認真打磨每一堂課,以精品課程的標準要求自己。他憑藉著獨樹一幟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先後獲得全國高等醫學院校教學比賽、解放軍總後勤部院校教學比賽一等獎,上海市首屆青年教師授課能力大賽一等獎;其中全國高等醫學院校教學比賽一等獎,是目前上海市唯一一個一等獎。

上醫治未病

蘇佳燦自從醫以來一直致力於解決高齡老人髖部骨折難題,這種骨折通常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如果不進行手術治療,則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導致嚴重的後果。高齡老人本身身體狀況就不佳,手術風險極大。在傳統觀念裡,老人“耗”不起手術,很多教授或家屬不會考慮動手術。

而在蘇佳燦教授這裡,他從來不會因為畏懼風險而置患者的困苦於不顧。整個上海的醫療圈流行這樣一句話:“高齡骨折怎麼辦,長海醫院找佳燦。”

"滬上名醫|長海醫院創傷骨科副主任蘇佳燦:“背”著病人趟過險急河流

海軍軍醫大學長海醫院創傷骨科副主任蘇佳燦

【編者按】

30年的銀蛇獎,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傑出的首席科學家、學科帶頭人、著名教授,有的人還轉型為管理者,成為高校校長、各大醫院的院長、各級政府部門的當家人……銀蛇獎成為他們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臺階。作為銀蛇獎發起單位之一,《文匯報》App開設“滬上名醫”專欄,選登銀蛇獎得主的精彩故事、奮鬥人生。

救死扶傷的醫生、傳道受業解惑的師者、勇攀科研高峰的教授,長海醫院骨科醫生蘇佳燦幾乎將每一個角色都完美詮釋了。

31歲破格晉升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38歲晉升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蘇佳燦長期以創傷骨科為專業特色,在骨質疏鬆基礎與臨床研究、軍民融合醫學裝備與生物材料研發及轉化、嚴重複雜四肢骨折、骨不連診治等方面有極高造詣。

從醫近20年,蘇佳燦取得了諸多成就:率先在國內開展多項新技術新療法,併成為在生物材料運用於骨科疾病治療方面有獨到造詣的骨科專家。他主攻的戰創傷救治和相關器材研製成績斐然,骨質疏鬆基礎研究與藥物研發碩果累累。

醫工結合的複合型人才

1994年,蘇佳燦從福建南安僑光中學考入第二軍醫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從本科、碩士到博士,十年磨一劍,實現了做一名人民軍醫的光榮夢想。本科畢業時蘇佳燦以綜合成績第一名的成績被保送讀研,他選擇了創傷骨科專業,師從我國著名的創傷骨科專家張春才教授,主攻戰創傷救治和相關器材研製,成績斐然,研究成果獲十項專利,用精湛的技藝為無數毀損傷患者保住了肢體。

在蘇佳燦看來,創傷骨科的許多研究可以實現平戰相結合,戰時服務戰場、平時造福百姓。在臨床中,蘇佳燦發現,修復骨折病人骨缺損的生物材料,都是昂貴的進口材料,他迫切希望可以做最適合中國人用的、我們自主研發的生物植骨材料。

於是,在2008年,時年31歲,剛剛被破格晉升為長海醫院骨科副教授的蘇佳燦,決定繼續深造,師從國內著名材料學專家華東理工大學劉昌勝院長讀博士後,研發適合中國國情的生物植骨材料。

從1999年讀研究生開始,蘇佳燦一直是交叉學科理念的推崇者。當時,骨科領域生物力學研究剛剛興起,通過閱讀大量文獻,蘇佳燦選擇了骨科生物力學研究,並主動找到同濟大學生命科學院,參加他們的研究生課程學習,從1999年到2004年,蘇佳燦在同濟大學旁聽了5年的生物力學課程,接觸了許多生物力學的前沿知識,並且有機會跟隨丁祖泉院長學習。其博士論文《人體骨骼數字模型仿真學》被評為當年全國學術專著評比一等獎。

中國不缺好醫生,最缺乏的是既懂醫學又懂工程技術的複合型人才,蘇佳燦就是“醫工結合”的典範。而每一次挑戰新的領域,學霸出身的蘇佳燦總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從2008年進入生物材料領域,經過多年的努力與積澱,如今蘇佳燦的科研團隊已是國內醫用材料領域嶄露頭角的生力軍,作為第一申請人承擔包括國自然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等20餘項科研項目近3000萬元。

除了是臨床醫生和科研骨幹,蘇佳燦還是軍醫大學的教授和研究生導師。蘇佳燦熱愛教學和三尺講臺。

為了將學生難以理解的複雜的醫學知識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蘇佳燦打破常規,創立了“起、承、轉、合”的課堂教學法,認真打磨每一堂課,以精品課程的標準要求自己。他憑藉著獨樹一幟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先後獲得全國高等醫學院校教學比賽、解放軍總後勤部院校教學比賽一等獎,上海市首屆青年教師授課能力大賽一等獎;其中全國高等醫學院校教學比賽一等獎,是目前上海市唯一一個一等獎。

上醫治未病

蘇佳燦自從醫以來一直致力於解決高齡老人髖部骨折難題,這種骨折通常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如果不進行手術治療,則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導致嚴重的後果。高齡老人本身身體狀況就不佳,手術風險極大。在傳統觀念裡,老人“耗”不起手術,很多教授或家屬不會考慮動手術。

而在蘇佳燦教授這裡,他從來不會因為畏懼風險而置患者的困苦於不顧。整個上海的醫療圈流行這樣一句話:“高齡骨折怎麼辦,長海醫院找佳燦。”

滬上名醫|長海醫院創傷骨科副主任蘇佳燦:“背”著病人趟過險急河流

經過紮實的基礎研究,蘇佳燦提出了骨質疏鬆症的精準化治療方案

如此嚴重的老年骨折,元凶其實就是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是由於多種原因導致的骨密度和骨質量下降,骨微結構破壞,造成骨脆性增加,從而容易發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目前,我國預測的骨質疏鬆症患者約有8400萬人,全世界患該病的總人數超過2億人,由於骨質疏鬆所造成的骨折每年有130至160萬人次。醫學界現已將高血脂、高血壓和骨質疏鬆症三種疾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通常骨質疏鬆被認為是內科病症,而蘇佳燦所在的創傷骨科屬於外科的範疇,往往是病人由於骨質疏鬆引發了骨折才被送至創傷骨科,作為骨科醫生,是被動接受的。蘇佳燦希望可以將外科醫生的工作前置,從防治階段開始,防患於未然。“真正高水平的醫生需要去治療還沒有發生的病”,即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提出的“上醫治未病”。醫者仁心,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可以最大程度減輕病患的痛苦。

經過紮實的基礎研究,蘇佳燦提出骨質疏鬆症的精準化治療,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其一是尋找骨質疏鬆疏鬆發病的特有靶點,針對靶點開發抗骨質疏鬆新藥;其二是構建骨質疏鬆靶向治療體系,改變以往“無選擇性殺傷”的狀況,對於骨質疏鬆症的發病關鍵形成精準打擊。目前,蘇佳燦的團隊已經找到了多種抗骨質疏鬆的特有靶點並針對性地進行抗骨質疏鬆藥物研發,申報了多項國家藥品的生產許可。

蘇佳燦指出,目前大眾對骨質疏鬆的認識仍有誤區,也有很多人認為骨質疏鬆沒什麼大不了,並不像心血管病或癌症那麼可怕。實際上,骨質疏鬆帶來的危害也不小。研究顯示,骨質疏鬆導致骨折,明顯增加老年人死亡率和致殘率;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後1年內男性死亡率為31%,女性死亡率為17%,男性死亡率是女性的2 倍;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後,59%的男性患者喪失行走能力。

而作為臨床專家,蘇佳燦常常將臨床中發現的問題帶到實驗室的研發中心去尋找解決方案,同時再回到臨床中試驗它到底管不管用,這樣就形成了正反饋的閉環。比如在生物植骨領域,國內的研究人員可能有幾萬人,每年都能產出一堆論文,但有多少人能做出產品並應用到病人身上?

蘇佳燦解釋,所謂轉化醫學理念就是臨床醫生髮現問題,並在實驗室中找到解決方案再通過臨床驗證,能夠把臨床醫生和基礎研究的實驗室專家進行對接。一個細分行業研究深入的技術專家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將技術運用到臨床中,價值則大打折扣。

無論是臨床產品的轉化、抗骨質疏鬆藥物的研發,還是生物植骨材料和醫學裝備的研發等,看似互相關聯,實際上每一塊都有著龐大的知識體系需要去學習,不僅要付出異於常人的努力,同時真正做到多學科的融合也非常困難。在每一個新的領域,蘇佳燦總能沉浸其中。

軍人的使命在於責任和奉獻,醫生的使命在於救死扶傷,教師的使命在於教書育人,科學家的使命在於科技報國,蘇佳燦將每一個身份都力爭做到最好。而在“背”著病人趟過一條條險急河流的過程中,他始終不忘初心,踐行著醫者的信仰與擔當。

名醫簡介:

蘇佳燦: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創傷骨科副主任。兼任中國骨質疏鬆防治聯盟執行主席,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青年骨質疏鬆學組組長,上海醫師志願者聯盟理事長,上海青年科技人才協會副會長,上海醫藥衛生青年聯合會副主席等。

入選上海市衛生系統優秀學科帶頭人、上海市“新優青”、上海市白玉蘭科技人才等人才計劃。主持並完成含國家自然科學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合作,軍委科技委重點項目等20餘項重大科研任務;作為第一完成人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2項、上海市醫學科技二等獎。獲中國五四青年提名獎、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上海市青年英才科創獎、上海市五四青年獎章、上海市育才獎等榮譽,榮立解放軍個人二等功。

作者:常海編輯:金婉霞 陳曦(實習生)責任編輯:許琦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