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朝可持續發展樣板城市進發

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站在灕江邊,看著在兩岸綠樹掩映下舒緩流淌的清澈江水,桂林申報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規劃》和《建設方案》編制桂林專家組組長王清榮感到很幸福。這是世界對桂林山水的印象,也是王清榮引以為榮的地方。

2018年2月13日,國務院批覆同意桂林建設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以下簡稱創新示範區),這是繼2012年獲批建設國際旅遊勝地之後,桂林迎來又一次重大發展機遇。建設創新示範區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際行動,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廣西和桂林的重要職責。一年多來,桂林將建設國際旅遊勝地與建設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緊密融合,協同發展,將旅遊與可持續發展這一世界關注的問題作為桂林的責任擔當,為探索中國乃至世界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樣板和實踐經驗。

□本報記者 孫敏

全城參與形成共識,勝地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互融合

作為我國最早一批對外開放的旅遊城市之一,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桂林始終堅守著保護灕江的底線。光陰荏苒,40多年過去了,桂林一屆又一屆領導堅守“青山綠水也是政績”的“綠色政績觀”從未改變,保護灕江的“接力棒”也一屆屆往下傳。

2018年4月17日,在可持續發展進程中一直堅守底線的桂林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當天,桂林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揚帆起航。桂林市將圍繞“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主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匯聚創新資源,探索景觀、環境、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為中國乃至世界提供發展範例。

作為桂林申報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規劃》和《建設方案》編制桂林專家組組長,王清榮從2017年初啟動申報創新示範區,到2018年2月13日獲國務院批覆、4月17日正式起航,全程參與和見證了桂林在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不斷進步。

“我們的專家組裡彙集了桂林高校、科研院所和全市工業、農業、環保、水利、林業、文化、地質、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專家,接受了系統而全面的培訓,每天加班那是家常便飯。”王清榮回憶說,在準備申報材料的那一年時間裡,他整整瘦了20斤。

在這一年裡,讓王清榮和專家組能始終堅持下來並圓滿完成任務的動力,是背後桂林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各級黨委政府、相關部門、群眾都非常支持桂林的申報工作,我們的徵求意見稿在網上一公佈,很多市民為我們出謀劃策。”王清榮真切地感受到,桂林最終能脫穎而出,成為全國首批3個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之一,離不開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支持。

“一直以來,為了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桂林的經濟社會發展速度相較於廣西其他城市並不快。可能一開始有很多人不理解,但從過去的不理解到如今堅守底線全情投入,桂林確實走在了很多城市的前面。”王清榮說,在申報過程中,桂林各級各部門和城鄉居民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都在不斷提升,大家理解並支持、參與追求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方式,而不是簡單的“唯GDP論”。而這不僅是桂林建設國際旅遊勝地的目標,也是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

王清榮告訴記者,專家組成員耗時一年,認真聽取社會各界意見,最終完成了《桂林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7—2030年)》和《桂林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方案(2017—2020年)》。在這份《規劃》和《建設方案》裡,桂林建設創新示範區的目標清晰可見:桂林將建設成為自然環境優美、生態產業發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百姓殷實安康的可持續發展樣板城市,為中國乃至世界可持續發展作出桂林貢獻。這與桂林建設國際旅遊勝地的目標一致,且互為補充、互為助力。

講好“桂林故事”,貢獻可持續發展的“桂林經驗”

創新示範區的建設,將為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注入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

桂林擁有得天獨厚的灕江山水生態景觀資源,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譽,但也面臨著生態資源利用需求日益增長與環境實際承載力之間的突出矛盾。如何針對喀斯特地貌特徵,促進景觀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不僅是桂林可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的基礎。

為此,桂林以“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為主題,推進創新示範區建設,逐漸探索出了獨具特色的桂林發展新模式。

灕江是桂林人民的母親河,是桂林旅遊的精華所在。灕江景觀資源的保育與可持續利用是建設桂林創新示範區的一項重要行動。桂林灕江風景名勝區全域涉及5縣5城區27個鄉鎮(街道),管轄範圍大,曾經涉及20多個部門管理,多頭執法、監管混亂。近年來,桂林深入推進灕江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全面整合各方力量和資源,掛牌成立了桂林灕江風景名勝區工委、管委,對灕江實行“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統籌各方利益”。通過開展灕江生態保護和綜合整治行動,統籌推進灕江沿岸基礎設施和旅遊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加強灕江旅遊品牌建設,變“九龍治水”為“握指成拳”,為守護好灕江綠水青山和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子。

保護灕江是桂林可持續發展工作的一部分,而探索恭城瑤族自治縣“三位一體”模式的升級,則是桂林為我國西部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貢獻的經驗。恭城曾在全國率先創立了“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恭城模式”,在全國推廣。但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傳統“三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的產業鏈效益逐漸降低。如今,恭城通過強化生態立縣戰略,做大做強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生態富民安居,積極探索出“生產—生活—生態”相融的“新三位一體”鄉村發展模式,為西部地區提供了新的可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發展路徑。

桂林作為一座旅遊城市,“農旅融合”可持續發展模式也是獨具桂林特色的發展之路。多年來,龍勝各族自治縣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通過大力實施“生態、旅遊、扶貧一盤棋”戰略,大力推進生態旅遊與脫貧攻堅融合發展。旅遊扶貧成為龍勝最有效的扶貧方式。桂林也初步形成了高山溼地生態保護、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農旅融合”助推脫貧攻堅的“龍脊模式”。

這些都是桂林結合自身發展實際探索走出的寶貴經驗,有桂林特色,更有可複製推廣的價值。

協同發展,展現桂林的國際視野和責任擔當

推動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融合,離不開一套健全的機制體制保障。

桂林建設創新示範區獲批後,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以27個區直單位和桂林市為成員單位的領導小組,明確了各成員單位的工作責任。與此同時,桂林也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涵蓋41個市直部門的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領導小組運行機制和聯席會議制度。桂林還建立了市領導“一聯三”工作制度,每月聽取一次工作進展情況彙報,每季度召開一次領導小組全體會議,研究解決創新示範區建設中的重大問題。

理順工作機制體制後,桂林“劃重點”有的放矢:圍繞環境保護與治理、鄉村振興、改善和保障民生等創新示範區建設重點領域,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2018年投資3.1億元用於灕江(城市段)生態修復與保護性開發,籌措資金6.49億元用於灕江(城市段)截汙等建設項目,統籌資金8.33億元用於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安排科技專項資金8600萬元用於支持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這些項目的實施,也對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形成了強大的助推力。

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合到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中,體現了桂林創新發展的智慧和責任擔當。

據瞭解,未來3年,桂林將圍繞“自然景觀資源保育”“生態旅遊產業創新發展”“生態農業創新發展”“文化康養產業創新發展”“創新驅動能力支撐”等“五大行動”17項工程,重點實施79項可持續發展重大項目。同時以項目為抓手,爭取國家有關部委、自治區有關廳局在創新示範區開展改革試點,先行先試,力爭在建立多元化差異化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灕江流域一體化經營和管理體系等方面取得突破。

與此同時,桂林還將在科研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國內知名企業、高校院所在景觀保育與利用、生態產業等方面進行開放合作,以此全面助推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共同探索和研究可持續發展的方案。

“桂林將通過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走出一條質量引領、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徑。”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桂林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趙樂秦說,建設創新示範區,是桂林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是桂林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新機遇,桂林將為中國乃至世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夢想從未止步,豪情勝過驕陽。桂林正在通過大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戰略,以更加強大的創新實力助力桂林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推動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邁上高質、快速的發展軌道,打造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的“升級版”。

【關注頭條號樂居買房,掌握購房好時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