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武主席憶述在廣西大學讀書的青春歲月

廣西大學 讀書 高考 數學 馬克思主義 廣西新聞網 2018-12-14

國之重器 教育為本

——寫在廣西大學建校90週年之際

陳武

今年是廣西大學建校90週年,又恰逢改革開放40週年。回首過往如白駒過隙,彈指一揮間。在改革開放大幕徐徐拉開的1977年,國家決定恢復高考制度,使我有幸成 為“文革”結束後的第一屆大學生。我們這一代人——當時已經走向社會、恢復高考後得以進入大學殿堂的幸運兒,親歷了“文革”的動盪歲月,改革開放的滄桑鉅變, 走過了青年、壯年的人生歷程。我們的大學時光,因與國家命運和時代轉折緊密相連,而越發讓人激盪滿懷、感慨萬千!大學之於我、之於我們這一代人,在人生旅途中留下了特別的記憶,烙下了深深的印記!

陳武主席憶述在廣西大學讀書的青春歲月

陳武(左二) 和同班系學生幹部在校園合影

(一)

由於恢復高考,我才有了就讀廣西大學的機會。“文革”十年,是一段風雨如晦的歲月,廣大知識分子被蔑稱為“臭老九”,備受凌辱和打壓。最基本的讀書學習已是一種奢望,讀中專、上大學更是許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知識越多越反動”“不學數理化,照樣闖天下”“我是中國人、何必學外文,不懂ABC,照樣能當好革命接班人”等奇談謬論影響很大,讀書無用論盛行,給國家和個人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粉碎“四人幫”後,百業待興。1977年8月,剛剛復出工作的鄧小平同志力挽狂瀾、果斷決策,拍板恢復了中斷11年之久的高考制度。這個偉大決策,不僅改變了成千上萬青年人的命運、深刻影響了國家發展的全局,也為以後撥亂反正、黨的中心工作轉移和改革開放打下了人才基礎。

1977年10月,中央通過各大媒體發佈了恢復高考的消息。“忽如一夜春風來”,這個特大喜訊猶如一聲驚雷迅速傳遍了田間地頭、廠礦車間,廣大青年歡呼雀躍,奔走相告。得知消息後,我和其他考生一樣興奮激動,躍躍欲試,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高考機會。只是時間太緊迫、太倉促了,從十月底獲知消息到十二月考試,留給我們準備的時間只有一個多月。當時我高中畢業參加工作已經五年多,課本上的許多知識早已生疏遺忘,情急之下翻箱倒櫃找出當年的高中課本,憑著記憶一切從頭開始自學複習。那段時間我正在基層工廠參加“三分之一”工作隊,白天工作很忙,只能晚上覆習功課,鑽研手中僅有的幾本教材。

高考後不久,我收到了廣西最高學府——廣西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拿著錄取通知書,我感到莫大的驚喜和深深的滿足。也許今天廣大學子考上廣西大學並不覺得如何了不起,但對於那時的我來說卻不是這樣:首先,這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次考試,我和很多人一樣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一顆紅心、兩手準備”,對考試結果並沒有過高期望;同時,由於複習得很不到位,一些現在看來非常簡單的試題也沒有答出來。特別記得考數學時,試卷剛發下來,我迅速瀏覽了一遍題目,發現最後一個20分大題考的是數列,而這個知識點在課本的最後一個章節,由於複習時間緊迫我恰恰沒有複習這個內容,答題時只能完全放棄。況且,當年全國共570萬人參加高考,錄取人數是27萬多人,錄取比例為1/29。其中廣西有45萬多考生,最後只有不到7000人被錄取,那是名副其實的百裡挑一啊!而考上名牌大學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能被廣西的最高學府錄取,怎能不驚喜、不滿足?

大學,一直是我心中最神聖的知識殿堂。到學校報到那天,懷著對大學的美好憧憬和期待,我一個人騎著自行車圍著校園足足看了兩圈,這裡的一草一木都讓我覺得神祕而又無限嚮往。40年前的廣西大學雖然不像今天這樣有那麼多高樓,卻風采非凡:大門前佇立著的歐式立柱,像挺拔的金剛一樣,讓每一個路過的人心生敬仰;仿歐式風格的禮堂和掩映在樹木間的紅色教學樓,在瓦藍的天空下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坐落於校園中央三層樓高的圖書館在當時已是較大的建築,站在樓前讓人頓覺知識的宏闊博大和科學的浩瀚無垠。就這樣,我在廣西大學開始了一段新的人生歷程:學到了專業知識和為人民服務的本領,獲得了寶貴的知識財富和精神財富,得到了一批學識淵博、誨人不倦的老師的指導,結識了一大批積極向上、團結友愛的同學,度過了一段“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樂年華。

(二)

在大學的記憶裡,最難忘的是老師的諄諄教誨和切切勉勵。老師們勤勉的教學風格、嚴謹的治學態度、深邃的學術思想和崇高的敬業精神,讓我由衷欽佩,他們授課時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我的專業是哲學,辯證唯物論是這個專業的重點課程,也是我大學期間最感興趣、學得最好、考試成績最高的課程。辯證唯物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歷史唯物論一起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當年學完這門課程考試結束後,恰好在廣西大學召開一個教學研討會, 一批外省大學的老師到廣西大學考察交流,想了解恢復高考以後進入大學的1977、1978級學生學習和老師教學情況。當時的任課老師——我國著名法學家曹子丹教授,把我的考試試卷拿出來作為樣板給那些老師閱改點評。他們一致認為1977、1978級學生,不僅在學習上刻苦用功,而且因為許多人都有工作和上山下鄉的實踐經歷,能夠很好地把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去理解掌握辯證唯物論。幾年後,曹教授調到中國政法大學工作,但我對他的教誨一直感懷於心。現在回想起來,辯證唯物論對強化辯證思維,提高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我自己從中受益匪淺。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是哲學專業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我清楚地記得,老師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娓娓道來,把那些思維嚴謹、苦澀深奧的經濟學理論講述得深入淺出、津津有味,使我對經濟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為了學好這門課,當時我還認真選讀了《資本論》和《西方經濟學》。大學畢業後,我長期從事宏觀經濟工作,由於工作崗位需要和個人興趣,一直沒有中斷對經濟理論、經濟知識的學習和鑽研。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有機會到四川大學進修了一年國民經濟管理。1990年至1991年,我又被派往聯邦德國進修宏觀經濟管理,回國後還撰寫出版了《走向市場——聯邦德國經濟與宏觀調控政策》 一書。回溯幾十年來從事經濟工作的經歷,大學時期學習的政治經濟學課程對我的啟蒙和幫助作用是非常大的。

大學時期老師們的言傳身教對於每一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當年廣西大學中文系、哲學系(中文系與哲學系原是同一個系, 後來分開)的老師,個個學識淵博、為人正直。就拿教授古典文學和古漢語的老師來說,講授古典文學的秦似教授,是語言學大家王力先生的兒子,家學淵源,才華橫溢;講授古漢語的黃葵教授,是王力先生的學生,還和自己的老師王力先生一起為我們奉獻了一場精彩講座,其卓越風姿讓人至今難忘。當時才50多歲的張軍夫老師,國學知識十分淵博,敢於實事求是地為我們講授孔孟之道,他的中國古代哲學史課,見解獨到,角度新穎,讓人深受啟發。張老師精彩講解人生治學的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使我第一次領略到國學大師王國維的曠世才情和人生感悟。系主任黎之煥教授不但學貫中西、教學技藝精湛,而且經常教導我們要注重理論聯繫實際。1981年夏天,他親自帶領全班同學深入農村開展了近一個月的社會調查。那時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核心的農村改革正在蓬勃興起,同學們通過“三同”收集整理了大量真實情況和資料。大家還圍繞農業生產經營、包產到戶、村級組織建設、“五保戶”、自留地、文化教育等問題撰寫調查報告,最後彙總上報自治區黨委、政府有關部門,得到了相關領導的充分肯定。正是得益於這些滿腹經綸的老師們的傳道授業,我才逐漸領悟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自覺不自覺地把中華文化精神作為修身修為的人生信條。如今,走出大學校門已經36 年了,同學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 都各展其才、各有所成,對社會、對國家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實現了人生理想和價值。樹高不離根、飲水當思源,大家能夠有今天的成績,首先應當感恩自己的老師,感恩自己的母校

(三)

當年的大學生來自四面八方,閱歷不同,年齡各異,但有一點是一樣的,那就是對知識的渴望。經歷過“文革”的浩劫,大家深知眼下的學習機會難能可貴。每個人都抱著“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信條,一頭扎進知識的海洋,恨不得博覽群書,終其究竟,登上巔峰,一覽眾山小。晨曦誦讀,挑燈夜戰,“我撲在書籍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高爾基的這句名言是那個年代大學生們的最好註腳。那時學習可以稱得上“5+2”“白+黑”,學校圖書館和教室裡總是座無虛席,“佔座位”是每天校園生活必不可少的環節。當時校舍比較簡陋短缺,宿舍是七八個人一間,系裡專用教室只有一個,白天課後和晚上去哪裡學習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在宿舍不僅擁擠而且容易相互干擾。因此每天課後飯餘,大家都匆匆拿起書包、書本去佔座位,如果去得晚了,是肯定沒有位置的。

那時候系裡、班裡經常組織各種活動,學習、研究氛圍非常濃厚。大家作為“文革”後的第一批大學生,都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胸懷家國天下、心繫民族復興,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宿舍裡, 每個人都在關心國家大事。那時宿舍裡沒有訂報紙,我們就到外面公共櫥窗欄裡仔細閱讀每天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1978年,全國開始了真理問題大討論,我們也積極參與其中。最難忘的,就是我們班創辦的牆報《覓》,把同學們對哲學問題的思考、對社會問題的見解發表在牆報上,以此展現對知識的思考和社會的探索,很受同學們歡迎。我也曾在牆報上發表過一篇短文,內容是讀《馬克思的女兒們》一書的感悟。馬克思二女兒勞拉和她的丈夫保爾·拉法格的傳奇革命人生讓我十分感慨。勞拉是馬克思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助手,她的丈夫保爾·拉法格是法國工人運動領導人和法國工人黨的創建者。他們夫妻二人堅定地認為,人活在世上必須為社會做貢獻,精力旺盛一天,就要努力工作一天,如果年邁體弱不能繼續工作,就應主動結束生命,不給社會和他人增加負擔。1911年11月25日,即將70週歲的拉法格和66歲的勞拉踐行了自己的人生信條,在巴黎近郊的寓所裡注射藥劑辭別人世。勞拉夫婦這種極端做法雖然不值得推崇,但他們只講奉獻、不講索取的高尚人格,以及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卻讓人感動和敬佩。記得那時每個月牆報更新的日子,總能吸引一大批各個系不同專業的同學前來圍觀,成了廣西大學一道亮麗風景。

緊張忙碌的校園生活雖然清苦但也苦中有樂、充滿激情。學習之餘,同學們最熱愛的活動就是體育鍛煉,這一方面可以增強體魄、磨鍊意志、健康心身,同時也培養了大家拼搏奮進、團結協作的精神。

1981年日本東京女排世界盃賽期間,每到午飯或晚飯時間,大家都想方設法找到電視機或是廣播,捧著飯碗收看收聽比賽現場直播。當中國女排第一次奪得世界冠軍的消息傳出來,校園上下一片沸騰,女排姑娘們的頑強拼搏和為國爭光精神激發了大家的愛國主義熱情,學校裡掀起了一股排球熱和體育鍛煉熱潮。學校每年還定期舉辦全校運動會,我們系的比賽成績總能名列前茅。每當公佈比賽名次的時候,我作為系學生會體育部長心裡總是樂滋滋的。

最初那兩年,由於物資供應匱乏,伙食水平比較低,“磨罐頭”成了我們改善生活的必備技能。每到放假前或者過節日的時候,學校都會爭取來一批牛肉罐頭分發給大家。第一次領到罐頭時同學們都很高興,準備好好品嚐一頓,但興奮之餘卻犯愁了,根本沒有開罐頭的工具。不知是誰發明的辦法,在樓梯、操場的水泥地上把罐頭磨破,再把鐵皮撬開。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晚餐時整棟樓都是磨鐵皮的“唰唰”聲,距離很遠都能聽得到,這也成為當時校園生活的一個特殊景象。後來才知道,這些罐頭都是自衛反擊戰軍需後備物資。

四年的大學生活,雖然只是人生中一個不長的片段,但卻是我們人生中最純粹、最激情飛揚的一段歲月,也是塑造品格、完善自我的時期。離開校園後,大家雖然走向了不同的工作崗位,但隨著時間推移,越發感到大學教育的重要性、大學時期打下的知識基礎對人生髮展的重要性,越發感到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對理想的追求不能迷失、對知識的渴望不能消退、對學習的熱情不能衰減。

(四)

廣西大學是廣西辦學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實力最強、人文底蘊深厚的高等學府,1928年10月在梧州蝴蝶山創辦成立,首任校長是教育界與蔡元培並稱“北蔡南馬”的我國著名教育家、科學家、民主革命家馬君武博士。抗日戰爭時期,廣西大學吸引了眾多學生前來就讀,李四光、陳望道、陳寅恪、王力等一批知名學者在這裡任教,一時間名家薈萃、大師雲集,學校很快躋身為數不多的國立大學行列, 成為當時國內有較大影響的綜合性大學。1944 年,日軍迫近桂林,學校為躲避戰火數易校址,幾經周折後在貴州榕江縣恢復上課。全校師生在條件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勠力同心,堅持民主治校、嚴謹治學、高效治事、刻苦求學,形成了積極上進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吟誦了一段學校歷史上艱難曲折卻自強奮發的壯美絃歌。1952年,應時任校長、著名教育家楊東蓴先生的請求,毛澤東主席為廣西大學親筆題寫了校名。但不久之後,中央政府就對全國高校實施了院系大調整,當時已經進入全國名校之列的廣西大學,各院系陸續被併入中南政法學院、中南財經學院、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學院、中山大學、華中工學院、華南工學院、中南土木建築學院、中南礦冶學院、武漢水利學院、江西農學院等19所大學,而廣西大學自身則不復存在,學校發展進入了一段空白時期。

1956年,韋國清同志回到廣西擔任主要領導,他和其他領導同志經過研究一致認為,廣西應該有一所綜合性大學。此後,他多次向中央有關部門和領導同志反映重建廣西大學的請求。1957年底在北京開會期間,韋國清同志當面向中宣部部長陸定一、高教部部長楊秀峰反映廣西的意見。之後,他又到中南海向周恩來總理報告,周總理表示:廣西應該辦一所大學,但待商量後再作正式決定。1958年1月南寧會議期間,他再次向毛澤東主席彙報了重建廣西大學的請求,得到了毛主席的同意。在韋國清同志的不懈努力下,1958年國務院批准廣西大學恢復重建。當年10月2日,學校迎來重建後第一次開學,停辦5 年的廣西大學得以重新建立起來,毛主席題寫的校名終於掛在了學校大門上。此後十年間,韋國清同志一直親自兼任校長,為學校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廣西大學的建設發展從此逐步走上了快車道。回想這段歷史,我更加深感老一輩革命家的眼光之遠大。他們在當年中國百廢待舉、各行各業都急需發展的情況下,堅持以教育為先,首先解決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問題,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建校90年來,廣西大學始終堅持黨的教育方針,秉承馬君武先生倡導的“復興中華、發達廣西”的辦學理念和“勤、懇、樸、誠”的校訓,篳路藍縷、勵精圖治,在自治區歷屆黨委、政府的關懷支持下,辦學規模和辦學水平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培養了包括院士在內的一大批優秀人才,為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高素質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 是近百年來廣西辦學興教、啟智圖強的生動寫照和真實縮影。

教育乃國之重器,知識乃人之利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等教育發展和高校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誌。隨著時代進步,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越來越明顯。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建設現代化廣西,沒有人才不行,沒有教育不行,沒有高等教育更不行。強桂必先強教,富民必先啟智。現在的廣西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需要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也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有條件辦成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黨中央、國務院從提升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奠定長遠發展基礎的戰略需要出發,作出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戰略部署。自治區黨委、政府積極落實中央決策,結合廣西大學自身實際,制定出臺了《廣西大學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方案》《廣西大學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為學校加快發展指明瞭方向、吹響了衝鋒號。學校2017年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18年初又成為教育部與自治區“部區合建”高校,標誌著學校繼“211工程”“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工程”後,進入以“雙一流”建設和“部區合建”為引領的發展新階段。我們應緊緊抓住國家重點支持中西部省區高等教育建設的有利時機,舉全區之力加快把廣西大學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學科和國內同級同類一流大學。廣西大學也應當主動承擔起自己的歷史責任和重大使命,突出重點、彰顯特色,加快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當好廣西高校改革發展的排頭兵、科學研究和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排頭兵、高端人才培養成長的排頭兵,爭取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高素質棟樑之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90歲,對於一個人來說,已是垂垂老矣, 但對一所大學,卻正值當年。我堅信,承載著全區各族人民的殷切期待和美好夢想,廣西大學一定能夠不忘初心、乘勢而上、闊步前行, 在建校百年之時建成佈局合理、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在我國高等教育格局中佔據一席之地,重塑歷史上的輝煌,為推動國家富強、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我作為廣西大學的畢業生,將永遠為母校發展鼓與呼。

來源 | 廣西日報官微 廣西大學微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