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紅:“佳楓姐姐” 與她的廣播情緣

廣播 孟剛 文學 收音機 昭通日報 2017-05-07

◇實習記者 譚光吉

佳楓是她的播音名,聽眾親切地稱呼她“佳楓姐姐”;有人讚許她為昭通廣播“第一次人”,王志紅卻說她只是一個熱愛生活、認真生活的普通人。

1998年工作至今,她一直以敏銳獨到的眼光、創新思維組織策劃廣播新聞宣傳工作。她參與策劃組織各類新聞宣傳、大型公益活動上百場次,製作的各類新聞、欄目、節目及她撰寫的論文,共獲國家級、省級、市級獎勵70餘項。其中獲得國家級獎項達3項,省級“十佳”、一等獎達30餘項,特別是由她策劃的《眾志成城抗震救災——彝良9·07地震“災區之夜”》特別直播節目於2013年12月獲得全國廣播影視界最高榮譽——國家廣播影視大獎,實現了昭通市廣播系統國家級大獎零的突破。

19年來,從臺前到幕後,從播音員到副臺長,時光荏苒,她卻痴心不改,用執著和深情吟唱著她與廣播的情緣,用聲音的力量回報著生她養她的巍巍烏蒙。

4月7日,記者有幸探訪了王志紅辦公所在地——昭通人民廣播電臺。在電臺文化牆上,王志紅寫下這樣一段話:用我們的聲音,傳播黨的主張,記錄時代風雲,推動社會進步,守望公平正義。沿著走廊往裡走,一個身著紅色呢子外套的女士滿面笑容從一間辦公室走出來,一頭利落而知性的短髮,鼻樑上架著的黑框眼鏡讓她炯炯有神的眼睛平易近人。她操著標準的普通話笑著說:“你們來了呀,怎麼這麼快,這邊請。”原來她就是王志紅。

對聲音偏愛,對工作執著

翻開泛黃的記憶,王志紅依稀還記得院壩裡那根銀灰色的電線杆,總是筆直地立在那裡,像一個巨人聳立在雲端。電線杆上掛著的大喇叭,每天固定時間段,都會傳出美妙的聲音。這引起了一個小女孩的好奇,她有時駐足凝望,有時側耳聆聽。

作為一個廣電人,王志紅對聲音尤其敏感。“我從小就喜歡聽廣播,那時候廣播還是掛在電線杆上的,只播新聞,欄目也不多,但我就是喜歡聽。”聲音對她而言不僅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能量,到現在她還收藏著家裡過去那臺老式收音機的小喇叭。

說到真正與廣播結緣,是在1997年。當年的她還是一名英語系大三學生,學校組織“校園之聲”廣播站的學生們到昭通人民廣播電臺參觀學習,當時由身為校學生會主席、廣播站站長的她介紹學校廣播站的情況,給當時電臺的負責人孟剛留下深刻印象。當年暑假,王志紅帶領校學生會的志願者到昭通城西街義務勞動,正蹲地上在擦洗欄杆,一個高個子站在了王志紅的面前,用標準而渾厚的普通話喊她的名字,並邀請她到電臺主持《文學天地》欄目。在學習之餘,她非常珍惜這樣的鍛鍊機會,經常用自己勤工儉學掙來的錢購買文學書籍,並主動找到一些昭通作家,向他們要一些散文、詩歌來播,這一播就是19年,說到這裡,王志紅說,能與廣播結下深厚的情緣要特別感激孟剛這位伯樂!

一次聽眾來信,王志紅至今記憶深刻,一位名叫馬仲曦的聽眾來信打破了她內心的平靜,來信是為自己指出一個錯讀的字“龜裂”的“jun”播成了“gui”。霎時,她羞愧萬分,同時又覺得儘管當時的電臺聽眾寥寥無幾,但依然有聽眾那麼認真的去聽廣播並真誠指出錯誤,哪怕只有一位聽眾也要認真對待每一期節目,每一分鐘,每一個字。漸漸地,成千上萬的聽眾來信轉化成了“佳楓姐姐”“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力量。

從1998年到電臺參加工作至2002年近4年時間,王志紅正好遇上在當時重電視輕廣播的情況,電臺、電視臺是合辦的,但絕大部分人都去搞電視了,電臺除了有兩名老編輯以外,她一個人承擔了整個電臺的策劃、改版、播音主持等工作,整個電臺幾乎由她一個人“折騰”。剛參加工作不久的王志紅幾乎要拿一半工資去買用於工作的資料、買磁帶和CD碟,機器壞了自己修,實在修不好自己掏錢抱到修理店請人修,有的同事知道後說她太傻。她卻只是笑笑說,沒什麼。每天,一個人錄完節目後騎著自行車把磁帶抱到小李子園轉播臺來回奔波,風雨無阻,這是怎樣的一種執著?少有人知道多少次去與人談贊助,無功而返,多少次請求採訪被人拒之門外,多少次甚至談免費廣告也被婉言謝絕;但她從未輕言放棄,因為她堅信有志者事竟成。

2002年1月開始,電臺、電視臺分開辦,整個廣電系統人員雙向選擇,一窮二白的電臺被認為是最差的單位,可她第一個堅定的遞交了留在電臺工作的申請。

敢想敢幹與“第一次”緣分不淺

2003年12月,電臺終於購買了直播設備,準備開直播,大家都沒有經驗,不知道怎麼做。就在大家手足無措的時候,王志紅主動請纓,參與策劃並第一個上了《陽光地帶》的直播節目,下了節目後滿頭大汗,從頭到尾都說了些什麼,一片空白。她說:“現在想起來都後怕,真是無知者無畏呀!”

然而,真正引起領導重視和廣泛關注是在2008年,藉著全省民運會在昭通召開的契機,當時擔任節目部負責人的王志紅組織帶領大家策劃舉辦了第一次《說好普通話 迎接民運會》的戶外直播活動,並實現了零成本。就在全省民運會宣傳籌備會上,王志紅大膽地向分管的市領導發出邀請,問領導敢不敢上直播節目。當時在場的人都很驚詫,覺得這個小姑娘怎會如此莽撞。或許王志紅的赤誠和執著打動了市領導,他最終同意上節目,併成功引爆了市民的參與度,之後陸續有許多領導走進了昭通人民廣播電臺的直播間。

王志紅認為廣播是政治性和藝術性的有機結合,傳播昭通的地方文化是媒體人的責任,而創建文化的品牌,正需要有血肉的內容作為支撐。於是,她想到了眾籌本土的文化資源來創辦《朱提書苑》。

從2008年到現在,《朱提書苑》已經默默吞吐了昭通絕大多數作家的優秀作品,也見證了這一時期昭通文學的發展和變化。今天,或許每個人都看到了《朱提書苑》美麗光環,但當王志紅提出構想時,面對需要較高製作成本的節目時,反對聲四起。“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所以我向領導保證,一切費用我來負責,出了問題由我一個人負責。”王志紅頂著壓力,將創辦《朱提書苑》的重任攬到自己的肩上。為了擴大《朱提書苑》的影響力和參與度,王志紅精心策劃組織了高規格的頒獎典禮,但當時的電臺資金匱乏,她只能找公司贊助甚至自己掏腰包來補貼辦欄目、搞典禮。多少個孤星照月、風雪交加的夜晚,她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看著熟睡的兒子不禁滿懷愧疚。兒子小時候就因為她忙於工作而缺乏母親的關愛,經常把保姆當媽媽。說到家庭,剛才還談笑自如的王志紅眼眶有些泛紅。

正因為她的堅守和付出,《朱提書苑》欄目才成為雲南省唯一一個自制日播廣播文學節目,成功走進雲南人民廣播電臺香格里拉之聲的播出平臺。該節目成為雲南廣播原創本土文化推廣的典範,為打造昭通一流的有聲文學品牌,作了一項開創性、系統性的嘗試。

昭通人民廣播電臺還有許多第一次創新與零的突破都和王志紅如影隨形。曾經是兩屆昭通市青年歌手冠軍的她執導了電臺第一次主辦的《歌唱祖國祝福昭通——建國60週年大型演唱會》,引起強烈反響,《民族大聯歡》節目實現了雲南省播音主持一等獎零的突破,《走進戒毒所》特別直播節目獲得昭通廣播第一個全國綜治好新聞一等獎。

以民為本,辦“離你最近的聲音!”

2011年,一個很火爆的廣播欄目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這個名為《百姓熱線》的欄目,每年能幫助聽眾解決六七百個問題,對於糾正不正之風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王志紅看來,廣播是鏈接黨政和聽眾的橋樑,創造性地為政府分憂,為百姓辦事,辦老百姓愛聽的廣播是對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有過農村成長經歷的王志紅對基層群眾有著別樣的情節,在認真考察了周邊的電臺之後,她萌生了開辦《百姓熱線》的想法。起初一段時間,他們認真記錄聽眾打來的電話併發轉辦單給相關部門,但效果並不理想,電臺被隨意應付,群眾的困難和問題被忽悠。王志紅多次找到市紀委領導,請求將《百姓熱線》納入考核中,要求各單位必須認真回覆,認真對待老百姓的困難和問題。要知道,開闢一條新的道路並不容易,部分部門只是敷衍而不進行調查,仍然不能切實解決百姓的問題,所以針對不能解決的特殊問題只能派記者下去採訪。

2016年,昭陽區某鎮聽眾反映長時間沒有水喝,相關部門不但不予理會還對前去採訪的記者百般阻擋,最後王志紅果斷決定將報道編髮,引起了強烈反響。她義憤填膺地說:“老百姓接屋簷水喝,咱們的幹部卻視而不見?糊弄我沒關係,但不能糊弄百姓啊,這嚴重影響了黨和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形象。”由於消息傳播及時,相關領導得知情況後立即召集有關部門研究,很快就解決了群眾喝水的問題。

2013年到2015年,王志紅在巧家縣蒙姑鎮掛職期間,走遍了全鎮所有的村子,向村民蒐集民意,並在每個村召開群眾大會宣講黨的方針政策和重要精神,魯甸“8·03”地震,巧家也受災嚴重,王志紅帶領抗震救災工作隊日夜奮戰在一線,也就電話和家人說這段時間可能不能回家了,請家人原諒。可就在新塘村9組幫助群眾排危時,她左腿不慎嚴重摔傷,韌帶斷裂。9月7日,正值中秋節,已經一個多月沒有回家的她在蒙姑同事的護送下回到昭通城,當媽媽打開門看到的是拄著雙柺的女兒時,愣住了,她卻笑著輕描淡寫的說了句,“不小心摔了一小跤,我就回來了”。在養傷的時日裡,她時刻牽掛著蒙姑工作,主動要求在病床上完成了許多文字工作,還完成了《關於蒙姑鎮汙染治理的思考》的調研報告並發表。當王志紅要離開蒙姑時,一位年近80的村民老黨員拉著她的手說:“王書記,要是你能繼續留在我們這裡工作5年就好了!”一位小學校長眼含熱淚地說:“你要常回來看看,我們一輩子都記得你!”王志紅在巧家縣蒙姑鎮掛職鍛鍊的這段經歷讓她對農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從而更堅定了她要將《百姓熱線》做好的決心。她說,要辦好一檔欄目,創新很重要,管理不能出問題。因此,回到電臺以後就著手建立起更有效的制度規範,成立欄目組,從接電話、記錄、處理、播出到回訪,整個過程環環相扣。目前,許多縣區、部門高度重視《百姓熱線》的回覆工作,高度重視群眾的困難和問題。同時得到聽眾的高度認可和歡迎。她正帶領廣播團隊為人民創造“來自聲音的力量!”

一個倔強的匠人

熟悉王志紅的人總能被她的嚴謹和認真所感染。“在這個方面我們可以說是一直被她的這種精神拽著,一直往前走,任何時候,你覺得有點懈怠的時候,你覺得這個事情有點不大理解的時候,反而會被她的這種工匠精神甚至有點倔強的精神所打動。”昭通人民廣播電臺臺長助理、鶴都之聲總監陳勳紅說。

採訪快要結束時,王志紅拿出手機教我們收聽調頻廣播。她風趣地說,喜歡聽廣播的人不會老。因為“廣播從來不是老舊的媒體,它是最親民、最接地氣的,是最充滿活力的。”她說明天她將帶領《扶貧故事》欄目組,開著直播車——“大白”到巧家縣講述最基層的扶貧故事。

特別聲明:昭通日報社所屬媒體昭通日報、昭通新聞網、昭通日報微信公眾號(ID:hdwk2158200)、掌上昭通APP等平臺的所有內容,以及本網中特有的圖形、標誌、頁面風格、編排方式,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複製、轉載、發佈,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聯繫電話:0870-2128964 13649675885。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