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國走向戰國後的史料鉤沉(1)

"越王句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越中覽古》

這是李白在越州(今浙江紹興)覽古後留下的詩句,他那個時代,想必越國留下的遺蹟也不多了。但越國在破吳以後也沒歇著,而是成了春秋戰國之交的一大東南霸主,雖然不免日後爭霸失敗,被楚國秦國日削月割,以至於其首領也不得不對秦廷俯首帖耳,但後來無諸等君長還是藉著秦末關東大起義的契機得以復國,最終在漢武帝之時才致絕祀。這樣一個稱雄東南的霸主,可惜卻遺存史料不多,尤其是從句踐破吳後到秦並天下這段時間。但我覺得越國的光輝史,也頗有記錄的必要,故作此文。

句踐為何要殺死范蠡西施,一切都是為了聯合晉國對抗楚國

說起句踐的霸業,我反倒先要講一講越國的前史。《越絕書》稱吳越語言相通,可見兩國的民族大抵是同族,他們的語言與中原和楚地都不相同,故而楚靈王的弟弟鄂君公子黑肱(字子皙)出去坐船遊玩,都要靠翻譯才能聽懂越人船伕唱的歌。

越國人民的族源,大抵是淮夷,而且可能與西周時烜赫一時的徐國有點關係。因為越國的青銅器延續了徐國的風格。而越國王室的來歷,可就說來話長了,雖然其氏名可確認為“諸稽氏”(金文作“者旨”),但其來歷,卻有三種說法,姒姓、羋姓和彭姓。姒姓說認為越國王室是夏後少康庶子無餘之後,《史記》《越絕書》《吳越春秋》執此說;羋姓說則認為越國王室是楚王室之旁支,《墨子》《世本》執此說;彭姓說的依據則出自《國語》有,“彭姓彭祖、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這一說法近來許多學者贊成,但我還是傾向於越國出自羋姓之說,因為彭姓諸稽氏滅亡得太早了。此外,《國語》也另有”羋姓夔、越”之記載,三峽地區的夔國,可確認為西周時期分出去的楚王室旁支熊摯之後,而越國,也往往被視為是周夷王時期野心發作的楚君熊渠所分封的“越章王”熊執疵的後續,雖然熊執疵(熊延)隨後弒兄熊摯紅(即夔國始封之君)奪取了君位,但是可能還有兒子留在了“越章”這個地域。

句踐為何要殺死范蠡西施,一切都是為了聯合晉國對抗楚國

再來看看越國的地望,《吳越春秋》《越絕書》都認為一開始就在江南地區,而成書更早的《左傳》《呂氏春秋》則給出了一點不一樣的線索。《左傳·宣公八年》有言,楚莊王在東方滅掉“群舒”中的舒蓼國以後,在“滑汭”之地(今安徽懷遠縣一帶),與吳越二國結盟。《呂氏春秋》講孫叔敖向楚莊王為自己兒子請封地的時候,要的也是“寢之丘”這塊楚越之間的荒涼土地,這塊土地,其實鄰近孫叔敖在今安徽壽縣一帶興建的水利工程“期思陂”。《清華簡·越公其事》中,句踐稱越國為“雩”,“雩”即是“期思陂”附近的“雩婁之野”,可見,楚莊王時代的越國,大致在今天安徽蚌埠、淮南之間一帶,可能這一帶,也是當年熊延“越章王”的封地。看來,句踐的祖宗還是正宗江淮子弟,而不是會稽山下的土著居民。

越國後來南遷,八成也是壽夢時代吳國強大以後的事情,遷徙路線有可能是先遷皖南山區再東跨莫干山進入錢塘江流域地區,可能《吳越春秋》記述的“奉禹祭祀”的越君無壬,就是在吳王壽夢壓制下逃到錢塘江流域的越君。文種興建會稽都城以前的情況,大抵是如《水經注》所言:“越王都埤中,在諸暨。”事實上,在允常時代,越國還一度把北境推到了松江一帶,鄰近當時長江的喇叭形入海口,這可能是趁著吳軍主力在楚國時候乾的好事。至於越國人崇拜大禹,沒準是把江淮一帶禹會塗山的傳說帶到了會稽一帶,順便還造了個空“大禹陵”以示紀念。

句踐為何要殺死范蠡西施,一切都是為了聯合晉國對抗楚國

圖:今浙江紹興大禹陵

不過,也有可能吳越二國對自己祖上的敘述都是出於攀附,吳稱姬姓,攀附西周時代的分封到江南的虞國旁支夨國,以交好晉國制楚,越稱羋姓,攀附越章王之國,交好楚國懟吳國。

但是,不管吳越兩國來路如何,他們之間的爭霸,實際上還是晉楚爭霸在東南的延續,吳國系晉國所扶持的代理人,越國系楚國所扶持的代理人。兩家發展壯大以後,也一樣都表現出了對老東家的不恭。吳國在黃池會盟上與晉國爭長,完全不顧自家後院被越國端了。越國也是一樣,在破滅吳國以後,就開始勾搭晉國,漸漸疏遠楚國了,此事見於《清華簡·系年》記載:“越王句踐克吳,越人因襲吳之與晉為好。”

而且,在破吳後的第二年,句踐就差遣范蠡去秦淮河邊一處吳國留下的兵器冶煉基地的南面築了一座“越城”,就是今天南京這座城市的雛形。這大概一是為了維護吳國留下來的手工業資源,二也是在向長江北岸的楚國人示威,因為江淮一帶的吳國土地,在破吳戰爭中被楚國佔領了一大片,其中就包括曾被吳國奪取的,原先楚國在康王時代就已設立的東方前哨陣地,在今南京市六合區一帶的棠邑。可能越國轉而投向親善晉國,也有出於未能盡佔吳地的因素,雖然出於與楚國的同盟關係和交好中原諸侯的需要,不可不讓出一些利好與楚、魯、宋三國。而且,楚越關係在破吳戰爭中就有了一點不和諧跡象,在魯哀公十九年,越國為了迷惑吳人,假意侵楚,楚國也製造假象,派出葉公沈諸樑(就是傳說中那個好龍的葉公)一路東征,打到了濱海的三夷(今浙江寧波一帶,該部族當為越國附庸),還接受了當地人送來的女子作為妻妾並與三夷人結盟,這可是打到越國的大後方了,雖然這是假戲,但又是結親又是結盟,難道楚國人是要三夷人的天上出兩個太陽嗎?這戲實在有點過火,句踐怎麼能不防?

句踐為何要殺死范蠡西施,一切都是為了聯合晉國對抗楚國

圖:被嘲笑的葉公其實也算是一員名將

說起楚越生隙,在句踐的時代最有力的一個證明就是句踐二十五年(前472年)的文種之死。

文種其人,本是楚國人,據說他去吳國,是因為佯狂的范蠡感覺到了“霸王之氣,見於地戶”,這時候伍子胥已經在吳國揚名立萬了,范蠡於是就勸文種跟他一起去越國碰碰運氣,因為“吳越二邦,同氣共俗,地戶之位,非吳則越。”范蠡的這套說辭,沒準是戰國到秦漢的陰陽家民間文人之流搬弄編造的。不過他提及伍子胥倒是有可能,因為伍員其人出自楚國世家,在楚國很有名氣,既然他在吳國這種蠻夷之邦能受重用,我們哥倆為啥不行呢?

句踐為何要殺死范蠡西施,一切都是為了聯合晉國對抗楚國

圖:薴蘿山文種、范蠡與句踐塑像

不過,我認為文、範二人可能不是好哥們那麼簡單,他們倆的真實身份,可能是楚國在闔閭退兵以後,派到越國去的參謀,可以類比當年晉國派申公巫臣教吳國車馬之術之事。文種有“七術”(《越絕書》作“九術”)幫助了越國破吳,句踐在破吳之後次年,可能也是在范蠡當完築城的監工以後,對文種說道:“寡人只用了三術就擊破了吳國,其餘四術,你還是交代給我的先王吧。”很明顯這就是個藉口,文種聽罷不久就自殺了。

事實上,殺文種一事,可能也不是像先前范蠡提醒文種那樣,“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這套觀人相貌斷人性情的說辭,明顯是相術家的語言,大概也是戰國以後出現的江湖傳說。真實的情形可能是,句踐在接受了周天子、魯、宋以及泰山-沂蒙山以南的莒、滕等國的祝賀以後,覺得飄飄然了,又覺得楚國已經成了越國發展的巨大障礙又來挑撥越國的附庸令其生二心,所以楚國派來的人,也自當除掉,以示“越國不是當年的東海打魚人了”。文種臨終前,還說道:“後有賢者,百年而至,置我三蓬,自章後世。”但他身後百年,越國不得不退回吳地,不知道有沒有為文種留下什麼東西。

文種死於非命可以確認,而范蠡也一樣有可能死於非命。按《史記·越王句踐世家》所載,文種死前,范蠡就化名“鴟夷子皮”轉行做商人去了,隱居在宋國陶地,號稱“陶朱公”,然而,後來的魏惠王見過一位“陶朱之叟”詢問計策,但那時候距離句踐滅吳已經100多年了。足見范蠡八成也沒能逃跑,賈誼所作之《新書》當中記載“事濟功成,范蠡負石而蹈五湖,大夫種系領謝室,渠如處車裂回泉。”看來句踐為了擺脫楚國影響,也是不惜一再製造悲劇啊。

句踐為何要殺死范蠡西施,一切都是為了聯合晉國對抗楚國

說到范蠡,還不得不提一下著名的女間諜西施,按照《越絕書》給她安排的結局,是完美地與范蠡一起歸隱了。我的老鄉蕭軍先生,在《吳越春秋史話》這部小說裡,力圖突破中國式章回小說裡面女性角色不是順從男人就是做男人化“梟姬”式的結局,安排西施最終在范蠡幫助下,與故鄉的戀人田和一起逃到了楚國,算是一種別開生面的文學式設計。而《墨子》《吳越春秋》卻都說這位傳奇女子被人扔進了水裡淹死。總之,照此看來,句踐就是個自己折磨自己也要折磨別人的君王,比不上跟功臣講哥們義氣的前輩齊桓晉文。

句踐為何要殺死范蠡西施,一切都是為了聯合晉國對抗楚國

不過,以我之見,西施這個女子大抵是存在的,不過她可能與吳越之事沒有太大幹系,她的閨蜜鄭旦也是如此。因為施氏一出魯國姬姓,二出衛國治下之“殷民七族”,屬子姓,而鄭旦之鄭氏則出自鄭國姬姓。句踐沒有稱雄以前,中原人很看不上越國,大概也罕有人家搬到越國地面上去居住。西施的本來面目,大概是一位因美貌遭人嫉妒的魯國女子吧,因墨子同是魯人,就把這一事件也加以記錄了——“西施(西子)之沉者,其美也”。

即使西施與吳越故事有關,她也有可能是魯國在艾陵之戰後送給吳王夫差的一件禮物,後來被越國人抓到後,覺得這個美女是亡國之兆,給淹死了。至於“西施舌”貝之類的傳說,我實在接受無能,這太重口了。後人把沉水的西施與越王聯繫在一起,大概也是為了突出句踐的刻薄寡恩。不過句踐也確實給吳王夫差送過女子,這一事件也記載於《國語·越語》,“請句踐女女於王(吳王夫差),大夫女女於大夫,士女女於士。”此事雖曾被伍子胥所拒絕,但後來伯嚭受了越國另外一份性賄賂,也勸說吳王夫差答應了此事。可見當時句踐也是要守貴族通婚的規矩的,得讓自己的孩子嫁出去,不能隨隨便便拿民間女子充數獻給吳國,句踐本人也成了楚、吳二國的雙料老丈人(句踐另有一女嫁與楚昭王,生楚惠王)。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平沙無垠”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