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勾踐滅吳真實原因是什麼?

勾踐 夫差 范蠡 伍子胥 春秋戰國 科技生活快報 2018-12-02

勾踐臥薪嚐膽滅吳的故事,大家肯定都有所耳聞,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勾踐正是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這句話。勾踐能夠滅掉比自己強大的吳國,絕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其中勾踐的謀臣文種也功不可沒。文種出生於楚國,但在越國定居,是春秋末期非常著名的謀臣。不過滅掉吳國以後,文種覺得自己才是最大的功臣,一時間竟然得意忘形起來,最後被勾踐給賜死,下場也是非常可惜。一起來看看當時文種為勾踐制定的謀略究竟是什麼吧。

歷史上勾踐滅吳真實原因是什麼?

對於春秋末年的那場越國的滅吳之戰,世人皆知臥薪嚐膽的勾踐,從中斡旋,厲兵秣馬的范蠡,卻往往忽略了一個對這場戰役的勝利起著至關重要的一個人,文種。可以說要是沒有文種為勾踐提出這七條損敵而利己的計策,最後勾踐是否能夠扳回這一局還尚未可知呢。

那麼,文種到底為勾踐提出了哪七策呢?又為何說他這七策對於勾踐伐吳滅吳的勝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文種的這七策到底是什麼:第一策,捐獻錢財貨物,用來取悅吳國君臣上下。第二策,重金購買敵國的糧食,使得敵國的糧倉空虛。第三策,贈送美女給敵國君主,用來迷惑其心志,使其無心政事。第四策,贈送能工巧匠為敵國修建宮殿,用來消耗其財力物力。第五策,重金收買敵國的諂諛之臣,使他為自己所用,來迷惑敵國,擾亂敵國的政策部署。第六策,離間敵國忠心進諫之臣與敵國君主的關係,使他自殺,削弱敵國的輔助力量,使敵國沒有肱骨之臣。第七策,暗自練兵,積蓄力量與財富,等待時機。

歷史上勾踐滅吳真實原因是什麼?

而根據整個吳越之爭的歷史記載來看,勾踐是堅定不移的在執行著文種的這七策的,如,遣送西施,鄭丹入吳國,收買吳國寵臣太宰嚭,為越國說好話,離間伍子胥與夫差關係,最終逼死伍子胥,大量購買吳國糧食,用炒熟的種子抵還,暗自操練兵甲等,完全就是貫徹執行文種的強己弱敵的這七策,使得自己足夠強大了起來,把對手削弱到了極點,最終逮到機會,一舉滅吳。

所以說,在勾踐的滅吳之戰當中,雖然勾踐本人的矢志不移,以及夫差的好大喜功的性格,加上范蠡的斡旋,操練兵馬起到的作用也很大,但是如果沒有文種的這七策作為基礎,那麼越國又哪來的實力去跟吳國抗衡,就算范蠡的斡旋,練兵再厲害,勾踐的志氣再高,再大,恐怕一個伍子胥就直接把勾踐等人除之後快了,哪還有後面發生的事了。

歷史上勾踐滅吳真實原因是什麼?

而我們也看到了,雖然說文種的這七策,沒什麼亮點,也是很平常普通的七條計策,但是它的實施難度卻是極大的,計策雖然簡單,但是要想執行成功,卻是很不容易的。首先,這計策針對的是吳國重臣伍子胥,這個是一個牛人,想搞定他,還是很有難度的吧。

二來這計策執行週期很長,不是短期就能見效果的,而長則容易生變,可以說在這之間越國,為了保障計策的順利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的。三來收買敵國寵臣,一旦有所差池,那可就是百日功一日散了。四來尋覓吳國的漏洞機會,等待合適時機,這也是一大難點,畢竟滅國的機會哪有那麼好尋的。

歷史上勾踐滅吳真實原因是什麼?

之所以越王勾踐,選擇並執行了文種的這七策,是因為雖然它執行的難度大,變數也多,但是確實是最適合越國的,它的收益也是十分巨大的,能夠滿足勾踐的復仇的願望,達到報仇雪恨的目標,所以說,計策不是越完美,最精巧越好,而是越適合越好,可以很簡陋,很普通。

只不過,即使文種為了越國兢兢業業,操勞了大半輩子,使得越國最終能代吳而稱霸南方,但自己卻是落得個兔死狗烹的下場,實在是令人有些唏噓,悲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