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房子“保值”屬性依然“堅挺”,房價的走向卻日漸清晰

購房 租房 投資 保險 張總聊房子 張總聊房子 2017-10-16

今天,房子“保值”屬性依然“堅挺”,房價的走向卻日漸清晰

1、房價與持有成本

很多人都在說外國房價多便宜,連比中國發達得多的國家都是如此。這種觀念的錯誤在於你只計算了購買時的房價,沒有計算持有時的成本,這些都屬於換取房產使用價值的代價,事實上都應該包括在房價裡。

以美國為例,美國房產稅平均大概是1.5%,基本保險大概也有1%到1.5%(這個是商業險,卻是強制的)。年稅率就在房價的3%,其他還有物業費之類的。按中國70年產權算,美國人要在這70年裡繼續持有該房產,還需要交200%的房價款。你需要把這些都算在一起才是美國的真正房價。而中國在買房後是沒有這些大筆支出的。

今天,房子“保值”屬性依然“堅挺”,房價的走向卻日漸清晰

2、租售比和租房收益率

很多人拿樓市的租售比來說明中國房價高,這個是錯誤的,因為上面1的差異,中國和外國是不能這樣比較的。正確的衡量因素應該是租房收益率,以買賣房價為分母,以年租房收益為分子。

中國的年租房收益基本等於年租金收入,而美國的年租房收益應該是年租金收入減去每年繳納的房產稅和保險。其實大家應該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因為出租房是一種穩定的,低風險的投資,所以在房價穩定的地區,它的投資報酬應該基本趨近於利息收入。

可以想一下,對日本這種低息國家,如果租房收益比利息高很多,那誰都願意把房產出租作為穩定的投資手段,最終市場會讓租房收益趨近利息收入。

今天,房子“保值”屬性依然“堅挺”,房價的走向卻日漸清晰

3、中國房產為何值得投資

大家都知道CPI吧,它是以一籃子基礎商品的價格水平作為衡量標準,住房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比重可能高達30%到40%。這一籃子商品並不能長期保存,具有時效性,比如大米、豬肉不可能長期囤積。而房產恰恰是特例,它可以長期持有,這讓房產成為最佳投資物。同樣直白點說,那就是房價會隨著物價變化同向變化,而長期來看物價總是上漲的。

國外是通過房產稅、保險去破壞房產的投資屬性。你可以把每年的房產稅、保險理解成你必須用當年的時令價去購買房產當年的使用權。房產和豬肉一樣是現買現用,有了時效性。中國目前沒有這樣,所以房產仍然是最佳投資商品。

今天,房子“保值”屬性依然“堅挺”,房價的走向卻日漸清晰

4、房產稅和持有成本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持有成本視為真正意義的房價(不是買賣的房價)。稅收本質上是二次分配的手段,是非市場化的,它會帶來附加成本,所以有了房產稅,樓市的持有成本會增加而不是降低,也就是說對於真正意義的房價,房產稅會抬高房價而不是降低房價。那房產稅的意義是什麼呢?它會讓樓市的持有成本平均化,其實就是改變了樓市的投資屬性。

今天,房子“保值”屬性依然“堅挺”,房價的走向卻日漸清晰

5、誰在決定房價?

大家總在幻想誰在操控房價,政府、房地產商、炒房團什麼的,其實長期來看誰都做不到,房價最終還是由供需關係來決定的。

北上廣最具代表性,它們的房產供給暫時飽和,新房供應很少,基本是二手房交易,這個由一大堆業主和買房者組成的市場化房市恰恰房價上漲最快,這就是市場化的結果,由供需關係決定。

北京的居住密度是別的國家無法想象的,你拿紐約來比也差得遠。北京總面積不小,但是能住人而人也願意住的地方面積並不大,這與中國人的居住習慣有關。在北京,有人有願意住在走路30分鐘都沒有大超市的地方嗎?而紐約很多人住在郊外,開車走高速到市區近2小時,到最近的大超市開車半小時以上。

滿足這種條件的便宜房子北京有很多,順義、懷柔甚至通州都還有,你去買一個農家院的院子,70年使用權,幾百平,總價40萬絕對可以搞定,問題是沒人願意去住那些地方。現在各種樓市的限購政策只能強行壓制購房需求,並不能改變真正的供需關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