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工作的深度,決定了成就的大小,三個步驟學會

你工作的深度,決定了成就的大小,三個步驟學會

01

工作中,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快下班時,發現進度才完成了三分之二,你回憶一天時間都花在哪裡了,但是腦子裡一片混亂,好像做了很多事情,又好像什麼都沒做;

你在攻克手上的方案,正當靈感出現時,同事突然打斷你,問了你個問題。幾分鐘後,好不容易重新進入狀態,組長又通知準備開會;

最後,你只好加班到深夜,把沒做完的工作趕完,或者試圖找回一去不返的創意。

在充滿干擾的環境下,你感覺自己的精力與活力被一點點蠶食而盡,變得庸碌而低效。

究竟如何分配被浮淺事務佔據的時間?

如何在網絡碎片化的時代合理分配精力?

如何在被不斷打擾的環境中,保持工作聯結的狀態?

互聯網時代,很多職場人都會面臨這些現實問題。

對此,作家埃米·惠特克在《深度工作7步法》這本書裡,提出了一種將藝術和商業相結合的方法。

書裡並沒有提及如何直接提高效率的方法論,更多的是從改變思維方式的角度,告訴人們,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更好地進行時間和精力管理,提升自制力和創造力,從而實現深度工作。

你工作的深度,決定了成就的大小,三個步驟學會

02

很多時候,千篇一律的繁重工作容易讓人處於崩潰邊緣;整天處於忙忙忙的狀態,生產力卻不高,也會讓人產生自我懷疑。

對此,惠特克的建議是,養成在工作中為自己預留一部分“創作室時間”的習慣。

所謂創作室時間,是一個你允許自己探索項目的慣例或習慣所佔有的心理空間

他說,如果從飛機上俯瞰曼哈頓,你會看到空間有多麼擁擠。

同樣的,沒有間歇的個人日程安排,這種密度的工作就相當於一個遍地都是高樓大廈的城市。

給工作留白,才不會一直處於忙碌狀態而感到喘不過氣來。

正如達·芬奇所說,在我們生活中的眾多事物中,空白的存在居於首位。

在創作室時間,你可以讓自己全身心放鬆、不帶有目的性地進行活動,感悟過程,這樣就有可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標誌性的突破。

作者舉了谷歌“20%時間”制度的例子。

在谷歌,員工擁有20%的自由工作時間,去研究自己感興趣的項目。

這個制度極大地激發了員工的創新精神,一些工程師每天都會在這段時間裡進行頭腦風暴。

許多項目也由此誕生:谷歌郵箱、谷歌廣告聯盟……

給工作留白,做好精力管理,就不至於陷入“加班—筋疲力盡—效率低下—加班趕進度”的死循環。

你工作的深度,決定了成就的大小,三個步驟學會

關於精力管理,惠特克在這裡還提到了一種思維方式:全景生活思維方式

這種思維將生活看成是一個整體系統,工作和休閒並不是截然分開,將二者結合起來,整合的效果大於個體。

通常而言,精力管理有四種通用類型:心理的、情緒的、精神的、身體的。

大多數人一般只用到兩種類型,比如說,工作多半是在心理和身體上消耗精力。

而如果養成良好的休息方式,偶爾放鬆,更有利於工作的進行。

這是因為,休息時,大腦並非是停止了活躍,而是切換到另一種方式,讓自己消耗其他形式的精力,從而達到精力上的均衡。

哲學家康德,無論每天創作、講課有多忙,每天下午,都要固定去城郊散步一個小時。

正是因為康德保持了有節奏的生活規律,在工作期間保持空窗期,所以才能有充分的精力去思考和創作。

你可以構思四個象限,想想自己的生活,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種形式的精力,然後進行組合搭配,設計自己的完整生態系統。

給自己預留足夠的休息和暫停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即使你看起來像是沒有努力工作,也不必感到焦慮,事實上這些時間並沒有浪費。

神經學顯示,當大腦似乎處於休息狀態時,一個活動的興奮叢就會出現,可以對此前習得的東西進行綜合、消化和組織。

所以,找到自己的節奏,主動休息,週期性地補充精力,平衡精力消耗,才能擁有更高的生產力。

你工作的深度,決定了成就的大小,三個步驟學會

03

前面,作者建議我們學會調整自己的工作模式,那麼,接下去如何堅持便成了關鍵。

惠特克認為,堅持執行下去的最好方法,是將注意力從結果轉到過程

他舉了個例子,《殺死一隻知更鳥》的作者哈珀·李,在寫這本書時,她對結果沒有期望太多,只是日復一日埋頭創作,“整天坐在一張桌子前,光是藍色牛仔褲就穿破了三條”。

因此,我們要學會提高專注能力,享受過程。

終身成長詞典詞條《378:耐心》裡也提到,當你的思維只是放在完成的結果上時,你不僅在沒有實現那些結果的每一秒中都感到失敗,而且會體驗到很強的焦慮,陷入糾結之中,對過程感到厭倦、不安、不耐煩。

當你真正將注意力集中到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時,你會開始感到平和、精神煥發和遊刃有餘,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忘記時間的流逝,自然而然獲得耐心

你工作的深度,決定了成就的大小,三個步驟學會

如何將關注的點從結果轉到過程,惠特克也提出了一個觀點:用鑑賞替代判斷

過早地判斷一件事物是否可行,是草率的。

馬化騰在創業之初,也曾一度想把騰訊公司賣掉。

可見,簡單的對錯判斷,很容易讓脆弱的創意夭折。

對此,惠特克提出,用鑑賞的方法,來審視自己的工作,評價自己的作品是否值得堅持

所謂鑑賞,即將藝術與工作統一,對待工作就像對待一件藝術品。

當我們卡在某個地方時,應該像畫家審視自己的畫作一樣,遠離自己的作品,退後到足夠遠,坐下來重新審視自己的作品,全面而客觀地觀察,而不是苛刻的判斷。

用鑑賞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可以獲得更豐富的大局觀,有新的觀察和體會,從而提升自信心

在看其他人的創項目時,你是從外部看,是看到事後的結果。

在看自己的作品時,你是從內部看,身在此山中,就只是盲人摸象而已。

如果可以與自己的作品保持一定距離,用鑑賞的眼光去看待,就能進行視角切換,試著從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自己的工作。

唯有如此,才能有清晰的自我認知,既不高看,也不貶低,而是冷靜地分析判斷,找出問題所在,並進行改善。

你工作的深度,決定了成就的大小,三個步驟學會

04

前面兩個步驟,幫我們堅定了立場。

然而,在工作時,我們容易因為沉浸式的工作而失去方向。那麼,該如何把握前進的方向?

惠特克認為,我們需要一個“燈塔問題”來指引前進的方向。

燈塔問題可以是一個質疑或者是一個期待。比如,對自己提出“假如……,那樣會很酷”“有可能嗎?”

這些問題可以讓我們思考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獲得更多的可能性。

很多人在進入職場一段時間後,慢慢熟悉了工作流程,每天重複相同的動作,讓他們失去了初入職場的新鮮感,因而開始懈怠。

這個時候,若果能多用幾個燈塔問題向自己提問,情況會好很多。

認識一個從事財務工作的朋友,因為觀察到某項工作容易出現人為性的差錯,且核對工作量大,於是提出了改進方案,極大地降低了錯誤率,節約了時間,她也由此獲得了成就感。

當你感覺迷茫、失去方向時,提醒自己,對你而言那個重要的問題是什麼。

這樣能夠有效幫助自己抵禦懈怠,提升工作效率和創意力,為自己找到新的突破。

你工作的深度,決定了成就的大小,三個步驟學會

05

身處網絡碎片化時代,我們容易處於浮淺而繁忙的工作狀態,忙碌、疲憊,然而效率低下。

長此以往,不僅容易犧牲健康,也難以解決複雜而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想要擺脫忙碌而低效的怪圈,那麼,不妨試著調整你的生活模式,每天都留出一塊完整的深度工作時間,進入心流狀態,創造出新的價值,實現個人成長。

正如惠特克所說的,從日常的煩瑣工作中逃脫,保持精力與創造力,更好地實現人生與工作的平衡

養成深度工作的習慣,相信長此以往,你會獲得更高成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