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吳苡婷

作為一名心臟病領域的頂尖科學家,葛均波在公眾面前經常以一位普通醫生的面貌出現,他在乘坐飛機時成功搶救突發心臟病的病患,在紀錄片《人間世》,他可以鏖戰6小時,成功完成一臺難度極大風險極大的心內科手術,再次創造一個催人淚下的生命奇蹟……


"

作者 吳苡婷

作為一名心臟病領域的頂尖科學家,葛均波在公眾面前經常以一位普通醫生的面貌出現,他在乘坐飛機時成功搶救突發心臟病的病患,在紀錄片《人間世》,他可以鏖戰6小時,成功完成一臺難度極大風險極大的心內科手術,再次創造一個催人淚下的生命奇蹟……


這位院士醫者仁心 病人是他永遠的牽掛

醫者仁心,在30多年的生涯中,葛均波一直在冠狀動脈疾病診療策略的優化與技術革新全力拼搏,他已成功搶救3000多例重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率達96%以上。

站上醫學巔峰 他卻毅然回國效力

1962年,葛均波出生在山東五蓮縣中至鎮的一個小山村。葛均波的醫者夢想源自小時後的一次手臂骨折,父母帶著他四處求醫,最後在臨縣的一箇中醫門診治好,從此之後少年葛均波的心中就有了一個醫學夢,他夢想自己能成為一名出色的醫生,為患病的人帶去陽光,解除病痛。但當時考大學也不是容易事,葛均波所在中學每年可以考上大學的學子是鳳毛麟角。1979年,葛均波幸運地考入青島大學醫學院。在當時的上海醫科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他又被公派德國美因茲大學醫學院學習。

赴德一年,葛均波的血管內超聲研究論文就出現在了國外學術期刊上。1993年,他又跟隨導師艾伯爾教授來到杜伊斯堡-埃森大學醫學院繼續博士後研究。

1997年,香港迴歸,舉國歡慶。也就是那一年,葛均波為國際醫學界獻上了一份厚禮——他在心肌橋的研究中發現了“半月現象”,心肌橋造成的冠狀動脈缺血,與冠心病的心肌缺血在外部表現上是一樣的,但是兩種缺血的治療方法卻完全不一樣,如果誤治,就會導致嚴重後果。但是,如何判別這兩類疾病一直是個難題,而葛均波發現的“半月現象”則解開了這個重大謎團——醫生只要在超聲圖像上發現半月現象,就可以確診這個病人患上的是心肌橋造成的冠狀動脈缺血,就可以對症治療,病人康復也就有了保障。

這一發現立即引起了全世界心血管醫學領域的矚目,世界前沿醫學領域因此再次寫上了中國人的名字。那一年,葛均波才35歲。事業如日中天,他不但被聘為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醫學院心內科血管內超聲室主任,還當選為美國、歐洲心臟病學會會員。

但是兩年後,他卻毅然回國。理由很簡單,他想用自己掌握的冠心病手術技術造福中國的百姓。

全力突破難題 他只想救助更多蒼生

回國後,葛均波被任命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中山醫院心內科副主任和心導管室主任。

葛均波也不負眾望,在中山醫院完成了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隨後又成功地進行了國內第一例“帶膜支架植入術”治療斑塊破裂、上海市第一例切割球囊治療冠心病、上海市第一例冠狀動脈腔內照射治療技術、上海地區首例頸動脈支架植入術治療腦缺血等。

之後,他又成功實施了多項革新技術的“首例”,2005年他首創“逆向導絲技術”,使傳統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對冠狀動脈完全閉塞成功率不足65%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完成國內首例經皮主動脈瓣膜置入術,該項手術應用心臟導管技術而無需開胸,為不能進行外科開胸手術的高齡患者帶來了希望。2012年他完成亞洲首例經導管二尖瓣夾合術;2013年完成國內首例經皮肺動脈瓣置入術;2014年完成華東首例左心耳封堵術;2015年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溫冷凍消融去腎動脈交感神經術等。2018年,完成了世界首例經心尖二尖瓣夾合術,二尖瓣夾合器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二尖瓣介入新器械,該手術的開展標誌著我國二尖瓣反流治療進入微創新時代。


"

作者 吳苡婷

作為一名心臟病領域的頂尖科學家,葛均波在公眾面前經常以一位普通醫生的面貌出現,他在乘坐飛機時成功搶救突發心臟病的病患,在紀錄片《人間世》,他可以鏖戰6小時,成功完成一臺難度極大風險極大的心內科手術,再次創造一個催人淚下的生命奇蹟……


這位院士醫者仁心 病人是他永遠的牽掛

醫者仁心,在30多年的生涯中,葛均波一直在冠狀動脈疾病診療策略的優化與技術革新全力拼搏,他已成功搶救3000多例重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率達96%以上。

站上醫學巔峰 他卻毅然回國效力

1962年,葛均波出生在山東五蓮縣中至鎮的一個小山村。葛均波的醫者夢想源自小時後的一次手臂骨折,父母帶著他四處求醫,最後在臨縣的一箇中醫門診治好,從此之後少年葛均波的心中就有了一個醫學夢,他夢想自己能成為一名出色的醫生,為患病的人帶去陽光,解除病痛。但當時考大學也不是容易事,葛均波所在中學每年可以考上大學的學子是鳳毛麟角。1979年,葛均波幸運地考入青島大學醫學院。在當時的上海醫科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他又被公派德國美因茲大學醫學院學習。

赴德一年,葛均波的血管內超聲研究論文就出現在了國外學術期刊上。1993年,他又跟隨導師艾伯爾教授來到杜伊斯堡-埃森大學醫學院繼續博士後研究。

1997年,香港迴歸,舉國歡慶。也就是那一年,葛均波為國際醫學界獻上了一份厚禮——他在心肌橋的研究中發現了“半月現象”,心肌橋造成的冠狀動脈缺血,與冠心病的心肌缺血在外部表現上是一樣的,但是兩種缺血的治療方法卻完全不一樣,如果誤治,就會導致嚴重後果。但是,如何判別這兩類疾病一直是個難題,而葛均波發現的“半月現象”則解開了這個重大謎團——醫生只要在超聲圖像上發現半月現象,就可以確診這個病人患上的是心肌橋造成的冠狀動脈缺血,就可以對症治療,病人康復也就有了保障。

這一發現立即引起了全世界心血管醫學領域的矚目,世界前沿醫學領域因此再次寫上了中國人的名字。那一年,葛均波才35歲。事業如日中天,他不但被聘為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醫學院心內科血管內超聲室主任,還當選為美國、歐洲心臟病學會會員。

但是兩年後,他卻毅然回國。理由很簡單,他想用自己掌握的冠心病手術技術造福中國的百姓。

全力突破難題 他只想救助更多蒼生

回國後,葛均波被任命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中山醫院心內科副主任和心導管室主任。

葛均波也不負眾望,在中山醫院完成了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隨後又成功地進行了國內第一例“帶膜支架植入術”治療斑塊破裂、上海市第一例切割球囊治療冠心病、上海市第一例冠狀動脈腔內照射治療技術、上海地區首例頸動脈支架植入術治療腦缺血等。

之後,他又成功實施了多項革新技術的“首例”,2005年他首創“逆向導絲技術”,使傳統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對冠狀動脈完全閉塞成功率不足65%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完成國內首例經皮主動脈瓣膜置入術,該項手術應用心臟導管技術而無需開胸,為不能進行外科開胸手術的高齡患者帶來了希望。2012年他完成亞洲首例經導管二尖瓣夾合術;2013年完成國內首例經皮肺動脈瓣置入術;2014年完成華東首例左心耳封堵術;2015年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溫冷凍消融去腎動脈交感神經術等。2018年,完成了世界首例經心尖二尖瓣夾合術,二尖瓣夾合器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二尖瓣介入新器械,該手術的開展標誌著我國二尖瓣反流治療進入微創新時代。


這位院士醫者仁心 病人是他永遠的牽掛

在他的呼籲下,中山醫院建立了華東地區第一條24小時急性心肌梗死搶救的“綠色通道”,使心肌梗死病人能在抵達醫院後90分鐘內得到有效治療,19年來成功搶救超過3500餘例重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率超過96%。

20年前,進口藥物支架剛剛引進中國時,冠心病患者裝一個支架需要花費4萬多元。而今天,心臟支架的價格已降至1萬元。但是鮮有人知曉,將藥物支架國產化並加以改良的,就是葛均波。他研製國內首個可降解塗層新型冠脈支架,打破了國外支架的長期壟斷,這種支架不僅讓病人的手術效果更加好,同時每年也為中國患者節省了12億元的醫療費用。目前該支架已出口俄羅斯、印度、新加坡等多國,成果獲2011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之後,他馬不停蹄,又研製出我國首個完全可降解冠脈支架“Xinsorb”,該支架有別於傳統金屬藥物支架,由高分子聚乳酸構建藥物釋放平臺,植入體內兩到三年內將被完全降解吸收,血管結構以及舒縮功能完全恢復至自然狀態。2013年在國際權威心臟介入大會上,該研究結果以特邀報告的形式公佈,引發熱議,成為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支架在國際上發出的最強音,引領了我國“冠脈介入治療的第四次革命”。該器械上市後,預計國內年銷售額超過50億元,相較國外同類產品每年可節約醫療費用75億元,社會經濟效益巨大。

放棄行政工作 他說自己無法割捨病人

在回國的這些年中,葛均波的時間都是被安排得滿滿當當,雖然很辛苦,但是他卻如飲甘飴,因為他的每次努力都可以讓無數的生命獲得重生的希望。

2013年12月,葛均波被任命為同濟大學副校長,他的很多時間都放在了行政工作中,他為同濟大學醫學院的發展制定了頗具前瞻性的發展戰略,要大力發展幹細胞醫學、口腔醫學、心理衛生醫學等學科的發展,獲得了很多好評。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短短二年後,他卻辭去了這個職務。他告訴記者,自己太捨不得病人了,做了行政工作,大量的時間都在開會,有時候接到醫院的手術室打來的電話,他都無法第一時間回到醫院,來到特別需要他的病人身旁。那種矛盾痛苦的心情旁人可能無法理解。最後他還是做出了人生中的又一個重大選擇,那就是放棄行政工作,繼續做一個好醫生。

"

作者 吳苡婷

作為一名心臟病領域的頂尖科學家,葛均波在公眾面前經常以一位普通醫生的面貌出現,他在乘坐飛機時成功搶救突發心臟病的病患,在紀錄片《人間世》,他可以鏖戰6小時,成功完成一臺難度極大風險極大的心內科手術,再次創造一個催人淚下的生命奇蹟……


這位院士醫者仁心 病人是他永遠的牽掛

醫者仁心,在30多年的生涯中,葛均波一直在冠狀動脈疾病診療策略的優化與技術革新全力拼搏,他已成功搶救3000多例重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率達96%以上。

站上醫學巔峰 他卻毅然回國效力

1962年,葛均波出生在山東五蓮縣中至鎮的一個小山村。葛均波的醫者夢想源自小時後的一次手臂骨折,父母帶著他四處求醫,最後在臨縣的一箇中醫門診治好,從此之後少年葛均波的心中就有了一個醫學夢,他夢想自己能成為一名出色的醫生,為患病的人帶去陽光,解除病痛。但當時考大學也不是容易事,葛均波所在中學每年可以考上大學的學子是鳳毛麟角。1979年,葛均波幸運地考入青島大學醫學院。在當時的上海醫科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他又被公派德國美因茲大學醫學院學習。

赴德一年,葛均波的血管內超聲研究論文就出現在了國外學術期刊上。1993年,他又跟隨導師艾伯爾教授來到杜伊斯堡-埃森大學醫學院繼續博士後研究。

1997年,香港迴歸,舉國歡慶。也就是那一年,葛均波為國際醫學界獻上了一份厚禮——他在心肌橋的研究中發現了“半月現象”,心肌橋造成的冠狀動脈缺血,與冠心病的心肌缺血在外部表現上是一樣的,但是兩種缺血的治療方法卻完全不一樣,如果誤治,就會導致嚴重後果。但是,如何判別這兩類疾病一直是個難題,而葛均波發現的“半月現象”則解開了這個重大謎團——醫生只要在超聲圖像上發現半月現象,就可以確診這個病人患上的是心肌橋造成的冠狀動脈缺血,就可以對症治療,病人康復也就有了保障。

這一發現立即引起了全世界心血管醫學領域的矚目,世界前沿醫學領域因此再次寫上了中國人的名字。那一年,葛均波才35歲。事業如日中天,他不但被聘為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醫學院心內科血管內超聲室主任,還當選為美國、歐洲心臟病學會會員。

但是兩年後,他卻毅然回國。理由很簡單,他想用自己掌握的冠心病手術技術造福中國的百姓。

全力突破難題 他只想救助更多蒼生

回國後,葛均波被任命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中山醫院心內科副主任和心導管室主任。

葛均波也不負眾望,在中山醫院完成了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隨後又成功地進行了國內第一例“帶膜支架植入術”治療斑塊破裂、上海市第一例切割球囊治療冠心病、上海市第一例冠狀動脈腔內照射治療技術、上海地區首例頸動脈支架植入術治療腦缺血等。

之後,他又成功實施了多項革新技術的“首例”,2005年他首創“逆向導絲技術”,使傳統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對冠狀動脈完全閉塞成功率不足65%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完成國內首例經皮主動脈瓣膜置入術,該項手術應用心臟導管技術而無需開胸,為不能進行外科開胸手術的高齡患者帶來了希望。2012年他完成亞洲首例經導管二尖瓣夾合術;2013年完成國內首例經皮肺動脈瓣置入術;2014年完成華東首例左心耳封堵術;2015年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溫冷凍消融去腎動脈交感神經術等。2018年,完成了世界首例經心尖二尖瓣夾合術,二尖瓣夾合器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二尖瓣介入新器械,該手術的開展標誌著我國二尖瓣反流治療進入微創新時代。


這位院士醫者仁心 病人是他永遠的牽掛

在他的呼籲下,中山醫院建立了華東地區第一條24小時急性心肌梗死搶救的“綠色通道”,使心肌梗死病人能在抵達醫院後90分鐘內得到有效治療,19年來成功搶救超過3500餘例重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率超過96%。

20年前,進口藥物支架剛剛引進中國時,冠心病患者裝一個支架需要花費4萬多元。而今天,心臟支架的價格已降至1萬元。但是鮮有人知曉,將藥物支架國產化並加以改良的,就是葛均波。他研製國內首個可降解塗層新型冠脈支架,打破了國外支架的長期壟斷,這種支架不僅讓病人的手術效果更加好,同時每年也為中國患者節省了12億元的醫療費用。目前該支架已出口俄羅斯、印度、新加坡等多國,成果獲2011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之後,他馬不停蹄,又研製出我國首個完全可降解冠脈支架“Xinsorb”,該支架有別於傳統金屬藥物支架,由高分子聚乳酸構建藥物釋放平臺,植入體內兩到三年內將被完全降解吸收,血管結構以及舒縮功能完全恢復至自然狀態。2013年在國際權威心臟介入大會上,該研究結果以特邀報告的形式公佈,引發熱議,成為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支架在國際上發出的最強音,引領了我國“冠脈介入治療的第四次革命”。該器械上市後,預計國內年銷售額超過50億元,相較國外同類產品每年可節約醫療費用75億元,社會經濟效益巨大。

放棄行政工作 他說自己無法割捨病人

在回國的這些年中,葛均波的時間都是被安排得滿滿當當,雖然很辛苦,但是他卻如飲甘飴,因為他的每次努力都可以讓無數的生命獲得重生的希望。

2013年12月,葛均波被任命為同濟大學副校長,他的很多時間都放在了行政工作中,他為同濟大學醫學院的發展制定了頗具前瞻性的發展戰略,要大力發展幹細胞醫學、口腔醫學、心理衛生醫學等學科的發展,獲得了很多好評。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短短二年後,他卻辭去了這個職務。他告訴記者,自己太捨不得病人了,做了行政工作,大量的時間都在開會,有時候接到醫院的手術室打來的電話,他都無法第一時間回到醫院,來到特別需要他的病人身旁。那種矛盾痛苦的心情旁人可能無法理解。最後他還是做出了人生中的又一個重大選擇,那就是放棄行政工作,繼續做一個好醫生。

這位院士醫者仁心 病人是他永遠的牽掛

作為中國政協委員,每年全國二會前,葛均波都要把一年的工作體會加以總結,他的提案數量多、質量高,而且所有的提案的目標都是為了提高全民的健康。今年葛均波的提案包括《加強醫學科普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助力健康中國建設》《提升醫學人才培養質量,滿足醫療機構人才需求》《進一步完善和深化胸痛中心急救體系建設》等。在《進一步完善和深化胸痛中心急救體系建設》提案中,葛均波非常專業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顯示,心血管病死亡占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現階段,主要有三方面的時間延遲影響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效率,分別是病人延遲、轉運延遲和治療延遲。而胸痛中心的建設,主要是從以上三個方面優化流程,從而縮短患者救治時間,提高救治效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預後。

推進協同創新 他的夢想是擁有更多核心技術

離開行政工作的葛均波做了一件非常有衝擊力的大事,那就是發起成立了“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這是一個以醫生為中心的協同創新平臺。

在葛均波看來,雖然中國的科學界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在減少,部分領域從跟跑走向並跑,但是現在整個醫療行業依然比較浮躁。事實上我們在很多領域與國外發達國家之間還是有很大差距,核心技術非常缺乏。比如雖然我們已經可以做支架,但是這些支架的製造原材料全部來自國外。

”自主創新非常重要,有些人沒有眼光,嫌棄自主創新研發時間長,經濟效益顯現慢,不如拿錢買西方國家的產品進行復制,便宜又省力,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我們鼓勵吸收引進消化再創新,但是必須要有核心技術,否則將永遠受制於別人。應該加強基礎研究工作,通過協同創新去解決醫學領域的技術難題。”葛均波說。

在“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下,葛均波還建立了一個虛擬的創新學院,這個學院沒有固定的場所,每年會招收40位學生。其中有投資人、有大型企業的技術總監,有思維活躍的臨床醫生。葛均波介紹說,學員會把一些醫療器械產品帶過來讓專家評審,大家討論該產品的潛在使用病人的情況、未來的市場份額情況、是否存在設計問題、、是否適合投資等。會有專門的製造人員將其變成樣品,進入臨床做動物實驗,投資人如果相中馬上可以進行投資。僅僅去年就有6個項目獲得投資人青睞,開始了產業化的過程,這些項目涉及瓣膜、支架、導管等心臟領域的重要醫療器械。創新學院還與以色列心血管交流大會進行合作,會定期派學員去學習他們創新創業經驗,以色列的專家還會定期到中國來授課。

對於上海全球科創中心的發展,葛均波也給了一些建議:上海有人才優勢,比如在醫療器械行業,張江有這裡很完美的上下游產業鏈,這裡可以找到一流的科學家、優秀的實驗人員。上海在對外交流方面也有優勢。上海應該加大投入,提高政府部門對企業的服務意識,把相關政策真正落地。而對於長三角協同創新的發展,葛均波也有自己的想法,每個地區、每個企業都應該做自己擅長的方面,在產業的某個領域或者某個節段上做到極致完美,就像所有的勞動模範,他們最大特點就是將最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完美,只有這樣才能打造一個協同創新的網絡。切記不能求全求大,妄圖控制整個產業鏈,這樣做就失去了自己的優勢。

嚴格要求學生 他重能力更看人品

回國20年,葛均波已經是桃李滿天下,全國很多醫院的心內科主任都出自葛均波的門下,上海各大醫院30%的心內科主任都是葛均波的學生。

葛均波對於學生的選擇有些與眾不同。他說,不希望自己的學生特別聽話,希望他們有質疑和挑戰精神,理想的學生不一定是考分最高的,但是一定要努力用功,而且是人品端正。他講述了前些年發生的一個故事:有一次研究生複試,等電梯的時候周圍人很多,有個年輕人拼命往裡擠,葛均波提醒他慢點,還有很多病人等著乘電梯。那個年輕人白了他一眼不耐煩地說關你什麼事情。結果複試的時候發現他正是複試研究生中的一個,而且筆試成績很高。最後沒有錄取他。葛均波說,這個學生的態度缺乏基本道德素養,以後無法和病患處理好關係,所以不適合做醫生。

一個優秀的老師對於學生的影響非常大,學生在老師身上學到的不僅僅是科學知識,還有科研精神、嚴謹思維和做人道德。葛均波回憶起當年在上海醫科大學的求學經歷。當時葛均波的導師是陳灝珠院士和姜楞教授。有一年冬夜,葛均波在實驗室裡做動物實驗,因為怕試驗的狗在半夜死去,他在實驗室裡搭了一張小床。習慣北方生活的葛均波很不適應上海的陰冷的冬季。姜老師非常關心他,半夜給他拿了一床被子過來。當時讀博的科研補助是每個月83元,姜老師總是會從科研經費裡多拿出20元補助給他,讓他的生活不會非常拮据。這些關懷讓葛均波這個從農村走出的寒門學子倍感溫暖。

在葛均波心裡,一位潛在科學家的特質首先是有好奇心,醫學領域還有很多缺陷,有很多問題需要去解決,有好奇心的人可以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第二是執著,他應該有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遇到困難可以選擇堅持。第三是要有寬廣的胸懷,對病人要有愛,可以容忍身邊的同事和學生超越他,而且應該為他們的突出貢獻感到由衷地高興。葛均波很敬佩王振義院士,他不僅科研上非常出色,還會國家培養了好多傑出的科學家。

對於學術道德,葛均波也是非常重視,他認為不能對於違反學術道德行為放縱和容忍,必須嚴加管束。另外醫生撰寫的科研論文不應該只是以不抄襲為通過標準,學術論文需要有實用價值,他說自己前不久審評過一篇論文,一位區級中心醫院的臨床醫生居然寫了一篇關於益母草治療老鼠痛經的論文,他覺得這是浪費醫療資源的不恰當行為,沒有讓其通過。

“基層的臨床醫生為什麼不去嘗試去一些慢性疾病治療的科學研究呢?是不是我們的論文考核機制出了問題?如何才能從深層次上杜絕這些學術不良的行為的產生?”葛均波提出了一長串的疑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