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恢復高考之際 南安梅山這一家子5人金榜題名

高考 大學 政治 楊奕 東南網 2017-06-10
40年前恢復高考之際 南安梅山這一家子5人金榜題名

一家人中有李玉玲(前排左二)、李立仁(前排左四)、黃泉豐(前排左六)、李友仁(前排左七)和楊奕寬(後排右五)五位1977級大學生。 (家屬供圖)

1977年,全國570多萬考生湧入已關閉10餘年的高考考場。恢復高考,不僅讓許多青年和家庭的前途發生了轉折,更成為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巨大推力。今年距離恢復高考正好40年,來自南安的讀者李立仁致電本社24小時熱線96339反映,他們家有五位至親是1977級大學生。據悉,李立仁和哥哥、妹妹以及姐夫、妹夫都參加了1977年高考,並同時考上大學。昨日,記者來到南安梅山,聆聽其背後的故事。

轉機 高考制度恢復 兄妹踴躍報名

李立仁的父親李斯圖、母親陳惜治,分別是光前醫院(當時的國專醫院)的會計和護士。兩人生育二男四女,由於歷史原因,六個兄弟姐妹中,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成為回鄉知青,要想改變命運,只有高考一條路。老大李小川(女)只念到初一,未能參加高考。老五、老六是上山下鄉女知青,有條件被招工,後來分別畢業於泉州師範學校和晉江地區技工學校。

1974年春,李小川和黃泉豐結婚。黃泉豐為1966年高中畢業生,是公社社辦木器社工人。那年夏天,排行老三的李立仁和哥哥李友仁高中畢業;一年後,老四李玉玲高中畢業。兄妹三人別無選擇,只能回鄉務農。一年半後,李友仁到醫院當臨時工;李立仁則到梅山公社革委會辦公室當半脫產人員。

1977年,我國高校招生制度進行重大改革:“自願報名,文化考試,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招生對象是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包括按政策留城而尚未分配工作的)、複員軍人、幹部和應屆高中畢業生。喜訊猶如石破天驚,迅速插上翅膀,四下擴散。

據李立仁介紹,高考牽動了整個社會的神經,一時間,“有老課本嗎?”成了熟人見面打招呼的常用語。彷彿變戲法,一夜之間,塵封多年的舊課本,就像文物一樣,紛紛冒了出來。交了五毛錢的報名費後,他和哥哥、姐夫、妹妹也決定放手一搏。

國光中學輔導班應運而生,吸引了不少報考者,有500多人前去補習。黃泉豐停下了公社木器社的雕花活;李友仁當梅山醫院發電廠臨時工,可以一心二用,公私兼顧;李玉玲連中午也在拼搏,有時白天沒電,便點起了煤油燈……

1977年12月16日和17日,他們參加了由本省命題和組織的統考。當時共考四場,語文、數學和政治各100分,文科的史地和理科的理化也各為100分,總分400。

40年前恢復高考之際 南安梅山這一家子5人金榜題名

李立仁(第一排左一)、李玉玲(第一排左二)、李友仁(第二排右一)和長輩合影。 (家屬供圖)

錄取 先後收到通知書 消息轟動一時

李立仁稱,當年高考成績並未揭曉,只是公佈初選名單,並於1978年1月9日當晚通知考生本人,10日上午8時開始體檢。“我們四個至親都榜上有名,這消息轟動一時,親朋好友紛紛祝賀,父親皺紋密佈的臉膛,不時笑成一朵花。”

隨後進入錄取階段,省外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在春節前夕就陸續寄達。1978年2月5日,李玉玲和大哥李友仁兩人正在舊大厝推磨,碾米磨漿。嘿,江西冶金學院錄取通知書來了,李玉玲一聽說是她的,立即撂下活路,將大哥撇在原處,連蹦帶跳,趕到廳堂上拆閱。1978年2月22日,李友仁也接到了福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當年3月下旬,福建農學院的錄取通知書發下,姐夫黃泉豐成為該校農機系農業機械專業新生。這時,李立仁還是沒有收到錄取通知書。4月1日,他從公社辭職,準備重整旗鼓,好好複習,夏季再考。5月2日,晉江地區師範大專班的錄取通知書姍姍來遲,他權衡後決定去上學。

畢業 知識改變命運 每人各有精彩

李立仁說,大專畢業後,自己回母校南安國光中學任教,業餘研究文學。目前,他是中國鄉土詩人協會會員、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南安市唯一的首屆福建省“書香之家”戶主。先後出版詩集《閩南風景線》和傳記文學專著《光前裕後 風範永存——李光前傳》。

李友仁被分配到廈門商檢局,在退休前是廈門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副廳級公務員、高級工程師。在任杏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局長兼黨組書記期間,他獲評廈門市第十二屆(2008—2009年度)“精神文明先進工作者”、2011—2012年度廈門市優秀紀檢幹部。

黃泉豐被分配到南安鐵工廠當技術員,後來奉調南安縣經委,曾掛職擔任南安柴油機廠廠長。

李玉玲後來與同校深造的楊奕寬喜結連理。巧的是,楊奕寬也是1977年第一次參加高考就被錄取的,並於1982年春考取北京鋼鐵學院鍊鐵專業碩士研究生。兩人大學畢業後,分別被分配到福建省冶金廳和福州軸承廠工作。李玉玲在退休前,是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省級高校精品課程“國際貿易實務”主要負責人,楊奕寬現為集美大學副教授。

如今,每當聚會之時,他們往往不由自主地回憶改變他們命運、對中華民族的復興有著非同尋常意義的那次高考。

(記者 吳志明 實習生 劉詩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