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高考狀元可以穿越到科舉時代,有多少機會成為真正的狀元?

——本篇為觀物記【9】——

當代大眾對於科舉制度的印象,可以用兩個典型場景來代表:

一個是周星馳主演的《大話西遊》最後一段,吳孟達扮演的一位考取功名的讀書人,光榮返鄉。他的兩個妻子正在磨豆腐,他摟著兩位娘子感慨萬千:“辛苦娘子磨豆腐,辛苦娘子磨豆腐!”這其實是傳統戲曲科舉經典場景的漫畫版。藉由科舉考試,普通人的命運徹底改變,過上夫榮妻貴的幸福生活,是傳統戲曲的老梗兒。

如果高考狀元可以穿越到科舉時代,有多少機會成為真正的狀元?

另一個就是中學課本里的范進中舉。多年打拼終於中舉的范進,經不住這巨大喜悅的衝擊,竟然瘋了,被他的岳父胡屠戶一巴掌打醒了。在這個場景下,人們對於科舉制充滿了厭惡,認為是戕害人性的一種制度。

這兩種場景都有一定的誇張。

科舉制作為中國古代一項選拔精英的制度,並沒有給普通人提供那麼多“誰料皇榜中狀元”的機會,歷史上的狀元也沒有那麼多故事可講;科舉制也不像後期發展到極致時那樣,成為戕害靈性、扼殺人才的制度;在絕大多數時間,科舉制都是作為一項優良的選拔人才制度發揮作用。

中國的科舉制,從隋煬帝(想不到吧,就是他老人家建立了科舉制)大業二年(606年)開始,到1905年廢除,存在了一千三百年,給中華文明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即使科舉制度已經廢除一百多年了,科舉文化依然影響著我們。比方說,每年高考的第一名都會被稱為“高考狀元”,各地都不遺餘力地表彰、宣傳本地的“高考狀元”。

高考結束,放鬆一下!今天不妨腦洞一下,如果高考狀元可以穿越到古代,有多少機會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狀元。


一、成為真正的狀元,首先要穿越到唐朝以後

如果想穿越到古代當個狀元,那麼可要把握好時間機器,一定要穿越到唐朝以後。

因為在唐朝之前,還沒有狀元這個說法;在隋朝以前,連科舉考試都沒有。

1、沒有科舉制的時代,如何選拔人才?

西周採取分封天下制度來管理國家,由天子、諸侯、卿、士分級負責,各階層依照血緣世襲。到了東周,這個制度開始崩潰,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為各國的國君服務。

漢朝以後,採用察舉制與徵辟制。前者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材,後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會徵辟人才。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察舉制沒有客觀評選準則,雖有連坐制度,後期逐漸出現地方官員徇私、所薦者不實的現象,弊端叢生。

魏文帝時創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晉、六朝時沿用此制。魏晉時代,世族勢力強大,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不但堵塞了民間人才,還讓世族把持朝廷人事,影響皇權。

到了隋朝,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他命令各州每年推選三人蔘加考試,合格者可以做官。

如果高考狀元可以穿越到科舉時代,有多少機會成為真正的狀元?

隋煬帝

隋煬帝大業年間,開始設置明經、進士二科,以“試策”取士,這標誌著科舉制正式誕生。

2、古今狀元知多少?

“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隋煬帝開科舉,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治國策略的論文,叫試策。

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揭開中國人才選拔史上新的一頁。

科舉制度在唐朝得到進一步完善,“狀元”之稱就始於唐代。

狀元,就是進士的第一名。據周臘生先生考證,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狀元孫伏伽,到清代光緒三十年的最後一位狀元,科考榜數為745榜,產生了約592名狀元。加上其他非“正統”政權選考的狀元及歷代武狀元,歷史上總計產生“狀元”約為886人。


二、唐朝狀元:寫得了詩、讀得了經、求得了人、賣的了萌

唐朝科舉,要經過鄉試(州、縣考試)——省試(尚書省禮部考試)——吏部複試三個環節。

1、科舉備考兩條路

在唐朝,一個人參加科舉,有兩條路備考:

一是作為生徒,即在中央官學與地方官學讀書的在校生,學校考試合格,便可直接參加朝廷尚書省主持的考試,就是省試。每年仲冬(農曆十一月),中央官學和州縣學館把通過校內考試合格的生徒名單報送至尚書省。

二是作為鄉貢,即不在學校上學的社會知識青年欲參加科舉考試的,可以向所在州、縣官府報考。考生要先經過州、縣逐級考試,合格者送至京城長安參加尚書省的省試。

生徒和鄉貢送至尚書省報到後,均須填寫姓名履歷及具保結(有擔保人),由戶部審查後,送考功員外郎考試,自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起移試於禮部。

2、唐朝科舉考什麼

禮部考試時間大約在每年農曆三月。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大類:每年定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唐朝素質教育很全面,考試科目很多,不同時期科目也不盡相同,前後不下幾十種,常設的科目有: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此外,還有不定期的制科和武舉科等。郭子儀就是武狀元出身。

後來發展為以明經、進士兩科為主。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前者難,後者易,所以進士受重視。

一般狀元都是針對進士科來說的,所以若想成為狀元,一定要認準——進士科。

3、進士及第“登龍門”

唐朝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叫做“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採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

如果高考狀元可以穿越到科舉時代,有多少機會成為真正的狀元?

唐朝的曲江宴飲

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春風得意也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

如果高考狀元可以穿越到科舉時代,有多少機會成為真正的狀元?

今天,在大雁塔上題名屬於破壞文物行為

唐朝不是特別重視狀元,但考第一畢竟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事。唐朝有試卷密封的做法,所以圍繞著狀元有很多暗箱操作,最著名的當屬王維。

相傳王維考取功名前,躊躇滿志,意欲摘取桂冠。聽說有個詩人張九皋通過公主的途徑,已得到取殿試第一的許諾,便通過岐王李範引見,面見公主。宴席之上,王維表演《鬱輪袍》,以精湛技藝和傳神情感撥動公主心絃,終於"大魁天下",踏上仕途,名揚四海。

如果高考狀元可以穿越到科舉時代,有多少機會成為真正的狀元?

王維彈奏《鬱輪袍》

進士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當了十年“京漂”,去節度使處當幕僚,才踏進官場。

在唐朝,中狀元還是有很多幕後操作的,你要寫得了詩、讀得了經、求得了人、賣的了萌。到了後期,科舉逐漸被世家大族把控,普通人家的孩子機會很少。所以才有落第士子黃巢的“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三、宋朝狀元:天子門生,真正“香餑餑”

如果能夠穿越到宋朝,恭喜你,到了讀書人的樂園!宋朝堅持“重文輕武”的選官原則,讀書人受到高度重視,地位很高。

1、宋代考試,公平第一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

宋朝對科舉制做了幾個重大改進,使之更公平、合理、普惠,包括:

1)實行糊名、謄錄制度。考官無法看到考生的名字,甚至連筆跡都看不出來,像唐朝時那種考官可以作弊的事情基本杜絕。

2)天子門生,直接授官。宋太祖下令,科舉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所有及第的人都是天子門生。殿試以後,不須吏部考試,直接授官。

3)確立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製度。宋太祖開寶六年舉行殿試,殿試成為科舉制最高一級考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三級考試製度。

4)宋代擴大錄取範圍,名額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南、北宋320年,總共開科118次,取進士2萬人以上。

5)瓊林宴。南宋以後,要舉行皇帝宣佈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

所以,如果穿越到宋朝,你只管好好讀書,不用考慮其他的因素太多。“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宋代是有較大概率做到的!

2、宋代狀元是“香餑餑”

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確立了殿試和唱名制度,“狀元”用於指代參加“殿試”拔得頭籌者。

從宋代開始,“狀元”往往被授予較好的官職,“狀元登第者”享受“傳臚”時被人“圍觀”的禮遇和榮耀,而且往往不到十年就會被重用。

兩宋共舉行進士考試118次,產生至少118名狀元,其中呂蒙正、宋庠、陳堯叟、蘇易簡、樑克家、文天祥等26人官至宰相、副宰相,北宋彭汝礪、黃裳、陳堯諮、鄭燮、何昌言等24人為尚書、侍郎等四品官員,南宋汪應辰、張九成、王十朋、張孝祥、趙逵、袁甫等21人為尚書、侍郎等四品官員。

如果高考狀元可以穿越到科舉時代,有多少機會成為真正的狀元?

南宋狀元文天祥

兩宋對於狀元的待遇,可謂優厚。狀元中確實也人才輩出,在歷史上留下了足跡。

3、千萬不要穿越到元朝!

蒙古人不看重開科取士,滅宋後一度不舉辦科舉。

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才再次開辦科舉,到元順帝滅亡時止,科舉時辦時廢,共舉辦過十六次,取士一千餘人。

元科舉所選人材也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地位也不高。


四、明清狀元:層層通關,八股取士

如果穿越到明清,就有點遺憾了:科舉制度成熟定型,科舉略等於八股。對於讀書人來說,科舉已經扼殺靈性的事情了——所以賈寶玉打死不願考。

明清時代科舉制度分為兩個階段:童試和科舉。

1、童試:考中秀才只是科舉起點

明清時代,學校成為科舉的必由之路。科舉第一階段是“童試”,是預備性考試。考生無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或“童生”,要參加縣、州、省三級學校的考試,省級考試稱為“院試”,院試合格後就是“秀才”,獲得“秀才”資格之後才能參加高一級的考試。

秀才地位比老百姓高出一等,見了知縣可以不下跪,官府也不能隨便對其動用刑罰。《儒林外史》第三回寫到范進中秀才之後,老丈人胡屠戶說:“你如今既中了相公(秀才),凡事要立起個體統來……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這就是壞了學校的規矩,連我臉上都無光了。”

童試是科舉考試的第一步,但已有成千上萬的人被攔在了這一步。

2、科舉三連:鄉試——會試——殿試

1)鄉試

鄉試是省一級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叫“大比”,因為考期定在農曆八月,故又稱“秋闈”。

鄉試在各省城舉行,通過者稱為“舉人”。鄉試中舉稱“乙榜”,也叫“乙科”,第一名叫“解元”,“解”,發送也,意思是說由地方考取了將發送到京城去參加“會試”,“元”是第一。第二名叫“亞元”,第三、四、五名叫“經魁”,第六名叫“亞魁”,其餘稱“文魁”。

如果高考狀元可以穿越到科舉時代,有多少機會成為真正的狀元?

文魁匾

如果高考狀元可以穿越到科舉時代,有多少機會成為真正的狀元?

鄉試中舉,可在家裡製作“文魁”匾額

按清代科舉制度規定,舉人可以到吏部註冊,有機會取得官職,可以當縣官,不過職位很少。范進後來就走這條路當官了。

2)會試

會試是中央級的考試,鄉試後第二年的春季農曆二月在京城舉行,由禮部主持,故又稱為“春闈”或“禮闈”。

參加會試的是全國各地的舉人,錄取名額有時只有30餘人,有時多達400餘人。會試錄取後被稱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錄取總名額由皇帝臨時決定。如果會試未被錄取,可改入國子監做監生,待以後有條件時可授予京師小官或府佐、州縣正官等。

如果高考狀元可以穿越到科舉時代,有多少機會成為真正的狀元?

江西士子羅協中考取貢生後的貢單(憑證)

會試本無複試,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壬辰科,有人作弊,遂進行復試。複試列一、二、三等者,准予參加殿試。

3)殿試

“廷試”或“殿試”,會試之後(一般在農曆四月)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由大學士、尚書、都御史、通政史、大理寺卿、翰林學士、詹事等擔任讀卷官,以禮部尚書、侍郎任提調,由御史監試。

殿試只試策問一場,考生當場交卷,彌封後送讀卷官審閱。

如果高考狀元可以穿越到科舉時代,有多少機會成為真正的狀元?

明代趙秉忠的殿試卷是當今唯一留存的狀元卷

殿試不淘汰,參加殿試的貢士均能獲取進士資格。殿試考中稱“甲榜”,也叫“甲科”。

如果高考狀元可以穿越到科舉時代,有多少機會成為真正的狀元?

殿試捷報

殿試之後,在揭曉錄取結果時,要在殿前舉行一次隆重的唱名典禮。殿試後,皇帝要親賜諸進士宴。

如果高考狀元可以穿越到科舉時代,有多少機會成為真正的狀元?

金榜題名

如果高考狀元可以穿越到科舉時代,有多少機會成為真正的狀元?

金榜題名

中了進士,功名就算到了盡頭。 凡是通過乙榜中舉人,又通過甲榜中進士而做官的人,叫做“兩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會元”“狀元”的,叫做“連中三元”。

據考證,唐朝以來“連中三元”的共有13人: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巖叟、馮京;金朝的孟宗獻;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商輅(lu)、清朝的錢棨(qi)、楊繼昌。

五、科舉考試之苦,你想象不到

現在考生說高考壓力大,古代的考生就笑了。

在科舉時代,考取功名是每一個讀書人的夢想,也承載著家族的期待,壓力之大,不言而喻。晚清名臣曾國藩晚年自述偶爾會做科舉之夢,夢見考場上寫不出字來,可見科舉對人的影響有多大。

日常學習,嚴寒酷暑就不必說了,古人還有趕考之苦。除少數居住京城、省會等大城市的士子,居住在窮鄉僻壤的士子,都要艱苦跋涉去趕考,路上不小心遇到“小倩”,或得病死掉,連屍骨還鄉都不能。

如果高考狀元可以穿越到科舉時代,有多少機會成為真正的狀元?

無數人間悲喜劇,就在趕考路上發生

到了考場,還有一些今人想不到的考驗。

1、看看古時考場的樣子

明清時期,各省多在省城東南建立貢院作為鄉試考場。北京貢院建於崇文門內觀星臺西北,南向;東西文場各有南向成排、形如長巷的號房57排,共9064間號房。

每間號房,約高六尺,深四尺,寬三尺。東西兩面磚牆離地一尺多至二尺多之間,砌成上下兩層磚縫,上有木板數塊,可以移動。

如果高考狀元可以穿越到科舉時代,有多少機會成為真正的狀元?

白天,將木板分開,一上一下,上層是桌,下層是凳;晚上,將上層木板移至下層,並在一起,又成了臥榻。

如果高考狀元可以穿越到科舉時代,有多少機會成為真正的狀元?

書桌

如果高考狀元可以穿越到科舉時代,有多少機會成為真正的狀元?

臥榻

在考試期間,考生經搜身後,攜帶筆墨、臥具、蠟燭、餐食半夜進入號房,吃飯、睡覺、寫文章都離不開這幾塊木板。

鄉試三場共計九日,農曆八月天氣尚熱,日間烈日炎炎,加上做飯的爐火灼炙,悶熱得使人難受;每排號房尾部有廁所,臭氣瀰漫。

“三場辛苦磨成鬼,兩字功名誤煞人”,熬過號房考試的日子,也是一個考驗。

2、命運之玩笑

走到殿試這一步,已經很不容易了。中國古代有這麼一句話:“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功德五讀書。”說的是一個人能否在科舉方面取得成功,第一因素還是命。

成為狀元,還有很多偶然因素,說來往往可笑。

要帥的:明惠帝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的殿試,原定王艮為狀元,後因其貌不揚而降為第二名,讓胡靖當上了狀元。

要健康的:明英宗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殿試原定張和為狀元,英宗派太監細察,發現他的眼睛有病,於是將張和降為二甲,讓施槃(pan )當了狀元。

特別是,名字要好聽: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殿試原定孫曰恭為狀元,但皇上說“曰恭”合起來是“暴”字,於是降他為探花。同時皇帝發現考生“邢寬”名字好,表示刑法尚寬,喻意仁政,遂決定邢寬為狀元。

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癸卯科殿試,正值光緒皇帝三旬壽辰,當考官們在確定殿試名次時,忽從名單中發現了“王壽彭”三個字,覺得“壽比老彭”意思深遠(老彭是古代傳說中高壽的人),決定錄取王壽彭為狀元,表示給皇上祝壽,祥瑞吉利。

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讀卷大臣原擬朱汝珍列第一名,怕慈禧太后不悅,因光緒帝寵妃珍妃向為慈禧所恨,是年又值久旱不雨,見到劉春霖的名字,以為吉祥,遂定為一甲一名,劉春霖成為最後的狀元。

3、最後八卦一下:狀元成為駙馬的機會有多少?

傳統戲曲小說往往安排狀元做駙馬。其實古代人早婚,狀元的平均年齡為30—40歲,大都已經成家,不可能當再當皇帝的乘龍快婿。

事實上,明清兩代200餘名狀元,沒有一個駙馬。歷史上可考的狀元做駙馬,僅有唐武宗會昌二年狀元鄭顥成為唐宣宗的駙馬。

如果高考狀元可以穿越到科舉時代,有多少機會成為真正的狀元?

女駙馬?不可能的!

總的來說,狀元的確是個稀罕物種,1300年才出了886個。除了自身努力讀書,還要有很強的“中獎體質”,說到底——也就是好命——才行。普通人,基本不必想了。


參考文獻

郭齊家:《中國古代考試製度》

周臘生:《科舉時代出過多少狀元?》《再談歷代狀元知多少》《狀元稱謂探考》《晚唐狀元駙馬鄭顥家世生平考》等

傅璇琮 :《唐代科舉與文學》

圖片攝自國子監科舉博物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