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論壇丨6年媒體“一帶一路”報道趨勢,最全最深入分析!

高峰論壇丨6年媒體“一帶一路”報道趨勢,最全最深入分析!

正文共6060字,預計閱讀時間16分鐘。

2013年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首次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偉大構想,倡議一經提出便受到國內外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傳播陣地,新聞媒體肩負著客觀公正報道、增強傳播效果的重任,是反映“一帶一路”在建設成果、共贏理念等各個方面的一面鏡子。分析媒體對於“一帶一路”的報道情況,可以為媒體在“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邁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發揮應有作用提供借鑑。

國家信息中心“一帶一路”大數據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國內媒體“一帶一路”報道量達67萬餘篇,平均每月刊髮量超過1萬篇。

高峰論壇丨6年媒體“一帶一路”報道趨勢,最全最深入分析!高峰論壇丨6年媒體“一帶一路”報道趨勢,最全最深入分析!

我們分析了2013年-2018年“一帶一路”報道中的關鍵詞,發現“互聯互通”、“經濟發展”、“經貿合作”是相關報道中提及次數最多的,這從側面印證了“一帶一路”是新時代的經濟合作倡議,是中國分享發展紅利,與世界其他國家互利互贏的合作平臺,不帶有任何地緣、政治、軍事等目的。

1

2013-2014:以官方發聲為主,民間仍有錯誤解讀

2014年,“一帶一路”這個當時還很新鮮的詞彙,開始逐步見諸報端,彼時媒體主要從絲路精神、倡議提出背景以及與古絲綢之路的聯繫等角度介紹“一帶一路”。醞釀中的“一帶一路”規劃、各地的積極參與情況以及年底召開三次重要會議成為當年報道熱點。

我們會發現,這一時期有很多試圖從宏觀層面闡述“一帶一路”核心內涵、願景目標等內容的文章,如《人民日報》題為《“一帶一路”跨越時空的宏偉構想》,從歷史、世界、現實等維度闡述“一帶一路”的內涵。文章表示,“一帶一路”秉承開放包容的絲路精神,不限國別範圍,不是一個實體,不再另起爐灶,不搞封閉排外機制,不以控制他國經濟命脈、改變他國政治制度為目的,有意願的國家和經濟體均可參與。同時也有一些媒體因為自身就不瞭解、不清楚“一帶一路”的本質,在報道中出現了一些偏差,特別是繪製“一帶一路”地理路線、用“戰略”來作為“一帶一路”的定義等情況時有發生,這一情況直到2017年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召開才逐漸消失。

在這一段時間中,隨著國家層面“一帶一路”整體規劃浮出水面,各地方也在積極響應這一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南方日報》報道稱,2014年12月23日,新疆成立了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這是全國首個地方成立的推進“一帶一路”領導小組。而早在年初的全國兩會上,雲南省就表態,將發揮雲南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連接交匯的戰略支點作用(注意,此時“戰略”一詞還常見使用),努力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規劃。雲南的積極表態在報道量上也有體現——《雲南日報》位列2014年省級日報發文量首位,此外《南方日報》、《福建日報》、《陝西日報》在省級日報單位中發稿量排名靠前。

2014年年底陸續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中國APEC峰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成為當年報道的高潮,報道量也較以往翻了兩倍有餘。新華社引述專家觀點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進一步闡明瞭“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意義、原則和措施,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儘早“開花結果”。澎湃新聞發表的文章指出,從2013年首提“一帶一路”,到2014年走入“務實合作環節”,再到如今對話會提出的“以亞洲為重點實現全方位互聯互通”,一個新的戰略構想在世界政經版圖開始從容鋪展。

2

2015-2016:倡議轉為國際共識,迎來多次報道高潮

2015年3月,隨著《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在博鰲亞洲論壇期間發佈,“一帶一路”迎來了報道高潮。從報道量上看,國內媒體當月發表的文章首度破萬,達到18000餘篇,並且在此後的數月都保持了報道熱度,“一帶一路”從2015年開始成為了全民熱議的話題

國內方面推動宣傳報道的一大舉措,就是在此後的一個月就啟動了中央主流媒體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採訪活動,組織記者赴國內有關地方和沿線國家開展采訪報道。《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日報》、中新社等媒體均在其中,從願景成果、國內海外、歷史人文等不同角度圍繞“一帶一路”開展報道,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營造積極的輿論環境。

《人民日報海外版》從“為什麼提出‘一帶一路’”,到“‘一帶一路’是什麼”,再到“‘一帶一路’怎麼建”等不同角度,梳理了《願景與行動》文件中的20條“乾貨”。《光明日報》邀請程國強、劉衛東等權威專家對文件進行解析。新華社發表的評論文章指出,“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對‘一帶一路’建設的論述,會議期間相關願景與行動文件的宣佈,是博鰲亞洲論壇的新航標,更是中國和亞洲乃至世界合作共贏的新起點。”

2015年的另一個報道高潮來自12月25日,中國倡議成立的首個多邊金融機構——亞投行成立。哪些國家成為創始成員國、中國究竟要通過亞投行做什麼、亞投行能夠為“一帶一路”提供多少資金等是全球高度關注的問題。而中國絕不是通過亞投行改變現有的國際金融秩序、而是對其進行有益補充,則是對外提及最多的迴應。

如果說2015年是“一帶一路”倡議走到世界聚光燈下的第一年,那麼2016年“一帶一路”倡議則開始走入世界舞臺中央。這一年“一帶一路”倡議首次寫入聯合國大會決議,其倡導的互聯互通理念也被納入G20杭州峰會的成果文件。當年8月,習近平主席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提出8項要求,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一帶一路”究竟是什麼、要做什麼、怎麼做變得完整、清晰、具體,從中國主流媒體來看,對其的認識已經很少出現偏差,關注重點開始轉向重點項目以及海外對其的分析與認同

2016年3月,安理會通過第2274(2016)號決議,呼籲加強區域合作進程,包括落實“一帶一路”等區域發展舉措。2016年11月,聯合國大會第A/71/9號決議首次寫入“一帶一路”倡議,呼籲國際社會為“一帶一路”倡議建設提供安全保障環境。這兩次寫入聯合國決議令“一帶一路”的報道迎來了2016年的兩次高潮,時任聯合國副祕書長的吳紅波、時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的劉結一以及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等陸續在《人民日報》刊文,稱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已轉化為國際共識,帶來了廣闊合作前景和豐碩成果

這一年另一次報道高潮來自8月的“8·17座談”。這是國內首次就“一帶一路”建設工作舉行的專題座談,習近平出席並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了八項推進“一帶一路”工作的具體要求,對“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工作、建設路徑和建設目標都給予了清晰的答覆,特別是提到了“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能合作、經貿產業合作區為抓手,實施好一批示範性項目,多搞一點早期收穫,讓有關國家不斷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這令國內媒體找到了報道的抓手,對重點方向、重點國別、重點項目的報道開始成為主流,六大經濟走廊以及雅萬高鐵、中俄原油管道、中老鐵路、中泰鐵路、匈塞鐵路、瓜達爾港、中白工業園等重點項目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媒體的報道中。

值得一提的是,“可持續發展”一詞從2016年起成為報道中的高頻詞,並且出現頻率逐年增加。這也體現了“一帶一路”倡議將有利於促進區域內各國經濟在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發展。

此外我們還發現,“周邊國家”在2014年到2016年都是報道中提及較多的詞彙,但是在2017年之後就很少提及,與之對應的是“朋友圈”一詞成為2017年的高頻詞。這也表明從“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從中國周邊走向世界,未來將會有更多國家認可並加入到“一帶一路”倡議中來。

3

2017至今:宣傳報道迎來“爆發期”,走向多元化

2017年5月,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這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方就此召開的規格最高的國際會議,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舉辦的最重大的主場外交活動,是中國打開家門展示成就、表達理念的一次重要行動,吸引到國內外媒體的極大關注。

因此在這一年,“一帶一路”報道迎來了爆發期,首屆高峰論壇召開當月媒體報道量達到了創紀錄的12.6萬篇,2017年月均報道量也是過去幾年之首。

而從媒體報道的主題變化中,我們也能夠清晰的感受到“一帶一路”倡議越走越清晰、越走越踏實。在高峰論壇前夕,國內媒體的報道以成績總結、分析評論為主,闡釋“一帶一路”建設的豐富內涵,全面展現“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成就。其中很重要的一篇是來自《人民日報》題為《構建開放共贏的新世界》的評論員文章,稱論壇不是“清談館”,而是要打造高效的國際合作平臺,推動互聯互通;一支支積極有為的“行動隊”,將通過更加緊密的對接、更富成效的落地,把共識轉化為發展的動力、民生的福祉,指明瞭論壇的調性。

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進一步明確了未來“一帶一路”的合作方向,規劃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具體“路線圖”,確定了一批“一帶一路”將實施的重點項目,掀起了各國共建“一帶一路”的新熱潮:3月,新西蘭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協議,成為首個簽署相關協議的西方發達國家;4月,中緬原油管道投入運行,打通我國第四條能源進口通道;5月,蒙內鐵路開通運行,被譽為肯尼亞的“世紀工程”;6月,《“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發佈,首次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提出中國方案;7月,中俄就打造“冰上絲綢之路”達成共識;9月到11月,黎巴嫩、摩洛哥、巴拿馬等國相繼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12月,中泰鐵路一期工程正式開工。

特別是,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一帶一路”五次出現在十九大報告中,隨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內容還被寫入了黨章,這對於“一帶一路”建設來說具有里程碑意義,“一帶一路”已成為中國促進內外聯動發展的總抓手。

“一帶一路”的報道熱度也從2017年5月開始一路延續到了2018年。2018年“一帶一路”貫穿全年的四大主場外交活動,“一帶一路”隨之成為報道中的熱詞。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於世界”、“‘一帶一路’不像國際上有些人所稱是中國的一個質疑,它既不是二戰之後的馬歇爾計劃,也不是什麼中國的圖謀,要有也是‘陽謀’,我們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把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落到實處,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使‘一帶一路’惠及更多的國家和人民”……習近平主席在博鰲論壇2018年年會期間金句不斷,成為媒體爭相報道的焦點。

特別是在6月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9月中非合作論壇等場合中,“一帶一路”成為主要議題,顯示出“一帶一路”倡議與現有的多邊合作機制形成緊密對接,順應了各國人民和國際組織對於和平、安全、發展、繁榮的渴求,成為全球共同的期待。

8月27日,習近平出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週年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在這場講話中明確提出未來的工作要點,那就是在保持健康良性發展勢頭的基礎上,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聚焦重點、精雕細琢,共同繪製好精謹細膩的“工筆畫”。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對世界的影響與日俱增,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越來越多,各國對互聯互通的共識不斷深化,目前已經不僅侷限於亞歐國家,許多非洲、南美洲及大洋洲國家也表現出極大興趣。2018年,與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國家超過60個,上述三個地區國家佔比近九成。

“朋友圈”越來越廣,各類項目多點開花,這也形成了媒體報道逐漸多元化的趨勢。不同類型的媒體藉助自有的優勢報道資源,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使用不同語言講述“絲路故事”,真正形成了“百花齊放”的輿論氛圍。

《人民日報》以“風從東方來”為題彙總五年多來海外政要及知名專家、學者對“一帶一路”的評論觀點,反映了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的種種期待;中央電視臺與中國一帶一路網合作製作多期《大數據解讀“一帶一路”》,通過數據體現“一帶一路”五年多的建設進展;《21世紀經濟報道》則從經濟效益的角度入手,走訪廣州港、舟山港、比雷埃夫斯港、皇京港等國內外大港,分析“一帶一路”為國內及海外帶來的實際效益。

整體來看,媒體的報道、解讀內容愈發立體,角度愈發多元,手段也更加豐富多樣,與當前“一帶一路”建設的整體進展相契合

4

如何講好絲路故事,媒體還應在這些方面努力

媒體是“一帶一路”的講述者、傳播者和闡釋者。講好絲路故事對於傳播和解讀“一帶一路”倡議、提高公眾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服務企業“走出去”乃至在海外構建和提升中國形象等方面均有著重要意義。

在原外交部部長助理、新聞發言人沈國放看來,講好絲路故事的關鍵在於要考慮到對方的舒適度、接受度,要以對方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避免強加於人或以我為中心。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也持相同看法,“‘一帶一路’的傳播,實際上是展示中國文化,要把它變成一個別國願意接受的商品、產品。中國的文化元素和價值觀應該通過服務來完成,而不是簡單地說教,更不是強制接收觀念。”

除此之外學者還提醒需要警惕“過度”宣傳。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樑海明及首席顧問馮達旋撰文指出,國內媒體在海外傳播中往往大肆宣揚中國在經濟、外交等領域的成績和實力。對於沿線國家而言,中國的強大已是不爭的事實,如果媒體再反覆強調中國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迅速崛起,這些國家只會產生更強烈的危機感和質疑情緒,牴觸與中國的合作。因此,“一帶一路”的海外傳播必須發出世界需要中國,但中國更需要世界的聲音,對海外才更具吸引力和說服力。

除了講故事的方法之外,對於故事內容專家也有相應的建議。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建議,要多講一些“一帶一路”與老百姓身邊的平凡故事。“‘一帶一路’項目中不少都是雪中送炭、急對方之所急、能夠讓當地民眾受益的民生工程,例如電力短缺是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瓶頸,‘一帶一路’中諸多電力項目的建成給當地民眾帶來了光明與溫暖,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

內容方面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互利共贏”不夠突出。作為絲路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互利共贏應當是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開展項目合作的首要宗旨。然而目前媒體報道中比較常見的是項目建成後為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幫助有多少,企業本身以至於中國方面通過項目獲得的收益卻甚少提及,這無意中製造了外界對於項目目的的懷疑空間。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4月25日—27日在北京舉行,參會的除了來自150多個國家和90多個國際組織近5000位外賓以外,還有5600多名來自中國與世界各地的媒體記者,3天的會期將再次形成2019年“一帶一路”的報道高潮。這一次媒體報道的變化中,世界又能從側面感受到哪些共建“一帶一路”的變化?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中國一帶一路網

責編/張廣琳 審校/劉夢 監製/李雨思

投稿/糾錯:[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們:[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